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31 11:08:06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5篇(实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5篇(实用)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活动:认识白豆、眉豆

  时间:30min

  一、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认识白豆和眉豆的特征。

  2.知道白豆和眉豆都是种子,体验自己种豆豆的乐趣,引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

  二、活动准备:

  1.白豆、眉豆各四十颗。

  2.两袋泥土,塑料小铲子四个。

  3.塑料型的牛奶瓶四十个。

  三、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法

  师:(手上拿着一只只剩四分之一的洗手液问小朋友),小朋友,请看一看我手上的洗手液。

  幼:用了很多了(只剩一些)。

  师:洗手液之前是满满的,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剩一点点了,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洗手时,用多少洗手液的?

  幼1:我剂一点点。

  幼2:我一按就按到底的。

  幼3:我用一小块。

  师:现在老师告诉小朋友,吸收也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反而洗不干净,小朋友剂洗手液时,只要剂一颗白豆大小就行了。

  幼:白豆是什么?(白豆有多大啊?)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认识一下白豆,看一看白都有多大,他长得怎样的.。

  基本部分:(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个用纸折成的小兜,把一颗白豆和一颗眉豆,放进小兜里,教育幼儿双手放好,不能拿小豆豆)

  师:小朋友,你们要照顾好这两颗豆豆,不要把他们弄不见了,等一下会有更好玩的。

  师:现在老师发给小朋友两颗豆豆,请问哪位小朋友知道哪一颗是白豆。(白豆放左边,眉豆放右边)

  幼1:(用手拿着一颗豆)这一颗。

  幼2:是这一颗。

  师:请小朋友用手拿起你左边的那颗豆豆放在左手的手心里,它就是白豆了。你们能说一说他的样子吗?

  幼:圆圆的,白白的,小小的。

  师:很好,白豆是圆圆的,他好像一滴水珠一样大小。小朋友们知道白都可以做什么?

  幼:煲汤、煲粥、煮菜。

  师:小朋友很聪明,其实我们喝的豆浆就是从白豆里榨出来的。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白豆,知道他长得胖胖的,白白的,可以榨豆浆。你们想想再认识另一颗小豆豆啊?

  幼:想。(是不是旁边的那一颗啊?)

  师:请小朋友把白豆放进小兜里。

  师:小朋友,你们有看到一颗皮肤也是白白的,还有一条弯弯的眉毛的豆豆吗?

  幼:看到了。

  师:那是白豆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眉豆,眉毛的眉。小朋友看一看,白豆和眉豆有什么不同?

  幼1:眉豆有一条眉毛。

  幼2:眉豆比白豆白。

  幼3:眉豆比较长。

  师:小朋友很聪明,眉豆和白豆是不同的,眉豆有一条弯弯的眉毛,他的皮肤是牛奶的颜色,身体比较长。

  师:小朋友还记得白都可以干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那么,你们只都没都可以做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小朋友要注意了,眉豆可以用来煮八宝粥,但不可以榨豆浆,他榨豆浆就不好喝了。

  幼:我喝八宝粥的时候就见到眉豆了。

  四、结束部分:

  (牛奶瓶上写着幼儿的学号,老师引导幼儿把白豆和眉豆种在自己的牛奶瓶里)

  师:小朋友,白豆和眉豆都能吃,因为她们是种子,如果我们把她们中在泥土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啊?

  幼:会发芽。

  师:对了,现在是春天,把豆豆种在泥土会发芽,接着会长高,最后就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豆豆,我们一起把它种在牛奶瓶里好吗?

  幼:好。

  师:小朋友,你们可以把你喜欢的豆豆种在泥土里,也可以两颗豆豆都种在牛奶瓶里,但要注意,你要把白豆、眉豆的标签插上去。

  五、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每一天观察一次,并画出豆豆一个星期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一个下雨的清晨,手工区的报纸被雨淋湿了,老师不得已取消了当天的折纸活动,此举引发了孩子们的议论。梓扬说:“当我不小心弄湿了哥哥新买的图书时,哥哥急得跳起来。”可可说:“弄翻的茶水打湿了妹妹的衣袖时,妹妹冷得哭了。”帆帆说:“我和爸爸坐公交车,司机一个急刹车,爸爸的饮料打湿了手中的报纸,爸爸就没法看报了。”原来,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意外,给人们带来了小小的不便。那么,有什么快速、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湿报纸怎样变干”这个事件为契机,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参与“湿报纸变干”的系列小实验,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将湿报纸变干,初步了解“水遇热变成水蒸气”的特性。

  2.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较为灵活地运用语言、图表展示使湿报纸变干的过程和结果,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3.关注身边的事物特征,乐于动手动脑并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幼儿已有填写“实验记录表”的经验;(2)在实验区域中投放过常见的操作工具,幼儿已认识工具名称及其基本使用方法。

  2.材料准备:(1)湿报纸、吹风机、海绵、毛巾、台灯、取暖器等操作材料并分类摆放;(2)“‘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若干(其中有一张教师用表挂在黑板上,其余的幼儿用表放在操作桌上),每张操作桌上有小盘子一个,内装记号笔和画着操作工具的图卡,长线插座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调动幼儿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参与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导入语:“今天早晨,刘老师的《晨报》被洒出的牛奶溅湿了,没法看,只好又买了一份。小朋友们见过类似的事情吗?”

  (1)鼓励幼儿调动相关的生活经验,大胆与同伴交谈并自由发言。

  (师小结:“原来,类似报纸被打湿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给人们带来了不便。”)

  (2)出示“湿报纸”和一些画着实验工具的图卡,以问题激发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

  师:“想想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使湿的报纸变干呢?”

  ①幼儿两人为一组,分组讨论。

  ②幼儿以组为单位,依次选派代表说出自己猜想的方法,其他组员作补充。

  (实录1:幼儿纷纷猜想如何使湿报纸变干的方法,并积极发言。伟伟说:“我用电吹风,因为它吹干了妈妈的湿头发。”琪琪说:“我用海绵,因为海绵吸干了我画画时的颜料水。”亮亮说:“我用微波炉,因为馒头在微波炉里加热时变干了。”还有幼儿说用台灯照、太阳晒等方法)。

  (3)老师及时用“粘贴图卡”形式记录在示范用的“‘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上,并提议通过实验对这些猜想进行验证。

   2.展开实验,合作寻找使湿报纸变干的方法

  (1)指导语:“怎样使湿报纸变干呢?大家刚才想到了利用许多工具。你们看,老师在实验区域准备了吹风机、海绵、毛巾、台灯、取暖器等工具,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猜想的其中一个工具,和小组内的伙伴共同进行实验验证,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2)教师指导幼儿协调好计划实验。

  ①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与组内同伴共同选定要做的实验1~2个。实验前要有明确的过程中实验员要相互合作,如选用吹风机的小组,可以让一个幼儿拿吹风机,另一个幼儿双手拎着湿报纸上端的两个角配合实验。

  ②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小组观察记录员要在一旁认真观察湿报纸的变化,在实验方法栏粘贴上相应的实验工具图卡。

  ③实验结束后,小组观察记录员要如实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实验成果。然后,组员共同查看记录表并交流分享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3)各小组成员领取湿报纸,到实验区域开始实验(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4)实验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

  ①提醒幼儿严格按照自定的实验计划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实验员、观察记录员要相互合作并注意用电安全。

  ②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拿取湿报纸,避免撕破;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如安排实验顺序等。

  ③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实验记录表、记录笔等不能随处乱扔;变干的报纸要悬挂在指定的墙角;等等。

  ④建议幼儿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如选择太阳晒的幼儿发现湿报纸能变干但速度太慢,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在等待湿报纸变干的过程中,选择其他工具进行实验。

  (5)结束实验,小组填写“‘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

  3.成果展示。经验迁移

  (1)相互交流,鼓励幼儿跟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实验后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快乐。

  (实录2:选择使用吹风机的幼儿,说湿报纸如果离吹风机太近了就容易被吹破,太远了又没有风,只有在适当的距离内吹湿报纸,才能使它又快又好地变干;选择使用干毛巾的幼儿,发现用力擦,湿报纸就变皱了,而平铺在干毛巾上吸干水分反而效果又快又好;选择太阳晒的幼儿发现湿报纸能变干但太慢了,于是同时进行其他实验;小观察记录员则说自己来回观察记录,非常忙。)

  (2)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情感体验,并及时将幼儿的实验成果汇总到示范用的.“‘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上。

  (3)经验迁移:“如何利用今天的实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报纸打湿的事情,如衣服打湿了、图书打湿了等事情。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呢?”

  ①启发幼儿调动生活经验和“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想象力,大胆讲述,教师对于一些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

  ②归纳幼儿的讲述情况,进一步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报纸打湿后怎样快速变干”入手,有效调动了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2.为幼儿提供了操作、试验的机会。记录表上“粘贴的实验工具图卡”,巧妙地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解决了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效地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同时,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实验操作,探索“湿报纸怎样变干”并在图表上完成了记录任务,由此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会用简单的比较、推理等方法去探索事物。

  3.活动注重在科学领域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既增强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发展了合作等多种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苹果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的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苹果的内部结构。(重点)

  2、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难点),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秘密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只苹果;切苹果器;箱子;音乐《大苹果》;湿纸巾。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箱子,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呀?那么请你们来摸一摸,猜一猜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

  2、说一说。

  请个别幼儿上来摸一摸,说一说。

  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呢?可能会是什么呢?

  二、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朋友请出来吧。原来是苹果宝宝,你们用小眼睛看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呢?

  (圆圆的,摸上去是滑滑的)

  2、发现苹果的不同,给苹果找朋友。

  师:还有好多苹果宝宝也想来和我们玩游戏,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和旁边的朋友比一比,你们手里的苹果宝宝们长的.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苹果宝宝们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柄的长短也会不一样。

  3、品尝苹果(播放《苹果》音乐),初步了解苹果的内部结构。

  师:你们真厉害,发现了苹果这么多的秘密,那么苹果是什么味道的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好不好?

  师小结:苹果的味道有点甜,有点酸而且还有水分,所以它是水果的一种。你们吃掉的那部分是苹果的果肉,外面是它的果皮,其实果皮也是有营养的,不过我们在吃之前要请爸爸妈妈洗干净哦。

  三、留疑引趣。

  师:你们刚才吃了苹果的果肉,那么它的果核在哪里呢?你觉得果核还会有用吗?下次我们一起找找果核的秘密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二、活动准备:

  1、风扇一台、扇子、不同材质的纸(如挂历、报纸等)、塑料袋等等。

  2、自制风车每人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探索风的形成。

  ——听风声,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

  ——可是,为什么会有风呢?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风形成的原因。

  ——介绍原因。

  ——请幼儿用手在脸边扇动。你觉得有风吗?为什么?

  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用手扇一扇,空气就流动起来了,这样就感觉有风了。

  3、想办法造风。

  ——出示电风扇,通过电风扇的转动带来风,启发幼儿:自己可以制造风。

  ——一起讨论:用哪些办法可以造出风?

  ——幼儿利用提供的各种物品进行实验。

  ——幼儿介绍自己是用哪些方法造风的,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并说说为什么有时风大、有时风小。

  4、活动延伸:风车转起来。

  ——出示风车,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到户外,尝试怎样才能让风车转得快。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四、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记录卡(二)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多种方式丈量路程。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协调行动。

  活动准备:

  幼儿已去过离幼儿园最近的一所小学。

  活动过程:

  1、布置任务,结伴分组:

  (1)、教师告诉幼儿今天的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要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想办法将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距离测量出来。”

  “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需要什么工具和材料可以自己去找,或请教师帮忙提供。”

  (2)、幼儿自由结伴分组,要求每组4—5人。

  2、拟定丈量方案:

  (1)、商量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测量的方法。

  (2)、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

  3、分组行动:

  幼儿按拟定的方案行动。

  4、交流结果:

  (1)、各组交流测量的过程及结果。

  (2)、试得出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大概公里数(米)。

  (3)、教师小结幼儿的不同测量方法的好处。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1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1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