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石榴》

时间:2023-11-01 11:38: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班教案《石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石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石榴》

大班教案《石榴》1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围绕主题大胆地描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在游戏中掌握儿歌结构,初步了解拟人手法,并尝试说出简单的拟人句。

  3、在教师的引导下,仿照儿歌结构大胆仿编有关月亮的儿歌,体验创造乐趣。

  4、探索、发现生活中石榴的特征。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了解各种常见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石榴、香蕉、葡萄、苹果、桔子的水果实物,《摘果子》音乐。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师:秋天到了,田野里瓜果飘香,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田野里摘果子师幼同做律动《摘果子》,激发幼儿描述水果的兴趣。

  2、学习儿歌: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描述不同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当描述到石榴时,教师带领大家欣赏儿歌,通过角色游戏熟悉儿歌内容(石榴:石榴婆婆,宝宝多多,一个一个,满屋子坐,哎呦、哎呦,小屋挤破。)其中教师充当石榴婆婆,幼儿充当石榴宝宝,幼儿跟随教师缓慢的语速表演儿歌内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熟悉儿歌。

  3、仿编儿歌:

  引导幼儿变换儿歌中的人物名词,带领幼儿初步认识拟人手法,使幼儿认识到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或感想。鼓励幼儿说出简单的拟人句子:水果宝宝,蔬菜阿姨,太阳公公,大地母亲,微笑的花等。

  带领幼儿观察香蕉、桔子等食物,引导幼儿根据儿歌特点,变换儿歌中的个别词,把“石榴”换成“香蕉”、“桔子”等,将“婆婆”换成“哥哥”,“妈妈”等,尝试仿编儿歌,教师示范创编,并在幼儿创编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善于肯定幼儿的创造,让幼儿在你编编,我编编中学习别人、体会仿编儿歌活动的兴趣。

  4、集体表演仿编儿歌,边读儿歌,边做动作。

  附:仿编儿歌:

  香蕉——香蕉姐姐,朋友多多,一个一个,都来排队,哎呦,哎呦,小队排好。

  桔子——桔子妈妈,宝宝多多,一瓣一瓣,围圈而坐,哎呦,哎呦,都来开会。

  月亮——月亮哥哥,朋友多多,一个一个,围着他坐,哎呦、哎呦,闪闪发光。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创编与别人不同的儿歌。

  活动反思

  幼儿的生活圈子小,感知的事物少,生活经验有限,而儿歌的内容,大多数是描述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加之儿歌的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有利于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儿歌的内容,特别重视情感和趣味,能够陶冶幼儿性情,有利于幼儿活泼、爽朗、大方等良好性格的形成。好的儿歌还能帮助幼儿正确地宣泄情绪,调节心理机能,增添愉悦因素,有利于情感态度的形成。儿歌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的内容,能使幼儿通过吟唱、感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有利于习惯的养成。有时将游戏、儿歌、训练三者融合在一起对幼儿进行训练,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大班教案《石榴》2

  活动目标:

  1、探索剥石榴的方法,感知石榴的特征。

  2、通过观察、统计的方式认识石榴树和石榴花。

  3、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喜欢种植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石榴若干盘、统计表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瞧!这位是秋姑娘。我们一起来跟秋姑娘打声招呼吧!

  今天秋姑娘开PARTY,她会送给每位小朋友一个秋天的水果。我们通过一个谜语来猜一猜是什么?(黄瓷瓶,口儿小, 打破瓷瓶口, 挖出红珠宝。)

  (幼儿在谜语猜想中,感受石榴的样子,说说、猜猜、看看过程中掌握石榴的特征。)

  (2)师:你们拿到的礼物是什么呀?(石榴)那我们一起来尝尝吧!

  二、认识石榴,探索剥开石榴的方法。

  (1)师:我们怎么打开这个石榴呢?(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幼儿讨论)(幼儿通过讨论后,进行了两次打开石榴的探索,先从旁边打开,发现很困难。有孩子就想到谜语出现的“打破瓷瓶口, 挖出红珠宝。”根据这一线索,孩子们进行了第二次探索,从小口处,使劲用大拇指掰,发现也是很难打开。这时候,有小朋友提议用刀子切开,一提出,小朋友都纷纷表示同意。)

  (2)师:小朋友说用刀子打开这个方法也不错!那我们先打开哪里呢?(幼儿再一次进行探索讨论。

  师:轻轻地打开石榴,里面住着石榴宝宝它长的什么样子呀,数一数里面住着几个石榴宝宝?

  (3)尝一尝是什么味道的呢?剩下的籽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作用呢?

  总结:一颗石榴外面有软软的的石榴衣服,里面有好多石榴米,红红的'石榴是甜甜的,穿着一件红衣服,里面还有一粒籽,可以用来作种子。

  (幼儿通过探索把石榴打开时候,看到了自然形成的花形非常兴奋,也提要到了探索后的成果。)

  三、认识石榴树和石榴花。

  (1)师:石榴我们都品尝过了,那么好吃的石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幼儿园里面有一棵石榴树上面还开着石榴花,花是橘红色的。

  (2)师:这里有一张表,小朋友。小朋友象个科学家那样去找一找、看一看,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等会上来讲一讲,开始行动吧!

  (当带领幼儿看到石榴花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孩子们从叶子部分开始观察仔细,到石榴花的样子等,又进行一次“小科学家”一样的探索。)

  (3)探索记录

  四、用语言表述自己看到的石榴花和石榴树。

  五、延伸:

  石榴的作用石榴的作用

  1、防治口臭

  2、止泻杀菌

  3、生津止渴

  4、美化肌肤

  吃石榴有这么多的好处,明年我们也来种一种!

大班教案《石榴》3

  活动由来

  点、线、面是绘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擅长用简单的墨线和彩点营造出一种新的空间幻觉,将诗情画意尽显于图画中。《石榴》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了帮助孩子感受点、线的不同艺术表现和无穷的创作空间,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另外,我还选用了《秋声赋》和《鱼》这两幅以秋天景色和鱼为主体的绘画作品,这两幅图中的点与线条颇具特色,但与《石榴》图中截然不同,让幼儿通过对比分析,加深感知点和线不同变化所带来的不同艺术体验。

  活动目标

  1.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感受作品中色彩、点、线所营造的写意美。

  2.尝试用点和线大胆地表现与创作,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有基本的用毛笔创作的经验。

  2.课件:吴冠中作品多幅,石榴实物图。

  3.国画工具材料:毛笔、毛巾、墨、水粉、宣纸等。

  活动过程

  1.说一说生活中的石榴。

  以石榴实物图导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经验,先对石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下面的欣赏活动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两个石榴有什么不同?石榴长在哪里?

  师:是的,秋天到了石榴都成熟了,它们有黄有红,这个还露出了鲜红的果肉。

  师:今天,丁老师就带来了一幅名叫《石榴》的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赏名画《石榴》。

  我采用了从部分到整体的欣赏方式,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带领孩子共同感知作品中色彩、点、线的写意美。活动中,引导幼儿对色彩不同的点引发联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与表达。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石榴树,以此感知线条的多变。

  ①赏石榴

  师:你找到石榴了吗?它们都一样吗?

  幼A:我看到的石榴是红的,这个是黄的。

  幼B:有的裂开了,有的没裂开。

  幼C:这个石榴有叶子,那个没有。

  师:这么多的石榴有的咧着嘴在笑,有的……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预设:开心、丰收、高兴。但幼儿说不出也没关系。)

  ②赏树

  师:除了石榴还看到了什么?

  幼:看到了许多树。

  师:哪里是树干,哪里是树枝呢?怎么看出来的?

  幼:粗粗的线是树干,细细的线是树枝。

  师:树干和树枝除了粗细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观察树枝与树干的线条,注意方向、长短、颜色深浅的不同。)

  幼:颜色有的深有的淡。

  师:你知道这个树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吗?怎么画出深浅不同的?原来浓墨和淡墨可以画出不同深浅的树。

  师:在绘画石榴树时,画家就用了简单的线,只是,它们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弯直不同,但却很好地表现出石榴树的不同姿态。

  ③更多欣赏

  师:画面上除了树干、树枝、石榴,还有什么?

  幼:还有很多颜色的点点。

  师:都有哪些颜色的点?它们可能是什么?

  幼:花朵、树叶、小鸟……

  师:是的,画家只是用一些简单的点来作画,却令我们感受到了这么多有趣美好的事物。

  ④表达对画面的整体感受

  师:秋天石榴都成熟了,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片有花有树、挂满石榴的石榴林中你会特别想干什么事呢?你可以试着说一说或者用动作做一做。

  小结:画家用一些简单又多变的点和线,让我们感觉到了石榴林的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

  3.认识画家吴冠中。

  顺势引出作者,帮助孩子们了解作品作者。

  师:想不想认识一下画这幅画的画家?(出示吴冠中照片)他叫吴冠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画了许多国画,其中他特别喜欢用一些大大小小色彩不同的点和一些粗粗细细、弯弯曲曲的线的作画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美。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哦,吴冠中爷爷也是我们江苏人呢!

  4.对比感知不同绘画作品中的点和线。

  利用吴冠中的另外两幅作品《秋声赋》和《鱼》,与《石榴》进行对比,让幼儿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点、线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运用与表现。

  师:吴冠中爷爷还用点和线创作了许多作品呢,想不想再来看一看?(出示两幅作品)美不美?你喜欢哪一张?

  ①《秋声赋》

  师:这幅画的名字叫《秋声赋》,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你有没有找到这里的点和线?它与《石榴》图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幼:这幅画上的点的颜色更漂亮、更大些。

  师:这些更大、颜色更多的点可能画的是什么呢?

  师:看了这幅画,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吗?(阳光、暖、热闹、欣欣向荣……)

  小结:原来简单的点,通过大胆地改变它的颜色和大小,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心里暖暖的。

  ②《鱼》

  师:《鱼》这幅图中的线是怎样的,它与《石榴》图中的线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幅画里的线不像《石榴》图里那样刚劲有力,这些细长的、柔和的线让你们想到了这么多,看来,吴冠中爷爷真的把这两条鱼画活了呢!看似简单的点和线,在不同的画里、不同的地方,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内容。而且,颜色不同,姿态不同,它表现出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5.画一画生活中的点和线。

  欣赏后,孩子有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感受,此环节使孩子对点、线作画的艺术形式有实践操作的机会。

  ①迁移生活经验

  师:你们想不想也用点和线来画画呢?那你想用点和线来表现什么呢?

  ②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③展示、评价作品

  师:谁来说说你用点和线画了什么?

  师:你还喜欢哪幅画中的点和线?它可能画的是什么?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从环节和过程上看还是比较流畅的,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形态的点和线在不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事物、意境都是不同的。

  不足之处有以下2点。

  1.虽然活动前半部分孩子们对点、线作品进行了充分的欣赏、感受与表达,但要孩子们迅速地内化,并在作品中形象地呈现,从今天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来看,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今后,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欣赏、绘画,以及练习用笔的方式方法等,来渐渐提高孩子们这方面的表现能力。

  2.在之后的对比环节中,提问可以从简,对作品情感色彩的剖析可以省略,重点引导孩子去观察作品中线条和点的不同表现手法即可。

【大班教案《石榴》】相关文章:

《石榴》教案09-11

《石榴》语文教案04-02

《石榴》教案15篇11-15

《石榴》教案(通用18篇)07-21

石榴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04-19

关于石榴美容石榴有哪些营养作用05-06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3

石榴怎么剥03-30

怎么剥石榴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