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

时间:2023-11-11 07:10: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

  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智乎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印发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时间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读课文,继续深入探讨,加深对文章蕴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⑴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⑵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多媒体显示“方法指导”)

  3、分别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5、解析课文

  ⑴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其它……)(多媒体出示“问题”)

  ⑵文中多次出现“一儿曰,一儿曰”,请给两小儿取名,理解争论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多媒体出示)

  初出日中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三、朗读背诵,深入探讨

  1、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

  2、探讨:(多媒体出示问题)

  ⑴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这么大个学问家也不能决也,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教师提示: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判断,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参考所发资料)

  ⑵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

  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创作实践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①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②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五、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游弋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六、布置作业,拓展迁移

  1、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2、拓展迁移《庄子刺虎》(印发资料)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

  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生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3:日长风暖柳青青。

  师:胸中有积累,出口自成章,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辩”字中间是“言”,意思是——生抢答:争辩(辩论)。

  师:争辩什么呢?(板书:?)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

  师:读了,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拗口。

  生2:读不太懂。

  三、指导学法,读中理解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有难度很正常。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师范读,生自发鼓掌)

  师:谢谢大家。其实,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要是读上十来遍的,也能读出味儿来。

  师:你发现跟读现代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1:你读得比较慢。

  生2:停顿的地方多。

  师:悟性真好!读文言文就要慢点,要注意停顿。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据大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己读一读。(生各自练读)

  师:会读哪句了?展示展示。(一生读)

  师:不错,找到感觉了,跟他学。(又一生读)

  师:有点意思了。大家读。(评议,互相启发)

  师:“盂”这个字见得少,怎么读?你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查字典找到的)

  师:治学就要这样严谨。不过,我喜欢先猜一猜,上面是个“于”我猜可能读yú。我还猜出了它的意思——

  生:下面是皿字底,可能与器皿有关。

  师:对,大胆猜测会让你的阅读更快乐。当然最后别忘了像他一样小心求证。

  师:边读边猜,慢慢试试。(生一边读一边理解)

  师:边读边猜还是有不懂的,那说说。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不是我开始出去,太阳就近些?

  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好啊,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答)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孔子去问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注释中写了。

  师:看注释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重点研读

  师:两小儿辩日,孔子问其故,不能决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组合作学习)

  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生:是关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师: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针锋相对!说说。

  生: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师:“去”就是——

  生:“去”就是距离,注释中有。

  师:现在,你掌握这个方法(指看注释)了。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应该说“日中时去人远”,说意思时,你能比照前文添上,不错。比照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继续说。

  师: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亮出双方的观点吗?找到了吗?齐读。

  师:一大一小,请用轻重读出太阳的变化。要据理力争,反问句要读出自信。

  师:另一小孩呢?(教学同上,略)

  师:辩得热闹,我们分两大组辩一辩。(师根据板书用手势提示关键词)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动画,想请大家配配音,有信心吗?先自己试试。(生背课文)

  五、深化理解

  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课前不少同学查了相关资料。我用文言文来提问:孔子不能决,汝能决否?你能用文言文作答吗?试试。

  生:吾能决也。

  师:从感觉难读,到能用文言文对答,为自己喝彩吧!

  师:一日之中,远近一也。多简单!孔子还号称什么“多知”呢!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因为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之类的仪器,科学没这么发达,他当然不可能知道。

  师:哦,你的意思是看问题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有道理。

  生:可以说学无止境吧,因此才会有多知的孔子也不知道的事。

  师:有见地,我领教了。我真得重新考虑了,我想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生抢答: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他做到了!

  师:那对于你们的同龄人“两小儿”,你怎么看?

  生: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

  师:正所谓“疑则进也”!正因为有当日他们的“不知”,才有后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们的`“知”。说得好啊!你们从刚开始的难读,到读出这么多感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六、拓展作业

  师:走出课堂,我们还大有可为。(出示练习)你来选做:

  1、乐于分享的你,可将故事讲或背给周围的朋友听;

  2、善于积累的你,可结合大家的发言,记下你的点滴感悟;

  3、善于表达的你,可坐上时空穿梭机,当一回孔子之师;

  4、爱思索哲理的你,去读读《列子》(如: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版)吧,那里有更多寓言故事。

  【评析】

  这堂课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上好文言文将有颇多的启迪,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正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二条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实现这一条目标的一个途径。《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刘老师这堂课中学生的表达最后用文言来回答,可以看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把读落到了实处。语文课堂就要有朗朗的书声。现代白话文尚且离不开朗读,何况是学生没有一点基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只有读到了位,语感训练才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一堂课中才会有收获。据统计,这堂课中不同形式的读共有22次之多,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收获不少。

  第三,注重了课程资源的运用。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呢?刘老师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这样,学生豁然开朗。刘老师没有忘记语文课的特点,不像有的教师那样把语文课上成太阳知识汇报课。这是很难得的。

  第四,注重了学法指导。如教“盂”时,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去猜,猜读音、猜意思。再如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等。不过,我认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在板书中,刘老师先设计“故”与“不能决”,再把“远”和“近”插进去,这是好事。但是,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谈感受时已经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教师如果适时把“远”和“近”板书上去更好,不一定要严格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可以随机变通。

  【对评析的评析】

  这个评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是用课程标准去衡量一堂课。让教者与听者知道如何用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像这次评析,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的相关要求去衡量。这样,教者与听者也就会明白课到底好不好,好与不好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是体现学科特点。在很多评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游离于学科特点之外的评课,如讲普通话如何、板书如何、教态如何等。虽然这些也是评析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它们是每一堂课都应达到的要求,是共性而非个性。这次评析,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要重视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的观点,对教者与听者都是有启发的。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不足之处。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看法,都要言之在理。这就要求评析者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不然,提出的看法不服众,对于教者与听者也就没有好处了。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3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4速度速记,3分钟记忆开始。(因为我校已经开展了这项训练。)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4

  师:刚刚见面,彼此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辨别真假。

  师:辨别分认它所以用辨,读这个字,进行组词。

  生一:辨别。

  生二:辩论。

  生三:识辨、辨识。

  生四:辨解、辨论。

  师:因为要用嘴说话,所以应该用这个辩。不要怕错,只要敢说就行。读一下题目──两小儿辩日。我呀就不懂这个题目,今天我当学生,你们当老师,咱们师生互换一个位置。今天你们是师,我是生,两小儿辩日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师:古文用了五个字就说了你刚才的意思,哪五个字——两小儿辩日。古文有一个特点一个字,哪个字。

  生:简。

  师:古文是简,但意思却不少,读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今天我两小孩就着太阳的问题用语言来进行争辩、进行辨别。拿起纸,咱们来读一读全文。要进入读文言的绝境,因此这样读起来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请同学们流畅地读一读。两小儿辩日齐读。

  生:读。

  师:我有一个字不认识,这个字“盂”念什么呀,你们以前认识吗?

  生:认识。

  师: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

  师:我要是不认识的话,还有一个办法,问老师,不是,识声旁识字。什么是“盂”。

  生:就是装酒的器皿。

  师:嗯,比盘子的边高一些,比碗的边要矮一些,这种叫什么?叫盂,读一下盂。回到课文就读这一段,读全文,赶紧读。

  师: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且,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吗?任何人遇到困难都需要帮助。所以你们这四人就当老师的小小的备课组,你们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文章到底怎么解。我发给你们材料中也有注释,也有其它注释。看哪个组最好,给五分钟时间,自己组解决,只给五分钟。

  生:讨论。

  师:这是六年级的课文,再早些时是初中的课文。今天我们五年级就来读,读了五分钟,事先也没有接触古文,我请你们读一读,看你们自学使用之后能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请你们看偏字,看讲义,不要看大题目,你们看题目的阅读和看书的阅读,要用不同的视觉扫一下。你们看偏字,谁来读,我不喜欢齐读,喜欢一个人一个人读。好,你愿意读吗?在她读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注意听,听什么呢?听她是不是在读古文,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古文有古文的韵味,听她有没有读出这种味道。你不慌,准备好。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读得真好,全班照她读的那样读一遍。

  生:(齐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你先别坐下,你们看我读,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生:不对,是学习的意思。

  师:对,这里的游是学习、交流的意思,你跟人家学习、学流,这叫游。见两小儿辩斗。斗什么呢?为什么用斗,斗是什么意思?

  生:斗就是辩斗就是争论、辩论。

  师:问其故,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问明原因。

  师:用白话说就是问你们在争什么,问其故就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要把它的意思放到古文中来,你再来读这一句。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读)。

  师:所有的同学把纸给扣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背)。

  师:多好,把古文的特点和我们的生活、体现和现代文的意思结合起来。这没有什么难的,你们说是吧。现在请你们其中一组替我讲一讲。(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我要求一个组起立,一个人一个人讲,其他人补充。他所讲的是代表你们组的水平,哪组来,不是你一个人,是你们组五个人,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行吗?

  生:行。

  师:你们各组听一听,一是抱学习的态度,二是抱挑剔的态度。好,开始。

  生:我请请其他小组补充,就是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而到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比较远,因此另一个他认为,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

  师:你们认为她说的对不对。好请你读出它的意思。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日初出,这个初,日初出,日刚出,它为什么念初?你看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衣服。你买来布要做成衣服,首先要干什么,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

  生:这个初字以前跟衣服有关。

  师:对了,你这个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生:听人家说的。

  师:好,道听途说也是长学的一个办法。对不对,但是要记住,要追问他,你这个故事从哪来的呀,怎么会跟衣服有关系?每次孔子看见一件事都要问个明白,而且要再三追问。问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你懂了吗?再读,你就会读的很好。

  生:读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你们都能读得这么好吗?一齐读。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对,但没读好。你们没有读出那个情,没读出古文的韵味。怎么读呀,也是什么意思?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有人说读古文最难的是感叹词,这是不对的,难的是实词。也就是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比如说“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不懂,什么叫车盖,什么叫沧沧凉凉?我都不懂,这比呀、啊好懂吗?全班再读这个句子,读出韵味,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就这样读,读得非常好,你们组能胜过他们吗?读下一个,读了这段,意思懂吗?懂什么意思?一个小孩认为什么,另一孩儿认为什么?

  生: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中午太阳离我们远,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远,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下面就讲到为什么一个说远,一个说近?这二段我请两组来比较一下。哪组来?你们既向他们这组学习,也审视他们这里。要说明情况,要帮助他们。好,读吧。

  生:(齐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能给我和同学们讲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道不是在远的地方就小吗?在近的地方就大吗?

  师:你把全段的意思说一说。

  生:就是一个小孩子说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一样大。

  师:什么叫车盖?

  生:车盖就是一种马车的一种盖。

  师:盖是什么形状的,圆的。以前只有王爷的马车有遮挡,五将的车没有遮挡,所以这个盖就像伞那么大。接着讲下去。

  生:当太阳升到天中央的时候,却像盘子那么小,这不是在远的地方东西就小,在近的地方东西就大吗?

  师:这个地方,谁有提问。我知道你要说什么,站起来。

  生:她说远的地方和近的地方都是同指一个太阳,你不能说远的东西就小,近的东西就大。

  师:你们说远的和近的东西就变成几个太阳了。

  生:两个。

  师:你们比编书的编者还高,你们打开教学参考看看,人教参上写,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句话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个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远时小近时大,这时就只有一个太阳。哪个准确?

  生:远时小,近时大。

  师:我把人教社的教参原始地给你们印出来在后面。这两位同学我就特别注意,她站起来我就想到她准会提这个问题出来。这说明什么,同学们初学古文就那么咀嚼、消化,去一点一点地品味、去读。这种阅读品质太可贵了。请你继续把这段讲完。

  生:一个小孩说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子那么大,当太阳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却只有盘子那么小,难道不是远时小,近时大吗?

  生:(疑问)老师,她不是当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而是到了中午的时候。

  师:及就是到了的。意思。懂吗?讲得真好,还有什么疑问?给他们鼓掌,哪一组讲得好?接着讲下一段,你们组敢讲吗?请你告诉我,敢吗?

  生:(小声)敢。

  师:说敢,要有点勇气。四个推一个代表,不行,你一定能讲好的,你最敢讲。所以我想请你做代表。

  生:试一试吧。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什么叫探汤?为什么叫探汤?

  生:因为汤是指热的水,把手伸到热水里面试试,所以叫探汤。

  师:这到底是汤还是热水?

  生:热水。

  师: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有一句话叫“固若金汤”这里的汤就指热水。这里有一盆热水,我把手伸进去叫探汤。到中午的时候,热不热就好像把手伸到热水里面。你接着往下读。

  生: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相信他能进步吗?给点掌声,再读一遍。你看老师们期望着你,同学们盼望着你。多好,我帮助你一齐读,你一定能成功。你看着黑板,咱俩一块读。

  师:我们就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生成,课堂上在我们的帮助下进步,这是我们大家最欣喜的事情,比自己进步还要高兴。你姓什么,叫什么。陈晓旋,我可以跟你握握手吗?

  生:可以。

  师:我可以拥抱你吗?

  生:可以。拥抱。

  师:还不鼓掌,等什么时候。你们一起读,大声读,从一开始不敢读到现在你敢读,会读吗?能爱读吗?

  生:敢、会、爱。(小声地)

  师:爱,又害羞了,今天不爱,明天不爱,慢慢你就会爱了,懂吗?全班读这两段。

  生:(齐读)。

  师:给课文分个段,实际古文是没有段,有时连个标点也没有,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读这两段要连在一起,为什么?是一个层次。因为第一个小孩说,离得近,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很大;为什么中午远,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小。早晨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所以说近大远小。另一个小孩说,早晨看起来远,为什么,因为感觉冷,中午看起来近,为什么,因为感觉热。两个小孩针锋相对,把两段合起来读,懂那意思特别好,大家看着书读,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这时候两个小孩就问孔子了,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

  生:不能。

  师:古文怎么说?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再读,用现在的话就是,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孩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知道的事情比我们多。

  师:对呀。谁说你知道的比我多。孰就是谁;为就是认为、说;汝就是你;多知就是知道的多;乎就是呀、哪。“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孩是怎么说的'这句话。

  生:笑。

  师:研究这笑是一种什么笑。你说。

  生一:讽刺。

  生二:讥笑。

  生三:嘲笑。

  生四:嘲讽。

  师:讽刺、讥笑、嘲笑、嘲讽、冷笑,还有吗?对吗?听老师读,然后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到底是善意还是恶意?

  生:善意,因为你的语气越来越低,如果是恶意的语气应该是越来越高。

  师:文章并没有表成,是我读完文章以后的感受而读的。到底这笑是什么笑?

  生:是恶意的,是嘲讽的笑,怎么可能是善意的呢?

  师:好,咱俩的观点不同,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孔子知道大小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该嘲讽吗?该冷笑吗?

  生:不该。

  师:孔子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们会感到怎么样?

  生:会感到失望,他们以为孔子能帮助他们解答。

  师:哦,是失望的笑,但是那两小孩不认识孔子,他以为只是胡弄地笑?他们知道不知道孔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生一:知道,因为孔子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二:知道,因为根据两小孩的话:“谁说你知道的比我们多?”这是一个反问句,孔子是一位圣人。

  师:你是圣人,就一定知道的比我们多吗?你是圣人不也答不上来吗?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你说他们知不知道孔子。知道,好,越点越明,就是要这样学,学不但要问,而且要思;不但要思而且需要辩;不但需要辩而且要服从真理。只要人讲的有道理,我就服从人,你们说孔子做的对吗?对在哪里,你说。

  生:孔子他怕自己乱说会给小孩子误导。

  师:对了,孔子虽是圣人,但他不是所有的天下事都知道,对不对,有没有天下所有事都知道的人?可能吗?

  生:不可能。如果当时科技发达一些,孔子就知道了。

  师:恐怕在今天孔子知道的科学知识都没有你们知道的多呢?时代的局限、历史的限制、科学技术的限制,你们承不承认。你们说是早上的太阳远还是中午远,是早晨的大还是中午的小?赶紧看材料,替孔子解围。同学们回去后去网上查一查,找出更的答案来解释。看完且明白的请举手,明白的请起立。这就是阅读的收获,我读了而且还明白了。好,我问三个问题就知道你懂不懂。

  师: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生:一样大。

  师:是早上大中午小?还是早上小中午大?

  生:都不是。一样大。

  师:为什么它早上看大,中午看小呢?

  生:视觉、错觉。跟背景有关,不是近大远小的问题。

  师:另外,太阳冷热与远近有关系吗?

  生:没有,中午感觉热是因为太阳晒了老半天,地面就很热。

  师:同学们都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太阳嗖地面距离有多远?

  生:有1.5亿远。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要把古文写成白话文有好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而用古文写这段话,用了多少字,知道吗?117个字。就是你们稿纸的五行多一点。这么短就把故事写完了。下面我请同学演两小孩,我们演一演,行吗?

  生:行。

  师:谁扮第一小孩,谁扮第二小孩?我扮孔子行吗?你们现在开始辩,辩得越热闹越好,你们自己什么观点都记住了吗?

  学生表演。

  师:到底怎么样,我样一起背诵全文。

  学生背诵。

  师:就这样一篇一篇读,一篇一篇地积累。把这故事的原文出处都记下来。以后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有争论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最良好的学风。这节课我向在座的小老师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因此在课堂上你们也是老师,我也是学生,我们师生互动。

  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5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黄阁中学语文组袁琴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背诵积累

  教学课时: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正音

  把握节奏、语气,读准字音

  三、学生分组讨论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关字句

  2、学生就不懂得字词质疑,其他学生讨论、回答

  3、重点字句检测

  (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孔子不能决也

  a、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

  b、谁说你多知识呢?

  四、复述故事

  要求:

  1、必须交代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尽量不要看课本

  3、发言清晰、响亮、流畅

  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各抒已见

  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初出日中

  两小儿辩日如车盖(大—近)如盘盂(小—远)孔子不能决

  沧沧凉凉(凉—远)如探汤(热—近)

  五、质疑、讨论、思考

  1、学生质疑

  2、老师引导质疑

  ①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②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③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

  ④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六、背诵(减字法)

  1、初试背诵(减去文中少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见两小儿( ) 。问其( )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 ),而日中时( )也。”

  一儿以( ),而日中时( ) 。

  一儿曰:“日初出( ),及日中则( ),此不为( )而( )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 )而远者凉乎?”

  孔子( )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 )乎!”

  2、再试背诵(减去文中大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见( )。问( )。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 )也。”

  一儿以( ),而( )。

  一儿曰:“日初出( ),( ),此( )?”

  一儿曰:“日初出( ),此( )?”

  孔子( ) 。

  两小儿笑曰:“()!”

  3、直接背诵(脱稿)

  七、小结

  八、作业:

  1、完成“过关测试”中的相关习题

  2、继续巩固背诵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6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读音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案06-12

两小儿辩日教案09-20

《两小儿辩日》 教案01-22

《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07-11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12篇)03-23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8篇)03-18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21篇)04-13

精选《两小儿辩日》教案3篇08-06

【精选】《两小儿辩日》教案10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