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1 10:55:2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8篇(热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8篇(热门)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要点:

  感受风的存在,初步练习假设性解释。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于风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纸风车。

  3、能初步对事物或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

  4、意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接龙

  同学们,这节老师想让同学们做一个游戏——问题接龙,大家愿意吗?(愿意)不过如果接不上来的同学老师可是要惩罚的哦!你要为大家学个动物叫或拌个动物的形象。(好)

  二、猜想与假设

  大家能对这些问题做出猜想和解释吗?

  学生猜想。

  想一想,我们看不见风,怎样才能证明风的存在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到室外,去寻找风的踪迹。

  三、设计与制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有没有寻找到风的'存在?说一说你找到的风。

  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还有一位好伙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风,知道它是谁吗?对,是纸风车。纸风车能帮助我们找到风,它的形状有好多种,尽情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学生制作。

  你们的纸风车转得快吗?解释一下原因。

  我们的纸风车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是怎样描述风的?留心电视或报纸等媒体,连续记录一星期风的预报,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进行交流。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躲在哪里?

  活动目标:

  1、体验味觉,增加味觉经验。

  2、品尝、分辨酸、甜、苦、辣、咸的味道。

  活动准备:

  1、分别装在5个杯子里味道不同的水。

  2、“酸、添、苦、辣”表情图片。

  活动过程:

  1、向幼儿讲述“酸、甜、苦、辣、咸”的故事。

  2、提问:小朋友们听过了故事之后,那现在也请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大厨师,找一找酸、甜、苦、辣、咸五个朋友躲在哪里。

  3、请幼儿上前来品尝味道,并讲述自己所品尝的味道。

  4、展示图片《酸、甜、苦、辣》。告诉幼儿:“小朋友们看看挂图上的表情,然后想一想自己品尝之后的表情。”

  5、将幼儿分组后,请每个幼儿都自己品品尝一下五种不同的味道。

  6、提问:“小朋友们现在都尝过了这几种味道,那现在就请小朋友想想自己尝到的味道的感觉,在挂图上把味道和相应的'表情连线。”

  7、提问:“小朋友们今天都尝到了哪些味道?为喜欢的是哪种?”

  8、在幼儿阅读“爱吃甜的动物”后,提问:“小朋友知不知道有哪些动物喜欢吃甜食?它们都喜欢吃什么样的甜食。”

  9、活动,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品尝不同的味道时候的感觉。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感知螺旋线的方向以及用螺旋线表示风车转动的轨迹。

  2、 能用多种颜色来描绘螺旋线。

  3、 感受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各种颜色的风车。2、油画棒若干。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出示风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如:亲爱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风车呢?风车是什么颜色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幼儿作答:想知道)哦,今天老师就带了几个风车,我们来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

  2、 教师表演风车转动,让幼儿观察风车转动的方向轨迹以及规律。

  3、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观察了风车,以及它转动的规律,是不是朝着一个方向顺时针转动的,它是螺旋形的,一圈一圈地扩大,另外它借助着风力转动,如果你跑起来,它会转的更快,呼呼的,像不像我们家的电风扇呢?那小朋友能不用自己的手来表现风车转动的轨迹呢?能不能用手画下来。

  4、 让个别的幼儿用手描绘风车转动的轨迹,然后画出来,教师指导。

  5、 发放油画棒和幼儿用书,引导大家一起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幼儿作品,大家一起欣赏。

  如:看,那么多的风车,漂不漂亮呢?那谁的风车最好看呢?它是怎么旋转的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好不好呢?

  7、教师: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手,把风车旋转的样子画出来了,而且画得非常好,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物体,希望小朋友细心观察,也能尝试着把它们的样子画出来好吗?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萝卜的不同特征,指导萝卜的品种。

  2.初步尝试在表格上记录自己猜想的结果。

  3.愿意进行探索活动,感受发现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白萝卜、胡萝卜、一点红、绿萝卜的实物准备;小刀一把;再准备一块砧板。

  活动过程:

  一、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教师引导师:小朋友,小兔菜地里的萝卜成熟了,让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拔萝卜吧!

  师幼随着音乐,拔萝卜。

  二、 感知萝卜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表面)师:你拔了一个什么颜色萝卜?

  师:白色的萝卜形状是怎么样的?(椭圆形)师:白色萝卜叫白萝卜。

  --一点红师:萝卜上有白色、有红色,这叫一点红。

  --胡萝卜师:这个萝卜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的?

  --绿萝卜师:绿萝卜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心灵美。

  绿萝卜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这些萝卜是长在哪里呢?(泥土里、田里)--出示ppt师小结:其实这些萝卜是一个大大的根,长在泥土里,我们需要用大大的力气把它们拔起来。

  三、 萝卜分类货架上四个框框,有红色、绿色、橘黄色、一点红的四种颜色的框框--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的萝卜的类型进行分类师小结:我们认识了萝卜的颜色,这些都是萝卜表皮的颜色,就像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一样。

  四、观察、记录萝卜皮肉的颜色如果把萝卜切开来,会是什么颜色呢?

  --出示表格师:这张表上有什么呢?表格上的小问号是什么意思呢?眼睛是什么意思?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依次贴上不同的颜色标志--切开相应颜色的萝卜,让幼儿进行验证。

  师小结:原来呀,白萝卜和胡萝卜表皮的颜色和肉肉的颜色是一样的。

  师:一点红、心里美的萝卜切开来是什么颜色呢?

  --拿2张颜色图片,上来贴在表格上。

  师:请小朋友说说看,你选了哪几种颜色?为什么?

  --女孩子、男孩子分组粘贴,进行猜想一点红--切开来(白色)心里美--切开来(枚红色)五、品尝萝卜师:那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吃萝卜吗?---喜欢、不喜欢。

  教师小结:其实,萝卜的营养非常的好,也很好吃,我们要多吃它。小兔为了感谢我们给我们送来了很多好吃的萝卜,你们想怎么烧呢?陈老师这里也有几种烧法,一起来看一看吧。有。

  师:"你们想不想吃啊?"

  -------想师:"我们樱桃班里的甬港饭店已经为我们准备了美味的萝卜宴,我们也一起来尝尝吧?------好(放音乐结束)对于小班幼儿,创设情境的教学是有效的导入方式。

  有幼儿说"像小老鼠的脑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想象。

  对幼儿抓得比较紧,牵着幼儿走。应以对话的形式和幼儿进行交流,让活动更加生动、流畅,按萝卜的自然属性颜色进行分类。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形象生动的'表格用猜想、验证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对小班幼儿,这种表格的记录方式也是可行的。

  打破思维定势。"眼见的才是真实的,不能想当然。"切萝卜的方式,应该多角度去切,让幼儿切实查证萝卜里面的颜色,这样才是科学的。

  小朋友知道了萝卜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刺激幼儿的食欲。

  教学反思

  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我采取了表演的方式,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在幼儿在玩中快乐学习。

  2、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方法,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方法。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沟通课堂内外知识,联系学科,联系生活,努力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较好地完成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

科学教案 篇5

  【教案目标】

  1、理解故事,了解各种热乎乎的事物。

  2、结合生活经验,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热乎乎的事物。

  3、参与猜测和讲述自己了解各种热乎乎的东西。

  【教案准备】

  1、小熊、小狗、小麻雀、老狼、小公鸡玩具或图片。

  2、大树、小屋、石头桌面道具或图片背景。

  【教案过程】

  1、出示教具讲故事,引出主题。

  教师:夏天的天气真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聚在大树下乘凉,聊天,它们在聊什么呢?出示道具或背景图片,然后边讲述故事边操作。

  教师:动物在聊什么?它们说什么东西是最热的',为什么?根据幼儿的讲述,再次操作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世界上最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2、启发幼儿探索各种热乎乎的东西。

  教师:除了小动物说的热乎乎的东西外,你在家里、在幼儿园、在你去过的地方,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热乎乎的?带领幼儿到户外,让幼儿抬头看一看太阳,感知太阳的热的光芒。引导幼儿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摸一摸,在火辣辣阳光下热乎乎的东西。例如:热乎乎的滑梯、玻璃、墙壁等。鼓励幼儿说一说,在夏天阳光照射下火辣辣的感受。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瓶娃娃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并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

  2.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本文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3.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也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

  1、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提问:

  ⑴从小蝌蚪到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

  ⑵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⑶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⑷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以幼儿用书中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统整概念。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并统整概念。

  四、观察不同蛙类

  1、观察不同的蛙类后,提问:

  ⑴蟾蜍长得好像青蛙,有没有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颜色较深、皮肤有疙瘩)

  ⑵树蛙和青蛙哪里不一样?(居住环境不同、脚趾没有蹼有吸盘)

  2、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总结说明幼儿的讨论。

  活动反思:

  能说出青蛙的生长变化,能排列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根据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内容,能说出两种不同蛙类的外形特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