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2 12:50:02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实用的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实用的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里,小年纪孩子拥有强烈的效仿大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控制不住地想参加形形色色的劳动,例如切菜、刷碗、扫地等,因此,我依照孩子的学习特点,选取了孩子最熟识的些许食品(如黄瓜、小青菜、胡萝卜(又称甘荀)、苹果等),启发孩子使用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的大小,并试着采用熟知的工具变更物品的大小,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孩子参加劳动的心愿。我还协助孩子将自个儿的动手操作过程表述出来,以培育孩子的记性、口语综合表述的能力。因为教学中孩子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所以应预先预备些许苯扎氯铵贴、消毒药水等,并向爸爸妈妈们完成宣传工作,切实保证孩子的探究教学顺顺利利的开展。

  教学目标:

  1、认知些许熟知工具,培育初步的自我保卫观念。

  2、通过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间显然的大小差别,试着采用些许工具变更种种食品的大小,并乐意表述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预备:

  1、种种食品:黄瓜、方肉、豆干、小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水瓜(就是:西瓜)等。

  2、种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教学过程:

  1、认知种种食品。

  师:你们明白它们的名字吗?小孩们认知大多数的食品,他们跃跃欲试地讲出名字。讲到大蒜时,有个小孩讲:“这就是馒头。”因此,幼儿教师就启发孩子剥一剥,闻闻,尝一下,激发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这就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论断。

  2、预测“大变小”的概率。

  师:我们能将此些食品放入瓶子里去吗?

  启发孩子勇敢地将自个儿的观点表述出来。例如有些孩子不会表述,只是个劲儿地点头,幼儿教师就有目的地启发他用语言表达;有些孩子已能清晰明了地讲出“能” 或者“不可以”,幼儿教师就进而启发他说一说“为何”;个别孩子在幼儿教师的协助下能讲出:“瓶子过于小,物品过于大。”

  师:怎么样方可把物品放入去哩?

  幼儿教师可依照孩子的反应相应恰当地使用些许动作提示,以启发孩子试着使用工具。当孩子看见幼儿教师将食品剪小时,激动地拍起手来:“变小啦!变小啦!”

  3、开展“大变小”的实验。

  孩子试着使用种种工具使食品变小,并把食品放入瓶中。幼儿教师巡视来回指导,启发孩子边动手操作边表述实验过程,并协助孩子记录。剪刀可剪菜叶,可是剪不动菜梗,因此忙忙又去拿刀。史文始终用刀切胡萝卜(又称甘荀)。京海用勺予舀水瓜(就是: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一不留神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讲:“我非常大胆的,不哭鼻子!”幼儿教师边观测和察看孩子动手操作,边用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述动手操作过程。例如:“变变小,放入去。”因为小年纪孩子经常用语言指导动作,因此他们会边动手操作,边与幼儿教师一块儿反复,这有助于培育孩子的综合表述的能力,理解“大”“小”的观念。看见有些孩子用剪刀将菜叶剪小,幼儿教师便有目的地提问:“你用何把啥变小啦,有些孩子在工具选取上存在问题,例如他们用剪刀剪马铃薯,用汤匙切菜,幼儿教师便启发孩子试着采用其余工具,瞅瞅用何较易“变”。有个别孩子从头到尾使用一种工具,幼儿教师便有目的地启发他们勇敢试用其余工具。在动手操作过程内,幼儿教师非常留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孩子放回原处,要孩子用擦桌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

  4、师幼一致讨论。

  ①探讨问题一:你是怎样把食品放入瓶里的?

  有些孩子讲:“我将它变小啦。”幼儿教师便进而提问:“你是怎样将它变小的啊?”启发孩子回想动手操作过程,协助孩子讲出工具名字,较清晰明了地表述过程,幼儿教师以画画的模式为孩子记录。

  ②探讨问题二:刀是啥模样的?刀是小孩们生活中接触最少,亦是有危险性的`工具。当幼儿教师与孩子一块儿回想刀是啥模样时,些许小孩讲出“刀是非常快的”,有2个孩子用手指着刀最锐利的地方,显现出“非常恐怖”的模样。

  幼儿教师通过画画(如图),着重重审刀有“非常锐利的一面”,叮嘱孩子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物品,可是不可以去碰。与此同时,启发小孩们观测和察看幼儿园内用的刀与家中用的刀有何不一样,并告知小孩幼儿教师给予的刀是安全的,而家中切莱的刀有危险,不可以玩。幼儿教师还预备了份告爸爸妈妈们书,及时将教学讯息告诉爸爸妈妈们,以便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给予安全的工具,协作完成安全教学工作。

  评论

  使用工具,效仿大人的动作,是2岁半孩子十分喜欢的教学。幼儿教师依照孩子的年纪特征与“做中学”的思想设计了这一教学,并在教学中显现了教育目标。值得赞扬的是幼儿教师非常耐心地协助孩子使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模式做记录,这为孩子以后自个儿记录作了非常好的伏笔。幼儿教师另外还有观念地在教学过程内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协作思想,以切实保证孩子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环境里得到进一步提高。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

  掂:较重、较轻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晚饭时间突然停电了,冬天的北方外边已经是昏暗的夜晚,教室内刹那间漆黑一片·······大家开始准备照明的办法。蜡烛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让幼儿认识、了解蜡烛的种类与用途,激发幼儿对蜡烛的探索欲望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3、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活动准备

  香熏蜡、生日蜡烛、大小颜色不同的蜡烛若干、盘子、打火机、水。

  活动过程

  1、区角活动

  设置观察角,摆放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蜡烛。引发小朋友们自主的观察,教师适时介入,一起了解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2、动手操作点燃蜡烛,发现现象。

  (1) 带领组织小朋友来到操作台旁边,观察操作台上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如干净透明的玻璃杯,小蜡烛和盘子……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2) 老师想请蜡烛宝宝站起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小朋友们自由发挥想象。老师示范,有燃烧的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在盘子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起动手操作,让自己的蜡烛宝宝站起来。

  (3)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状态。

  (4) 请小朋友用杯子把燃烧着的蜡烛扣住,仔细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启发幼儿发现蜡烛熄灭了,不再燃烧了,杯子变黑了,杯底还有点热,杯壁上还有一层“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5) 再次点燃蜡烛重复操作,请小朋友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同时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看看又会发生什么新的现象呢?

  小杯子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后熄灭。

  3、有趣的蜡烛花游戏

  请小朋友们手拿点燃的大蜡烛和老师一起围绕在水盆边,蜡烛油滴落在水中变成漂亮的蜡烛活,有大有小,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在水中很缓慢的变大,变淡……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4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种子,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多样性。

  师:种子商店送来了很多种子,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种子宝宝?

  2.幼儿分组观察,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软硬度等方

  面进行观察。

  3.集中讨论交流:(1)种子商店送来了哪些种子?

  (2)这些种子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4.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比如:稻谷、玉

  米粒、红豆等,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也不同。

  (二)探究发现,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1.出示自然角种植的种子,请种植的幼儿介绍观察记录卡并交流

  自己照料种子的'过程。

  2.讨论:(1)这些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

  (2)那些种子为什么能发芽?

  (3)不同的种子种下去,它们所发芽的时间一样吗?

  3.组织幼儿观看种子发芽的课件,直观地回顾种子发芽的过程,巩固与种子发芽有关的知识。

  (三)逐一出示稻谷、黄豆、玉米、花生、绿豆、西瓜、苹果、葡萄等常见的种子极其对应的的植物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了解常见种子的植株。

  1.师:种子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种子宝宝

  的妈妈是谁?

  2.师幼共同观看图片及进行种子和植物的配对。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学习观察金鱼吃食等活动,尝试用动作表现金鱼吃食的样子。

  2. 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并学习短句“这边吃吃,那边吃吃”“上面吃吃,下面吃吃”。

  3. 初步知道金鱼爱吃鱼虫,但是要少量喂食。

  活动准备:

  1. 鱼虫干若干份,放在小盘中备用。

  2. 教学桌上摆放一缸鱼。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教师示范喂金鱼吃鱼虫。

  (1) 你们知道小金鱼爱吃什么吗?

  (2) 小金鱼,你喜欢吃什么呢?(教师以小金鱼的口吻告知幼儿,我们最爱吃小鱼虫。)

  (3)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鱼虫干,示范喂小金鱼,并引导幼儿尝试学习如何取少量的鱼虫喂金鱼。(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几粒鱼虫干。)

  (4) 将鱼虫干放入鱼缸后与幼儿共同仔细观察小金鱼吃食。

  3. 幼儿自由喂食,观察鱼吃食的动作。

  (1)教师:小金鱼吃鱼虫真可爱,你们也来喂一喂,看一看。

  (2)将鱼虫分发到幼儿桌上,指导幼儿少量喂食。

  4.幼儿喂小金鱼,教师巡回指导这距离仔细观察金鱼的活动。

  5.交流、表达自己的观察。

  6.教师以小金鱼的口吻反馈幼儿的喂食活动,激发幼儿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信息反馈】

  一、成功之处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处理教材,灵活多变

  教材的顺序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认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认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不足之处

  1、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

  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衔接还有待磨合。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不怕失败,敢于克服困难。

  (2)在操作中能与同伴协商,共同配合解决操作中的困难。

  (3)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使鸡蛋摔不破的包装方法。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包装鸡蛋的方法。

  能使自己包装的鸡蛋具有防震和固定的`作用。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的材料:纸盒、塑料盒、泡沫塑料、米菠萝、棉花、报纸、硬纸板。

  (2)熟鸡蛋、皮筋、透明胶带、曲别针、剪刀、毛线、粘钉、橡皮。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教师:前几天小朋友共同搜集了许多包装盒,通过观察小朋友发现了包装对东西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把东西固定住,再垫上一些比较软的材料,就不易摔碎了。

  出示溜溜球包装盒,共同观察分析包装盒的作用。

  2、提出问题:

  今天请小朋友当运输鸡蛋的工人,包装鸡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猜想并记录:

  师:你们两人一组商量一下包装鸡蛋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包装?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咱们试一试,看用哪种方法包装摔不破鸡蛋。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

  重点指导:

  (1)容器不能太小,要有足够的空间填充软的材料。

  (2)鸡蛋要放在中间,使鸡蛋的上下和四周都要有软的材料保护好。

  (3)填充物要充满容器,使鸡蛋固定。

  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5、交流与总结:

  你的实验和猜想一样吗?为什么?

  6、活动延伸:

  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试一试。如:站在椅子上举起来让鸡蛋掉下去能不能摔破。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