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3-11-26 13:13:5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实用的美术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实用的美术教案10篇

美术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

  2、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中国花鸟画的绘画技巧,在探究中积累和创新。

  三、教学难点:

  用笔和用墨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准备:

  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众多花鸟画的题材中,梅兰竹菊被认为代表高雅品质的“四君子”。

  (3)出示课题——花鸟画。

  2、讲授新课:

  欣赏吴昌硕的作品《菊花》

  面对自然界中的花鸟草虫惊醒创作时,中国的.花鸟画家的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缘物寄情。

  3、组研究:

  (1)对比自然界中的花鸟,欣赏和研究一副花鸟画,想一想画家是怎么用笔和用墨的?

  (2)游戏:请你对照黑板上的菊花图片(中锋勾花,侧锋勾叶),分别尝试以下几种笔法:

  侧锋画麻雀头——点、抹

  中锋画翅、尾——短线

  4、分析: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胸腹灰白,活泼可爱。在画麻雀之前,先要理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蛋形组成,这样画麻雀就方便多了。

  5、临摹一副花鸟画作品,可以大胆的对原作进行添加和创造。

  6、展示: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哪里好。

  7、小结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摄影知识

  2.指导学生模仿记者进行采访活动,了解美术记者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的工作流程。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敢于进行拍摄和采访实践,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2.是否能够掌握照相机的基本*作方法,拍出符合采访内容,有初步构图意识的作品。

  3.是否对资料整理,编辑,展示工作产生兴趣,能在某一环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必要的摄影和采访工具,图片,文字展示的示范作品。

  2.学生分组准备采访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器材。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12月20日——12月23日

  活动一:

  做好分组采访的组织工作。

  导入此课的内容,传授美术记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要求。

  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图片文字展示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

  活动二:

  教师讲述简单的摄影知识,以清晰的演示说明怎样进行摄影,怎样进行采访活动。要注意消除学生对摄影实践的惧怕心理。

  要讲清照相机上常用部件的*作按钮的名称及功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先模拟使用一下照相机。

  活动三: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组员共同拟订采访内容及活动计划。

  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采访和摄影活动。

  札记:现在的孩子真是了不得,他们设计的`问题很有深度,居然还有针对老师的“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还会当老师吗?”可见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能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了。

  第二节

  施教时间:

  12月27日——12月29日

  活动一:

  按照计划内容对采访记录资料,照片资料进行整理编辑。鼓励学生通过集体构思设计,选定喜爱的色彩和排版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制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的主题性展示作品。

  活动二:

  学生整理,教师指导。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和制作。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进行拍摄,采访实践的机会,去创作更生动有趣的形象,报道展示更有意义的事物

  2.利用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具体能力的方法研究。

  3.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某一主题或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

  教学参考资料

  摄影其实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技术,进行这种技术的工具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一个不透光的盒子,作用是控制光线的进入,使胶卷产生不同程度的曝光。照相机包括机身和镜头两个部分。机身内置快门来决定胶卷进行曝光的时间,快门其实是一个掩盖胶卷的机械装置,在进行曝光时按照所设定的时间而打开,让业自镜头的光纪录在胶卷之上,而镜头则是一些光学组件,用以结集光线,在胶卷上造像。相片影像的优劣取决于合适的曝光(还有构图,色彩等等),相机快门负责曝光时间,而镜头不单有对焦的功能,更重要是用可调较的光圈来决定光线量,再配合快门决定光线投射在胶卷上的时间,产生一个受控制的曝光过程,即是一个拍摄过程。而胶卷刚记录下影像,通过冲洗,扩印等工序,便最终得到拍摄所要的照片资料。

  札记:在分组下去采访时,有一个组三位同学推来搡去的迟迟不见行动,我问他们怎么不行动?他们说:“我们三个都很害羞,不知道该由谁去说。”我鼓励他们设计好问话稿,然后一人问一句,每个人都要锻炼自己。不一会儿他们回来了,红着脸说:“张张嘴也没有多难嘛!”

美术教案 篇3

  课题:美术绘画基础知识——平行透视

  授课教师:孙凯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对透视的基本法则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掌握平行透视的方法,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

  2.技能目的:通过对六面体的观察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来逐步深入的了解物体在自然界中的透视现象,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六面体的透视,加强学生对透视的理解;

  3.情感目的:通过对透视现象的分析讨论提高同学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六面体的平行透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透视的基本法则与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具: PowerPoint课件、粉笔盒、直尺、绘画工具材料等

  2、学具: 绘画工具材料、笔记本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

  课 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清点学生人数及工具材料准备情况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个新知识,这个新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广泛应用,而且对于我们同学们学习绘画非常有帮助。大家在生活中一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师生双边活动:欣赏图片(见PPT)

  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你刚才看到的旗帜、树木、铁轨、房屋有什么规律?是不是近处的高,远处的低呢?近处大远处小呢?近宽远窄呢?这个知识是什么呢?这个知识就是透视!

  教师提问:什么叫透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透视呢?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透视现象。

  三、 讲授新课

  透视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正确地表现在纸上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掌握了透视方法,就可以准确的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景物的空间感。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的透视等。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平行透视。

  (一)人们最初是怎样研究透视的?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二)、如果所研究的立方体有一个面与透明的画面平行,即与画面平行,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透视就叫“平行透视”。(展示粉笔盒)

  (三)、平行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

  (四)、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1)、先画一条视平线

  (2)、在视平线定上一个心点

  (3)、在画面上任何位置上画一个正方形

  (4)、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分别同心点连接

  (5)、在四条连线上定一点

  (6)、延长这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交叉另外两条线

  (7)、然后把各个点连起来

  平行透视图

  (五)、透视基本概念:

  1、视平线:就是和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面)

  2 心 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 点:就是画者眼睛位置

  4、消失线:就是物体到消失点的连线

  (六)、平行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教师展示范画、

  四、学生课堂练习:

  画立方体各个方位透视图,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指出问题作品的不足

  六、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准备

  板书设计

  美术选修课教案篇二:山水选修课教案

  ********

  20xx—20xx学年度第1学期

  《写意山水》“训练方案”

  授课教师:

  适用专业:美术教育专业

  授课班级: 2****

  20xx年9月

  第一部分 理论

  (一)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二)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

  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

  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墨山水着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

  (五)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一)笔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用笔首先是执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拇指向上倾斜,食指向下倾斜,两指相对捏住笔管),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管,再以小指贴在无名指内下侧,协助无名指推挡。这样笔管在手中既稳当又灵活。指实就是手指捏笔管要实在,要用力捏紧,又不可太紧。掌虚就是掌心要空灵。捏毛笔切不可像捏钢笔那样,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

  在掌握执笔方法之后,还要懂得运腕方法。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小画提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只运臂、运肘、运腕,惟极精微处可以运指。这虽属常识,但总关全局。初学者起手入门要有个高的标准,否则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难改了。

  用笔的内容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

  “起笔”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

  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

  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用笔,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宜圆、宜平、宜重、

  宜留、宜变。)他阐明了中国画用笔的本质规律。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

  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用笔要讲笔法。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

  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

  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

  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美术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设计、运用”学习领域中的阶段目标设置。本课的学习主要为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制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一)课程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制材料设计与制作折纸简单的桥梁模型。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材料信息,撰写一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独立或集体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难点: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一)欣赏导入:

  1、 学生欣赏桥梁模型。(运用多媒体)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桥梁?这些桥梁的造型有何不同?(对桥梁的作用、造型结构、艺术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3、教师:古往今来,桥梁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桥梁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就用简易的桥梁折纸设计立体贺卡,表达一份对朋友的友情吧。

  (二)演示讨论:

  1、展示桥梁立体贺卡。

  2、平展贺卡,展示平面效果。

  3、课件演示制作桥梁折纸立体贺卡。(三维动画效果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4、学生观察思考:

  1)材料要求

  2)结构要求

  3)制作步骤

  4)制作要领学生针对所要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

  材料需要用硬卡纸,结构上可以采取拱桥式的造型;制作时运用切割和折叠的技巧。

  (三)学生尝试动手:

  1、学生制作折纸桥梁贺卡,写上祝福的语言。(注意:设计卡片时应要考虑文字的位置。)

  2、展示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四)欣赏讨论:

  欣赏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问题的探索热情。

  1、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飞跃。

  2、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普修桥,建于清代,它与当地的民俗习惯、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

  3、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五)考察安排:

  1、把全班分成几个考察队。

  2、分配考察任务。选出组长。

  3、每队提出考察方案,讨论确定,课外实施。

  (六)课堂小结:

  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工具,以两名到三名同学为一组带纸板、剪刀、胶水、棉签、彩笔。

  2课时:

  一、整理考察结果:

  1、引导学生分析考察成果。

  2、课后整理、加工考察结果。

  3、建议撰写考察报告或写一篇考察心得。

  二、桥梁常识:

  1、现代大型桥梁设计的两大类型:斜拉桥、悬索桥

  A、斜拉桥:用锚在塔柱上的多根斜向钢缆吊住主梁的桥。(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多罗多大桥813米)

  B、悬索桥:有缆索(包括吊柱)、塔和锚三者组成的桥梁。(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悬索桥: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1米,建成时间是1998年,在日本)

  2、欣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桥梁: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香港大桥等等。(多媒体图片)

  3、其他类型的桥梁:拱桥―――赵州桥 城市中常见的桥梁类型:高架桥、人行天桥、立交桥等等。

  4、桥梁的基本结构:支撑作用部分:柱、墩、供、梁、架、索。交通部分:桥面安全与装饰部分:护栏

  5、桥梁的种类。根据用途分: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等;根据材料分:竹桥、石桥、木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根据外观分:平桥、拱桥、曲桥等。

  三、学生尝试:

  1、教师用筷子搭一座桥。提示:如何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2、学生分组搭桥比赛,看谁又快又好。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拱桥,称为虹桥。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四、欣赏讨论:

  1、欣赏济南黄河搭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缆索、塔柱、桥墩、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四种。

  五、制作步骤:

  1)设计草图。

  2)按尺寸制作塔柱与桥面(注意色彩搭配)

  3)利用缆索平衡塔柱与桥面。

  4)根据设计粘接缆索,固定桥梁结构。

  六、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教师表扬好的作品并展示。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幼儿欣赏歌曲《萤火虫》,小朋友你们知道歌曲里唱的是谁吗?萤火虫什么时候进来?(是晚上)。当夜幕降临,到处是一片漆黑的时候,小动物迷路的时候,萤火虫打着它的小灯笼把小动物们安全地送回了家。

  2、欣赏图片,放映幻灯片,“家乡的夜景”。

  天黑了小动物们有萤火虫,城市的夜晚没有萤火虫为、该怎么办呢?灯光把城市的夜晚装扮得十分美丽,我们来看看这是哪里吧?

  (1)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是哪里呀?(是晚上的天安门)天安六上有什么?(有彩灯和焰火)

  (2)再依次欣赏几张代表性城市的夜景如:人民大会堂、北京西客站、立交桥、东方明珠等地方的夜景。

  (3)观察我们家乡的夜景,看看这里是哪里?(是白天的广场)大家看看晚上的广场是什么样子?

  (4)观察图片,看看这是哪里?(是马路)观察晚上的街道同白天的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说说晚上与白天有什么不同?

  (5)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是楼房)到了晚上房子里是什么样子?(家家户户亮起了灯,天上有星星和月亮,还有路灯)

  3、欣赏范例,示范讲解

  我这有只神奇的魔笔,它能刮破黑夜,把夜晚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边讲解边出示画纸现场做画),我用魔笔刮破黑夜,一颗小星星钻了出来,又钻出一颗小星星然后是月亮……

  小朋友,想知道是一支什么样的魔笔吗?(出示无尖铅笔)啊!原来就是一支无尖的铅笔呀!一支没有尖的小铅笔怎么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呢?原来我的画纸也有点特别,画纸上用油画棒涂过了,这种画叫“刮画”。

  4、认识刮画,熟悉作画步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画法“刮画”,刮画与其他画的区别在于画画上之前,要先把画纸处理一下。

  (1)首先在画纸上均匀的涂上一层浅色;

  (2)在浅色上涂两遍深色:第一遍横着涂,第二遍竖着涂。如果你有一尺会飞的魔笔,你想乘着去哪里呢?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有许多神奇美妙的地方,我们“家乡的夜景”这么美,下面就请小朋友拿我送你们的魔笔,画画咱们“家乡的夜景”,乘着魔笔出了吧!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先涂一遍浅色,涂满了再涂深色,在涂深色的时候,注意要涂得均匀,涂得满,动作要快;

  (2)想好了主题再刮画,错了的话用同样的颜色的油画棒盖上重画。

  6、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7、活动结束

  让幼儿拍手唱歌《小蜡笔》。

美术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广告是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业,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广告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是广告宣传的重要群体,以先进的理念构建起来的综合艺术课程为孩子提供的广阔的艺术视野,艺术课教学应该从直观上让学生欣赏、接触、了解广告,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对广告的审美情趣,积累相关的广告经验,并提高对广告的鉴赏水平。本课以欣赏为主,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广泛的艺术爱好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及多种艺术能力。

  教学目标:

  1.收集身边的广告,引导学生感受众多广告的信息。

  2.在欣赏优秀广告作品中比较广告作品的艺术形式、风格、特点,并做出评价。

  3.利用所了解的知识从版面设计,音乐合成,艺术表演等手段体验广告艺术的创意与构思。

  教学重点:以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现代广告的特点及重要性,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广告。

  教学难点:广告的创新,创意体现出的独特新颖的构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各种广告资料(图片的影视的)生活商品 打击乐器 彩纸

  剪刀双面胶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用产品广告语导入新课)

  学生:老师好!

  教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学生:好迪真好!

  2.启发学生回忆广告的来源及分类

  教师;这句广告语是从哪见到的呢?你们在哪还能见到,听到广告?

  学生:路牌、汽车、电视、报纸、杂志、霓红灯、广播……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广告,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修正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广告的“疯狂”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感受广告的“疯狂”。

  二:课程新授

  欣赏广告作品从中感受广告的“疯狂”,并分析广告艺术的风格、特点。

  1.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广告画面的“疯狂”。

  利用多媒体出示作品,欣赏优秀的广告作品(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招贴广告、霓虹灯广告、灯箱广告、路牌广告等)并从广告的构图、色彩和造型手段上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师:你们在观察后,对于广告的色彩、构图、造型等有了什么样的概念?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2.从听觉上感受广告音乐的“疯狂”。

  欣赏广告音乐,并与学生歌唱广告音乐,共同分享广告音乐带来的快乐。

  3:让学生的嘴巴来感受广告标语的“疯狂”

  以老师购买产品为主线,让同学们以推销员的角色,利用熟知广告标语来推销产品给老师,引导老师购买产品。

  教师:我想买运动鞋、牙膏、食品……选择什么牌子的呢?

  学生:安踏——我选择,我喜欢

  李宁——切皆有可能

  特步——非一般的感觉

  ……

  教师:广告标语有什么作用呢?

  4:让同学从思维上感受广告创意的“疯狂”

  出示有特色的广告作品给同学们欣赏,引导学生思考广告的感染力。

  教师:在观看这些广告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的脸部表情很多变化,有时惊讶,有时开怀大笑,有时很疑惑,你们感受到这些广告有哪些风格特点呢?

  学生:夸张风格、幽默风格、神秘风格、写实风格……

  三:活动——做个小广告人

  1.分组讨论、策划推销老师提供的商品,和推广公益活动。

  2.展示个小组的推销手段。

  3.、师生共同评价

  四:总结

  1.广告以便捷的方式、畅通的渠道,为我们生活提供各种信息,给我们的生活消费来带方便,也能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丰富我们的生活鉴赏内容。但有些违法的垃圾广告却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2.出示“城市牛皮癣”广告图片。

  教师:我们应该这样对待这些垃圾广告?如何识别广告的真伪?能不能一味地盲从广告宣传?

美术教案 篇7

  (1)引导阶段:

  教师在课前利用旧衣服自制一挎包,放入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上课时让学生上来抽奖:抽出一样来让其他人说说这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都掏出来后,教师选几样常用材料当场操作、示范。并出示不同材料所作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效果。

  (2)发展阶段

  鼓励学生学用自己感兴趣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的性能。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3)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

  课后拓展:

  寻找自己家中或周围可用来绘画、粘贴、拓印、拼贴编织的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行尝试性的美术创作。

美术教案 篇8

  年级:三年级

  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方法创作活泼、淘气的猴子形象;

  2、初步体验画笔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练习、示范、巡视辅导、评析等

  教学目标:

  1、搜集、欣赏有关猴子题材的艺术作品,了解“猴”的造型和神态所产生的文化蕴涵。

  2、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方法创作活泼、淘气的猴子形象,初步体验画笔墨的特点,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欣赏猴戏,模仿在“急急风”锣鼓经伴奏下猴子亮相的造型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猴子的资料图片及玩具等。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图片及猴子题材的绘画,工艺作品。

  3、彩色纸、包装盒、生宣纸、国画颜料、毛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展示一组猴子题材的图片(课件)

  提出问题: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表达猴子的性格、脾气

  学生回答:……

  板书:淘气的猴子

  2、在欣赏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图片里猴子进行观察,展开讨论,谈谈自己对猴子的看法,说出猴子的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加以说明。

  3、观看猴子野外生活的片段,了解猴子的一些动态、表情。

  4、学生结合图片的欣赏以及自己的理解,尝试用肢体语言来创造猴子的多种姿态造型。

  5、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来表达猴子的'姿态造型及生活方式、特点。

  6、安排学生进行选猴王,学习猴戏动作,表演花果山猴子的生活的创新表演。

  7、进行国画尝试性练习和学习。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1、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方法及不足,给予适当是示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氛围。

  2、及时提醒学生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3、以鼓励性的言语鼓励和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

  教学

  1、采用师生、学生相互的方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

  2、特别是对制作、绘画、集体和个人表演中表现出色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里的宣传活动多出力。

美术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会用皱纹纸团纸的方法;

  2.学习用团纸粘贴的方法制作葡萄和葡萄串;

  3.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几串葡萄实物;

  2、紫色和绿色皱纹纸若干;

  3、胶水、硬纸板(每个幼儿一份);

  4、音乐《蜗牛与黄鹂鸟》;

  5、葡萄架背景墙。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

  1、学习用团纸粘贴的方法制作葡萄和葡萄串

  2、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活动难点:

  学习用团纸粘贴的方法制作葡萄和葡萄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用《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律动导入活动。秋天来了,让我们跟着小蜗牛一起去旅行吧。

  二、观察实物,讨论葡萄的.特点

  1.出示葡萄,让幼儿观察葡萄的形状,颜色;(圆圆的、有紫色,有绿色。)

  2.请幼儿观察葡萄串,发现其特点:上宽下窄、上密下疏、像一个倒放的三角形。

  三、向幼儿介绍制作葡萄的材料,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葡萄架上结满了葡萄,你们想不想让咱们班的葡萄架也结满葡萄?(想)教师:皱纹纸能变成葡萄吗?怎么变?引导幼儿发现把皱纹纸揉成一个小球后很像葡萄的样子。

  教师示范制作葡萄,引导幼儿把皱纹纸团揉成一个很像葡萄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进行指导。

  四、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自取皱纹纸,团揉成球。并提醒幼儿用双手食指、拇指、中指一起团,用力把纸团紧,要从上往下粘贴。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每个幼儿团揉10颗葡萄粒。

  (4)教师引导幼儿把葡萄粒粘在硬纸板上做成葡萄串。(提醒幼儿要从上往下粘,葡萄串上面要紧,下面要松,上面的葡萄要多些,下面要少些。)

  五、作品展示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挂在葡萄架背景墙上。

美术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感知糖豆跳跃的动态,愿意用手指点画的方式在指定的范围内表现糖豆豆。

  2、感受五颜六色的糖豆带来的色彩美。

  3、积极参加玩色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装有五彩糖豆透明的`瓶子一个,盒子一个(把瓶子装在盒子里)。

  2、红色,黄色,蓝色的颜料,颜料盘每组两个,抹布每组三张。

  3、“小兔跳”的音乐,录音机1台,画有瓶子的纸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听一听,猜一猜。

  教师摇手中的盒子,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感知欣赏:五颜六色的糖豆。

  1、教师拿出玻璃瓶。

  预设问题:

  (1)这些糖豆是什么样的?

  (2)你发现了什么颜色?(引导幼儿一起观察糖豆的颜色)他发现了红红的糖豆,你发现了什么颜色?(黄黄的)还有些什么颜色?(蓝蓝的……)你们觉得红红,黄黄,蓝蓝……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在一起,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小结:红红,黄黄,蓝蓝在一起可真漂亮。

  三、想象创作:蹦蹦跳跳的糖豆豆。

  1、老师(随音乐)摇瓶子:你们看糖豆豆在瓶子里跳呢,跳、跳、跳。糖豆豆跳到了空瓶子里。(老师示范)跳、跳、跳,学小兔子跳。红豆豆跳进去,跳、跳、跳(擦擦手);黄豆豆跳,学青蛙跳、跳、跳、跳(擦擦手);蓝豆豆跳,跳到空空的地方,跳、跳、跳。

  2、请幼儿跟着老师的提示模仿小动物跳的动作,从而感知糖豆跳跃的动态。

  3、幼儿操作:请幼儿到座位上操作(随音乐),鼓励幼儿大胆动手进行。

  4、老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在瓶子内点画,不要点到瓶外边了.在换颜色的时候要将手擦干净。

  5、对个别幼儿动作的指导。

  四、欣赏评价:比一比——谁装的糖豆颜色多。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看看谁的瓶子里的糖豆颜色多。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美术教案模板 小班美术 教案05-11

美术的教案11-08

美术教案07-20

美术教案【精选】07-28

[经典]美术教案07-26

美术教案(精选)07-31

美术教案(精选)09-07

(精选)美术教案09-16

美术教案[经典]09-17

(经典)美术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