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2 09:27:2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汇总5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种子的传播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传播、动物皮毛传播等传播方式令幼儿感到好奇。他们有时会捡起路边的蒲公英吹一吹,有时会追着飞舞的柳絮奔跑。为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的知识,特设计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启发讨论、课件演示,引导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种子传播的过程及方式。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靠风、水、动物皮毛、鸟类粪便等途径传播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种子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种子展览会”。

  2。种子的实物及图片,“幼儿学习材料”——《秋天多美好》,《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10。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认识不同种子的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提问:这些分别是什么种子?它们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说出常见种子的名称,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种子(如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提问:这些种子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的用途。提问: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

  小结:种子不仅可以繁殖,还可以食用,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记》,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途径。

  提问:为什么风能吹着蒲公英去旅行?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出示蒲公英实物,请幼儿吹一吹、试一试,感知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鉱

  (2)结合实物与课件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途径(如水、动物皮毛、鸟薬便、人类等)。出示莲蓬、苍耳、樱桃、豌豆等,引导幼儿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还有哪些种子和它们旅行的方式一样?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軋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提问: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引导幼儿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1)出示种子的图片,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拿到的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然后将图片想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引导幼儿互相检查是否放正确,进一步巩固幼儿友种子传播途径的认识。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阅读《秋天多美好》第26—27页,说一说种子旅行的方式<

  中班科学绘本《谁藏起来了》何洁视频+教案+课件PPT(中班绘本)大班语言故事《小白兔借尾巴》祝晓隽优质公开课视频+课件PPT+教案+打印图+音乐+动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鞋子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季节及脚的大小穿不同的鞋。

  2、运用统计、测量、比较等方法理解大小、高低、软硬等概念。

  3、学习穿鞋的正确方法,懂得爱护鞋子。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有关季节、场景等的图片和鞋子的图片各若干。

  2、老师、幼儿围坐成一个圆。

  3、画有各种鞋子特征的记录单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大鞋和小鞋》,引出活动主题。

  鞋子真有趣,有大的,有小的。伸出自己的鞋:“这是我的鞋”。今天你穿了什么鞋?(幼儿一起观察、交流)你还看到了哪些不一样的鞋?

  2、出示各种各样的鞋,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鞋子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

  今天,我们有个鞋子展览会,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鞋子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有的是拉链的、有的是系带的、有的是高跟的、有的硬的、有的软的、有的是布的有的是皮的……)

  3、幼儿分组活动,自由探索,并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活动结果。

  这么多漂亮的.鞋子,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想去摸摸、穿穿对吗?没问题。只是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摸过、穿过后要记录下你穿的不同的鞋,哪只大、哪只小?哪只鞋的鞋面软(硬)?哪只鞋的跟高(低)?……小结:大脚穿大鞋,小脚穿小鞋。冬天穿棉鞋,夏天穿凉鞋。运动穿球鞋,下雨穿雨鞋。妈妈、阿姨爱美穿高跟鞋。

  4、配对游戏:(分两组进行)

  (1)第一组小朋友要帮助我把鞋子左右两个好朋友找出来。

  (2)第二组小朋友请你们告诉老师照片上的这些鞋子可以适合在哪个场景穿?并把照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上。

  5、活动评价:

  请小朋友自己说说找到了什么一双鞋。或把什么鞋子送到哪 个场景。

  6、活动延伸:

  讨论怎样爱护鞋子?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说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准备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认真的,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要求的去设计这节课,我以为这会是好的,没想到这却成了偏题,说实话有一点儿伤心,不过这是第一次嘛,而且我觉得应该是我在设计的课中并不能体现我的想法,所以老师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只是会觉得我设计的课偏题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在还没有把课说好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一昧的讲究新颖,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本意可能还会很乱。

科学教案 篇3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智慧树”里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科学泡泡》,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我受此启发,选择了以“淀粉躲猫猫”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主要内容

  活动目标

  1、感知淀粉遇碘变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操作探索的兴趣。

  2、学习简单的记录,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前用面粉水和白色油画棒画的图画、装有碘酒的喷壶2个,大记录表一张,分类图两张、教师演示材料一份。

  2、幼儿操作食物:米饭、面条、小馒头、藕片、芋艿、黄瓜、小蘑菇、青菜、鸡蛋;记录表人手一张,水彩笔若干支;碘酒一杯,滴管人手一根。抹布一块。

  3、食物照片。

  4、幻灯。

  活动过程实录

  一、引入活动。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幅画,一号图是小朋友用什么画的?(用面粉加了水以后画的),二号图呢?(用白色油画棒画的)大家能看清楚这两幅画吗?听说,有一种水很神奇,一喷上去,能使其中一幅画看得更清楚。你们想来试一试吗?

  2、了解碘酒

  这是什么?碘酒有什么用呢?

  3、用碘酒喷画

  请两位幼儿用喷壶里的碘酒进行实验。

  提问:几号图画看得更清楚了?变成了什么颜色?一号图画原来是用什么画的?

  小结:当我们把碘酒喷到面粉水画的图画上,图画就变成了紫黑色,真有趣。

  二、寻找碰到碘酒会变色的食物。

  那么,碘酒碰到好吃的东西也会变紫黑色呢?我今天带来了一个大馒头,大家先来猜一猜,如果碘酒碰到馒头会变怎么样? (幼儿猜想)我们先把它记下来。

  1、学习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表)刚才我们要研究的是馒头(教师在嘴巴下画上“馒头”)“?”代表什么?这里画的`是什么?(猜好以后,我要请碘酒来帮忙。我用滴管挤一滴碘酒,滴在馒头上,小心,滴管不要碰到馒头。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我们在“滴管”下画一个√)

  2、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

  现在轮到小朋友来做小小实验家了。要当好实验家可没那么简单。别忘了先把要研究的食物画下来,还要猜一猜,再用碘酒试一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幼儿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1)幼儿自由交流

  (2)请个别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猜想和用碘酒以后的实验结果。

  (3)那么碘酒碰到哪些东西会变紫黑色呢?请你们看着自己的记录表找一找。

  三、游戏:整理照片

  大家都找到了吗?现在请你们来帮个忙。碘酒碰到它们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按照“会变成紫黑色”、“不会变成紫黑色”分成两类。(请个别幼儿分类,大家一起检查。)

  四、结束

  有的食物会变颜色,有的食物不会变颜色。这里还有一个小秘密呢!会变色的食物里都藏着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和“碘酒”是一对很有趣的朋友。它们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奥秘,以后我们继续来发现。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实验,个性记录,充分表述。

  3、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幼儿对重心现象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空胶囊、小钢珠、小石子、绿豆、透明管、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2、知识准备:了解圆的物体(如小圆球、小钢珠)是会滚动的。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情引趣。

  1、教师变魔术:小胶囊翻跟头,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粒小胶囊,这个小胶囊它可不一般,它今天还要给小朋友表演一个节目,想不想看?

  师:小胶囊在干什么?你们想试一试吗?

  2、幼儿动手试一试。

  3、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的小胶囊不会翻跟头,而老师的能翻呢?

  二、猜想互动,集体统计。

  1、幼儿猜想:

  师:老师带来了你们说到的绿豆、小钢珠、小石子(看实物照片),小朋友们请你们猜一猜:在空胶囊中放哪种物体能使它翻跟头?(出示绿豆、小钢珠、小石子)幼儿一:绿豆。幼儿二:小石子。幼儿三:小钢珠。

  2、介绍记录表,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师:请小朋友大胆猜想,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的猜想结果。

  3、教师统计幼儿猜想结果。

  师:你觉得绿豆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你觉得小石子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你觉得小钢珠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

  三、动手操作,个性记录。

  1、交代实验操作要求。(鼓励幼儿大胆使用各种材料来实验。)

  师:请小朋友们将这三种材料,每一次选一个放在小胶囊里,试一试,看看有什们发现,然后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你的实验表中。(操作时,请注意安全。)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幼儿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四、共同交流,共享经验。

  1、生生互动,交流记录表。

  师:请做好实验的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一下你的新的发现。

  2、展示记录表,请多位幼儿分享各自的发现。

  3、出示大统计表,验证猜想。

  师:猜想只是一种想法,而动手操作才能让我们发现其中真正的秘密。

  五、观看课件,了解原理。

  1、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

  2、师小结:因为小钢珠是圆的,它在小胶囊里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连续不断地翻起跟头来了。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小胶囊翻跟头的秘密,开心吗?(开心!)

  六、延伸。

  师:除了把小钢珠放进胶囊里让它翻跟头,还有没有其他的材料会成功呢?

  活动反思:

  1、操作探索前善“导”。此活动一开始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的意向,激起幼儿探索发现的冲动,带着“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的问题非常投入、专注地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2、操作探索中敢“放”。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敢于放手,但却不放任自流。比如在尝试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有些困难,会有失败,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方法提供给他们,而是鼓励幼儿再尝试,或请教同伴、或合作商量,自己解决问题,习得经验,真正把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成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3、操作探索后能“启”。每次操作探索后,教师能够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使知识、经验在幼儿的头脑中得到内化,并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以及记录活动中不断丰富。教师还善于设疑,启发幼儿思考,进行猜测,进而继续探索发现,直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小胶囊并不能翻跟头时,教师马上提出“为什么你的小胶囊翻不了跟头?”、“有什么办法让它也能和智力蛋一样翻跟头呢?”等问题,使幼儿进行了再尝试、并从中发现了小胶囊翻跟头的秘密,自然习得了一些新的经验和知识。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二、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三、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2)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五、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科学教案(经典)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