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4 09:19:4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优秀10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

  (陈皆佳)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科学教案 篇3

  单元教学目标:

  一、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

  五、组成合作小组展开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举办一次口头新闻发布会。

  六、查阅和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说说对“狼”的认识,进而学会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 2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 1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狼》专题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门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之一,它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开关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大家总是从材料入手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对孩子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因此,我尝试从门的开关方式入手,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在学一学、玩一玩的游戏中了解生活中门的`开关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门的开关方式的多样性。

  2.运用说、唱和身体动作等形式,来表现门的开关方式。

  3.在游戏过程中充分享受模仿表演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有关门的图片、录像。

  经验准备:幼儿熟悉歌曲《红苹果》的旋律。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谜面:进来一推,出去一拉,关上一声响,谁也进不来。

  谜底--门。

  (二)了解开门的不同方式。

  1.你见过什么门?我们能怎样开、关?

  (推拉门,真有趣,推过去它就开、拉过来它就关。)

  游戏:推拉门。

  2.除了一推一拉就打开的推拉门,你还见过什么门?它们又是怎样打开的?幼儿讨论交流。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与幼儿一起整理相关经验。出示相应的图片,同时分别逐个介绍几种常见的门。

  (1)手移门

  ①幼儿说说并介绍。

  ②教师出示图片并整理成儿歌。

  ③游戏:手移门。

  (2)感应门

  ①观看录象,幼儿介绍教师补充。

  ②整理成儿歌。

  ③游戏:感应门。

  (3)旋转门

  ①观看录象,幼儿介绍教师补充。

  ②整理成儿歌。

  ③游戏:旋转门。

  4.幼儿分别模拟各种门玩游戏,加深对开关门方式的了解。

  (三)说说唱唱,提升经验。

  1.这些门真有趣,里面还藏着一首儿歌呢,一起来说说。

  推拉门,真有趣,推过去,它就开,拉过来,它就关;

  手移门,真有趣,移过去,它就开,移过来,它就关;

  感应门,真有趣,靠近它,它就开,离开它,它就关;

  旋转门,真有趣,转过去,我进去,转过来,我出来;……

  2.用《红苹果》的旋律来唱一唱。

  3.幼儿配乐边唱边做开关门的游戏。

  活动延伸:

  1.看录象,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门。

  2.找找周围的门,看看它能怎样打开,唱唱、说说、做做。

  活动建议:

  生活中还有其它几种特殊的门,如伸缩门,卷帘门等,它们的开关方式也是很特别的,也可替换进活动中让孩子了解。

  ★活动点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注重了活动内容的儿歌化和组织方式的游戏化,如教师将各种门的开、关特征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根据门的开关方式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模仿表演等,通过多种手段,使孩子更好地感受了各种门的推、拉、感应、卷、旋转等开关方式,趣味性很浓,幼儿兴趣高。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及几种粮食在油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及乐于猜想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凉白开水、油、一次性透明杯、吸管、记录纸、笔、几种食物(花生、黄豆、芝麻)分装在盘中。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今天,周老师带来了两杯东西,请你们猜一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

  2、那除了喝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猜出杯子里的东西?

  3、(闻一闻)那请小朋友来闻一闻,周老师的杯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闻出来像什么呀?

  4、那周老师来宣布答案吧,杯子里装的黄色液体是油,白色液体是水!

  (二)实验:观察油水分离现象。

  1、今天,油宝宝和水宝宝想要一起玩游戏,那周老师要把他们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幼儿观察、讨论。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呀?(油在水的上面。)

  (2)那我来请一个小朋友用吸管搅拌几下再来观察,看看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3)油宝宝和水宝宝有变化吗?那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小结:原来,油和水倒在一起后,油和水是分开的,而且油总是在上面,水总是在下面,这是因为我们的.油宝宝要比水宝宝轻。

  (三)实验并记录三种粮食放在油、水中的沉浮现象。

  1、今天呀,周老师还请来了许多食物宝宝,一起来看看都有谁?(芝麻、花生、黄豆)

  2、这些食物宝宝呀都想在油水中游泳,那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它们,把它们一个一个的放到油水中来?

  3、在它们游泳的时候呀,周老师有任务要交给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出示观察记录表)

  4、认识记录纸

  (1)看看记录表上都有些什么?

  (2)三个杯子里,“黄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杯子里的小黑点又代表什么?

  (2)“?”代表什么意思?“眼睛”又代表什么意思?

  3、猜测实验结果

  (1)认识了记录表,那我先请你们猜一猜,把你觉得食物宝宝会在哪一层游泳记录下来,猜测好了可以与同组的小朋友讨论下,说一说为什么你这么猜测。

  (2)请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的猜测结果,并说说看你的原因。

  4、幼儿实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纸上。

  5、交流实验结果

  (1)先完成的小组可以同伴间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2)请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把你的实验结果告诉大家,看看大家做的是不是都一样?

  (3)那周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来一起看看我的结果:芝麻宝宝浮在油的上面游泳,花生宝宝夹在油、水之间游泳,黄豆宝宝沉在水的底面游泳。

  (四)实验结束

  周老师还带来了许多别的食物宝宝,它们都被我藏在了教室里,那我们回去把它们找出来,也拿它们做一下实验,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认识部分红皮或红心的水果。

  2.体验共同制作的乐趣。

  准备

  1.选择红皮或红心的水果(干果),如:红苹果、西瓜、西红柿、火龙果、栗子、山楂等。

  2.每桌放一盆已做好的水果沙拉,塑料小勺若干,另有色拉酱、果酱、水果刀(带齿、钝头)、调羹等。

  3.幼儿在区角中已学会使用切割工具。

  过程

  1.尝尝水果沙拉。

  ――出示水果沙拉,猜猜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品尝水果沙拉。

  ――品尝后,说说里面有哪些水果。(幼儿说出一种水果,教师就出示这种水果实物)

  ――这些水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红色)

  ――除了水果自己的味儿,还有什么味道? (沙拉酱)

  2.做做水果沙拉。

  ――你知道水果沙拉是怎样做的吗? (让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介绍所提供的材料。

  ――每组幼儿自己选择材料或工具,自制沙拉。

  3.互相品尝水果沙拉。

  ――幼儿自由品尝水果沙拉。可尝尝本组的,也可尝尝其他组做的。

  ――说说哪一组做的水果沙拉味道最好。请这一组幼儿介绍是怎样制作的。

  建议

  1.本活动试图让幼儿在互相交流、协作、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制作沙拉的方法,在与材料、学习伙伴的`交互过程中建构制作技能。在制作沙拉这一环节,教师不要刻意将制作方法告诉幼儿,而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实际上学习沙拉的制作方法已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制作沙拉的过程中,教师的巡回观察非常重要。

  3.活动可根据条件或分组制作或幼儿每人制作一份。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进行创作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对了解动画成因感兴趣,有探索科学的欲望。

  3、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能大胆地较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画有小猫钉钉子不同形态的画纸若干(画纸左下角标有1――10的数字),快速翻动成动画的小画书若干,小纸盒十个,双面胶,钉书机,筷子画有小鸟和鸟笼子的画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小画书,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喜欢看什么?我这也有一部好看的动画片,它呀,就藏在我的这本小书里,你们想知道演的是什么吗?(发给幼儿每人一本小画书)

  小朋友,你的'小画书里画有什么?(个别幼儿回答)现在请小朋友玩一玩,怎样让里面的画面也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幼儿自己探索)×××,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幼儿一边操作一边回答)×××,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给小朋友操作一下。

  看了这样的小书,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幼儿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刚才有的小朋友提出为什么小书里的人能动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过图片后会留下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看过许多这样连续动作的图片,留下的印象就连起来,就像在放动画片。

  2、幼儿自己制作平面动画小书

  刚才是老师的小书里放动画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制作动画小书?前面有十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藏着一个小秘密,等你从这十个盒子里把十个秘密都找齐了,你看一看会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有的孩子从动作上排序,有的孩子从图片左下角的数字上来排序,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相互帮助)十个秘密都找齐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快速翻动,小猫就像在钉钉子)老师帮你把动画小书钉起来。

  3、幼儿探索制作立体动画

  小朋友真聪明,能把许多连续动作的图片制成动画小书,我这还有两幅图片,一幅是小鸟,另一幅是鸟笼子,谁能用这根筷子和双面胶来做帮手,让这只小鸟动起来,飞进笼子里。(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各种物品,幼儿自主探索,教师指导)×××小朋友做好了,你来演示一边,怎样让小鸟飞进笼子里?你是怎样做的?(幼儿回答先把小鸟图片的背面粘上双面胶,再粘上筷子,再把鸟笼子的图片粘到筷子上,双手一搓筷子,小鸟就“飞”进笼子里了)

  4、结束部分

  小鸟飞进笼子里了,我们让小班的小朋友看一看,是怎样做成的,好吗?(带领幼儿到小班去)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小百科: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分为榕树;杨树;柳树;柏树等。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描述自己喜欢的玩具,知道玩具不同的玩法。

  2、乐意探索各种玩具的玩法,了解他们的不同性能和作用。

  活动准备:

  玩具,图片

  重点难点:

  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主题

  1、观察各种玩具,说一说玩具的材质和名称。

  问:

  (1)你有哪些玩具?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的?

  (2)怎么样能把玩具放得整整齐齐?哪些玩具可以放在一起呢?

  2、尝试将电动玩具、发条玩具、木质玩具、塑料玩具、毛绒玩具等区别分类。

  3、每人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找出不同的.玩法。

  二、经验交流,寻找玩法

  1、介绍:你刚才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共同寻找一种玩具的多种玩法。

  小结: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玩法,同一种玩具也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三、幼儿操作,安装电池

  1、讨论:电动玩具为什么不能动起来了?

  (1)找出电池的相同之处:电池的两头,分别表示两极:一正,一负。

  (2)比较各种电池的不同:颜色、大小、高低、粗细。

  2、告诉幼儿装电池的方法:“胖胖小屁股,坐在弹簧上,圆圆小脑袋,戴顶小帽子”。

  3、快乐体验:

  (1)交流各自是怎么装电池的?

  (2)尝试用轮换、猜拳等方法,使大家都能有机会玩到玩具。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理解白天与黑夜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词汇。

  3.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白天黑夜》挂图、《白天黑夜》游戏卡(见教具盒)。

  ◎《白天黑夜》操作单(见幼儿操作包)。

  ◆活动过程

  ☆感知依次出示《白天黑夜》中太阳、月亮、星星游戏卡,引发幼儿说出标志图表示的时间。

  教师:太阳挂在天空中,说明是白天还是黑夜?

  月亮、星星什么时候挂在天空中?

  ☆讨论1.与幼儿讨论白天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的情景,把白天区分为早上、上午、中午、下午。

  教师: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幼儿园?

  小朋友在幼儿园都做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是在白天的什么时候做的?

  2. 先讨论黑夜活动的情景,再出示《白天黑夜(一)》挂图。

  教师:黑夜里你做什么事情?最后呢?

  关灯了,你敢一个人睡小房间吗?

  你看到什么东西的影子?

  ☆分一分1. 出示《白天黑夜(二)》挂图,请幼儿进行观察区分。

  教师:图中画的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 出示《白天黑夜》操作单,引导幼儿区分并涂色。

  教师:下面四幅图中做的事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

  教师:发生在白天,给太阳涂红色;发生在黑夜,给月亮涂黄色。

  3. 教师说活动内容,请幼儿抢答来区分白天和黑夜。

  ◆活动建议

  《白天和黑夜》是关于认识时间的数学活动。本活动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感知白天和黑夜,并能正确区分和表达。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时间词汇,所以时间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需要在活动中通过回忆、梳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由于小班幼儿思维比较形象、直观,为了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来加强对"白天黑夜",尤其是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具体感知,教师在活动前应结合本班幼儿在园的作息活动进行影像记录。活动中通过形象化的视觉图片,在视听同步的感知体验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幼儿对时间分段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看看说说影子,让幼儿感受到虽然到了晚上,但是白天周围的事物都在,只是光线变暗了看不清楚了,有的就是影子了。其实晚上并不可怕,看看影子也很好玩。引导幼儿不怕黑,做个勇敢的孩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经典】科学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