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6 09:11:2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6篇【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6篇【荐】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小脚丫

  活动要求:

  在看一看、踩一踩、玩一玩的过程中增进孩子对脚的认识,发展脚的触觉功能。

  活动准备:

  1、用不同材料铺成的小路(黄沙、鹅卵石、木板、地砖)

  2、不同质感材料若干(纸、草坪、海绵、泡沫、黄豆、弹珠、地砖、米)

  3、头饰若干,五角星若干

  活动重难点:

  能用脚感知出不同质感的材料

  活动环节:

  1、音游:滑稽的脚先生

  2、猜猜他在哪里。

  3、小脚有什么用?

  一、走小路,体验不同感觉。

  1、瞧,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四条小路,看看是哪四条小路;

  2、你们用小脚去走走有什么感觉?

  3、幼儿交流:把你的感觉来告诉大家。

  4、小结:木板路走上去感觉硬硬的,有点暖暖的;地砖路是冰凉的,很光滑的;黄沙路是麻麻的`,脚还会陷下去的,鹅卵石路是不平的,有点疼疼的。

  二、幼儿探索感知不同质感的材料。

  1、说说有些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探索感知,老师指导;

  3、小结交流:小脚发现了什么?

  游戏:幼儿两两结队相互检查感知不同材料。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用游戏破译密码的情景引导幼儿认识数字8,并且感知8以内的数量。通过破译密码这个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复习8以内的数量。

  教学目标:

  1、正确感知8以内物体的数量,明确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乐意参与活动,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重点:感知8以内的数量,理解相应的量。

  难点:加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入有位老爷爷年纪大了,他的`记性也不好了,他年轻的时候设计了很多的密码盒,现在他想把这些密码盒拿出来用,可是他忘记了密码。他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个忙,把这些密码盒给解开。

  (老爷爷提示我们了,说密码就在我们的盒子上的小纸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盒子"上点子的数量二、破密码,寻钥匙师:尽管没人告诉我们密码是多少,但我们的破译高手都知道,哪位高手向来试试呢?

  1、根据密码盒上的点子数量寻找到相应数字的钥匙,明确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找一找什么钥匙可以开这个箱子,说说为什么?

  三、开密码锁师:这里还有许多的密码锁为解开,需要我们小朋友来帮忙,看看这些锁上都有哪些密码?

  1、教师将幼儿分成4-5组,每组一只密码盒,幼儿根据密码锁上的点子数目,找到开锁的钥匙,并请每组的代表说说理由。

  2、集体检查钥匙上的数字与密码上的点数是否相同,是否能够打开,能打开的集体拍手一下,进一步确定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四、配对将幼儿分成两组破译队,从中选取两名破译高手,进行破译(连线),看哪一队又快又对并集体验证。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讨论

  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3、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a.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b.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4、交流,分享

  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B、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学习记录: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

  6、教学延伸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用绘画形式表现。)

  观察记录表:

  记录 材料

  纸板

  积木

  树叶

  泡沫

  塑料

  猜一猜

  结果

  四、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种植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磁铁的秘密,感知磁铁的特性。

  2.愿意参与探索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与生活的关系。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实验器材:磁铁、带回形针的纸小鱼、水彩笔、螺丝帽、棉签、螺丝钉、扣子、别针、发夹、橡皮筋、纸片、回形针、小棒、塑料玩具、硬币、气球一人一份。

  2、观察记录表一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钓鱼游戏。

  二、大胆的猜想。

  1、认识实验材料。

  2、想想哪些会被磁铁吸住,哪些不会被吸住?

  3、学会把自己心里想的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排中

  三、大胆尝试磁铁吸吸吸。

  1、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与小伙伴交流结果。

  四、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经验,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幼儿能够感知和发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占有空间;

  2、 幼儿能够掌握空气与水之间互换的方法,并了解原理;

  3、 幼儿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并大胆提出假设,在科学实验中学会团队协作和互相帮助。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将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隐形空气,显性出来。

  难点:幼儿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掌握空气和水的互换,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与同伴互帮互助。

  活动准备

  细口透明瓶、布丁杯、漏斗、橡皮泥、色素、吸管 1 支、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以谈话活动的方式引出瓶子里的妖怪

  1、老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的瓶子,比如喝水的瓶子,还有做科学实验也会用到各种类型的瓶子。老师呀,昨天找到了一个被诅咒的魔法瓶,它里面住了很多妖怪。

  幼儿:真的吗?世界上没有妖怪的,老师你骗我。 老师:不信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诅咒的魔法瓶吧。

  评析:以简单的谈话活动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猜想这个魔法瓶的妖怪到底是什么,让幼儿有积极性参加游戏活动,以好奇想要探索的情绪投入我们的整个活动中。

  二、出示被诅咒的魔法瓶,幼儿探索瓶子里面的妖怪到底是什么?

  1、出示魔法瓶,和一杯染色水

  (1)实验猜想:水能不能流进瓶子里面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的魔法瓶是这样的,它的里面呀,有妖怪,不信你们猜猜看,老师现在手里的这杯水倒进去,你们觉得水能不能进到瓶子里面。

  幼儿:猜想答案,然后请一名幼儿上来倒水实验,看看到底水能不能进去。

  老师:实验完成后,咦,真的有妖怪呀,看,我们的水都被妖怪堵在了瓶子口了。

  (2)那请小朋友们也来一起制作一个魔法瓶(教师先示范怎么制作,幼儿再操作) 老师:分组(2 人一组)

  实验步骤:①将漏斗的细口端插入透明瓶,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保持瓶口处于密封状态;

  ②再取一个布丁杯,装入一杯水,并用色素进行染色,方便观察;

  ③一人用手扶住瓶子。防止倾倒,另一人将布丁中的色素水从漏斗处倒入至瓶子里。

  ④观察现象,水不能进入瓶子里,证明魔法瓶制作成功。

  师小结:小朋友们,这个隐形的妖怪我们都认识,它呀无处不在----就是空气

  我们制作的魔法瓶里面也装满了空气,我们看不见它。 当我们往瓶子里面倒水时,由于瓶子里面的空气占据了整个瓶子的空间,空气出不来,所以水也就无法进入到瓶子里了。

  三、幼儿探索如何破除瓶子的诅咒

  (1)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隐形的妖怪就是空气,那么我们怎么来破除魔法瓶的诅咒呢?

  幼儿:把瓶子里的空气赶出来

  老师:那么怎么才能把瓶子里面的'空气赶出来呢? 幼儿:假设①挤压瓶子,把空气挤出去

  假设②瓶子里面插入一根吸管让空气跑出去

  (2)幼儿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功

  实验步骤:①验证假设①,用手挤压瓶子,观察漏斗里面的水是否会进入瓶子里。

  ②验证假设②,取出一根细吸管,将吸管竖直穿过漏斗直至瓶子里,观察漏斗里面的水是否会进入瓶子里,可继续加水观察现象。

  师小结:

  刚才我们提出了两种假设,都成功的破除了瓶子里的诅咒, 无论是挤压瓶子,还是在瓶子里面插入一支吸管,只要让空气跑出来,瓶子里就会有空间让水流进去。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后带着爸爸妈妈一起来感知空气与水之间的神奇关系吧。

  活动总结

  1、实验操作直接化

  科学的探索离不开实验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 用直接实验的方式,让幼儿直观全面的去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感知它的存在方式。

  2、游戏形式多样化

  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师指导的关键。在本次活动中师幼互动频繁、有效,关注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体现出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另外在游戏中游戏采用了直接操作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课程符合幼儿大脑始动调节、优势法则、动力原理。以多样的游戏化形式,使幼儿始终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积极探索,在寓教于乐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轻松达成活动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游戏和学习的双重满足,更收获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阳光下肥皂泡表面的七彩色。

  2.探索阳光下物体表面产生的色彩,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产生探索五彩缤纷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肥皂水、吹泡泡的工具、cd盘、水晶石、贝壳、盘子、扣子、一瓶水、油、小亮片

  活动过程

  1.肥皂泡表面的“彩虹”

  (1)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① 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你们一定玩过吧!(幼:玩过)

  师:那你是怎么玩的呢,谁来告诉大家?

  (请几位幼儿谈谈玩泡泡的体验)

  ② 提出要求: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吹泡泡,不过今天玩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个任务,听清楚了。

  我们玩时,要仔细看泡泡在太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上面会有什么秘密,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你吹给我看,我吹给你看,一起来找找泡泡上的秘密,等一下告诉我,好吗?

  (2)感知泡泡表面的七彩色

  ① 教师与幼儿尽情玩耍,自由观察

  师:你们看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找找泡泡上的小秘密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来看泡泡,说说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②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朋友,要互相比一比,谁找到的颜色最多。

  (3)交流、感知肥皂泡的色彩

  ① 集中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泡泡的秘密,谁来说说这个秘密是什么呀?

  师:对了就是泡泡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对吧?那谁来说说你发现了哪些颜色呀?

  幼:有红的,绿的……

  (幼儿叙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将相应的色彩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漂亮的色彩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自由叙述,教师引导是从各种不同的位置与角度发现的)

  师:老师也来吹吹看颜色到底是怎样的。(教师随机吹出泡泡引导幼儿发现

  颜色的变化)

  师:原来我们从不同的地方看泡泡,就能发现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小朋友观察东西时要仔细,还要多想办法才行。

  ② 拓宽经验交流

  师:原来肥皂泡在太阳光下会有“彩虹”,除了肥皂泡你还发现哪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也会有彩虹呢?

  (引导幼儿联系平时的生活、游戏来说说自己的'经验)

  2.探寻其他物体的色彩

  (1)出示各种物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一出示,并请幼儿说说物体的名称)

  师:我想请小朋友们去找找这些东西在阳光下会不会有颜色,你们愿意吗?(幼:愿意)

  (2) 幼儿互相合作,自由探索

  ① 师:好,接下来,我就请你们自己找几个好朋友一起拿着盒子里的东西到阳光下找找他们身上的色彩,然后与好朋友说说你的发现,还可以与老师说说好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② 幼儿自由结伴探索,教师随时引导幼儿探索,让他们产生探索物体的兴趣。

  ③讨论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与好朋友一起找到了许多的秘密,接下来,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告诉大家呢?

  幼:我们发现cd盘上有彩虹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引导功儿调整角度可以发现许多“彩虹”的图像)

  幼:我发现水晶石上有色彩。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请幼儿上前演示。

  (3)小结(设置悬念)

  师:这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你们猜没有太阳光的时候,它们还会有颜色吗?

  幼:没有。

  师:其实,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而是由于太阳光的反射造成的,这里有许多的奥秘要等我们长大后,慢慢地去发现。

  师:今天我们看到了cd,石头上有彩虹,其实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东西上也会有彩虹的:“像把镜子放入水中……”如果有兴趣,你们回家可以在去找找,再来告诉我们。好吗?

  师:今天有的东西上你没有找到彩虹,是真的没有还是有的呢,有兴趣的话我们回去慢慢找吧!

  调整内容

  我对材料准备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瓶水、扣子、卡片、不锈钢盘子,删除了孔雀羽毛。在目标中增添了让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看法。在第一个环节中删除了让幼儿记录而是改成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出示色彩。最后增添了延伸活动让幼儿继续探寻物体上的“彩虹”。

  调整原因

  首先对于材料准备因为孔雀羽毛的收集较难,而其他生活中水、扣子也会出现色彩,为了幼儿更接近生活,更有探索的欲望所以增加了一部分东西。幼儿是喜欢说的,当他们有了发现不引导他们去表述,就无法深入,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培养幼儿大胆的说也是大班幼儿的重要目标,将语言活动的目标放入科学活动中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活动环节中幼儿自己记录泡泡表面的色彩我认为本班幼儿能够说出看到的色彩,不需要记录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出示相应的色彩比较清楚。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精选]科学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