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7 09:40:0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锦集[10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

  (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3)学生辨别课本P99页,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

  (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演示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竹竿游戏)。课本P100小游戏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教师强调: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

  (2)探究题: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

  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

  (3)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亿年的历史。这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

  2.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学生讨论、交流。

  6.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让学生来认一认。

  3.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谈话:近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

  3.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科学教案 篇5

  目 标:

  1、能有序地将自己所了解的科学改变了生活的事情讲给同学听。

  2、在交流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趣。

  重、难点:

  较具体完整地讲述科学改变了生活的故事。

  教 法:

  讲授法

  时 间:

  过 程: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将围绕“科学改变生活”这个话题,谈谈身边的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 以点促面打开思路

  生活中许多方面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 学生构思,拟定提纲。

  4、 在小组内交流发言。

  5、 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6、 小结:我们了解到科技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板书:

  科学改变了生活

  以点促面

  拟定提纲

  全班交流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 培养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并热爱科学。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师:我们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

  同样的两个试管,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你们看到了什么?

  换过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实验研究:

  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材料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步骤:

  1 .试管的水要装满,盖上盖子后不能漏水。

  2.插上细管,黑色的小圈放在细管原水位的`位置上,保持不动。

  3.把试管放到热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4.把试管放到冷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师: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说明该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思考: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入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预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认识新材料。

  1、认识书中介绍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2、塑 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手机”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手机”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艺术与科学》

  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教学课件

  造型)

  2、安济桥(赵州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丽莎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

  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

  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教学反思:

  略

科学教案 篇10

  科学概念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分类标准 岩石或矿物名称

  冶炼金属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医药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