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8 10:08:3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位发明家阿切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一个人用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那邮票便很容易、很整齐地被撕开。他就想把那个人的动作变成机器的动作,让所有的邮票都能很容易地被撕开。通过不断研究,他终于发明了邮票打孔机。这篇课文不仅告诉了我们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还告诉了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本篇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人,我们可以抓住课文描写那个用别针刺邮票的人一系列动作的句子感悟他的善于动脑和动手;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大胆想象阿切尔被那个人的行为所吸引后的想法以及研究发明打孔机的过程来感悟他善于观察事物、思考研究、发明创造的优秀品质,揭示课文所寓含的道理。最后我们可以住抓住文中“立即”、“直到现在”、“仍然”来感悟这一发明的重大价值。另外文中还有较多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一家酒馆等,可以让学生积累并运用。课后还有一个介绍邮票知识的资料袋,可作适当扩展,让学生知道一些关于邮票的知识,还可培养集邮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了解一些关于邮票的知识,积累运用表示数量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3.初步学会能抓住重点词句和想象补白来感悟人物的品质、课文的真谛。

  教学重点

  认识文中13个生字,书写12个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课前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实物投影仪、简单的PPT课件。

  学生:集邮册,搜集一些关于邮票常识的文字资料,一张画着多张无齿孔邮票的白纸。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预设

  教 学 调 整

  第一课时

  一 、猜谜激趣 欣赏铺垫

  1.猜谜语:小小一幅画,无脚走天下。寄信必用它,无它信不发。请打一物。

  2.板书“邮票”。你知道关于邮票的哪些知识吗?

  3.课件图片演示:一边出现各种邮票的画面,一边结合课后资料袋

  配乐补充

  介绍邮票的知识。

  二、比较理解齿孔, 引出课题

  1.出示两张邮票:一张无齿孔,一张有齿孔。比较这两张邮票有何不同?

  板书:齿孔。为什么把这些小孔叫齿孔?随机认识“齿”,牙齿的齿。

  2.邮票的四周为什么会有齿孔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4课,板书完整课题。

  3.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感知故事

  1.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段序,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力争读通课文。

  2.交流反馈:课件出示以下语句,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1)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出示生字卡片“裁”,与“栽”“载”作比较。

  (2)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的一家小酒馆喝酒。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酒”,与“洒”作区别。

  出示词语卡片“伦敦”,补充介绍伦敦是英国的首都。

  (3)邮票便很容易地被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四、研读课文 感悟人物

  1.课文中讲到了哪两个人?板书用别针刺邮票的人和阿切尔。

  2.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用别针刺邮票的人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阿切尔的句子。

  3.交流研读描写用别针刺邮票的人的`句子。

  (1)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理解什么叫求助。

  (2)用上其中一些重要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人是怎么解决裁邮票没有小刀这个问题的。

  (3)取下胸前的校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邮票纸,模仿这个人刺好一个个小孔,轻松撕邮票的过程。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撕”,体念用手撕的感觉。

  (4)从这个人的这番举动当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善于动脑思考。

  (5)指导朗读重要语句。

  4.交流研读描写阿切尔的句子。

  (1)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什么叫吸引?酒馆那么多人,为什么单单只有阿切尔会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

  (2)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他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词语卡片“研究”。想象这个研究会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阿切尔会碰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4)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善于观察事物、思考研究、发明创造。

  (5 )指导朗读重点语句。

  五、巩固字词 书写新字

  1.课件出示:比一比,口头组词。

  力( )裁( )斯( )论( )酒( )更( )

  刀( )栽( )撕( )伦( )洒( )便( )

  2.指导书写生字

  (1)归类指导:仍、使、便

  “使”字中间是个口,一撇要出头;“便”字中间是个日,一撇不能出头。

  (2)重点指导:英、整、式

  “英”字中间一撇要出头;“整”字要把束字的捺改成点;“式”字斜钩上没有一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络、庭、敝、恋”4个生字,会写“络、箱”等14个字,正确读写“网络、遍布、五湖四海”等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本课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用途及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和设计好的表格,实物投影仪。

  2.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操作,尝试网络各种功能,如下载资料、网上娱乐、发送电子邮件等。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

  情不自禁 目不转睛 恋恋不舍 家庭 敞开

  五湖四海 迫不及待 应有尽有 网络

  2.指名读

  3.齐读

  激发阅读兴趣,整体感知

  1. 下面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如,什么是“信息”?“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信息高速公路”通往哪里?“我家”是怎样跨上“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

  2.老师把同学们问的问题概括如下:

  (1)“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本文用信息高速公路来形容网络)

  (2)“信息高速公路”有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

  “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本文用信息高速公路来形容网络,即互联网)

  (1)出示网络幻灯片

  (2)齐读句子(第2自然段第3句)

  (3)用可以….可以…….还可以…….说句子

  “信息高速公路”有什么作用?

  (1 )出示幻灯片,读句子

  5.同学们网络这么神奇,相信大家都很喜欢吧,那文中的'我喜欢吗?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就知道了

  投影出示以下表格,引导四人小组填。

  我做了什么 看到什么 心情 感受

  进入

  访问网站

  发电子邮件

  6.全班交流。

  7.同学们,从表格中的词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网络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喜爱之情)向这种“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在读书中运用,下面就让我们用喜爱之情来读3-6自然段吧

  指导朗读,有感情朗读课文

  1.听读3-6自然段

  2.指名比赛读

  3.全班配乐读

  交流感受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对自己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2.师小结(出示教师寄语)

  3练习

  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课后请亲自跨上“信息高速路”,查一查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互联网(奇妙)

  查阅信息 发电子邮件 网络购物

  其他用途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从老黄的身上感受动物是有感情的,从全家人对老黄的态度和做法上体会人是如何关爱生命的。

  2、抓住第八和第十一自然段的情景描写,联系当时的情景,感悟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3、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感悟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谁来把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讲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近老黄,看看他和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2人小组,检查课文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交流词语的理解。

  如:咀嚼、埋葬、暮年、早茶、爽健

  3、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

  4、读课文,想一想老黄全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回读课文中的重点描写,高手到老黄对生活的留恋,体会全家人对生活的关心。

  5、再读课文,感受情景描写对感情的烘托。

  三、学习生字词。

  1、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2、重点指导:毯

  3、扩词练习。

  梳理、修饰、地毯、暮年、安适、环境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老黄及全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生命间的平等和谐。

  1、出示: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最感动?

  要求: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语句。

  2、4人小组交流,诵读,谈感受。

  3、全班交流。

  (1)老黄对生命的留恋,让我们感受到生灵有情,生命美丽。

  它悠悠的脚步、沉重的目光。

  准时饮水的足迹记录着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习惯。

  它生命垂危时会到田边的步履,留下了它对以往工作和生活留恋的情感。

  孩子们和她嬉戏时。他和其的目光涌动着对衰老的无奈。

  听到牧童的喊声,站在草场上,润泽的眼睛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

  回光返照时,回到曾经工作、休息过的地方,它静静的看着,带走了无限的眷恋。

  (2)全家人多老黄的关照,让我们感受到尊重生命的浓情。

  父亲心爱这个老伙计,说它一生辛苦,再不能拿什么工作麻烦它了,就让他安适的、自由的`过它的暮年。

  孩子们和老黄嬉闹时,那“环绕、抚摩、梳、抱、喂、打扮“的行动透着对老黄的喜欢和亲近。

  老黄生病了,我们替它披上一条毯子,弄东西给它吃,拿水给它,请兽医来。老黄已经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不愿失去它。

  老黄死了,我们依据它的心愿,将它埋葬在工作并且休息过的田边。每逢花季,便开出一些美丽的花,那美丽的花给人深深的启迪。

  (3)指导朗读文中两处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热爱生命的情感。

  春光很好。桃树上开着花朵。前一天晚上刚下过雨,空气很清新。天空没有一片云。阳光爬上山头,有着说不出的美丽。

  (无限春光渲染了生命的美丽,暗示了生机。)

  它到了河边,喝了些水,又站了一会儿,破例的不回这儿来,却走到近旁的田边。那时微风拂着正在成长的小麦,麦浪下面藏着无数的斑鸠,上面呢,有千百只小蝴蝶结对飞舞。老黄站在田边,静静的看着,好像面对一个熟人。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了一声,就倒在了地上。

  (这田间一盛一衰的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世界有众多的生命演绎的美丽。)

  4、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壮美。

  三、拓展延伸

  讲讲你身边的人与动物的感人的故事。

  四、全文

  关注生命,这世界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读写。

  板书设计:

  称呼老伙老头子老人

  老黄人情味谈论暮年早茶散步

  交往戴花抚摩

  做法生病中照料死后埋葬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案示例

  识字学词学句(一)1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怎样读好较长的句子。

  3.能理解“也”,并能正确运用“也”字说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由说),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大自然去看一看。

  二、学生看图

  出示幻灯片,启发、引导(果树开花图)

  1.同学们请看图,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观察后学生说出,同时教师分别在图下出示“桃花、梨花、苹果花、杏花”的音节及生词,并齐读。

  3.这是发生在什么季节的什么事?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状态怎样?像什么?

  (桃花、梨花、苹果花、杏花春天开放,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苹果花,非常鲜艳、美丽,像花园)

  4.(出示果树结果图),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音节及词:“杏子、桃子、梨、苹果”学生认读。

  5.桃子、杏子、梨、苹果什么季节成熟?长得什么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划出自然段和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的。

  2.指名读生词和课文,边读边学习生字新词。

  3.重点指导

  (1)认识“讠”“禾”这两个偏旁。

  (2)“桃”的右半部笔顺是:

  “许”右半部是“午”不是“牛”

  “成”的笔顺是:,它是翘舌音。

  (3)指导书写,认清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词。(看图)

  2.学生读课文。

  二、看图学词学句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两幅图的?指名朗读。

  2.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许多”是什么意思?“许多”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结合投影,理解“许多”)

  3.读第二段,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说我们村成了花园?(结合图画)

  练习用“也”说话。

  (春天果树开满了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苹果花,真美丽,我们村像个大花园。)

  4.有感情地读第二段,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读后学生看图说说意思。

  5.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的意思。

  (到了秋天,果树结满了果子,果子熟了,有又红又大的桃子,黄澄澄的`梨子、杏,红通通的苹果,我们村成了果园)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读。

  6.学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三、总结

  进行思想教育

  春天非常美丽,花开了,草绿了,我们要用双手把祖国打扮得更美,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四、布置作业

  1.第1课时后完成1题、2题。

  2.第2课时教学中读3题,先读,再练习说。

  探究活动

  你看见过桃花、梨花、苹果花吗?它们长得什么样?有什么区别?你一定吃过苹果、桃子和梨,那么你知道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吗?课外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可以是摄影作品,也可以是有关的图片,还可以是有关的文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师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的“建筑、翩翩起舞”等。

  2读懂课文,了解“我”和小朋友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3体会课题“理想的翅膀”的海逸,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题“理想的翅膀”的含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

  2学习课文,了解“我”和小朋友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从课题质疑,导入课文。

  板书课题“理想的翅膀”,学生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让我们带着各自的问题一起读读课文吧,看你从文中是否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师检测生字,并交流好的.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认真读课文,说说你从科文中读懂了什么?

  2结合课文思考:“我”和小伙伴们放飞了什么样的理想,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3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2—7段(学生怎么理解,就怎样的读,读出对理想的憧憬即可)

  4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理解的翅膀”?(风筝)

  5说说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3完成思考2

  导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春天,放风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场面吧。

  二感情读文,给课文分段,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带着课后思考2,给课文分段。

  3全班交流分段情况,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概括段意。

  师小结:课文按先写地面—再写空中—再回到地面的顺序写的。(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按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显得很有层次感。)

  三指导写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写“翩、竖、薇、舞”等。

  四指导学生完成“开卷有益”——《雨在唱歌》

  1自由读短文,说说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2想想:短文是以什么养的手法写的?(拟人)

  3再读,读后你想说些什么?

  4同桌读,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警句激趣,导入新课

  1. 电脑屏幕显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先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文言为的氛围。)

  2.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对我国文言文的魅力有所领悟,并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板书课题:关尹子教射)。

  二、读通文章,疏通文意。

  1.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朗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读文言文的速度要放慢;二是要注意停顿。师范读,并出示该停顿的地方: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现在请同学们按以上的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3. 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齐读

  三、读懂文章,自悟句意

  1.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除了要读得流利准确,还要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

  3.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设计意图:弄懂每一句话是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让学生试着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句子的意思,并把不懂的句子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来研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先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再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教师应适时点拨的是:

  (1)有关词语的理解

  “中”:是指射中了靶子。

  “所以”:表示……的原因。

  “者”:相当于“的”的意思。

  “退而习之”:列子告辞回去,继续学习射箭。

  “守而勿失”:你要记住之所以射中的道理,不要违背它。

  (2)意译和对译的区别

  课文后面给的译文是意译,即根据文言文的整体意思用现代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的表述。它不是课文一词一句的古今对译,如果课文的前部分是一词一句的对译,会是这样: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子,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靶子吗?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能算学会射箭。”列子告辞回去学射箭。把这段话与课文后的译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对译的语句欠连贯,甚至有些地方没说清楚。译文比较注重现代语言对古文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所以,加上一些译者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可以使译文更通顺、更连贯。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渎自悟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意思。再对照课文后面的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重点点拨的是: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意义与译文的区别,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义内容。

  五、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问题:

  (1) 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

  (设计意图:学史可以明智,而明知的关键就是从顾问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结合本学期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质疑,再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入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见解,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学习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这样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

  六、拓展、课内外延伸

  1.补充课文的结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

  原文结尾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再出示这句话的解释。

  (设计意图: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文中的道理适合于做任何事情)

  2.补充课外的两篇文言文故事:《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把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方法自由朗读这两篇文言文故事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完课文后,从《列子》这本书中选取《愚公移山》和《杞人忧天》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两篇文言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锻炼学生借助注释读通文言文的能力。)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和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两篇文言文故事都选自哪里?(学生回答)对了,它们选自《列子》这本书。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这本书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了解《列子》这本书,既可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训练了本学期的另外一个训练重点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26.关尹子教射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a o e 三个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指导单韵母有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 a o e 的音。

  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正确掌握 a o e 的笔顺,正确使用四线格。

  教学重点:

  1、读准a o e三个单韵母的音。

  2、认清 a o e三个单韵母的形。

  教学难点:掌握o e 的发音,学会a o e的四声,并能读出带调韵母的音,尤其要读准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投影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

  老师写“靶”,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老师再写拼音“bǎ”,谁知道这个字怎样读?你们看,汉语拼音的用处大不大呀?他不仅可以帮我们识字,还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普通话,帮助我们查字典,打电脑。你们愿意学习汉语拼音吗?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到拼音王国去旅游。拼音王国里有三个家庭:单韵母 复韵母 声母。单韵母家有6个孩子。现在,咱们就到他家去参观一下,看看你们认识了他们中的哪几个?

  二、认识课题。

  1、左上角有4个字,谁认识?

  2、今天咱们就学习汉语拼音的第1课。

  三、指导看图,学习单韵母a。

  1、图上都画了什么?用“图上有…..、…..、和…”说话

  2、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发声的?

  3、出示卡片,读音。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学习四声。

  ⑴单韵母a最爱美了,他每天出去都要选择一顶不同的.帽子。看,他今天带了一顶什么帽子?

  出示:ā(小平帽)

  他戴上小平帽该怎样读呢?老师范读,打手势。生读。

  第二天,他又换了一种什么帽子呢?

  出示:á 老师范读,生跟读。

  用同样方法学习三声、四声。

  小结:单韵母a带上不同的帽子是不是读音就不同了?他的这四顶帽子就是汉语拼音中的四个声调。

  学儿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升降。

  边读边做手势。

  练读四声。也可以结合书上的小汽车图练习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发卡片,读音,生拿相应的卡片走出来,并读音。

  认形。版画演示a像小女孩的头型与发型。

  6、指导书写。

  观察第7页四线格中的a占哪一格?有几笔组成?老师板书:要把中格占满,但不要出格。生练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 明艳 昏暗 挤压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一转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附:板书设计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做到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23蟋蟀的住宅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教案02-25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3

小学语文阅读教案09-07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07

小学语文教案07-16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