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3 11:10:5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经典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经典9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应鼓励同学多通过实验去发现,他们在判断吸水性还用到了挤、甩的方法来比较,如把相同纸、木材、塑料、金属都通过挤,能发现纸轻轻一挤就能挤出,再将剩下的3种资料都通过甩,通过观察被甩出的水量能发现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与金属通过我们目前现有的方法与观察工具无法比较谁的吸水量大,只能将两者都归类于吸水性最弱。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同学只要拿到了实验资料,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进行观察,他们在观察白纸时,不只用肉眼观察,还通过放大镜,还比较了干的纸与被水浸湿的纸的区别,分别用了自身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特点。书本上是先讲了古代造纸术,再由同学来造一张纸,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先让同学来动手做,让同学在动手中来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结合古代造纸术,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

  2、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了解它们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4、能够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火箭”及“发射器”,实验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问:“你们知道是什么让风筝飞翔吗?”“什么让水车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让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现投影:图片)

  2、生答:风、水、太阳。

  3、再出现各种图片: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呢?

  4、生答。

  5、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风有风能,水有风能,太阳有太阳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称?师相机板书。

  二、讨论各种能量的作用。

  1、师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种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讨论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2)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逐次出示)。

  (3)学生回答:

  a、太阳光可以使植物生长,还能用来发电,还能使热水器里的水变热,能把衣服晒干……

  b、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还能发电,能把饭煮熟,能给我们取暖……

  c、电能可以使电灯发亮,还能使电动机转动,使电视机出图像,使电瓶车跑起来……

  d、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还能使我有力气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可以发电,可以冲洗车辆……

  f、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还能使水面泛波……

  g、风能……

  3、师小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一句话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1、过渡:那么能量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们就用这“火箭发射”的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教师演示:这是“火箭发射器”,橡皮筋拉伸后产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会弹出去,这个能量的大小与“火箭”发射的高度有何关系?

  3、猜测:橡筋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4、讨论方案:怎样才能使橡筋能量变大?

  生:把橡筋拉长一些。

  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在吸管上标上了刻度,(边说边演示)拉得越长,刻度越大。

  师:这是个对比实验,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

  5、汇报方案:

  生:对比实验应该注意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师:如何改变?

  生:橡筋拉得长、短来改变能量大小。

  师:不变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发射器都不能改变,发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变。

  师:火箭和发射器可以保持不变,那么位置应如何不变呢?

  生:把发射器的下端与桌面平行,放一点在桌面上,以做支撑,保持不变。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还要注意、观察、记录。

  师:每个刻度可以发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准确一些。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学生带实验表格,上如汇报。

  师生补充、修改。

  8、小结:从大家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橡筋拉得越长,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体运动是不是也这样呢?如风越大,风筝就飞得越高,太阳越大,热水器的水就越热……我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做个探究。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 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 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三、 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 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科学教案 篇4

  目的: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体会“事实与证据”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能指出哪些是事实与证据,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的。

  *会从自己经历的事情中总结经验,自己编制游戏图。(并不是必须达到的目的,可依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准备:

  一个骰子,每个参加者一个棋子,一张通关游戏图

  怎样进行:

  1、复习导入

  先让学生回忆前一部分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 “一千个小侦探找青蛙”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2、了解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见教课书第100页。

  这是通关游戏学生能否玩得有趣的关键。在准备好棋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游戏怎么玩。特别要说清楚所走的每一步的图标代表什么意思,注意联系前一课学习的内容来说。做好准备后,学生就可以玩游戏了。

  玩过几遍之后,当学生的.兴趣渐渐减弱时,鼓励他们采用另一种游戏规则来做游戏。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学生如果有更好的游戏规则,也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做游戏。

  同时,学生每玩一遍,让他们说出走到了哪一关,这一关是要求你干什么,每个图标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哪些是事实与证据。一直到学生完全明白这个游戏告诉我们什么为止。

  拓展活动:

  设计并玩自己的通关游戏。这项活动要求学生的独创性比较高,难度也很大。因此,只要是能够模仿课本上的“科学小侦探通关记”游戏,编的简单一些也没有关系。可以画图,也可以写字代表每个图标,但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设计游戏。可以让他们先说事件过程,再找出这件事中哪些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设计成关卡,如何过关等。

科学教案 篇5

  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教学准备: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1)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师巡回指导。(准备:放大镜)

  (2)汇报交流。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3)教师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投影图片:云母、长石、石英标本

  (4)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汇报:云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

  (5)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

  (6)学生再次观察并进行汇报。

  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

  (2)师解说: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

  (3)你对矿物知道什么?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

  (4)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

  (5)交流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学生:名称、性状、用途)

  (6)教师提供矿物,学生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后,试着模仿描述。

  (7)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

  (8)汇报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

  三、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并能够确定一些矿物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科学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 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 探索 发现:(大 家帮 老师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20xx年十一黄金周我国外出旅游人数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费448元,请计算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 费总额为 元.(谁上黑板写出你的答案,师点评)

  你知道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吗? ;(教师点拨)

  a、n满足的条件是:a: , n: 。 (小组讨论解决)

  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

  1、3.5103 ( ); 2、0.5106 ( );

  3、30.3108 ( ); 4、10102 ( ).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别忘了同你身边的人探讨啊!

  A: 100=10( ) B: 320=3.2100=3.210( )

  1000= 10( ) 4050=4.05 =

  10000=10( ) 52000= =

  如何确定n的值 (本环节采取自主解决后,组内讨论订正,然后选代表到黑板板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51000000000= 2、3705000= 3、57 2.5= .

  (自己练习后教师批改,一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 相信你!能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4.4105 平方米,原数: ;

  2、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原数: ;

  3、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8,整数位是 位.

  (三) 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

  (四)生活中的数据我也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1、(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 面积为170000平方米,藏书约为25000000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上数据.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先自主解决,再组内交流解决,注意学困生,最后黑板板书,教师点拨)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 ,40亿= ;

  4、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104秒,原数为 ; (2)全球每年约有5.77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 ,原数是 ;

  (五)、合作探究: 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 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 又可以表示为 平方米.

  2、估测你所在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国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A组:书中202,1题。203,2题。

  B组:书中203问题解决

  C组:课外题

  六、教学反思:采用多种方法,如口答, 练习,讨论交流包括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重视学生能否从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寻找米与饭之间的特征变化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二)品尝米饭的味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三)猜测米饭的甜味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经典)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