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6 09:32:4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范例【5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南瓜并观察南瓜的构成。

  2、运用南瓜子进行美工创作。

  3、尝试集体共同创作大画。

  二、活动准备

  1、儿歌:《南瓜黄》。

  2、南瓜、剥子器、南瓜子、小元宵、糖、白胶、深色图画纸。

  三、活动过程

  1、教唱儿歌《南瓜黄》。

  2、问幼儿谁吃过南瓜。

  3、出示从市场买的南瓜。切开南瓜,让幼儿看看南瓜是什么样子的',并观察南瓜里面有什么。(瓜瓤、瓜子)

  4、将南瓜洗干净,让幼儿看看生南瓜子与熟南瓜子有什么不同;吃吃看,味道有什么不同。

  5、教师与幼儿共同运用南瓜子在深色的纸上粘贴作画。

  延伸活动:

  1、将南瓜切成小块、加糖、加小元宵,做成南瓜元宵汤作为幼儿的点心。

  2、给幼儿讲述与南瓜有关的故事,如《灰姑娘》。

  四、日常活动

  五、区角活动

  六、资源链接

  儿歌

  南瓜黄,花树花,花树底下结南瓜。

  南瓜黄,好像满地小太阳。

科学教案 篇2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每张桌上放有西红柿、土豆、萝卜、桃子、枇杷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蔬果。每桌一盆水,记录卡教师用(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幼儿用记录卡(记录表上画有各种蔬果小图片)。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五、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六、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说活动流程:

  1、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2、引发幼儿思考:这些瓜果蔬菜哪些能浮在水上,那些会沉在水底。

  3、幼儿猜测并记录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的方法。幼儿针对问题进行猜测并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教师出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三角形可半沉半浮的状态,并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请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把相应的图片放在上下箭头的后面。

  交流猜测的情况。教师将幼儿的发言在集体记录单上。

  (4)教师:你认为哪些瓜果蔬菜能浮在水面上?那些瓜果蔬菜会沉在水底?为什么?

  4、幼儿试验

  讨论怎样做试验?

  教师和幼儿共同研究试验的方法。如:试验----观察------捞上来-----记录。教师观察幼儿的试验情况。

  5、交流讨论。

  教师:你是怎样做试验的?哪些会沉在水底?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在试验上你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如: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如: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枇杷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小枇杷浮到水面来?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瓶子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选择合适的盖子匹配。

  2、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帮助小鹿妈妈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小鹿妈妈准备带小鹿去郊游,准备了很多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该怎么办呢?

  2、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帮助小鹿妈妈的方法。

  3、提问:没有盖子,会带来哪些不方便呢?

  4、组织幼儿自由讨论。

  5、师:没有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吃的东西就会变得不卫生。

  6、师: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鹿妈妈吧!

  二、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瓶子瓶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盖子。

  1、教师出示小鹿妈妈的瓶子,以及各种不同的盖子,幼儿观看。

  2、请个别幼儿根据不同的瓶口,挑选合适的盖子。(塑料瓶、玻璃瓶……)

  3、教师进行检查、讲解,幼儿倾听。(如塑料瓶配塑料的瓶盖,红酒瓶可以配木塞瓶盖,玻璃瓶可以配金属材质的'瓶盖……)

  4、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合在一样才能盖上。

  三、组织幼儿根据瓶盖的特征,尝试将瓶盖拧紧、盖紧。

  1、师:在拧、按的时候要把瓶口和瓶盖盖紧,这样里面的东西才不会漏出来。看,这个瓶子的盖子怎么样?谁来试一试。

  2、邀请个别幼儿上前盖紧瓶盖。

  3、请幼儿介绍自己盖瓶盖的方法。

  4、教师重点介绍拧的方法,发现瓶口和瓶盖上都有罗纹,所以要用拧的方法。

  5、教师介绍按的方法,没有罗纹,需要按,按的时候要用点劲,按按紧。

  6、组织幼儿再次根据提供的材料来练习拧和按的技能,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四、结束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师:你们帮助了小鹿妈妈,它可高兴了,想邀请你们一起去郊游呢!

  2、播放音乐,组织幼儿一起跟随音乐律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声音的不同。

  2、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知道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一、猜想与验证:瓶宝宝吃了什么。

  1、出示3个分别装有米、白芸豆、棉花的瓶子,摇晃,请幼儿比较瓶子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逐一猜测每个瓶子内装有什么物品。

  师:1.小朋友们,你们听,这些瓶宝宝肚子里有什么?

  2、出示米、白芸豆、棉花三种物品,请幼儿与发出不同声响的瓶子进行对比。

  3、打开瓶盖,验证幼儿的猜测。

  师:现在啊,老师就要来打开瓶子,看看我们的小朋友有没有猜对.

  二、 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

  1、请幼儿自选瓶子,拧开盖子,自选一种实物和工具喂瓶宝宝吃东西。

  师:(1)小朋友们,下面,请我们的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瓶子,我们来让我们的瓶子来唱歌。

  2、喂好后要拧紧盖子。(教师检查)

  师:小朋友要把盖子拧紧哦,老师来检查哦。

  三、游戏“会唱歌的瓶宝宝”

  播放节奏对比明显的音乐,让幼儿随音乐节奏的变化,摇动瓶宝宝,为其配乐。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摇晃自己的瓶宝宝,让我们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以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普通的瓶子比喻成瓶宝宝,让幼儿更愿意亲近这些瓶宝宝,和这些瓶宝宝做朋友。

  活动中我采用了“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操作结果。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比较瓶宝宝中放入米、白芸豆、棉花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了瓶宝宝中放入不同的东西摇晃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足点:

  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除了米、白芸豆、棉花这三种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外,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幼儿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材料、区别比较明显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操作、探索。

  在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时,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规律。以致于在拧盖子时,出现了许多幼儿不会拧的现象。拧盖子这一环节可以在活动之间让幼儿先练一练。这样就能减少许多时间。

  在幼儿探索后介绍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版面记录,这样就能让幼儿更明显地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小百科:唱歌意思是以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出美妙的声音,给人以享受。也指吟唱歌曲。也指歌唱艺术。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大象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大象的生活环境。

  2.使幼儿知道大象与植物及人们的关系,知道大象本领大,使幼儿学会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画面"大象在干什么?"

  2.图片:大象

  活动重点:

  了解大象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

  知道大象与植物及人们的关系。

  审美元素: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大象的基本特征,培养了幼儿对动物喜爱之情,并感受到动物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图片,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习性和生活环境。

  师: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那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小结:大象的身体很大,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他的耳朵大,眼睛小,长鼻子,腿很粗壮像柱子。

  师: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样长?(长鼻子可以像手一样摘树叶、果子、卷草,吸沙喷在身上,不让虫子叮咬,能吸水喷水,还可以将敌人卷起摔死)大象鼻子吸水为什么不呛呢?(向幼儿介绍大象鼻子里有一块软骨盖住气管口,喷水时可打开盖子)大象怎样走路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学看。

  师:大象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住在热带森林里,吃树叶、草等)

  2.引导幼儿讨论大象与人们的关系。

  师:大象能为人做什么呢?你在哪里看到的?(出示大象干活的图片。大象力气大,人训练它可以驮人、运东西、拉车子、表演。)

  3.引导幼儿知道保护动物。

  师:你喜欢大象吗?为什么?大象也是人们的朋友,可是由于有些人的捕杀,大象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师总结:大象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大象以及大象的生活环境。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