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时间:2021-12-24 20:22:21 教案 我要投稿

林海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海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海教案集锦8篇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有关大兴安岭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展示大兴安岭景色的课件,配乐。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兴安岭)

  对,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到什么?

  2、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看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和他的一样呢?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亲切、舒服)

  (2)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

  学生汇报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引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体会吧。

  三、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问: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种感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教师点拔:是啊,大兴安岭的确的作者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今天,作者置身于大兴安岭中,对大兴安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谁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默读第2——5自然段。并适当作旁注。

  (1)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岭、林、花)

  (2)通过刚才读课文,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感觉?(亲切、舒服)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岭”的?(对比)我们从哪能体会到这种“亲切、舒服”之感呢?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上去体会。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岭这两种景象请大家用简笔画把它们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

  (3)展示简笔画。

  3、用刚才学习“岭”的方法,自学“林、花”两部分,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自读这两部分内容,找找大兴安岭“林”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并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这里的好处,领会著名作家朴质的语言美。

  (2)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课件,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有感情地朗读和刚才精彩的分析,使我也和你们一样与作者一同爱上这美丽的林海,这令人神往的兴安岭,正如大家所说:大兴安岭并不是只有它美丽的外表,它更创造着财富。谁来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

  问: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并作旁注)

  指名让学生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

  问:这两者有联系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读: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来说说“它的美丽与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是什么意思?它与“兴国安邦”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4)总结:作者参观了大兴安岭,不仅领略了它美丽的景物,还体会到它与人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还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和支援了国家的建设。因此,人们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了。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整篇课文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这条主线展开的,课文三次提到了这种感受,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2、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作者这种亲切、舒服之感逐渐加深,最后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3、大家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吧?那么就请你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一下吧。

林海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林海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

  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 酿造 大厦(shà)砍伐(fá) 综(zōng)合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

  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

  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两个词语来归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亲切、舒服)

  3. 指导朗读。(注意用亲切的口气读)

  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导入:大兴安岭为什么给人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2.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3.自由读书,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

  (1)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教师引导: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读句子后教师引导: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

  (3)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归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4)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例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例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5)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对大兴安岭很了解,现在根据课文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图略)

  (6)画的挺像的,现在老师手中有三张卡片,想贴在画上,该怎么贴才能最恰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7)全部贴在秦岭这一幅图上。(提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8)讲词、句。

  1云横秦岭:横,盘旋,漂浮。云朵飘在山腰,形容山高。 ○

  2孤峰突起:一座山峰高耸入云。 ○

  3:盛气凌人:傲慢地气势逼人的样子。 ○

  (9)看了两幅图,读了课文,此时大家的心中对大兴安岭勇气了怎样的感觉呢?

  (亲切、舒服、温柔,像母亲一样……)

  (10)教师肯定并引导:一草一木皆温柔,一笔一划写出深情,作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11)对,请大家把这份热爱读出来。

  六、总结

  大兴安岭有着它独特的美,明天我们再继续去认识它的美丽。

  六、 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第二自然段。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听。

  2、: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林海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真情实感。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机、录象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围绕着作者对兴安岭的感受:亲切、舒服,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预习时,我们初步给这篇课文划出了段落,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听录音(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欣赏了大兴安岭的景观后总的感受是什么?

  (总的感受是亲切、舒服。)

  2、作者在课文中几次提到了“亲切舒服”,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三次)通过学习课文来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我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受?

  (亲切、舒服)

  2、这一次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在没进原始森林前作者对大兴安岭感觉如何?

  四、学习第二段:

  1、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来具体介绍的?(岭、林、花)

  2、自读第一部分“岭”思考:

  作者拿兴安岭的岭与哪里的岭相比,大兴安岭的岭有哪些特点?

  3、讨论交流:

  秦岭:

  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多:看几个钟头看不完,看不厌(为什么)

  温柔:山势平缓、线条柔和、长满木材。

  4、小结(略)

  5、大兴安岭的出名关键在于“林”,它的林有什么特点?

  6、齐读第二段,思考:大兴安岭的林有哪些特点?

  7、讨论交流:

  (“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数量多:那里都是绿的、林海

  种类多:多少种绿颜色呀

  作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树木——落叶松和白桦。

  8、放录象,认识两种树木及美景。

  在这里作者着重突出了落叶松的哪个特点?(多)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泛着:漂浮着。

  白色的浪花指什么?

  白桦树的特点是什么?

  9、自读第三部分,思考“花”有哪些特点?

  10、讨论交流:

  特点:多,爱花却叫不出名来。

  种类多

  11、小结:

  花的存在,不仅为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还创造了财富。

  12、当你看到这数不尽的青松白桦,你会想到什么?作者是怎么想的?

  A、齐读第四部分

  B、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

  C、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它的美不仅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使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小结:所以当作者看到它的美,想到它的贡献,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五、走出原始森林,进入林场,作者的感触又是怎样的?

  1、指读该段,想:有什么感受?“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

  2、及至看到林场感受如何?

  (“及至”:等到、直到)

  3、为什么亲切之感加深?

  (人们在伐木取材的同时,不忘植树造林,使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生活与生产与兴安岭息息相关。)

  4、看到这一切,作者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使国家兴盛安定)

  6、谁能说说兴安岭所含的“兴国安邦”的意义是什么?

  六、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主要的是它能将自己的美应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也无愧它的名字——兴安岭,也应验了给人的感觉亲切舒服。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云横秦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八、板书设计:

  走进原始森林

  岭:(多、温柔)

  2、林海(亲切舒服)

  林:(多、种类多)

  花:(多、种类多)

  美的并不空洞(兴国安邦)

林海教案 篇6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

  2.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

  (2)作者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

  ①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②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

  (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

  (4)作者看到林场联想到什么?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

  (“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

  (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

  2.总结全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题。

  (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

林海教案 篇7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 :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林海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article/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sjbwz/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article/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抓特点 表感情

  岭 多而温柔 名字悦耳 亲切舒服

  林 绿而浩大

  林海 花 多而美丽 美得不空洞 亲切舒服

  木 美丽与建设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的教案11-11

《林海》的教案01-25

林海实录教案03-03

关于林海教案11-28

精选林海教案3篇07-31

《林海》教案(精选19篇)08-29

林海教案汇编7篇08-06

【精华】林海教案三篇07-25

【精华】林海教案3篇07-26

实用的林海教案3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