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的教案

时间:2022-11-11 16:39:04 教案 我要投稿

林海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海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海的教案

林海的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林海》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

  2、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写景类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圈画批注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抓住三次“亲切、舒服”感受的句子,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以及明白作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受。

  (3)品读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美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以及明白作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受。

  二、说教法

  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2、能力培养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只有交给学生寻觅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从课题“林海”着眼,从寻找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入手,抓住文中具体描写“林”的内容,通过朗读、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林”的浩大、壮美,明白此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林海。如此优美的描写,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至会背,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尽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影展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同时老师朗读课文,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林海的壮美,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4、简笔画辅助教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我还采

  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例如,在理解大兴安岭的“岭”时,为了突破重点词“温柔”和“盛气凌人”在本课的意义。我要求全班同学用简笔画勾出自己心中的大兴安岭和秦岭,通过板画认识到:“温柔”在本课指大兴安岭的线条柔和平顺;“盛气凌人”指秦岭高大险峻令人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教学生用“一读──观景赏物,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明了写法。”的方法,仔细品味文中有关“林”的内容。即初读课文,感知景物特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仔细品味,领悟情感;回读课文,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林海

  一棵树称为——木,两棵树称为——林,海是指——大海。这“林”和“海”合在一起说明——树很多。齐读课题。

  2、课题“林海”指的就是——大兴安岭。出示大兴安岭图片。

  你们想知道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大兴安岭,欣赏他笔下的林海吧!

  (二)整体感知

  1、生轮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大兴安岭留给作者的感受是()。这样的感受,在文中出现了()次。

  (2)作者得出这种感受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机板书:亲切 舒服

  2、那么,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交流并板书: 岭、林、花

  (三)品味美

  过渡: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的美景,先来看“岭”这一部分。

  A.学习“岭”

  1、默读第2节,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交流媒体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相机板书:多而柔

  B.学习“林”

  出示问题:“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后小组交流)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师引导:从“目之所及”,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交流,出示句子。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3、请大家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两节,男女生分读。

  C.学习“花”

  1、“花”的特点。 (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多而美

  2、出示: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恍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真是太美啦,太让人喜爱了。 过渡: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由兴安岭外表的美。作者来进入岭中,看到林场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赞赏美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节,想想作者之所以又有两次发出“亲切、舒服”的感慨,是因为联想到了什么?

  交流,出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2、小结: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兴国安邦。(板书:兴国安邦)

  2、出示: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交流。

  3、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交流

  师小结: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树,一手砍,一手栽,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林海能够万古长青。

  4、齐读最后一节。

  (五)总结全文

  1、指板书小结:作者抓住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他用质朴而又简洁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我们见识了林海的美丽迷人,感受到了林海的多元和谐,大兴安岭不愧为——林海。

  2、读了课文,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板书设计:

  岭 多而柔

  15、林海林 绿如海 兴国安邦

  亲切舒服花 多而美

  袁丹

  20xx年10月20日

林海的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①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②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③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①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⑤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A、“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B、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C、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林海的教案3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简析

  《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

  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训练:本文的教学以读的训练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配音朗读,以读代讲,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

  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

  一、找出特点。

  二、品读句子。

  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

林海的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

林海的教案5

  【创新设计】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4、旅游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板书设计】

  2、林 海

  岭多

  大兴安岭 林绿 美、不空洞

  花繁

  【教学评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语文课程生活化、学习过程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悟,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图,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学得比喻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合作意识佳、和协氛围浓、情感体验真。

林海的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的教案7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

  提问题;

  ②

  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

  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

  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林海的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 chà ,也不能读成 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 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⑴ 分析字形结构。

  ⑵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⑴ 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⑵ 岭的样子。

  ⑶ 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⑷ 林就像大海一样。

  ⑸ 花多而美。

  ⑹ 木材用途广泛。

  ⑺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⑴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⑵ 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⑴ 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⑵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⑴ 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⑵ 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⑶ 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林海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

  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

  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

  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

  (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

  (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林海的教案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林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谈教法、谈学法、谈教学程序、谈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谈教材

  本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共三篇文章,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林海》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我的研究主题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读熟且会写本课五个生字,会给五个生字简单组词。

  2、能力目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不同方法,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学会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本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我以“美”为导线,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采用“三步教学模式”,即“回忆美——寻找美——创造美”。

  (一)、回忆美

  我采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形容你对“林海”的感觉为导入口,从而引出本课的一条重要线索——美。

  (二)、寻找美

  整个过程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扶——放的方式下学会找相关语句,学会表相似感受,学会读相应感情。具体操作如下:

  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岭的美表现在哪里?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在这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多样,如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有了上面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林”和“花”时,我主要还是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林”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找表现林美的语句,进行交流评议再朗读,而在教学“花”这一片段时,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不仅对课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创造美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请学生为“林海”写导游词和广告词的练习,这不仅是对整堂课的巩固,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途径。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美,让学生们通过读,找出文中反映景美的几个句子,通过读去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岭、林、花)的特点,从而回到“美”这个总的特点上。整堂课上下来,条理蛮清楚的,但是不足之处却是很多,具体如下:

  1、在总体把握上,把“美”作为该课的`主线,尽管在理论上似乎是不错的,但对整篇课文来讲,似乎是太笼统了些,本篇文章的主线应该是“亲切与舒服”,在教学中我应该在“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深入一些,进而引出主题,让学生的学习再明确一些。

  2、还是没有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步一步,都是在扶着学生走,放不开手,而在讲解大兴安岭的景物描写这一部分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是方法去学习,但是我却始是以我的“讲“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的思路没有很好地拓展,而他们的主体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3、在朗读方面情感还是不够。尽管我的这次的研究主题是“以读悟情,以读表情”,但是从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是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追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未能明确地引导学生领会朗读的技巧。如:在教学“岭”时,我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岭”的

  温柔,而没让学生交流如何读出这种感觉,使朗读教学显得有些表面化,以致让学生的读显得有些平平淡淡的。另外在时间进度等方面都是有待改进的。

  总之,整堂课上下来,不足之处甚多,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中,努力改正,同时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将来走上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海的教案11

  《临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的教案12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林海>>,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贯,阅读中正音;

  (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

  1.指名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服?

  (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可爱,从而亲切、舒服)

  3.齐读一段。

  四、作业

  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19、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2分钟录像>

  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多媒体1>

  (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1.文中的大兴安岭又是怎样的呢?请打开书123页,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

  2.齐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

  岭

  板书:大兴安岭 生答完后,再板书 林

  花

  三、讲读2自然段:

  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师巡视,相机指导学习方法及批注方法。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岭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3人)

  (2)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岭有什么特点?

  板书:多、温柔

  3、教学点一:“岭”形态多。<多媒体2>

  (1)请看,老师觉得这句最能体现“岭”多,谁愿来读?

  (2)注意句中几个“的”字,听老师范读。

  (3)谁再来读?(表扬)

  (4)小结:这句话不仅直接告诉我们岭数量多,还写出了岭的形状多。

  老舍先生用6个带“的”句式,使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岭的千姿百态。

  (5)全班齐读,一起来体会体会。

  4、教学点二:体会温柔

  (1) 谁来读写岭“温柔”的句子。(抽一优生)

  (2) 学着这种语气,像她那样,读出这种温柔。

  (3) 小结: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美,风格各异。秦岭是险,而大兴安岭是柔。

  5、教学点三:体会作者的情。

  (1)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大兴安岭这种柔美的喜爱,是哪句?

  (2)相机指导。(最多两遍)

  6、小结:看不完是因为岭多,看不厌是因为岭姿态万千,又那么温柔。

  让我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朗读2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亲切舒服的美!

  四、讲读3、4自然段

  1、引入:岭是如此的美,林又有什么特点?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林呢?

  同样的,这一次先自己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出林的特点,用词批注。然后,可以同桌交流。

  师再次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 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的?

  (2) 抽3人答,师归结共同点。

  板书:绿 多(美)

  3、相机解决三个教学点:在这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你喜欢、最想读给大家听的句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A.教学点一:绿颜色<多媒体3>

  (1) 出示<多媒体3>

  (2) 齐读,注意几个“的”字;

  (3) 这句话是说什么“多”?

  (4) 为什么会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层次的绿颜色呢?还告诉我们什么多?

  (5) 小结: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绿颜色多,还告诉了我们树的种类也相当多?

  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进一步体会。(师相机接:是啊!这么多绿色,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来!)

  B.教学点二:为什么称为林海?

  (1)齐读,读好这一句。(1、2、3任意一句)

  (2)学到这儿,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5人,问尽量展开)

  (3)问得好!大家是否留意了文中这几个地方:“群岭起伏是林海的

  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海边的浪花”?

  根据这几点,想一想它们的联系和岭的.特点,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作“林海”?几点原因?

  (4)生讨论,反馈(3-5人)

  (5)师小结表观点: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老师认为有三点原因,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说的训练)

  一、落叶松长满了群山峻岭,是它主要组成了林海;

  二、岭温柔起伏,形似波浪;

  三、银白峭丽的白桦点缀森林,不正是浪花?

  C.教学点三:写法

  齐读4自然段,让我们感受这壮丽的绿色海洋吧!

  4. 小结:老舍先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林海的壮美,表达了心中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叹。

  五、学5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多媒体4>

  学“岭”和“林”,我们通过读书、抓特点、书上批注,最后体会感情的方法来学习的。

  用这种方法,自学5自然段。

  2.生自学、反馈。(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板书:多、美

  3.理解“总写句”:<多媒体5>

  (1) 这段有句话写得非常妙!我们来读读。<多媒体5>

  (2)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放手让2-3人说,不行就再读

  再体会,以手势提示)

  师相机小结:在作者眼里,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小姑娘。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顺势以板书、全课总结:

  作者先分别从岭、林、花三方面描述。

  然后,再在5自然段中,用一句话对大兴安岭作了整体的描写和赞美;这样把大兴安岭写活了,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再次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再次深深地体会吧!

  六、结束语:

  本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岭、林、花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作者在叙述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大兴安岭吧!

  那么,作者看到这幅美景图又产生了什么联想呢?作者为什么要写本文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将学习的重点内容。

林海的教案13

  一、教学目的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3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2)、难点: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三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自读自悟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像,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小组讨论

  教师辅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五、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林

  海

  岭——多

  温柔

  景物特点

  林——像海

  花——多

  美

林海的教案1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那就是赞美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情感、在启发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诵读体会、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技能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林海》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展开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景物描写。在这之前学习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在分析方法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学生不会陌生,这为此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读、画、批注,从字里行间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并通过作者的感悟激发起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此类课文的表达方法。

  3、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写写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主线。

  (1) 自读感悟,感受情感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读、画、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加以巧妙点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会,激发情感

  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感受文章语句的优美,体

  会老舍先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练习发散,升华情感

  通过由大兴安岭展开的联想填补文本的空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用心朗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9个生字及11个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体会、合作交流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练习等欣赏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由此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回忆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知道了作者老舍进入林中总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亲切舒服

  2、那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板书:岭、林、花。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把自然景色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境走进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寻找美

  林海的确很美,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小片段,画直线。

  估计: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批注文本,落实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有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品味美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美景。

  (一)我们先看“岭”这一部分。(自读2段,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板书:多而柔

  1、读“岭”“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估计: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在疾驰的火车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2、指导读“岭”温柔的句子。

  (1)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这个“点”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对比:如果删掉“点”,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

  (2)有这个“点”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多,还能感受——温柔。

  师:还从哪能感受到温柔?

  估计:

  疾驰的火车也看不厌

  虽然下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指生理解:

  疾驰、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从文中找一个描写秦岭的词。 云横秦岭: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很险。(图片,介绍秦岭) 对比:兴安岭是这样吗?

  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图片,介绍兴安岭)

  (3)请你把岭的温柔试着读出来。

  老师读,请你们注意老师的语气一些简单的动作。生谈后自己练读,体会。

  小结:看似松散而随意的表述,长短参差,三字一停,两字一顿,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悠长。

  3、小结:

  (1)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和秦岭对比,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2)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学习的过程:

  (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

  过渡: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3自然段“林”这一部分。

  (二)出示:“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师引领: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2)句式练习: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比较哪种句子的感情更强烈?

  (3)请你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自然段。

  过渡: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老师带领大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同学们仿照前两部分学习的过程,自学“花”这一部分,看你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并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想法。

  (三)默读第5自然段,自学

  1、“花”的特点。板书:多而美。

  (1)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2、理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林海的教案15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蕴涵了作者浓浓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神交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林海》是小学北京课改版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写下的游记《内蒙风光》。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秀丽山河,《林海》作为第四单元的开篇,通过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大兴安岭如诗如画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无不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课文有景,有境,有情,因此,教学时应循着作者的情感脉络,引领学生在体验作者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情感。本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情感为主线,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

  三、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结构,理解了课文的第一段的内容,对“林海”有了初步的理解。

  2、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找词找句、朗读,体会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而可以以课文为本,让学生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虽然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为了激发学生对林海以及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还需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3、比较《林海》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4、通过了解和比较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从而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六、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和比较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从而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导入: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当时正是建国初期 ,全国人民都处在抗战胜利,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中,而国家建设也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一批作家四处走访,用自己的文字来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丽,老舍先生被亲切、舒服的大兴安岭深深吸引了,写下了《林海》这篇散文。

  (二)、通过分析重点词句,理解大兴安岭的特点:

  1、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课文既然是描写大兴安岭的,为什么叫《林海》?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它们和海有什么关系?

  先来说说大海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大兴安岭哪里像海?

  2、岭像海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请同学默读课文,对能表现岭多、温柔的句子,进行画批。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请同学们读这个句子。说说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多)

  (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说明样式多。

  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从这我们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温柔。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展示学生作品)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云横秦岭”的意思是什么?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 这些都说明秦岭是很险的。

  兴安岭却和秦岭是相反的(展示学生作品),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3、林像海

  (“绿而像海”。)

  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目之所及”的意思是什么?

  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你能把它变成肯定句吗

  “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比较它们的区别。

  感情就变得平淡。

  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一读。

  4、花像海

  “花”的特点是什么

  “多” “美丽”。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兴安岭比作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写出了它的美丽。

  5、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这些都说明大兴安岭不仅风景美,而且物产丰富,为祖国的建设服务。正是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

  (三)、巩固练习:

  正是看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四)、拓展延伸:

  我们在四年级下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美丽的小兴安岭》,请同学默读课文,说一说它与《林海》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都是在描写兴安岭

  不同点:顺序

  结构

  (五)、激情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是美丽的,也知道了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还有-------我们的祖国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山河,请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歌颂祖国河山的课文。

  请你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我们的祖国有( )的大兴安岭,

  有( )的( ),

  有( )的( ),

  还有——

  祖国, ( )。

  我们的祖国是这样的美丽和富饶,我们应该努力的保护和捍卫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1、请你自选祖国的一处景观,进行描写。

  2、推荐书目

  草原

  渔场

  农产

  风景区

  工业基地

  (放在群邮箱里,请你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林海的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的教案01-25

关于林海教案11-28

林海实录教案03-03

精选林海教案3篇07-31

《林海》教案(精选19篇)08-29

实用的林海教案四篇06-12

林海教案汇编7篇08-06

【精华】林海教案三篇07-25

【精华】林海教案3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