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案

时间:2022-01-03 22:05:39 教案 我要投稿

如梦令教案合集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梦令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教案合集5篇

如梦令教案 篇1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加载中,请稍候......

如梦令教案 篇2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自由发言,略。)

  讲: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再次领读。

  三、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如梦令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如梦令》教案。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案》。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如梦令教案 篇4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如梦令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司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词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师: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出示课件,听配乐朗诵。

  师:这首词听起来非常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学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情况。

  师:“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

  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5、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师:读诗词时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味。同学们,你们能从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的经过。

  四、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1、说说你对李清照的了解。

  指名说。(课件出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师: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起来。

  2、课件出示李清照《如梦令》的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的青春时光。(板书:美好的青春时光)

  学生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板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常记 藕花深处 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案】相关文章:

【推荐】如梦令教案三篇07-20

如梦令教案汇总五篇02-04

实用的如梦令教案3篇10-12

如梦令教案集合五篇02-03

中班教案教案10-11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中班安全教案教案04-04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5-17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