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教案

时间:2022-07-30 08:38:32 教案 我要投稿

《统计与概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与概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与概率》教案

《统计与概率》教案1

  课型

  复习课使用教师

  作业设计

  基础:

  (1) 六位同学进行投篮比赛,投进球的个数分别为2,13,3,5,10,3.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2) 路旁一池塘,平均水深1.50米.小明的身高是1.70米,不会游泳,他跳入池塘的结果是( )。

  A.一定有危险 B.一定无危险 C.可能有可能无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综合:

  1.若一组数据91,96,98,99,X.的众数是96,则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

  2.数据3,4,5,5,6,7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三组数据:第一组:1,2,3,4,6,8第二组:2,3,5,5,7,9第三组:3,3,2,2,-1,-1.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分别是多少?

  拓展提升:

  个体户张某经营一家餐馆,餐馆所有工作人员某个月的工资如下:张某6000元,厨师甲900元,厨师乙800元,杂工640元,服务员甲700元,服务员乙640元,会计820元。

  (1) 计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

  (2)计算出的的'平均工资能否反映一般工作人员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3) 去掉张某的工资后,再计算平均工资,这个平均工资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这个月收入水平吗?

《统计与概率》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

  2、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3、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4、在调查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

  (2)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

  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

  3、计算。

  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

《统计与概率》教案3

  重点知识回顾

  概率

  (1)事件与基本事件:

  基本事件:试验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单位”随机事件;一次试验等可能的产生一个基本事件;任意两个基本事件都是互斥的;试验中的任意事件都可以用基本事件或其和的形式来表示.

  (2)频率与概率:随机事件的频率是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频率往往在概率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而变化,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小.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一个常数,不随具体的实验次数的变化而变化.

  (3)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事件 定义 集合角度理解 关系

  互斥事件 事件 与 不可能同时发生 两事件交集为空 事件 与 对立,则 与 必为互斥事件;

  事件 与 互斥,但不一是对立事件

  对立事件 事件 与 不可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 两事件互补

  (4)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古典概型:具有“等可能发生的有限个基本事件”的概率模型.

  几何概型: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

  两种概型中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但古典概型问题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而几何概型问题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无限个.

  (5)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

  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

  两种概型概率的求法都是“求比例”,但具体公式中的.分子、分母不同.

  (6)概率基本性质与公式

  ①事件 的概率 的范围为: .

  ②互斥事件 与 的概率加法公式: .

  ③对立事件 与 的概率加法公式: .

  (7) 如果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则它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是pn(k) = Cpk(1―p)n―k. 实际上,它就是二项式[(1―p)+p]n的展开式的第k+1项.

  (8)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①.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次试验称为n次独立重复试验.注意这里强调了三点:(1)相同条件;(2)多次重复;(3)各次之间相互独立;

  ②.二项分布的概念:一般地,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X,在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 .此时称随机变量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 ,并称 为成功概率.

  统计

  (1)三种抽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抽样中选取个体的方法有两种:放回和不放回.我们在抽样调查中用的是不放回抽取.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被抽取样本的总体个数有限.从总体中逐个进行抽取,使抽样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它是不放回抽取,这使其具有广泛应用性.每一次抽样时,每个个体等可能的被抽到,保证了抽样方法的公平性.

  实施抽样的方法:抽签法:方法简单,易于理解.随机数表法:要理解好随机数表,即表中每个位置上等可能出现0,1,2,…,9这十个数字的数表.随机数表中各个位置上出现各个数字的等可能性,决定了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时抽取到总体中各个个体序号的等可能性.

  ②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适用于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的情况.

  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即在将总体中的个体均分后的每一段中进行抽样时,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第一步,利用随机的方式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将总体的编号分段,要确定分段间隔 ,当 (N为总体中的个体数,n为样本容量)是整数时, ;当 不是整数时,通过从总体中剔除一些个体使剩下的个体个数N能被n整除,这时 ;第三步,在第一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个体编号,再按事先确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加上间隔k得到第2个编号 ,将 加上k,得到第3个编号 ,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

  ③分层抽样

  当总体由明显差别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抽样更好地反映总体情况,将总体中各个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层;在各层中按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的过程可分为四步:第一步,确定样本容量与总体个数的比;第二步,计算出各层需抽取的个体数;第三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在各层中抽取个体;第四步,将各层中抽取的个体合在一起,就是所要抽取的样本.

  (2)用样本估计总体

  样本分布反映了样本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概率,我们常常使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表示相应样本的频率分布,有时也利用茎叶图来描述其分布,然后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总体一定时,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也就越精确.

  ①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频率分布时,通常要对给定一组数据进行列表、作图处理.作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时要注意方法步骤.画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求全距→决定组距与组数→分组→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②茎叶图刻画数据有两个优点:一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图中得到;二是茎叶图便于记录和表示,但数据位数较多时不够方便.

  ③平均数反映了样本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标准差反映了样本数据相对平均数的波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 有时也用标准差的平方———方差来代替标准差,两者实质上是一样的.

  (3)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除了确定性的函数关系外,还存在大量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随机性的相关关系.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一元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回归直线方程就可以根据其部分观测值,获得对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整体关系的了解.分析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时,我们可根据样本数据散点图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还可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求出回归直线方程.通常我们使用散点图,首先把样本数据表示的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形成散点图.然后从散点图上,我们可以分析出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这些点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其对应的方程叫做回归直线方程.在本节要经常与数据打交道,计算量大,因此同学们要学会应用科学计算器.

  (4)求回归直线方程的步骤:

  第一步:先把数据制成表,从表中计算出 ;

  第二步:计算回归系数的a,b,公式为

  第三步:写出回归直线方程 .

《统计与概率》教案4

  设计说明

  根据本课时的复习内容和特点,依托教材提供的练习题,从以下两个层次进行复习。

  1.引导学生按照指定的标准分类。

  这一层次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按照颜色分类,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自己分类的数据,然后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初步体会到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在按照颜色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按照形状进行分类,以巩固整理数据的方法。

  2.引导学生按照自选的标准进行分类。

  这一层次的复习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分类结果的多样性。通过以上的复习设计,使学生会用简单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来呈现整理的结果,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事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谁能告诉大家它们的名称?

  (教师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来复习有关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辨认平面图形,为复习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复习梳理

  1.复习按照指定的标准分类。

  (课件出示教材94页3题)

  师:这么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卡片混在一起,你们能分别按照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

  (1)按照颜色分类。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要知道每种颜色的'卡片分别有多少张,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先按照红、绿、蓝、黄、粉五种颜色把卡片分成五类,然后数出每一类的张数。

  方法二:边数边画。

  学生展示画的结果:

  方法三:用文字方式呈现分类的结果。

  红色 绿色 蓝色 黄色 粉色

  5张 3张 6张 2张 4张

  师:请根据你们用不同方法分类整理的结果,把教材94页3题(1)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自主填写表格)

  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自主解答。

  (学生之间根据数据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

  (2)按照形状分类。

  师:根据按照颜色分类的方法,请同学们按照形状对这些卡片进行分类,并自主填写教材94页3题(2)中的表格。

  (学生小组合作,按照形状分类,并填写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表格并动笔算一算,不管是按照颜色分类还是按照形状分类,卡片的什么是不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卡片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按照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更好地体会分类思想。

《统计与概率》教案5

  设计说明

  由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设计注重从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再次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纸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板书课题)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第一单元学习的内容。

  2.组织学生汇报所回顾的知识。

  (1)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时的方法不唯一,可以采用画“正”字、画“√”、画“○”等方法。当我们要记录的数量越来越多时,圆圈、对号的个数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就会比较乱,数的时候不好数,而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时,就很清楚,所以采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既方便又快捷。

  (3)认识统计表。

  统计表就是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表格。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并展示知识结构图。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提出问题。

  (1)过渡: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2)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先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理清知识层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图,以便培养学生的复习、整理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借助习题,回顾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1)课件出示习题:统计一下班级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1~12月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2)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3)引导学生优化方法

《统计与概率》教案6

  设计说明

  1、重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统计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重视对统计表的观察和分析。

  在复习统计知识时,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的使用条件,从而联系实际恰当地选择统计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复式统计表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整理复习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1、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和使用条件。

  师: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1)在反映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时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以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帮助。

  2、复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1)引导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课件展示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观察后汇报:复式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日期、表格(表头、横栏、纵栏、数据)。

  (2)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①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填写制表日期。

  ②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③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

  ④填写数据并核对。

  3、出示教材110页3题。

  (1)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充分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使用条件和优点,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联系实际,强化提高

  1、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你能根据下面的成绩完成统计表吗?你有什么发现?(单位:个)

  男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9 29 38 36 32 28 39 28 33 37

  40 42 37 32 35 29 31 34 33 38

  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2 30 27 40 33 28 35 36 35 41

  33 29 38 36 28 34 29 23 31 22

  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表

  人数成绩/个

  性别:男、女

  40以上

  36~40

  30~35

  30以下

《统计与概率》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这样既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通过“练忆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知识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汇报)

  2.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1)选择你自己制作最满意的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展示作品。

  ②互相交流。

  ③汇报总结。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复习平均数的知识。

  (1)提问: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平均数的。

  小组交流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报。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时行90千米,返回时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3.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两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玩具小熊?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2页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和增减变化趋势。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统计与概率》教案8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9-110页“统计与概率”

  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A调查表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的调查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学科语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

  将数据填在统计表中,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些知识?与同学交流一下。

  2、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a、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

  b、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c、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设计意图: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统计与概率》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可能性问题是统计与概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游戏的公平性是利用等可能性的特征去判断的。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建立起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对可能性问题的了解,既复习了所学的'内容,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练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复习要求

  1.语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游戏公平”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对可能性问题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提出学习要求。

  (1)关于“游戏公平”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不容易解答?

  (3)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本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知识

  1.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回忆一下,应该如何判断一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呢?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学生汇报。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判断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教案10

  【教学内容】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统计与概率(1)

  (1)统计表

  (2)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统计与概率》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120页例2和第121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且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老师的盒子里有5个球,从中摸出1个球,如果摸到的球是红色就可获得奖品。你希望里面的球是些什么颜色,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装些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刚才的活动涉及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可能性。

  板书课题:概率复习。

  二、回顾整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1)教师: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请在小组内交流。

  (2)请学生汇报,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的,还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三、教学例2

  1.复习体会简单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

  教师出示一副扑克,当众从中取走J,Q,K和大小王。

  教师:现在从中任抽一张,请你判断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抽到的牌上的数比11小。

  学生:一定发生,因为剩下的所有扑克点数都比11小。

  (2)抽到的牌是黑桃Q。

  学生:不可能发生,因为所有的Q都被拿走了。

  (3)抽到的牌是方块2。

  学生:有可能发生,因为方块2还在老师手中。

  2.复习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教师:从老师手中的扑克中任意抽取一张,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呢?

  教师:按照花色分有黑桃、红桃、方块和梅花四种可能性。

  教师:按照数字分有1到10共十种可能性。

  3.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师:抽到各种牌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呢?请大家独立完成第120页算一算的5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

  学生: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因为一共只有四种花色的扑克;还可以这样理解,一共有40张扑克,其中有10张黑桃,所有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

  学生: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因为按照数字分只有1到10这10种可能,5占其中的一种,所以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也可以这样理解,40张扑克中有4张5,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

  学生: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因为在40张扑克中只有1张梅花A。

  学生:抽到A和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不一样大,因为抽到A的可能性是110,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

  学生:在40张牌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在10张黑桃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也是110。

  四、完成课堂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1到20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分别是哪些?

  (2)集体交流。

  学生: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质数的可能性是25,摸到合数的可能性是1120。

  五、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需注意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5,6,7题。

《统计与概率》教案12

  可能(不能确定)

  可能性不可能

  (完全确定)

  一定

  课题:第四单元:可能性(2)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红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

  (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

  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在,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

  (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黄色的棋子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教案1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统计与概率》教案14

  一、山东高考体验

  (10山东))在某项体育比赛中,七位裁判为一选手打出的分数如下:

  90 89 90 95 93 94 93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A)92 , 2 (B) 92 , 2.8 (C) 93 , 2 (D) 93 , 2.8

  (09山东)一汽车厂生产A,B,C三类轿车,每类轿车均有舒适型和标准型两种型号,某月的产量如下表(单位:辆):

  轿车A 轿车B 轿车C

  舒适型 100 150 z

  标准型 300 450 600

  按类型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这个月生产的轿车中抽取50辆,其中有A类轿车10辆.

  (1) 求z的值.

  (2)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C类轿车中抽取一个容量为5的样本.将该样本看成一个总体,从中任取2辆,求至少有1辆舒适型轿车的概率;

  (3)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B类舒适型轿车中抽取8辆,经检测它们的得分如下:9.4, 8.6, 9.2, 9.6, 8.7, 9.3, 9.0, 8.2.把这8辆轿车的得分看作一个总体,从中任取一个数,求该数与样本平均数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5的概率.

  (10山东)一个袋中装有四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球,球的编号分别为1,2,3,4.

  (Ⅰ)从袋中随机抽取两个球,求取出的`球的编号之和不大于4的概率;

  (Ⅱ)先从袋中随机取一个球,该球的编号为m,将球放回袋中,然后再从袋中随机取一个球,该球的编号为n,求 的概率.

  二、抢分演练

  1.为了调查某厂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随机抽查 了20位工人某天生产该产品的数量.产品数量的分组区间为 , , 由此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3,则这20名工人中一天生产该产品数量在 的人数是 .

  2. (20xx年广东卷文)某单位200名职工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2,现要从中抽取40名职工作样本,用系统抽样法,将全体职工随机按1-200编号,并按编号顺序平均分为40组(1-5号,6-10号…,196-200号).若第5组抽出的号码为22,则第8组抽出的号码应是 。若用分层抽样方法,则40岁以下年龄段应抽取 人.

  3.对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理力争( , )(i=1,2,…,10),得散点图1;对变量u ,v 有观测数据( , )(i=1,2,…,10),得散点图2. 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A)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正相关 (B)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负相关

  (C)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正相关 (D)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负相关

  4. 在区间[-1,2]上随即取一个数x,则x∈[0,1]的概率为 。

  5.从某小学随机抽取100名同学,将他们的身高(单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由图中数据可知a= 。若要从身高在[ 120 , 130),[130 ,140) , [140 , 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 ,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 。

  6、将容量为n的样本中的数据分成6组,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若第一组至第六组数据的频率之比为2:3:4:6:4:1,且前三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27,则n等于 。

  7.在区间 上随机取一个数x,则 的概率为

  8.从{1,2,3,4,5}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a,从{1,2,3}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b,则b>a的概率是

  9.某电视台在一次对收看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观众的抽样调查中,随机抽取了100名电视观众,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文艺节目 新闻节目 总计

  20至40岁 40 18 58

  大于40岁 15 27 42

  总计 55 45 100

  10.为了比较注射A,B两种药物后产生的皮肤疱疹的面积,选200只家兔做实验,将这200只家兔随机地分成两组。每组100只,其中一组注射药物A,另一组注射药物B。下表1和表2分别是注射药物A和药物B后的实验结果。(疱疹面积单位: )

  (Ⅰ)完成下面频率分布直方图,并比较注射两种药物后疱疹面积的中位数大小;

  (Ⅱ)完成下面 列联表,并回答能否有99.9%的把握认为“注射药物A后的疱疹面积与注射药物B后的疱疹面积有差异”。

  附:

  11. 设平顶向量 = ( m , 1), = ( 2 , n ),其中 m, n {1,2,3,4}.

  (I)请列出有序数组( m,n )的所有可能结果;

  (II)记“使得 ( - )成立的( m,n )”为事件A,求事件A发生的概率。

  

《统计与概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难点: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案例呈现扇形统计图运用的情境,导入课题。

  (二)探究体验,构建新知

  1.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一个扇形统计图,说明从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2.引导抽象概括:设置小组讨论,探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3.知识拓展延伸:通过进一步讨论不同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表现方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1.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启发点拨重难点。

  2.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运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生活中的事件。

【《统计与概率》教案】相关文章:

《统计与概率》教案15篇03-13

《简单的统计》教案09-17

《统计》单元教案11-09

统计表教案09-25

线的分类、统计教案08-04

有用的统计大班教案11-24

简单的统计大班教案03-16

大班教案《分类统计》06-16

统计公开课的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