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案

时间:2022-10-27 17:08:52 洁婷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力》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力》教案(通用16篇)

  《重力》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B.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复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x1000kgx9.8 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x10 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重力》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重点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

  (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提问:

  (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

  (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学并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概念;3.重力、重心;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业

  1.课本:P57 1、2、3。

  《重力》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有关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重力》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g

  =4000千克x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重力》教案 篇6

  【课 题】

  【教 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教材

  【授课教师】徐泽心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热爱物理,思维敏捷。

  2.背景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对重力有感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 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 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中途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

  2. 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理解内容慨念,进行交流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人教版课本,重力ppt课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新课引入重力定义,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发展空间,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2

  3

  4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重力》教案 篇7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重力》教案 篇8

  【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重力》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ppt课件,电子教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

  汕头也会下雪,与众不同的雪——木棉棉絮。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待,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

  洁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向往,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

  例1: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

  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

  如此美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璀璨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

  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高度。

  学习了中学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实验(视频):

  实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实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实验一: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二: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新课教学

  一、重力做功

  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 =mgh1- mgh2

  二、重力势能:

  结合功和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并且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凭借其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WG = mgh1-mgh2= Ep1 - 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负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正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练习】

  一质量为5kg的小球从5m高处下落,碰撞地面后弹起,每次弹起的高度比下落高度低1m,求:小球从下落到停在地面的过程中重力一共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g=9.8m/s )

  解略 新课教学

  1、讨论课本P60中的`“说一说”。

  2、确定重力势能的大小

  学生分组讨论:一栋三层高的楼房,每层的高度3m,将一个质量为5kg的小球放在三楼阳台的栏杆上,栏杆的高度是1m,求小球的重力势能。( g=9.8m/s2 )

  不同学生得到的重力势能数值可能不同。

  这是由于所选高度的起点不同而造成的。

  我们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平面叫参考平面

  确定重力势能的方法:

  ①先选定参考平面(0势能面)

  ②在参考面上方的物体的高度是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

  《重力》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5分钟)

  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

  (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重力》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做中学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不同结构的桥面的承重力。我班幼儿已有过做各种纸桥的经验,知道桥面可以设计成各种各样的,而不同的纸桥承重力是不一样的,那么什么样的桥面比较牢固呢?在这里,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两种桥面,水槽桥和波浪桥,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纸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过做纸桥的'经验、纸条,垫板,积木,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

  (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

  (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哪个桥面上放的东西越重,说明桥就越牢固。)

  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

  (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

  (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在这里记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

  (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

  (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

  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

  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

  (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

  (在这里由于都是波浪桥可能幼儿对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强,幼儿一时说不上来,可以让幼儿一起来数数大家分别有多少波浪,这样幼儿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实验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现的实验错误已没有,说明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

  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波浪越多,放的积木越多,桥越牢固。

  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

  (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表现的很有兴趣,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纸桥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重力》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xx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重力》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习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重力》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的呢?我们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并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实际上,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比如: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举高,物块要克服重力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它的重力势能也在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从重力做功的角度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板书: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1.重力做的功[板书]

  提问1:前面我们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点?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力F做功怎么求?

  (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力F做的功为:__。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应该也有这个特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板书]

  提问2:怎么来证明呢?(让学生看书思考一下)

  教师提示:如2所示,物体由A点沿三条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多少?(这里用到了微元思想)

  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为:,得证重力做功与其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扩展:对于今后凡是碰到哪个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我们都可以引入一个相应的势能概念。

  (2)重力做功的表达式:__。

  提问3:回过来看一看,既然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表达式的右边表示的是什么?

  总结:表示的能量之差,、就应该是物体在初末位置所对应的能量。也就是说就是我们寻找的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重力势能[板书]

  (1)定义: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2)表达式:__。

  (3)理解:①状态量,②标量,③单位:焦耳(J)。

  (4)特点:

  ①具有相对性。因高度h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

  提问4:对于讲桌上的粉笔盒,它所处的'高度是多少?(等待学生思考)

  要确定高度就必须先确定一个参考平面。我们把所选的参考平面认为势能为零。物体处在零势能面之上,就认为势能为正;处在零势能面之下,就认为势能为负。

  提问5:物体大小形状不能忽略时,它距参考平面的高度怎么来确定?(等待学生思考)

  物体大小形状不能忽略时,它距参考平面的高度应是物体重心到参考面的高度。如3所示。

  ②重力势能有正负,正负表示大小。

  ③具有系统性。物体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如果没有地球,就不可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势能应该归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

  例1 如4所示,质量m=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高h1=1.2m的A点下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

  (1)在表格中的空白处按要求填入数据。

  所选择的的参考平面

  小球在A点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点的重力势能

  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

  桌面

  地面

  (2)如果下落时有空气阻力,表格中的数据是否会改变?

  3.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板书]

  上面重力做功的表达式就可以写成:__。

  讨论: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就要减小,即。当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就要增加,即。

  重力势能的变化定义为:__。(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提问6:我们发现例1中,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与整个下落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成什么关系?

  总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__。

  例2 质量为m的均匀链条长为L,开始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时,有的长度悬在桌面边缘,如5所示,松手后,链条滑离桌面,问从开始到链条刚滑离桌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四、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__。

  3.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与系统性,具有正负且表示大小。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__。

  五、作业布置:

  课本66页问题与练习第2、4题。

  《重力》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大小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看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这是神七成功发射的图片,一幅是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时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员返回时出舱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1、指导学生做课件中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2、看课件,思考:图中的水、水滴、苹果、铅球的运动状态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它一个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线的顶部,当它静止时,线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我们就叫做竖直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之为重垂线。再看课件,图中物体的放置方式改变后,重力的方向变了吗?说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呢?看课件,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哪个是正确的?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3、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看课件,那么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力的作用点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学习重力的作用点,请看书,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在是哪里?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的方向、作用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三、课堂小结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评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宇航员从月球取回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矿石标本,拿到地球上,这块矿石的质量是多少?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板书设计参考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有没有觉得有用呢?有用的话就收藏起来吧。

  《重力》教案 篇16

  设计思路

  《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

  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

  第四节重力势能

  (一)引入新课

  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问题2:怎么样认识重力势能呢?

  演示:粉笔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粉笔上升和下降过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功与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要做功。我们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重力做功的研究。

  (二)进行新课

  本节课就从重力做功的研究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

  1、重力做功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到B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过程甲、乙结果为:Wmg=mgh=mgh1-mgh2

  过程丙: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情况,学生会感到困难。在分析过程中要体现出极限思想,主要强调的'是科学方法。思路为:逐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进行分析计算。

  (1)物体沿曲线运动,就已有的知识,重力做功能求出吗?(不能)怎么办?

  (2)想一想我们能够解决的是什么样的情况?(物体沿直线运动过程重力做功,可以根据过程甲乙的计算结果进行计算。)

  (3)回忆前面学习过的方法,可不可以变曲为直呢,怎么变?(将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

  (4)怎么样来进一步计算重力的做功?(W=W1+ W2+ W3+…)这一过程中,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由于每一段很小很小,都可以近似看作一段倾斜直线;分别求出物体通过每一小段倾斜直线时重力所做的功;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先猜想以下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依据,

  A A A h A3 A1 A2 h1 B丙

  △h1 △h2 △h3 h h1 h2 B甲

  B乙

  h2还是一种感觉?然后再进行计算,自己检验你的猜想。结果:Wmg=mgh=mgh1-mgh2

  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应该与那些量有关?如果轻重不同的石头从同一高度下来砸到脚上,感觉怎样?同一块石头从不同高度下来,砸到脚上,感觉又如何?分析出重力势能应该与重力、高度有关。

  分析表达式:Wmg=mgh=mgh1-mgh2重力做功的大小等于物重跟起点高度的乘积mgh1与终点的mgh2两者之差,观察重力mg与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看出,

  (1)与重力做功密切相关;

  (2)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和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为标量。

  (4)单位:1J=1kg·m/s·m=1Nm

  2

  1 h

  h1 2 h2举例计算如图小球在1和2位置的重力势能。(m=10kg,h1=3m,h2=1m)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问题1:定性分析上图中小球从1→2和从2→1过程中,重力做功情况,重力势能变化情况?

  问题2:定量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结合上面的具体数值,计算重力势能的变化值,和重力做功的数值,首先建立一个数量上的概念。

  分析:Wmg= mgh1-mgh2式中:Wmg为重力做功;EP1=mgh1为初位置的重力势能;EP2=mgh2为末位置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变化表示为:△EP= EP2- EP1则:Wmg= —(EP2—EP1)= —△EP

  问题3: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到底端,计算重力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