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2-11-16 09:44:4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1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第二课 校园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第五课 植物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

  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

  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第七课 植物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

小学科学教案2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

  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认识本课生字词。

  2、理解王宁为什么要当劳动委员,理解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解题质疑

  1、谈话出示课题。

  2、质疑:

  题目中的“我”指的是谁?

  3、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⑴ 文中的“我”指的是谁?

  ⑵ 王宁选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要选自己?

  ⑶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自然段后面标上序号。

  ⑷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⑸ 王宁的话刚说完,为什么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⑹ 你应该向王宁学习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清除障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本课生字及词语。

  2、同桌小组见交流。

  3、读后检查:

  ⑴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

  ⑵ 出示小黑板:

  学校 教室 委员 亲切 班长 劳动 集体

  (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⑶ 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指名说出序号。

  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从“静悄悄”体会到了什么?)

  2、突然,王宁站起来对说:“我选我”。

  (从“突然”体会到了什么?)

  3、王宁选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要选自己?

  4、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从“一片掌声”体会到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师适当点拨:

  ⑴ “静悄悄地都在想”说明同学们正在认真思考选谁合适。

  ⑵ “我选我”:

  ① 说明王宁勇敢。

  ② 体现王宁真心实意的为大家服务。

  ⑶ 同学们都“楞住了”说明王宁与别人不同,不是选别人而是选自己,出乎同学们的意料。

  2、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说明同学们有当好劳动委员的决心,而且相信他一定能当好,所以鼓掌表示同意。

  3、让学生重点读王宁说“我选我”理由的'那些话,让学生说出从这些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想法。

  4、指导朗读。

  (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五、 巩固练习

  1、看拼音读词语:

  xué xiào jiào shì qīn qiè xiǎng shēng

  学 校 教 室 亲 切 响 声

  bān zhǎng wěi yuán jí tí yí yàng

  班 长 委 员 集 体 一 样

  2、照课文内容填空:

  王宁和李小青是( ),王宁像李小青一样( ),( ),我要学习王宁热爱( ),( )集体,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

  3、假如你参加班干部竞选,你准备怎么做,讲些什么?试说一说。

  4、自由组合,分角色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写王宁在班会上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事。赞扬了王宁虚心好学、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希望你们向王宁学习,热爱劳关心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选我》教学设计5,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小学科学教案5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案6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小学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对毫升产生的意义有所认识,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

  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板书课题)

  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

  1、同意x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x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那要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师根据汇报板书。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换瓶、比杯数、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书)

  4、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不少,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我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要选择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

  5、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思考所需的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由实验员到教师处领取材料。

  6、学生小组实验,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书)

  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

  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

  1、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教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我们如何测出更精确的数据呢?可提示学生想到刻度线。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师介绍量筒:为了比较精确地知道水的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个小组的实验桌里面都放着一个量筒,请材料员拿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介绍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板书)

  2、孩子们真聪明,知道应该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学想亲自量一量吗?我们来量一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3、测量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同学们,我们能说出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吗?(课件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2、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根铜丝、一根小棒、一个筛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师出示铜丝,我不管怎么扭、弯,这还(铜丝)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铜丝的形状。师出示一张纸:撕成两半,举半张纸问“这不是纸么”跟原来的纸相比,只是什么不同(大、小)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观察沙子和豆子、出示沙子和豆子。请材料员分别倒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在白纸上,大家仔细观察豆子和沙子,看清楚它们的特点了吗?不要动它。

  (2)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你的猜测是怎样的?实验。

  (3)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分离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子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每组一包白糖,展开放桌上观察,将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3)、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师演示:师先点燃蜡,问:“蜡烛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温度最高?”在观察白糖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蜡烛的变化。(4)、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状态变化:白色————褐色—————黑色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6)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

  板书:产生新的物质。在白糖加热过程中还有一种物质也在发生变化你们发现了吗?(蜡烛)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库。

  四、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出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阅读: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你们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五、课外延深: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1)、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2、结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希望同学们都做个有心人随时发现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

  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的变化的活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欲望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春天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对动植物的进一步了解的观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和惊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活动。

  教学用具:

  春天里动植物的图片、影象、剪贴画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乐、

  2、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课件:春天悄悄的来了

  2、寻找小动物

  师:同学们在寻找春天的时候,除了花草树木发生了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放课件:春天的小动物

  三、总结

  师:老师也去寻找春天了,你们想看看吗?(放春天的录象)

  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春天说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礼物,嫩绿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风,动听的'鸟鸣。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春天呢?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老师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可以吗?(课件)

  这么没的春天,我们都看不够了,你看:(简笔画)远山变绿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再画上什么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描绘一幅春景图。

  这是课前同学们画的,谁来帖一帖?

  老师放音乐,几个学生上黑板帖图,其他同学唱歌。我们的春天真美丽,那么祖国的春天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放课件)

  齐读:祝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小学科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12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小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我将用PPT展示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猜测声音在这些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并将想法记录下来。在此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在实验前我将组织学生谈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我再强调三点:(1)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样;(2)将物体的一端紧连着音叉,另一名同学在另一端倾听;(3)时刻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各种材料物体的声音传播并记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通过两个活动,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能力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结论解释导入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领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

  1.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声音能在空气、固体中传播,谁能说说声音还能在什么物体中传播?我将适时出示一个有关钓鱼的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回忆钓鱼要在岸上保持安静,否则鱼儿会吓跑,启示学生说出,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2.出示一张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利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

  3.自由发言阶段。让学生举例声音传播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板书以及简单的问答形式对本课进行回顾。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铁棒的声音传播能力,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伊始进行分享。

  这样运用开放性且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小学科学教案13

  一、从生活出发,探究基本电路的连接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只手电筒)

  生(齐答):手电筒。

  师:你能使它发亮吗?

  生(齐答):能。

  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拿起手电,并装进电池,打开开关,手电筒亮了。)

  师:手电筒亮了,它为什么会发亮的呢?

  生:有了电池,它就能发亮了。(板书电池)

  生:还需要小灯泡。(板书灯泡)

  生:还要把开关打开,手电筒才会发亮。(板书开关)

  师:如果把手电筒的外壳拿掉,它还能亮吗?老师这儿为你们提供了灯泡、电池、开关,你们能使小灯泡发亮吗?利用桌上的材料试一下。

  (学生动手尝试,没能成功。)

  师:老师再给你们一些导线,你们再试试。(板书导线)

  (学生再次尝试,小灯泡亮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没有导线小灯泡就不亮。

  生:用导线把电池、开关和灯泡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

  生:我发现手电筒的外壳可能就和导线的作用一样。

  生:我同意李波的意见,手电筒没有外壳,刚才的电路没有导线,灯泡都不亮,所以手电筒的外壳就相当于导线。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能把刚连接好的电路画下来吗?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行。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把先画好的展示出来。)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老师还有一种简单而又科学的画法,你们想不想学?

  生(齐答):想。

  (教师指导电路图的画法,完整示范画出符号电路图)(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并把画得较好的予以展示。评价时挑出有问题的,直接借助投影予以更正。)

  师:通过连接和画电路图,你发现比简单的电路图有哪几部分组成?

  生:一个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二、从材料出发,自主探究电路的连接

  师:同学们刚才都画得很好,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增加一倍材料,你还能使灯泡都亮起来吗。

  生(齐):能。

  师:在连接的时候要注意:两节电池要先用导线连起来,小组合作成功后就用刚学的新方法画出电路图,连在一起的.电池要这样画(板书示范)。先讨论再动手。

  (学生先讨论怎样连接,再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师:都连接好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你们连接的电路,把你们的电路图带上来说说这一电路的特点?

  生:我们是从电池先连到一个开关再连到一个灯泡,再连一个开关和灯泡,无论打开哪个开关,两只灯泡都可以熄灭。但是要想两个灯泡都亮,就必须同时按下两个开关。

  生:我们是连了两个开关后再连了两个灯泡,断开一个开关,灯都不会亮,一定要两个开关都合上灯才亮。

  师:还有和他们的连接方法不同的吗?

  生:我们的连接方法不太相同,不过小灯泡也可以发光。

  师:噢,说说看。

  生:我们是将小灯泡的连接在一起,然后两头各连接一个开关,再连接在电池上。

  生:我们有一个发现,我们和第三组的连接方法差不多,就是断开其中一个开关两个灯就都不亮了,而且不可能让一个灯单独亮起来,和家里的灯不一样。

  师:大家都是这样的现象吗?

  生:都是这样的。

  三、从问题出发,探究并联电路的连接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其它组能不能一起想办法,连接出和家里一样的电路呢?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再动手尝试一下,如果实在想不到办法的,请组长到老师这儿领一张电路连接帮助卡。

  (学生分组实验)

  师:许多小组都已经连接好了,速度非常快,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们有新的发现了。

  生:老师我们也有有新的发现了。

  (学生都争先恐后抢着汇报)

  师:好,不错,你们来说一下你们的新发现。

  生:我们连接的电路,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断开一个开关,另一个灯泡还亮着,只有两个开关都断开,两个灯泡才都熄灭。

  生:我们的发现也是这样,不管断开哪一个开关,都有一个灯亮着,断开两个开关两个灯才会都熄灭。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子,能发现这么多新的东西,你们还能用刚学的新方法把这电路图画下来吗?老师和大家一起画。

  (教师将画好的电路图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并深入每组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的电路图画得真不错!(出示制作简易手电筒的材料)课后你能把这些材料连接成一个电路,把它们变成一个手电筒吗?

  生(非常有信心地齐答):能。

  师:好,今天的课就研究到这儿,下课。

小学科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小学科学教案15

  温度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温度计、天气预报等等,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既有 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分享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模板给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 (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2-14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5篇02-14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2-06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21篇)12-05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03-13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09-16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22篇)11-10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21篇)11-24

科学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