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2-12-09 12:01:4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2

  工具——人类的帮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3、能对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

  4、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

  5、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工具的市场效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2、能把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ST-SE

  1、能从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说明使用工具的好处。

  1、 能说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具的发展——结构日益复杂化、功能得到了极大加强;同时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绳子、布条或纸条、分类结果记录表、不同类工具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把你知道得写下来。

  每组一张白纸,小学生分组统计各种工具及对人类的帮助。(3分钟)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统计结果,师把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

  评价并表扬优胜小组

  二、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

  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体会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师提示:

  1、注意安全

  2、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这组变量。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课上练习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称

  开铁罐头盒

  冷冻食品

  去远方旅游

  观看星空

  随时了解国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检查

  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从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利?)

  三、给工具分类

  师出示写有各种工具的统计大表

  师:工具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望远镜能帮助我们望得更远,飞机能帮助我们飞得更快更高,让我们试着把这张表中的工具分分类好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分类标准,并设计记录表

  生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师相机指导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分类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分类

  交流展示分类结果,并试着说明理由。(不需要统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结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结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第二课时

  一、工具的发展历程

  课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师生交流各种工具的发展史并讨论工具的发展趋势。

  师:工具的发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以自己选的工具为例,谈谈技术是怎样促进工具发展的。

  师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进

  师:工具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时总会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用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列举各种工具的优点和缺陷

  鼓励学生得质疑精神,(列举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生完成自己的改进方案

  师生交流改进意见

  三、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改进方案

  2、市场调查,了解自己的改进工具是否受到欢迎。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3

  业余体校乒乓球科学训练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认识和了解训练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改变沿袭优秀运动队成人化训练方法的模式,摸索一套适合少儿"口味"的训练方法,为多出快出世界级球星的合格后备人才,改变当前乒坛"断层"危机,有着现实和深远的重要意义。

  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少儿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但在乒乓球训练中,抓住少儿具有兴趣广泛的特点,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十分重要。少儿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新鲜感强,而不喜欢单调、枯燥、乏味和呆板的训练形式。这是我多年训练实践曾经饱尝过"苦果"后深刻感觉的。兴趣是他们对新从事的某项活动所抱的积极态度。如果少儿对训练内容及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总是和欢喜、满意的情感相伴随着,就容易提高训练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启蒙基础阶段每天训练总是重复老一套内容及方法,学生势必会出现不良心境,对开始还有兴趣和新鲜感的训练方法很快就会心厌意冷,以致从脸部显露出淡漠、不悦、甚至反感,厌球。从行动上表现形式是,"出工不出力",懒得行动,动作迟缓和不规范化,应付差事,训练质量明显下降。

  其次,儿童少年好胜,不甘落后,上进心强,这一心理特点也是很明显的,也要很好地加以重视、利用。我在长期训练实践中初步摸索、积累和出一套适合少几心理特点的五大类训练方法,即记板(组)数法、定时记分法、练习竞赛法、打分评比法和游戏训练法。这五大类训练法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兴趣性;二是有较强的竞争性。例如,打分评比法是借鉴体操等项目竞赛打分办法而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通过实践运用,深爱儿童喜爱,在训练中,为赢得满分10分成为儿童极力所追求的完美目标。在这种兴趣加进取心促进下,训练内容和方法就有一种魅力和吸引力,训练质量就得以保障。

  游戏训练方法要有别于幼儿园、小学那种游戏,以突出专项特点和提高技术为主要目的。除有浓厚趣味性和较强竞争性外,还兼有游戏性色彩,很受少儿喜欢。此训练法一般放在课前或即将结束时采用,时间不宜太长。课前安排可起到活动肢体,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以利快投入主课训练。在课结束部分安排,可调节放松神经,活跃情绪,高高兴兴结束训练,让学生有急切渴望、期待着下次训练课的欲望。

  少儿训练的分类及具体方法

  1、记板(组)数法

  (1)变节奏训练法

  在近台练习单线攻球、推挡,一个球中规定几板快攻、快推,又变几板稍离台适当放慢出手速度的'攻球、推挡,或者视水平,可重复快、慢节奏两个或两个以上来回球为一组,

  (2)多球升降级训练法

  队员分两组或三组,每组三人,教练员发定点半台或全台,每个同学打10个球X3组,决出名次。冠、亚军保留在甲级组,第三降乙级组。第二组第一名升甲级组,二三名留在乙级组。依此方法可训练3至5次不等。如果有三个组,升降级分甲、乙和丙级三个组进行。

  (3)前三板训练法

  要求一轮发球中,发球定点或不定点,接发球回球固定落点,主练者无规律抢攻或抢拉,至把这分打完,要求:连续胜对方3至4球为一组。对接球方也同样规定在一轮接球中以致把这球赛完胜2至3球为一组,视水平不同,对双方可要求分别完成一定的组数。

  (4)防反训练法

  平台或全台定点防守对方拉弧圈或突击,循序渐进进行。第一步要求准确性,平台或全台防守住5至10板为一组;第二步平台或全台用正手在防反中伺机中等发力到台,累计5至10极为一组;第三步要求半台及全台一个球中完成打弧圈中等发力3至5球算一组。

  (5)提高发、接球质量训练法

  发球或接发球指定划好发和接区域,逐步提高质量要求。以一轮发、接球为准,视水平不同。完成连续2至5球落点到区域,有一定质量为一组。

  (6)计完成好球训练法

  在启蒙、初级训练阶段,单球或多球训练中,对正手快攻、反手攻、推挡、搓球及削球等完成一个正确击球算一组。然后,累计完成若干个好球为一组。在此基础上,要求连续在一个球中完成若干个好球为一组。继而,要求发力攻、推、搓及削球。不仅击球动作好,而且要胜对方多少球为一组。

  (7)攻防防反训练法

  在单、复线中都可运用。例如右斜对攻中,双方交替进攻、防守3板X3至5组。又如,推挡侧身攻斜线,对手用推防守,相互交换发力,防守3板X3至5组。

  2、定时记分法

  (1)"双夺冠"训练法

  单线定点或两点对一点中,攻球、推挡、搓球和削球规定3至5分钟内,测验单个球及单球合计的最高板数,排出优劣。

  (2)加减分训练法

  规定5分或10分钟内,看哪方得分多。具体方法是,左斜或一点对两点搓攻,攻者定点第一板命中算2分,防者定点防守,攻者用中等以上发力攻上旋2至3板又加3分。如果这个球连续进行下去,胜对手得5分。但是,攻者第一板起板连续两次失误扣1分,再失误又扣l分。

  (3)单位时间内完成组数训练法

  在单球或多球训练中,对各种技术都能采用,在此规定时间里完成多少组,改变目前体校训练只定量不定时的现象。例如,右一点对两点拉中突击削球,在20分钟内完成中等以上发力多少次或得分多少球。又如,为提高攻球、推挡和搓球落后的准确性,20分钟内完成左斜出边线大角球多少个。

  3、练习竞赛法

  (1)"为加分"训练法

  单个、结合技术训练都能采用11分或21分一局的"双加分"竞赛法。例如,侧身斜线攻推挡完成30至50板算胜一分。反之,对方胜一分。不到30至50板推挡方失误,算推者失分。这种方法每人进攻、防守各三次,决出胜负。

  (2)单方"加减分"计时训练法

  11分或21分一局,在单个、结合技术训练时采用。例如,对推中结合反手攻斜线,要求反手攻球命中5至10板为胜一分,反之扣一分。到比赛止,计主练者所用时间,然后,交换练习,每人3至5次。

  (3)发球抢攻定时记分训练法

  规定发球抢攻(拉)一方发20个球,发球直接得分算2分,发球抢攻(拉)得分加3分,这一球打完胜为5分。发球抢攻(拉)、发球抢搓或相持对攻失分要扣一分。交换练习3至5次,计算谁胜。

  (4)连胜两分训练法

  在单个、结合技术训练中,例如,右斜对攻11分或21分一局,双方对攻3至5球后方算成绩,要连续胜对方2至3球得1分。或者水平稍高一方胜2至3球为一分,另一方胜1至2球为一分。

  (5)胜或负交换训练法

  在单、复线训练内容中,要求主练一方胜或负对手3至5球交换练。例如,侧身快攻结合发力攻推挡,主练者先胜或负3分后,主、陪练双方交换练。

  4、打分评比法

  (1)增大难度训练法

  有规律左推右攻训练时,在一定质最要求下,完成20至30板得满分,共规定完成100至分。水平稍高者,很快到70分或150分,这时可增加两点难度或板数完成后,方得满分。

  (2)发球抢攻(拉)结合对攻打分训练法

  主练者发球规定落点,接球也定落点,抢攻(拉)定落点到台得5分,然后有规律或无规律对攻5个来回以上又加3分,百直这球赛完取胜又获2分总得分为满分。如发球抢攻(拉)直接得分算5分。但是发球抢攻(拉)连续三次失误要扣5分。

  (3)攻防双计分训练法

  规定定点或全台搓攻(拉)连续第一板命中3至5球得2分,防守方连续防守2至3球也得2分,均要求双方完成50至100分,看哪一方先完成指标。

  (4)多球打分训练法

  小范围或大范围定点打上(下)旋,要求动作好,有质量连续击中5至10球为满分。如连续打4至8球为5分。

  (5)第一板起动打分训练法

  发下旋到对方左角,对方搓无规律全台,发球者迅速判断、起动快,扑抽右方直线或侧身斜线攻推30至50板。只要第一板起动快,动作完成好,完成规定数量可打满分。

  (6)提高拉加转弧圈质量训练法

  定点或不定点搓球中,主练者拉加转弧圈,质量高,可得5分,形成对攻取胜获满分。如质量高、动作好,直接得分打满分。

  (7)"五好"评比打分训练法

  评比内容设:名次、动作、拼搏、完成计划及有始有终好五个方面。教练员每次课做记录,一周公布一次,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汇报。名次好,指单、复线技术训练内容计分比赛冠军,记一个好;动作好,指练习中某一技术动作累计被三次评为9分以上者,可记一次动作好;拼搏好,指训练或计分比赛中素质较好者,记一次好;完成计划好,指指标、组数完成快记一次好;有始有终好,指整堂课比较认真记一次好。这种训练方法对10岁左右儿童效果较好。

  (8)多球训练打分训练法

  发定点半台或全台上(下)旋,1至3人一组。打多球5至10球连续不失误,动作比较规范,可打9至满分。如一个队员获得了三次9分以上,也可记一个动作好,统计到前面"五好"评比训练法中动作好一栏中去。

  5、游戏训练法

  (1)升年级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对1O岁以下儿童更为适宜。在单、复线中安排内容均可,由教练员、陪练员陪练,队员3至5名排成单行进行。例如,侧身发力攻推挡球,学生胜教练或陪练一分为幼儿园学前班,胜第2个球为升小学一年级,依此类推,胜第7个球为升初中一年级。进行中,还可对动作及质量进一步要求。完成不好,升不了一年级。

  (2)破纪录训练法

  在课前、结束时采用。教练员发上(下)旋多球。固定落点,几个队员排一行,每个队员只有3至5个球机会,测单球及单球总合最高板数,排出全部名次。第一名为某一训练内容的最高纪录,要求其他队员争破纪录。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9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

  热水杯、铁架台、铜条、蜡烛块、蜡烛、凡士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水槽、金属圆片、石粉剂(或温变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个烧杯,倒入热水后,烧杯会产生什么变化?

  导入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引导学生借助媒介,让热量的传递过程“看”得见。

  老师出示两种材料,(简单介绍凡士林)任选一种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指名其中一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热在铜条中,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

  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

  生(齐):记得!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现在看到了,大家过来看看吧!(教师指派几个同学观看)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从刚才这个小组的做法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们做的“传光游戏”,当时我们用了4面镜子。

  生2:我想到了潜艇上用的潜望镜。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潜望镜就是利用两个平面镜做成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竖起大拇指)他说得很有道理,潜望镜就是利用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潜望镜的秘密。

  2.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潜望镜的资料,结合自己对潜望镜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资料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通过交流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们知道潜望镜开始只是用在潜水艇上,后来又发展到陆地上,主要在军事上用的多,这是我们小组找到的一张潜望镜的图片。

  (学生到实物展台上展示图片——一张潜望镜实物照片)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我读给大家听:

  潜水艇通过调节浮力达到潜浮的目的。1897年,莱克建造了一艘采用双壳设计的潜艇。当时所有的潜艇潜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驶,只有当潜艇升到接近水面时,才能够通过舷窗看到水面的情况。莱克设想制造出一种既不易让敌人发现,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况的'仪器安在潜艇上。他买来一大堆各式镜子,试着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确的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后来,他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找一位光学教授合作,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组装方法。他把它装在他制造的潜艇上,这就是后来固定的和可旋转的潜望镜的前身。至此,潜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动了。

  师:通过听这个小组找的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来潜水艇上没有潜望镜,后来是一个叫莱克的人发明了潜望镜。

  生3:我还知道莱克从1897年制造了潜水艇后就研究潜望镜,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时间,说明他很有毅力。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很多科学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学家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毅力和精神。

  生4:我从中知道了潜望镜是用很多镜子做成的,而且必须正确的组装才行。

  体的呢?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每组桌面上的简易潜望镜(牙膏盒自制型)揭开它的秘密吧!

  (小组合作,有的先用简易潜望镜观察物体;有的在仔细观察简易潜望镜的外部形状;有的小组在小心的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制简图;有的小组正在结合搜集到的潜望镜结构图讨论潜望镜的构造……)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和收获?

  生1:我们小组发现潜望镜里有两块玻璃镜片,这两块镜片是这样放置的(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简图)。

  师:也就是说这两块镜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对的。

  生4:资料上说镜片与水平线成45度角。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们还发现潜望镜的长短不会影响观看的效果。

  师:你是说哪一部分?

  生5:竖着的部分。横着的部分不能太长,长了影响观看的范围。

  3.动手制作,应用实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潜望镜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生(齐):想!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给大家提点建议。

  生1:用牙膏盒做潜望镜的身子,在上下相对的侧面分别挖一个正方形的口,然后将镜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对,镜片不能放进去,要在盒子边上开槽,将玻璃镜片插进去。

  生3:最好用胶带粘好。

  师:镜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师:还应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时要小心,别割伤手。

  生6:插玻璃片时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纸打磨一下,或边缘粘上胶布。

  生7:做完后将外壳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写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丢了。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老师这也有一个制作潜望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实物投影展示)。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早已跃跃欲试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个潜望镜,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潜望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学生制作潜望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潜望镜的秘密!

  师:这个秘密揭开了吗?

  生(齐):解开了!

  师: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1:我知道了潜望镜是根据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潜望镜。

  生3:我制作的潜望镜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潜望镜是在同桌的帮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谢他。

  生5: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你们制作的潜望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改进。另外,布置两个课后研究专题:

  (1)、调查了解,真正的潜望镜是什么样的?

  (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