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4 17:37: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牧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牧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1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这节课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帮助学生体会文意,以读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二、立足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

  课中,采用多种方式,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如,对于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我突出重点,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朗读感悟理解“纷纷夸赞”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找有关围观人说话的句子,朗读感受人们是怎样夸?找出三个夸赞的近义词,再引导学生如果你在场会也会怎样夸夸戴嵩的画?让学生在想象夸赞斗牛图的说话中,理解商人在夸,教书先生在夸,你也在夸,他也在夸,这就叫做——纷纷夸赞。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词意的方法。

  然而,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

  一.写字时间不充分

  写好字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不是说出来的,应该是学生大量亲自的实践,认认真真地写出来的。低年级的写字就应该在课堂上完成。在这堂课中由于在识字、感悟朗读等环节训练的点贪多,容量大导致写字的时间不够,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写字训练,写的字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可想而知,写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实,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在上课前也曾告诫自己,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写字时间并当堂反馈,但还是把写字环节作为机动环节处理。

  二.没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喜欢小动物,喜欢同龄人,喜欢似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如何让学生走近这样一个离他们年代久远的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渲染、直观的感受、生活体验的唤起应该非常重要吧。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牧童》教学反思2

  音乐欣赏 课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的一节课,在他们的眼里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同学说:“课上光听音乐能听出什么呀,没劲!”所以导致学生在欣赏课上出现了精神不集中,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情况, 一直是比较难上的课型 。 怎样使这样的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课的宗旨。

  《牧童短笛》 :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了 一 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3

  《牧童与斗牛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作品中出现的错误,青年收藏家虚心接受批评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青年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流程分析

  本片课文是这册教材刚更换的一篇课文,在暑假编写导学案时采用的是老教材,所以本课没有导学案。但是我依然按照导学案流程来上。今天的'公开课我讲述第一课时,完成整体感知和基础测查。由于没有导学案,我做了一个PPT,将整体感知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课文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柔和在一起出现,拼读记忆同时进行,讲书写时只强调要写的字。总体看流程清晰简单。

  二、教学过程分析

  课文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敢于说真话孩子的故事,那就是《牧童与斗牛图》,板书后学生齐读。由于离“牧童”这一职业太远,我还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纠正。班内大部分孩子都知道牧童是放牛羊的,他们说背过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点出乎我的意料。然后检查课文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这个环节不太好,我发现课文中一些词语读错的较多,比如栩栩如生、锦缎、画轴、紧绷、擅长、诧异等。这些词语都很生僻,学生读课文时不是音调不准,就是“秀才识字认半边”,闹了笑话,影响了课堂进度。学习生字词环节,我是先让学生拼读生字,然后去掉音节,读词语,我才发现这一课每个词与都是那么难记,主要是生活中都不常见。当然我也发现读书多的孩子见识广,王同乐一见“蜀地”就说《三国演义》里刘备建的国家叫蜀国。指导书写环节,重点对“都、套”作了指导,学生仍然写不好“都”字右边双耳,“套”字下方的笔顺出错也不少。

  不足之处:

  1.设计教学时没考虑到学生离这篇课文遥远,高估了他们的认知,导致了课堂出现意外太多。

  2.在课前没试,PPT识字部分出现了略微的偏差,影响不大。没考虑班班通的问题,中出现“戴松”错误,却无法修改。

  3.在识字环节,指导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抓住难记的字以不同形式识记。

  下次教学改进:

  通过这次讲课,给我最大的感悟是,课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一等要客观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掌握自己使用设备情况。下次执教第一课时,识字有针对性的指导识记,书写难点要有方法突破。

《牧童》教学反思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牧童》教学反思。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本诗通俗易懂,但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放到四年级来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节课的既定课型是古诗文的拓展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理解“弄、铺、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想象诗词描写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3.结合学过的古诗内容,回顾引导,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感知诗词画面,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积累诗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课堂伊始,我以复习学过的古诗引入课文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的韵味,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教学反思《《牧童》教学反思》。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初读字正腔圆,再读抑扬顿挫直至品读诗中画面。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联系诗文,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得丰厚了。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的同时,我抓住古诗中常见的虚指,引导回顾学过的相关诗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巩固。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抓住蓑衣,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学过的和所以相关的诗句。同时,我还悉心整理了两句意思相对浅显的、和蓑衣相关的诗句,拓展学生对诗句积累。紧扣“卧”字,故意用“睡”来代替“卧”字,让学生感受“卧”的传神,想象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最后,再次引入一首同名古诗,唐朝诗人刘架的牧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诗文意思,感知儿童调皮、可爱的形象。今天所学的诗文中塑造的儿童生活相得益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牧童生活的乐趣。

  课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随机进行引导,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牧童》教学反思5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画家画画”的情节比较吸引同样是热爱画画的他们;牧童和他们同龄,他的举动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阅读、大胆表达,尊重每个人的阅读体验,然后相机穿插语文的字词积累、运用以及重点句的朗读训练。

  落实较好的地方:

  1、 课题切入新、快、准

  上课的开场白我是这样设计的:

  每天,我们在书本中、在生活中,要认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新的主人公,他们就是21课里面的——画家和牧童。“画家”为什么写得大,“牧童”为什么写得小?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在这篇课文里相遇了,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做好勾画和批注。

  前面的导入用课题字迹大小不一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兴趣,并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整个过程自然、简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默读及批注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画家和牧童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先别急着说,发表看法要有理有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做好勾画和批注。”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并能用简单词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是我们平常课堂中长期训练的一项内容。

  3、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读后印象

  给学生自由、民主表达的空间。学生在默读、批注环节后谈了自己对戴嵩和牧童的印象,大部分谈得比较到位,如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一个虚心的画家、一个有礼的画家、一个和蔼的画家等等,牧童能勇敢指出别人的错误、能细心观察生活等。

  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收获的。课堂上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

  4、“纷纷夸赞”、“请牧童改画”环节设计好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1)朗读训练,请同学分别读一读商人和教书先生说的话。

  (2)我听出来了,你是在用称赞的语气朗读,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和“称赞”的意思差不多?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称赞——赞扬——夸赞

  (3)如果你也正好在那里围观,你会怎么赞美呢?

  (4)刚才大家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赞美,就叫——纷纷夸赞。

  从朗读理解到巧妙应用,比较自然而紧凑地进行了近义词的理解到句子训练。

  在牧童指出了画家的错处之后,有这样的环节:“谁能当一当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师生互动。

  师:小兄弟,请问这幅图应该怎么修改呢?

  生:这里的牛尾巴应该画在两腿中间。

  师:请问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这是驱赶牛蝇时候的样子。

  师:(连连拱手)多谢你的指教。

  这个环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对书本知识的重现、巩固,让故事更加完整。

  5、教师的评价语

  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读出潜藏在文字下面的深层含义!

  你很会总结!说明你平常读书懂得积累。

  你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达!

  你能用朗读体现他的著名,说明你读懂了!

  你找出了重音词,读起来很有味道!

  老师评价语言的避免单一、生硬,这些评价看似随即拈来,实则想巧妙地暗示学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评价的'具体、丰富让学生更感受到真实可信。

  令人遗憾的地方:

  1、 尊重的层次

  在“说说你对戴嵩的印象”时,有学生说“他爱动脑筋”,和文中的戴嵩似乎相隔甚远。怎么办?当时还没想到对策,只好也把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但是一直到了最后,我们也没有和这个词语扯上关系。现在回想,应该当即问他:“你在哪儿读到的?”说得有道理再写,说得没道理可以请其他同学来纠正,老师也可以参与,让这个环节成为师生思维碰撞的契机。但很遗憾,这个词语一直孤零零的摆在最后一行没人理会,尊重阅读体验不仅是认同、欣赏,还有一种尊重——关注。

  2、 深读课文不够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这一句能很好地体现画家的“著名”,当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通过找重音词来体会;二是去掉“一……就……”,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后来觉得重点应该放在“画家的虚心”体会上,前面不要太冗长,决定砍掉第二个环节。结果在上课时,心里总是牵挂着前面要简短,因而对重音词的体会也没有到位。

  一节课,抓住其中的一个点深入体会,不需面面俱到,也不需繁琐分析,但是这样泛泛而过,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现在想来,应该取第二个环节,只要抓住一句话即可——“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a) 比较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挂出来,有很多人观赏。

  b) 你有什么发现?

《牧童》教学反思6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 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的绝妙之处。这样美的水墨画,作者是谁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课文的学习。

  二、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画家的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

  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人们在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这个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牧童的品质了。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考试一考好,爸爸就给我奖品。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牧童》教学反思7

  音乐欣赏一直是比较难上的型,怎样使这样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的宗旨。

  《牧童短笛》——是音乐第七册第五的欣赏曲目,该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

  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fsir)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1、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加进任老师和音乐大师的合影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增进要了解大师的欲望,更有亲近感。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8

  《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牧童》一课中,我运用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一、 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用闭眼聆听美妙的旋律及富有儿童气息的动听的旁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让学生把想象的美景说出来,孩子们聆听完音乐后想象的景物非常优美,还应用了许多的丰富词汇来形容美丽的风景。

  二、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三、在“寻找切分节奏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让学生明白切分节奏就是改变重音的节奏,常用于强调某几个音。给人以一种独特而摇摆的感觉,常用于幽默、诙谐和快乐的乐曲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课堂上我带着学生进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但这样的朗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切分音到没有什么困难,反而是第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却容易读成有切分音。学生读的很困难。于是我让学生静静地听一句旋律唱一句歌词,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去解决节奏的困惑。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旋律唱出来。那个老是混淆的节奏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也充满欣喜的表情。

  我还设计了对比欣赏,在感受了斯洛伐克歌曲的特点后再对比欣赏中国歌曲《牧马之歌》,让学生明白牧童这个题材可以有很多的形式和体裁、每个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四、带领学生学习合唱,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合唱的两个关键:第一,是学生的听觉要既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部也能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歌声,另一个关键是教师要有准确的动作提示,让第二声部进入,当然学生也要知道在何处进入。并且,唱好本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练习练习多练习,再多唱几遍就会好了,这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二部合唱的实践训练,在认知上并未要求,所以先给他们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实践就可以了,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好起来的。

  五、以打击乐器伴奏体验创造的快乐,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教师给的两条节奏型中适合自己组乐器的,并谈谈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节奏型。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创编活动,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创作中。选择后让每组派一位同学给大家进行伴奏,其他参与唱歌表演,学生人人参与其中的表演,同时又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友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尽情地歌唱、表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六、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设计容量过大,虽然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很丰富但是却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分析及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另外,对学生声音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孩子声音的控制训练,在今后的课中我将注意这些问题,更多的关注孩子声音的训练,并注重音乐课上音乐元素的感悟。

《牧童》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尊贵的国王,一个是身份低下的小牧童,国王为了难倒因为聪明而远近闻名的牧童,故意出了几个叫常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而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国王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的半信半疑,最后被牧童巧妙的回答、过人的机智所折服。小牧童尽管身份卑微,却始终充满自信,落落大方。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揭示课题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牧童的聪明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环节,精读三个问答,感悟牧童聪明所在就是不直接回答国王提出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让对方自己去思考找答案。这一环节,我分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找出国王的三个问题,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解决课后练习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国王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通过扮演国王这一游戏,进行朗读训练,从国王三次不同问的语气中感悟牧童的'聪明。第二步让学生找牧童回答的话,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牧童的聪明所在。第三环节是我和牧童比聪明,对国王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巧妙的回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时成功的地方是:

  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课前已经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查了字典,因此在反馈时减少了学习的时间,知道了“永恒”是永远不变的意思,还说出了“永恒”的姐妹词就是“永久”,为下文学到国王刁难的问话“永恒有多少秒钟?”埋下了理解的伏笔,为课文难点的解决打下了基础。我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把预习时查到的词语意思和多音字读音都写在书上,真可谓是学得主动,学得踏实,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我想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到位,上出了“语文”味。比如:“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这一句话是对牧童的一个总体概述。教学时,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引说让学生感悟牧童的聪明。“别人问简单的问题,牧童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别人问很难很难的问题,他也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不管别人问哪一方面的问题,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又如:在精读问答,感悟智慧这一环节,我逐个出示问答,抓重点词语进行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牧童的聪明。课堂内书声朗朗,回答惊喜连连。

  三、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本课时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尊重学生的内心需求。同时,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四、做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媒体的出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遵循了学生好动和注意力差的规律,媒体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媒体的制作中精心设计,通过三个问题相继的找出学习,逐个出示问答,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并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切地体会牧童的机智和沉着应付。

  本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三环节中“对国王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巧妙的回答”来不及上。看来,在“长文如何短教”这个问题上还有待于深入探究,在钻研教材上还得下一番苦功。

《牧童》教学反思10

  执教《牧童》一诗,之前进行了细致的构思和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一一在脑海里回放了,可以说,在备教材和课前准备环节,我很是花了一些气力。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仍是不如人意。如今,细细想来,具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古诗朗读指导不够。古诗简短,字数少,《牧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二十八个字,但是古诗又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便是截然相反,一个字的妙用,便有着不可言说的韵味。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呢?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是“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望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在课后反思时,我却发现这些朗读都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学生们即使有了大量的朗读,也无法达到质变的效果。今后,要加强朗读的指导,以读促讲,增进学生的理解。

  第二,与学生的互动不够。上课之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但是课堂上却存在一些缺陷。课后想来,我所欠缺的正是备学生这一环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行为都不一样,那么在不同的环节与问题上,老师该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是今后该引起重视的。

  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它更该是属于学生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途径。因此,老师在备课这一过程中,就该不仅仅是备教材,更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进行良好的互动。

  第三,教学投入与激情不够。在整堂课中,我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站在另一个角度冷然审视着这一场课堂教学,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平淡与朗读的欠缺上,更是与学生互动不够的体现。因为不够投入,所以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的高潮无法到达。

  今后,我将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来开展备课与教学,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朗读指导,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力争达到教学上的提高!

《牧童》教学反思11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习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牧童》教学反思12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重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任务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同分享。同时,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下与此有关的名言或警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牧童》教学反思13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 本首歌曲,在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这个环节达到高潮,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中,还有诸多不足,例如: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不到位。由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而自制能力弱,因此教学中应多注意动静结合,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而我在设计表演环节时,因担心学生会出现“乱”的场面,所以刚开始就草草的收场了,未能从学生中发现一些及时生成的资源,也忽视了部分特长生出色表现。该环节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容、张扬个性、乐于创造的教学环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投入上音乐课。

《牧童》教学反思14

  音乐欣赏一直是比较难上的课型,怎样使这样的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课的宗旨。

  《牧童短笛》——是音乐第七册第五课的欣赏曲目,该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

  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1、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加进任课老师和音乐大师的合影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增进要了解大师的欲望,更有亲近感。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15

歌曲《牧童》为二声部合唱作品,通过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将初步体会合唱这种演唱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分析中,教师将音准和在合唱层次中较难的低声部作为重点练习对象,并通过听辨、手势图、旋律线等多种方式解决低声部易出现的音准及旋律走向问题。

首先,采用听辨低声部一旋律的方式作为导入,首先通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设计按点,从而检测并巩固切分节奏特点。通过反馈的信息,老师了解了四年级一班同学对切分节奏有所掌握,并能够准确演唱音阶的下行。当出示此句的.高声部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旋律线和手势的方式,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及旋律的走向,在分声部时,两个声部声音较均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合唱中和声的音色,教学中还借助口风琴辅助,由两名同学合奏高低声部,其他学生训练听觉感知能力,聆听自己的高声部或低声部。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由于考虑学生的先入为主,在学唱歌谱环节首先将低声部引入并学习,这样能较稳定低声部的音准,这其中的变化音为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看、听、唱,记住了升记号的作用和演唱时注意向上半个音的音准。

在二声部学唱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口风琴辅助教学,学生完整聆听两名同学的二声部演奏,发现高低声部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关系,从而能简化学唱的难度,如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不相同的关系,这样低声部同学能注意自己的声部。

由于本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到课堂中,较多的关注了低声部,所以造成低声部演唱较好,但高声部有些单薄且声音不够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找到了问题,但没有做较有针对性和幅度较大的单独连唱,所以在最后歌曲合唱中,高声部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听觉能力,从而掌握学生的演唱音色、音准、和声等情况,并能做到找到问题及时训练,使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自信的演唱,并喜欢音乐课。

【《牧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11-12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通用11-23

《牧童》教学反思(精选26篇)05-23

《牧童》教学反思15篇04-11

《牧童》教学反思(精选20篇)12-06

牧童教案10-27

《牧童》教案03-31

牧童优秀教案03-28

《牧童短笛》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