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时间:2024-01-17 11:59:13 宇涛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1

  阅读此书,本来还有很多想法,可是当合上书本之后,脑子里却感觉雾蒙蒙的。看来如果不早点记录,遗忘是必然的。很欣赏文章中的一句话,很多东西,如果不写,就会慢慢忘记。某种意义上,当你忘记了你经历的东西,那个东西就不是你的了。记录不是为了纠结过去的是非曲直,而是作为思考的梯子,登上更高的地方。阅读每一本书,都是如同捡起一个个珍珠,只有积攒起足够量的珍珠,才能形成知识的复利,看清事物的本质,并指导自己的决策,这个和匆匆看客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个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作为一个超级理工直男,喜欢逻辑思维和流水线式记录,阅读完本书有以下几点感悟:

  1、陈行甲是一股清流,如同天上的雪水。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清流,只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变了。又有多少人真能坚守初心,不被同化呢?能保持真我就已经很不错了。我知道如果我是陈行甲,也许早就被同化了,也不会发生他身上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我感觉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愿望,那就是坚守自我和本我。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样子。

  2、说不的自由。人最大的自由是说不,选择自己的生活。同理,如果愿意投入一件事情,也无需别人的催促。陈行甲就是这样的,虽然也有很多的坎坷磨难,终究还是挺过来了。这样活的踏实,有趣。

  3、投身慈善。陈行甲最终投身慈善,打算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为国家试错。慈善是什么水我压根不知道,暂时也没时间去关注。但是当我看书时,总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生活映射到书本里,也许这就叫做共鸣,如同儿时看过的《平凡的世界》。从小学到大学,从乡里乡亲到国家政策,我受到了不少帮助,尤其是本科四年的曾宪梓奖学金资助,才能不受物质约束的完成学业。知恩图报一直埋在心里的想法。

  4、贫穷的`本质。陈行甲说他读清华时,有10%来自农村,可是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我读书时亦能感同身受。记得导师说,大学虽然在扩招,但是真正读得起名牌的是越来越少。寒门难在出贵子。穷人的孩子如果没有思想和物质的改变,大概率还是穷人。而贫穷的本质不知是物质穷,更是思想穷。有些人,物质富有了,思想依旧是贫乏的,依旧没有摆脱贫穷。

  5、授人以渔:这里就想到了老大极力推的扶贫计划。陈行甲想做国家扶贫计划里的小卒。扶贫不是输血,而是帮助其造血,这就是授人以渔。能够正常造血,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希望的开始。扶贫不扶懒人。

  6、乡村振兴:从陈行甲的故事想到了温铁军的研究,想到了大大的乡村振兴。突然有一个美好的展望,生态乡村建设好后,未来一二十年,中国还会有一个上山下乡运动,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自愿的。城里娃和农村娃的差距不再很大,有共同的梦想和追求梦想的条件。从这一点看,陈行甲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毕生追求。

  7、慈善和投资:巴菲特用源源不断的浮存金进行投资,回报股东。这一点是不是在慈善领域也可以实现正反馈呢?有待思考~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2

  翻过这本近300页的书,字里行间,深深被陈行甲的文字感动,对母亲的感恩,与妻子的爱恋,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巴东任职,投身公益,每一个机遇都牢牢把握,每次都使出全身力气,轰轰又烈烈背水一战。他像个战士般勇敢,又如诗人般浪漫。不论外界评价他有几种声音,他没有辜负每一段经历。生于三峡边的他,人生也如奔涌的长江,穿越一个个峡湾,向着星辰大海前行。

  母亲的爱,成长的底色

  陈行甲的母亲命运坎坷,生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从外婆不想要这个孩子,到被外公怜爱,最后,瞎子算命先生的“将来贵人之母”的论断,才让她真正活了下来。

  他的母亲特别能吃苦。由于其父亲工作的关系,常年不在家,她们家成了那个年代山区农村最辛苦的半边户,母亲用她一米五几的身高和八十几斤的体重,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哪怕被生产队里认为她背着孩子是拖累,她总是用尽全力,一刻也不歇。特别是行甲兄儿时身体不好,三天两头害病,母亲独自一个人抚养孩子长大。

  他的母亲勤快和爱干净。尽管生活很贫困,屋里屋外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灶屋从无凌乱之感,东西均整整齐齐摆放,没有一丁点儿邋遢,日子过得一丝不苟。教育孩子打柴就像蚂蚁搬家,加在一起也能打不少,以至于陈行甲的童年充满明快和温暖,家的烟火味至今是他的内心最爱。

  这本书为何如此的入心入肺入肝,我想可能是他平淡的语言中,是我们曾经真实的生活,是每一位母亲的辛苦,是那种不求回报的爱,是那个年代的人的真和纯,打动着我们。

  我初中、高中是在离家10多公里的镇上读的,每天早上5点多出发,天还没有亮,我胆子小,一个走黑路,总感觉身后有什么。母亲每天早上不知道几点就起床了,做好早饭,然后步行送我到小河那边,就是公路,有路灯。

  后来,我想,我的母亲个子也才1米5,80多斤,她再一个人回去,肯定也会害怕。这样的送,一直坚持到后来我上大学,6年的时光,无论刮风下雨,她从没有缺席过。就像陈行甲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母亲的孩子。母亲的爱,赋予我们成长的底气,让我们在未来,不负自己的本心。

  妻子的爱,前行的温暖

  如果说第一章是温情的,第二章就是浪漫的。多年后依然倒背如流的小诗,沙湖边的歌声,几十封鸿雁传书,上千公里的双向奔赴,病痛时坚定的扶持……他们细水长流的爱情就如电视剧一样美好。

  妻子霞对作者陈行甲的爱,就如《父母爱情》中江德福对安杰的爱,江德福愿意为了安杰退伍回家种地,霞放下广东优越的环境和大好的发展机会,陪陈行甲扎根湖北的小镇默默努力;两人虽然出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却彼此包容理解,互相扶持。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各种境遇,做出不同决定时,妻子霞始终如一的支持。

  常言道,一个优秀的男人背后,肯定有个优秀的.女人默默的付出。特别是读到陈行甲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时,他打电话给他的妻子说他生病了,他妻子说:行甲,你别怕,你现在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马上回家。到后来换医院,她妻子说:行甲,你听我的,马上换医院,我已经详细咨询过了。有一家很专业的靠谱医院,是解放军的精神卫生中心,在江苏,我们马上去那里。果然,在那里,他恢复出院了。

  特别感动的一句话:霞沉吟了好久,说我这过去的一年,还有过去的十年,都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爱你。

  学习的爱,飞行的翅膀

  他任职水月寺镇长期间备考清华研究生并在清华脱产学习的时光,这一段时光陈行甲称之为是他人生的巴颜喀拉山,在这一记中,我看到陈行甲骨子里的不甘心,内心鼓着的一股劲,他本科湖北大学,相较于清华无疑是差距甚大,甚至是追赶不上的,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追不追赶的上有什么关系。我印象最深的也最令我学习的是,陈行甲在清华的那段时光,他拼命学习、加紧追赶,还报了难度最高的培训班,虽然学的很吃力,但仍然有收获。

  在他的文字里,看到曾经的我,也两度考研,就是一颗不甘的心在支撑着,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外,几乎都在教师宿舍。那时候周末,老师们经常小聚一下,我期待着那样放松的休闲时光,可还是忍痛拒绝了。

  印象深刻的时,快到一月份了,爱人从新疆飞过来看我,每天都是陪我复习到夜里12点多,早上5点多起床早读,然后陪学生们一起跑操。当时就是感觉要全力以赴的努力,不留遗憾。

  陈行甲说的: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那些没有企图的浇灌,说不准在什么时候会有一阵春风拂过就出土了。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何况那么用心的浇灌呢?

  陈行甲在书中引用了狄金森的诗句:假如我能够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回它的巢穴,我便没有虚度此生。假如我能够让一颗心免于忧伤,我便没有虚度此生。我想唯有爱与成长不可辜负,带着爱与成长,不负学生,不负本心。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3

  对于我这样一名33岁的科局中层来说,工作上面临总结、考核、谋划、破局多重压力,生活中充满婚姻、家庭、攀比各种焦虑,在这个不上不下、说年轻显装嫩、说老又显人生态度不积极的年纪,突然发觉,对于工作,除却责任,已经没有了太多的热爱。在中年焦虑突然来临的时候,《在峡江的转弯处》给了我一些启发。

  《在峡江的转弯处》是作者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从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

  “真实”“温暖”,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触,作者用他最真切的感情写出了最真实的人生状态,是他对自己生命体验最诚实的记录和思考,也是他对自己半生经历的`重新审视。荡气回肠的豪迈夹杂着柔情似水的温情,直击心灵,让我几度热泪盈眶,感觉充满能量。

  用最努力的姿态,去奋斗。陈行甲的每个阶段,都能看到他有明确目标,并会为之奋斗。他的目标,通常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名与利,而是在他大格局、大视野及大热爱之下的选择。考最难考的清华研究生;向抑郁症发起挑战,并战胜它;为维护正义,不惜冒生命危险孤身奋斗,与大半个官场为敌;在仕途最光辉的时候,投身公益。他的经历始终围绕着敢想、敢干、一定干成。

  心怀热爱,不仅包括对家人的亲情、对妻子的爱情、对人民的关爱,对社会的大爱,也包括对所爱的事业的热血沸腾。结穷亲戚不难,难的是真心把穷亲戚当亲戚,不管职位是什么、人在何方,都设身处地坚持去关心、照顾弱者。

  在阅读的间隙,我认真地回忆我走过的这33年,曾经的梦想、追求、初心,在一次次后退、放弃的选择中消散,在一条相对轻松、安逸的道路上,做着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过着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慢慢地消磨了斗志,安于现状。

  “脚下虽有万水千山,但行者必至”。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33岁的我还有很多的机会,依然拥有梦想的权利,有挑战的勇气,以及去热爱的能力。如果还有不甘心的斗志、难释怀的梦想和对未来热烈的期待,那就应该像他一样,在当下的每一个普通的时刻,播种、浇水,努力吸收阳光,这样就能期待收获一番不一样的景象。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4

  前几天,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一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致谢刷屏了,二十二载风雨求学路被他用真诚质朴的文字记录,一路走来多少艰难险阻凝结在他短短的百字文段中,是坚强的心和点滴希望支撑着他走到今天,人生的道路如此艰难,至亲至爱之人相继离去,但他没有气馁,更没有止步,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人生值得尊敬。

  轻描淡写之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人生路。不仅让人想起毛主席的诗词——“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风浪再大,也阻止不了一颗誓与风浪做斗争的向着希望的心。

  最近我读完了前几日好友推荐给我的一本书——《在峡江的转弯处》。这是一本半自传性质的著作,书的作者陈行甲用短短七章的内容回忆了自己近50年的人生,我觉得陈行甲的故事和上述黄博士的故事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出身贫寒,但都心怀感恩,在陈行甲的身上看到的光辉和黄博士给人带来的希望一样感人,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

  亲情 ·母亲与爱人

  第一章的内容就是关于陈行甲最敬爱的母亲,这一章节也是陈行甲着墨最多且最为真挚动人的部分,我是觉得把这一段放在全书的第一部分是极其精妙的处理,因为这一段其实是全书最能够打动人也最能够吸引人看下去的部分。

  在漫长的琐事铺垫之下,这一章节最后的部分是陈行甲在《我是演说家》决赛的演讲——《我的母亲》,这一段的文笔真诚且打动人,把之前的点滴串联起来,形成了很好的呼应,让人回想起母亲对他在一些细节上的教导其实是给他人生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他的一身正气和一片柔情都是来源于母亲从小对他在点滴处的教导。关于母亲这一章节很好地展现了陈行甲这个人的本质之所在——正直和共情。这也为全书他的人生故事奠定了主基调,在全书作为一个充满真诚的开头同时发挥着总领的意义。

  而关于爱人的第二章,我感觉陈行甲有点浪漫主义色彩了,甚至有点把这一段写成了爽文的感觉,读完这一段我甚至认为陈行甲写这段有种“屌丝逆袭白富美,然后证明白富美没看走眼”的既视感,一直在渲染他的“神仙爱情”,把自己的爱人和这段感情算是捧上了天。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陈行甲对妻子的爱是真挚无暇的,我们总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在陈行甲的眼中,和妻子的相识相知相爱本就是一段人间佳话,他再多的着墨相比也很难完全地展现出他对妻子的爱慕和对这段感情的珍惜。

  这一段关于妻子的章节,让我更能审视陈行甲这个人,如果说他为官清廉至极让他显得有些许“神格”的成分,那这一段关于妻子的故事则鲜活地演绎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部分,让他更加地接地气,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性格所在,陈行甲的表现欲是强烈的,也为他后来人生路遇到的种种埋下了一些伏笔。

  考研 ·再战清华

  第四章的部分是陈行甲在已经工作多年后再次考研冲刺清华大学的故事,这一段我其实是有感同身受的情感的,因为我也曾有过选择二次考研的经历。

  在经历过第一次考研失败并工作多年后再次选择考研,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好在有妻子的支持,更离不开自己的'决心。陈行甲选择再战考研的时候他已经是当地最年轻的镇长,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这时候做出考研的抉择无疑是更加艰巨的,但他心中有不甘。我很理解这种感受,我第一次考研的经历其实和他有些相似,都是总成绩不错却因为单科分数的问题遗憾错过第一次成功上岸,第二次的抉择更多是为了让人生不留遗憾,我来过,我努力过,能取得好结果是我幸运,我感激。

  而这本书的第三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在我看来有点记流水账的意思,分别是担任镇长和赴美交流的故事,不过我认为人生的故事本来就不可能持续充满戏剧性,虽然陈行甲认为自己的经历比小说还精彩,但其实我以为他这种点滴普通之间夹杂着不一样的经历这才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人生。

  为官 ·巴东书记

  这一段应该是全书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但我也不否认内容上存在争议。我认为陈行甲在赴任巴东县县委书记的五年确实是取得了相当优异的功绩,但毕竟内容是以他为主视角阐述,不可否认的部分是陈行甲作为地方父母官,一身正气且充满朝气,面对巴东县存在的“塔西佗陷阱”,陈行甲选择了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他严格要求官员,同时以悲悯之心面对已形成乌合之众的巴东上访百姓,他的很多改革是充满“杀气”的,虽然未必真正合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系,但却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

  而无论是从书中还是现实材料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在官场上陈行甲的上下级都对他存在着很多的不满,他在任县委书记的五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但其实连陈行甲自己也知道是在当前的政治生态这种方法的可持续性存在一定的诟病。所以在五年任期后他选择了“裸辞”,在某种意义上辞官“行善”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一种“人生智慧”。

  陈行甲在这一章的叙述有种把自己包装成武侠小说男主角的意味,身处一塌糊涂的穷乡僻壤,面对充满恶意的上下官员和刁民,他正义凛然一往无前。虽然在当地确实存在着很多对他有偏见的人,上至官员处处为难,下至百姓天天围堵,但其实我也会关注到一些现实情况,巴东县的经济水平并没有在他在任的几年实现提高(当然也存在他栽树,后人乘凉的情况),他在任期间让巴东人民对政府的仇视消减了不少,但他用网红经济的形式宣传地方旅游并没有取得效果。必须承认的是陈行甲是位品德高尚的人民父母官,但我也会不禁提出质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张居正”是否会是比“海瑞”更好的选择呢?这个答案可能千百年来都没有正确解,但为官为民之道从古至今都不止是陈行甲这“做个清官”一条路径。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相关文章:

峡江县旅游景点04-26

读《窃读记》有感02-18

读《窃读记》有感[经典]11-21

读《窃读记》有感12-30

读《窃读记》有感(合集)08-25

[实用]读《窃读记》有感09-02

读《窃读记》有感[推荐]09-20

读《窃读记》有感(实用)11-05

读《老舍》有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