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20 14:01:0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除夜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除夜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除夜阅读答案

除夜阅读答案1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 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释】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⑴野宿:住宿在郊外。

  ⑵行歌:边行走边唱歌,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意愿等。《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野哭:哭于郊外。

  ⑶微:暗淡低微。

  ⑷守岁:除夕习俗,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⑸乡音:家乡的口音。

  ⑹重(chóng)衾(qīn):多条被子。

  ⑺沐(mù):洗发。

  【翻译】:

  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赏析】

  以悲情起句,遣词造句处处含悲。“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残灯”、“孤舟”诸语,无不充满冷寂愁郁的色调,望而生悲。当然,诗人如此惆怅郁结是有特定的时空背景的。写作此诗时,正值除夕之夜。除夕是一年的终结,站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免让人心生岁月如流、人生易老之叹。苏轼说洗过头后,感到头轻发疏,就是这个意思,此其一。其二,除夕是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最重要节日,但诗人却受命在外,远离故土,思乡之情、羁旅之意油然而生。其三,诗人彼时迁谪出京在杭州任职,是由于与改革派的.王安石政见不合所致,命运多舛,仕途偃蹇的忧伤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一有机会就会喷薄而出。这种情怀在第二首诗中展露得更明显。万家合欢的除夕之夜,诗人独在异乡,饱受严寒,辗转难眠,触景生情,歌哭皆悲。不过,这首诗也不尽是悲情。末尾两句,诗人写他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这就是苏轼的超迈之处了。这其实也是下文写自己的豁达乐观张本。

  【阅读训练】: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2、答:“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除夜阅读答案2

  【原文】: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独自夜宿旅馆孤灯下彻夜难眠,客人的心情因何事转为凄然。今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天明时看两鬓如霜感叹又过了一年。

  【赏析】:

  高适七言绝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婉曲含蕴地抒发了孤寂凄然之感。把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表达了出来,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巧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的《月夜》:“今夜觞(SHANG)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

  【阅读训练一】: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

  (5)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4分)

  【阅读训练二】:

  3.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4.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参考答案一】:

  (1)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分)

  (4)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有意味”。

  (5)①客居他乡,思乡心切:②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参考答案二】:

  3.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4.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5.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从对方着笔,也即反客为主的表现手法。

除夜阅读答案3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译文:

  独自夜宿旅馆孤灯下彻夜难眠,客人的心情因何事转为凄然。今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天明时看两鬓如霜感叹又过了一年。

  阅读及答案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

  答: 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分) 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分)

  (4)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作故乡亲人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2分)

  答: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有意味”。

  (5)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4分)

  答 ①客居他乡,思乡心切:②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除夜阅读答案4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15.诗人为什么要“谢”残灯?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3分)B(“不眠”的原因是“乡音无伴苦思归”)

  15.(6分)

  (1)因为在诗人眼里,残灯不嫌弃自己,孤舟中能整夜与自己相伴相依。

  (2)以拟人的方式写残灯,恰恰说明无人相伴,(2分)既表达了残灯陪伴下的宽慰与温暖,也表达了不能归乡的无奈与自嘲。(2分)

除夜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据《唐才子传》卷九记载,崔涂“穷年羁旅,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家寄江南,每多离怨之作”。

  1.本诗写于作者 (限两字)时期。(1分)

  2.有人认为全诗笼罩在悲苦的氛围里,请具体说说有哪些可悲之事。(6分)

  3.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壮年

  2.这首诗抒写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悲愁。离家远行,一可悲也;行当穷乡僻壤,“乱山残雪”之处,二可悲也;适逢春节,孤独无亲,三可悲也。(每点2分)

  3.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参考译文

  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

  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

  我与骨肉亲眷,不觉渐离渐远;只有身边僮仆,跟我越来越亲。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经受得了?除夕一过,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除夜阅读答案6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1分),交代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1分),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1分)

  (2)(3分)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1分)。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感、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2分)

  (3)(4分)不矛盾(1分)。前事可悲,今复可笑(1分)。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1分),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1分)

  相关阅读练习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除夕或春节。

  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 (2分)

  (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2分)

  答: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2分)

  答: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阅读练习二: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1分)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2分)

  (2)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3分)

  阅读练习三: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5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5分)

  3.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2分)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3分)

  2.①又,再一次。(1分)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1分)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3分)

  3. 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退暮的无尽感慨。(2分)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2分)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分)(分析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赏析

  魏晋时期,晋武帝曾亲自参与整顿旧旅店,开设新旅店近畿辐凑,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刍秣成行,器用取给,让人宾至如归之感。南北朝时,出现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其时,洛阳还开设有四夷馆招待四邻各国的贡使和客商。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则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日本诸国的客商和使者。唐宋时期,客舍、客铺、客栈等都统称旅店,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唐太宗曾下诏令京城内为朝觐官员造邸第三百余所。其时,全国还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旅馆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有一首《除夜宿石头驿》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诗中就提到旅馆。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除夜阅读答案7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②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苏苏州西南。苕溪:指湖州。②吴宫:春秋时吴国宫殿遗址。

  【问题】

  ①一、二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②诗的三、四两句和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都写梅花,且有异曲同工之

  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3分)

  【参考答案】

  ①清幽、冷寂、迷蒙。(各1分,共2分,答出其中两个给满分,意思相近即给分。)

  ②王诗以“不是雪”和“暗香”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含蓄地写出了梅花的纯净洁白和清香,以“遥知”来表现梅花清香的.悠远,其笔下之梅香色俱佳。姜夔笔下之梅深藏在竹林之中,只闻其香不见其形,以“一夜”和“过”表现了梅花清香的悠远绵长,更添朦胧之美。

除夜阅读答案8

  【原文】: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据《唐才子传》卷九记载,崔涂“穷年羁旅,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家寄江南,每多离怨之作”。

  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

  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转於: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飘:一作“漂”。

  明日:指新年元旦。岁华:岁月,年华。

  【翻译】:

  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

  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

  我与骨肉亲眷,不觉渐离渐远;只有身边僮仆,跟我越来越亲。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经受得了?除夕一过,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阅读训练】:

  (1)本诗写于作者 (限两字)时期。(1分)

  (2)有人认为全诗笼罩在悲苦的'氛围里,请具体说说有哪些可悲之事。(6分)

  (3)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壮年

  (2)这首诗抒写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悲愁。离家远行,一可悲也;行当穷乡僻壤,“乱山残雪”之处,二可悲也;适逢春节,孤独无亲,i可悲也。(每点2分)

  (3)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除夜阅读答案9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1)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2)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3分)

  (3)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马致远的“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一句。(2分)

  参考答案:

  (1)相同: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身处寂寞,倍感孤独,羁旅思乡的感情。

  不同:高诗还具有年华老去,岁月流逝的悲凉情感。

  (2)转含有转念之义,除夕夜举世欢庆,作者转念一想,思念自己的`家乡,为自己老去而悲伤,一个转字暗含情感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将他人过节之快乐与自己孤独寂寞对比,突出诗人的苍凉心境,可谓极妙。

  (3)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

  二:

  (1)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8分)

  (2)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同:思乡、孤独。

  异:高诗还有岁月流逝的悲凉。

  (2)要点:暗含除夜的快乐,写出了情感变化;

  将他人之乐与自己之“凄然”对比,突出自己的孤寂凄凉。

除夜阅读答案10

  除夜

  【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①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②。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注】①生盆:中国民间于除夕焚烧木柴竹叶以祭祀祖先、神灵的火盆。②椒:即“椒酒”。《荆楚岁时记》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芳,故采花以贡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除夕之扫拜,大年三十,须打扫茅屋,清除昔日的尘埃,除旧布新;燃一炷清香,祭拜天上的先祖与神灵。

  B.颔联写除夕之辞旧,世间万物都在送别残冬,迎接春节的到来;一年结束的日子,正在今夜,点出除夕夜的意义。

  C.颈联写除夕之场景,生盆里的火燃得正旺,爆竹声不绝于耳;年夜饭开席了,听到大家用椒酒向长辈敬酒的`声音。

  D.尾联写除夕之祈盼,农夫预先知道明年的农事一定很好,虽然冬天的瑞雪尚未完全消融,但一定会有春暖花开之时。

  16.时至今日,“除夕”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有些习俗依然在传承,这些习俗中反映出某些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项,“虽然冬天的瑞雪尚未完全消融,但一定会有春暖花开之时”的说法错误,尾联是说从“三冬瑞雪未消”中,农夫预知今年农事一定很好。

  故选 D。

  16.【答案】

  ①扫除,目的是除旧迎新,反映出对新生活的向往;

  ②焚香祭祀祖先、敬酒,再现祭拜和敬老的场面,反映出人们的敬畏、和孝顺之心;

  ③盆生火、燃放爆竹、大摆宴席,再现除夕欢快喜悦的场景,体现人们对祥和喜庆的追求。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诗歌内容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传统习俗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首先从习俗入手,然后分析心理,习俗注意诗中的“扫除”“清香拜九霄”“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颂椒”,然后具体分析表现的文化心理,注意题干中“有些习俗依然在传承”,可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出席习俗体现的文化心理。

除夜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 )

  A. 首联说万家团聚之际,诗人在驿馆长夜枯坐,想象亲人在寒灯边等自己,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心境。开篇设问,照应标题,紧扣了“宿”字。

  B. 颔联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

  C. 诗人点铁成金,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创新后就成为警句。

  D. 颈联上句回想过去,写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写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上句反衬下句。

  E. 这首诗语言平易,出口能诵,写情切挚,寄慨深远,情意连绵,凄恻动人,自非一般无病呻吟者可比。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 A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错误的两项”,A项,“想象亲人在寒灯边等自己”错误,是自己只有寒灯相伴;D项,“上句反衬下句”分析错误,不符合诗意。)

  2、 ①新年将至,万象更新,而诗人日渐衰老,透露出对人生迟暮的无奈;②诗人年年逢春,年年仍在漂泊,岁岁满腹愁绪,表达了诗人对羁旅漂泊、前景渺茫的无限感慨。(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第三联转写这个人大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第四联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逢春,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的春天了。所以尾联最后一句表达了新年将至,万象更新,而诗人日渐衰老,透露出对人生迟暮的无奈;诗人年年逢春,年年仍在漂泊,岁岁满腹愁绪,表达了诗人对羁旅漂泊、前景渺茫的无限感慨。

除夜阅读答案12

  除夜①

  徐 铉

  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②羡小儿。

  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注】①除夜∶除夕夜。②乡傩∶乡间驱除疫神的祭祀。汉代官中傩祭,以十岁至十二岁小儿百二十人为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寒夜已深、灯光明死、旧年将过、新年将至的景况。

  B.颔联将"往事""春风"并提,揭示了往岁将逝,新春到来乃自然规律。

  C.在辞旧迎新之际,诗人内心非常复杂,眼前之景、过去之事有机融合。

  D.全诗情感真挚淳厚,表达含蓄蕴藉,语言华美富赡,手法多样而又得体。

  15.从全诗看,表达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4.D"表达含蓄蕴藉,语言华美富赡"错,语言并不华美,"手法多样"也不明显,故选D。)

  15.①"送故迎新了不欺""往事并随残历日"表现了诗人对新旧交替、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②"更对乡傩羡小儿"表现了诗人对"小儿"的'羡慕之情;③"预惭岁酒难先饮"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已老的不安。(每点 2分,列举诗句1分,准确概括1分。)

除夜阅读答案13

  【原文】: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①

  姜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释】:

  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翻译】:

  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在“寂寞”长桥作伴下,只有诗人驾一叶扁舟 轻扬

  【阅读训练】

  一、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叙述。( 4 分)

  2.诗中的“雁影”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联系?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二: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一、

  1.本诗描绘了一幅冬夜行舟图: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在“寂寞”长桥作伴下,诗人驾一叶扁舟轻扬。(2 分)呈现出寂静冷清、空蒙淡远的'氛围。(2 分)

  2.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 成了作者的化身。(2 分)从而表达了作者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2 分)

  参考答案:

  二、

  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蒙淡远的冬夜行舟图。(1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1分)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1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 ,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1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除夜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8.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9.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8、“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盘残灯不嫌弃自已,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共6分)

  9、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2分),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病苦,老之将至的无奈(3分)。(共5分)

除夜阅读答案15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8.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9.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9.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除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马缨花》阅读答案06-19

《驼背》阅读答案06-19

蝶恋花阅读答案06-28

守岁阅读答案06-28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6-13

《春风》阅读答案06-18

《壮阔》阅读答案06-17

苦瓜阅读答案06-17

《感恩》阅读及答案06-18

小溪阅读答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