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2-05-11 12:55:31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大班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大班教案汇编5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折纸,粘贴活动的乐趣,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

  2、综合运用多种折纸技能,折出圆的各种形状,锻炼动手能力;

  3、尝试用圆变得各种形状,粘贴图案来装饰盘子。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图形若干,盘子,糨糊,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介绍盘画,欣赏盘画

  师:桌上有什么?(盘子,原形)

  “老师用圆形在盘子里做了几幅画。”(出示范例)

  “在盘子做画我们叫盘画。”

  二、这些圆可神奇了,它可以变成各种形状出示:

  让幼儿看图解,探索的折的方法,并在出示的盘画中找出与其一样的地方。鱼的'身体用图(一),帆船的帆用图(二),大树的树冠用图(三),花茎用图(四)。

  三、幼儿作业

  我们知道这些折发后,再用这些形状来拼图,你们想拼写什么?今天,我们来当回盘画设计师,用这些圆在盘上设计一个图案。

  提出要求:

  (1)要想好设计什么图案;

  (2)用什么图形来表示,选什么颜色搭配漂亮;

  (3)拼得时候要想想,谁先拼,谁后拼;

  (4)拼好后再来装饰盘边。及时展示制作新颖,独特的盘画,以启发别的幼儿的思路。

  活动结束:

  (1)对幼儿制作的构思新颖、独特的盘画,加以肯定。

  (2)对制作细致的幼儿以给予表扬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内容:音乐欣赏《让爱住我家》

  教学目的:

  1.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所蕴含的温馨和温暖的感情。

  2.在多次欣赏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歌词意思。

  3.愿意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

  教学重点: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所蕴含的温馨和温暖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歌词意思,愿意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

  教学准备:CD片一张,教学挂图一幅。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做端,准备上课。

  2.教师谈话,引出课题《让爱住我家》。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家”的话题,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出示挂图,让幼儿感受家的温暖,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3.引导幼儿欣赏歌曲,初步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温馨的情感。

  (1)教师引导幼儿倾听歌曲,讨论歌曲内容。

  教师:这个家里发生了一个爱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歌里都说了些什么?

  (2)教师和幼儿再次完整欣赏,讨论歌曲所蕴含的感情。

  提问:

  A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B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4.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幼儿进一步欣赏歌曲的内容。

  5.讨论:歌中的'家中充满了爱,你们也爱自己的家吗?你们会用一句什么养的话表达自己对家的爱呢?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教育幼儿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2.听音乐出教室。

大班教案 篇3

  一、案例描述

  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蔬菜”中有个参观菜园的活动。行走在幼儿园东边的菜地里,好几个幼儿兴奋地大叫:“老师,我们像在走迷宫。”原来,这个阶段“大班幼儿空间智能发展”课题正进入尾声,我们在班级区域里投放了不少迷宫书,孩子们沉浸在迷宫游戏中。是啊,孩子们正在走的田埂不正是一个立体、自然的“迷宫”吗?何不借助自然环境,观察孩子们是如何在实地体验、探索空间概念和空间关系的呢?此后,在饭后的散步时间、午睡后的户外活动时间里,我们带着有兴趣的幼儿进行了设计田埂迷宫、画菜园地图、看地图走田埂等活动。

  1.“立体迷宫”怎么设计

  我们先带领幼儿在田埂间行走,之后,组织幼儿展开了讨论:“如果把田埂当作大迷宫的通道,应该怎么设计,需要添置什么?”孩子们结合从迷宫书上获得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需要“进出口标志”,需要“设置障碍”,等等。通过协商,孩子们确立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标志:如用箭头代表进出口,用大青虫代表障碍物。在试用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几个设计要点:标志不能做得太小,否则不容易看见;标志放在地上容易被踩到,不仅看不清,还容易粘在鞋底上。那么怎样的标志更适合放在田埂上呢?有幼儿建议将标志贴在积木上,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孩子们在长方体大积木上贴上箭头、大青虫标志,分别将它们立在进出口和岔道口的位置。

  2.标记放在哪里好

  摆放标志时,大家对进口的位置意见比较统一,而在如何确定出口的位置上出现了分歧,其中有三种意见具有代表性:(1)出口处应该是安全地带,可放在小木屋处。(2)出口应设在与进口平行的另一个路口,这样中间有许多路可走,像迷宫。(3)出口应放在离我们很远的田埂与水泥路的交界处,这样更有挑战性。根据以上三种意见,我们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成三组进行实践。

  回到幼儿园,孩子们结合各自的实践发表了意见:第一个方案,进口和出口就是眼前的两条路,挑战性不够。第二个方案,叉路很多,路线较长,需要放置较多的障碍物。第三个方案,水沟多,有些植物长得比较高,路看不清楚,不够安全。最后,孩子们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确定了第二个方案。

  由于第二个方案有许多岔口,所以障碍物的位置和数量成了难题。一开始,孩子们带着四条“小青虫”障碍物到实地尝试,出现的情况有:(1)摆上“小青虫”之后路不通了;(2)“小青虫”不够,还有好几条路可以通行。回到活动室,我再次组织幼儿讨论:路障怎么设计?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我们引导大家观察迷宫平面图,发现岔口和道路的关系:(1)岔口越多,道路就越多。(2)在离进口近的岔口摆放障碍物可以节省障碍物。

  我们的引导发挥了作用,孩子们来到田埂上,迁移迷宫平面图上障碍物的设置方法,先确定一两条通道,然后把障碍物摆放在转弯处(岔口)或者那条通道上,最后留出两条可通过的小路。至此,田埂迷宫的设计基本完成了。

  3.怎样画菜园地图

  有幼儿建议画一张地图,让大家按地图行走,他们说公园里、旅游景点都这样。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我趁机说:“对,地图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认识位置,知道怎么走不迷路。”但究竟怎么画,大家犯难了。孩子们最初画地图出现了以下情况:有的画成了一幅走田埂的画,有的画出了许多想象的通道,有的忽略周边道路,只画出一条通道。于是,我们给孩子们欣赏了鼓浪屿的平面图,帮助他们了解地图的结构,使他们初步懂得了边界的表达方式,明确画地图是表现整体而不是局部,而且线条要简单明了。据此,孩子们设计出了一张张简易的菜园地图。

  4.如何看地图走田埂

  在孩子们设计的同时,我们也设计了一张田埂平面图,图上有一些明显的标志(如水沟、房子、水缸、障碍物等)。孩子们对照地图很快找到了入口和出口,并找到了标志物所指向的位置。我给孩子们的任务是:每人走两次不同的路线,可以分别记录各转了几个弯口,用红线和黄线在平面图上画出走过的两条路线,并比较两条路线的远近。由于前面经历了几次探索.这一次孩子们走得很顺利。

  活动结束后,许多幼儿重新设计了自己的平面图,把图案画得更简单,标志性也更强。他们饶有兴趣地探讨如何改变障碍物的位置,从而使“迷宫”变得更有趣、更复杂。有的幼儿还两两交换平面图去实地行走,其间有了不少新发现,比如,“水沟画得太边上了”“水缸在左边不在右边”,无疑这又是一次自我检测及与同伴相互检测和修正的好机会。

  5.后记

  走田埂活动持续了半个月之久,孩子们意犹未尽。在此后的区域活动中,不少幼儿开始自己设计平面图,进而进行立体建构活动,他们一边看平面图,一边利用替代物,如积木、动物模型、凳子进行立体造型。孩子们对空间位置关系的理解、表述和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发展空间概念和空间智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案例反思

  此案例是我们通过幼儿自主、非正规小组活动发展幼儿空间智能的一种尝试,在组织与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几点启示。

  1.幼儿空间智能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课题组教师在活动前以为幼儿空间智能的发展是从静态(空间定位和空间表征)到动态的(空间运动),但实践证明,两者是协调发展的。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活动:了解二维空间表征的经验——迁移经验创造实地二维空间图——在空间运动中感知、测量二维空间。在这些过程中,帮助幼儿发现参照物是关键。

  2.空间智能的获得是幼儿自主建构的结果

  在走田埂活动之前,孩子们做过一些纸质的操作练习,已能较准确地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但对复合方位只有部分掌握。通过走田埂活动,孩子们能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准确定位,知道哪里是进出口,哪里是主要参照物的位置。幼儿正是在游戏和操作中通过反省、抽象而建构空间关系,发展空间智能的。正如皮亚杰所说:“假定幼儿是从教学中获得概念,那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幼儿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

  3.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游戏中,幼儿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因而学习很有效。幼儿在主动探索时,正确的认识得到了强化,不正确的认识在尝试错误中得以自我矫正。如游戏初期,幼儿对参照物有了初步的概念,他们能找到进口处的电线杆、出口处的篱笆等,但在摆放障碍物的时候还不能根据图上的位置准确定位。于是,孩子们寻找原因,反复将地图与实地进行对照,并尝试摆放障碍物、行走,终于获得成功。

  4.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幼互动的频率

  在小组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密度大大增加。幼儿一起设想、推测,提供证据,进行解释及推理,相互提问、扩充及调整等,表现出较高的问题解决水平。如活动结束后,许多幼儿重新设计了地图,并相互交换地图去实地行走。这无疑是很好的相互学习的过程。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在活动场地一端间隔插上4面小红旗,距小红旗8—10米画一条起点线。

  活动指导

  活动指导一:全体幼儿站成四路纵队,扮成4条蜈蚣,在起点处分别下蹲。后面幼儿两手抱紧前面幼儿的腰部,做好出发的活动准备。教师发出口令后,各组幼儿齐喊“一二、一二??”。全组幼儿统一协调的走,注意左右脚的协调性。当最后一名幼儿到达终点时,拿起红旗全组即可站起。以最先拿到红旗的队为胜利。

  (评析:《纲要》中指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创设“蜈蚣竞走”游戏让幼儿在塑胶场地上练习,既能增加幼儿的兴趣,又能训练幼儿协调向前运动的能力,从而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合作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活动指导二:根据人数按5-8人一组,分成4组,各组一路纵队,用绳子将左脚、右脚分别系在一起,后面的人双手扶前面人的肩,听信号各组同时由起点出发,最后一名幼儿先到达终站的组为优胜。

  (评析:幼儿最不喜欢的是单调乏味的动作训练,如何增加动作的趣味性?创设游戏化的活动情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宽松、快乐的氛围,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有助于幼儿主动尝试并积极完成动作要求。)

大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的条件;而黄豆和牙签又是幼儿生活中常常见到的,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用黄豆和牙签拼搭平面和立体图形,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

  2.能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拼搭是的想法。

  3.体验拼搭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事前浸泡过的黄豆、牙签、盘子、城市模型

  活动过程:

  一、出示黄豆、牙签导入

  1.认识黄豆

  师:它是什么?嗯,它是黄豆,它是什么样的?请你摸一摸,说说你的感觉。(有点湿湿的、有点滑滑的。。。)除了黄豆,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一一下。

  2.出示牙签认识

  师:这是什么?牙签可以拿来干什么?那当黄豆和牙签手拉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了?

  二、用牙签和黄豆拼搭平面图形

  1.幼儿初步尝试拼搭

  师:我一分钟时间,请你拼一个图形。当我说“时间到”时,请你带着你们的作品回到座位上。

  2.师幼交流

  师:刚刚在一分钟内,小朋友们拼搭出了很多东西,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拼搭的?(把牙签插到黄豆上)你在拼搭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太用力黄豆破掉了。。。)

  :我们在拼搭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用力太轻,这样容易掉,但是也不能很用力,容易把黄豆戳破。而且牙签的两头很尖,用的时候注意安全。

  三、立体图形的拼搭

  1.立体图形的拼搭

  师:怎样让这个躺着的图形站起来变成立体?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2.个别幼儿上前操作

  师:原来,让图形与图形连接起来,能变成一个立体的图形。

  四、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城市模型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城市模型,我们来看看上面有什么?少了什么?

  瞧,黄豆和牙签两位小帮手手拉手变成了什么?看看它是怎么搭起来的?

  2. 请个别小朋友尝试

  3.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师: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建筑师,想一想你会为这座城市造些什么,让它变得更美丽。

  师:4人一组,可以合作,搭出更多的城市建筑,摆在这个小区里,让建筑师帮我们实现愿望。

  (教师及时表扬幼儿的创意作品)

  五、参观城市

  师幼一起当游客参观城市模型,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小作品。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1

大班区域活动教案_大班教案06-20

大班安全教案范文大班《安全》教案04-20

大班的教案06-11

大班教案06-08

有关大班教案范文 大班优秀教案05-18

大班健康教案大班健康02-07

精品大班健康教案大班健康优秀教案03-10

大班教案:洗澡08-13

汉字大班教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