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时间:2023-04-08 12:49: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1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2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是每一个小孩儿由儿童幼小无知心灵向青少年单纯朴实的心态过渡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把握人生成长基础健康发展的时期,固化这一阶段的思想,学识的积累,人生的成长导航就颇为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中学生已开始接触社会,在他们所见所闻中社会上所存在的善、恶、丑、美时常在身旁出现,社会上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渲染也毫无疑问地在影响着他们,当今社会,在中学生们看来,祖国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从地面到地下,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下铁轨四通八达,大江大河上一座座举世瞩目,令人赞叹火车铁路大桥、公路铁路大桥飞架两岸,人们进入宇宙空间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现实,蛟龙入海探宝已超万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多彩,让人们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享受这一切。故而中学生们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会运动中体会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如此进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是知识,是科学技术,是战斗在各行各业的人们用所学到的,从中学生开始的数理化、各项综合学科及社会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生产中的社会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的成果。

  读书需要总结,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鱼,社会之大、之广阔、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学生必须将自身活跃在海水中,才能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也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绝少不了,要学习掌握各种课堂理论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长。最后提及一句,就《读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提到的个人也好,学校也好,把学生与社会切割分开的教育,必将是不完善的,时间和成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3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4

  有感而发吧,我看了这本书后,总想写点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单独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有三个这样的宇宙。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9-1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3-1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篇10-0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29篇)08-0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31篇)03-28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篇03-3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篇)03-3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通用25篇)05-1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通用31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