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12 14:47: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品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品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中,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喜欢的一本就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值得敬佩,我最敬佩的人莫过于蜀国大将军赵云。

  本书中有一篇故事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在这个故事中,赵云单枪匹马冲杀进曹操50万大军中,历经七进七出,杀死曹操56名战将,救出了糜竺、简雍、甘夫人等人。最后一次冲进敌阵,赵云可谓是精疲力尽、九死一生,终于寻找到自己的少主阿斗,并成功的将他送到了主公刘备的身边。在这一章节中,我感受到了赵云英勇独特、勇者无惧的铮铮血性,每当读到此处,我的眼前就好像有一位沙场大将挥舞长枪迎面冲杀而来,让我心中激动不已。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一次又一次被赵云这种舍身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久久不能平静。像他这种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和生命,在战场上用全部身心去冲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保护蜀国少主的行为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想,赵云是不怕死吗?应该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为什么赵云能够在战场上奋不顾身的七进七出呢?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勇者无惧。只要是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真正的`英雄一定会勇往直前,不惧生死。

  在以前的阅读过程中,我也明白像赵云这样勇者无惧的英雄,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南宋大元帅岳飞,就是一位。岳元帅的勇敢可以说家喻户晓了,他从小就立下报国之心,让母亲在背后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他还说:“小小绣花针有何怕,如果连这绣花针之痛都忍受不了,如何到前线保家卫国?”长大后,他果然不负母望,成为了历史上的大英雄。为了抗击金国的侵略,为了自己国家的统一事业,岳元帅勇者无惧,一往无前,他带领岳家军一次次打败后金军,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看看历史上的英雄,再想一想自己,我不禁为自己以前的胆小怯懦汗颜了。我已经是一个五年级的少先队员了,在春节前回奶奶家的路上,一只小黄狗冲我汪汪叫,我都吓的一下子扑倒在了妈妈的怀里,直到过去了好久还没有缓过神来。还有一次,跟小朋友们进行一次障碍跳远的时候,一段不到一米宽的小河沟都让我望而却步了,这不正是缺少“勇者无惧”的精神吗?

  正如茨威格所说“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是啊,古今英雄好汉哪一个不勇敢,任何一位爱国者都是勇者无惧的典范。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够当英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像赵云一样,做一个勇者无惧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非常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时候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很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被人读罢不可以忘怀,使我真实地感觉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拯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后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帮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愈加赏析和喜欢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好像无所不可以,让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被人不能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如此的一个人才并没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就算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觉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示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想和我一块儿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必然会喜欢上它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一书,使我收获颇丰。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叙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一致之间发作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敬服的人是关羽,他不光武工好,并且人也好。在跟曹操交兵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伪装屈服。其实他仍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比及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当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豪杰。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胜降敌,但一得知故主音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以为虽降了敌,但最终仍是回来了,他不光忠,并且还要算一种可贵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慎重,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情。假如说魏国在三国里策略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可谓独一无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可是两个人都有自己丧命的缺点:曹操多疑,司马懿过分阴恶。再说蜀国,首战之地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敏,熟练的兵阵,无不让后人拍案叫绝。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可是我以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有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策略的,也便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法,通晓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咱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情的重要性。性情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咱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假如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名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位置、官职?这些都是非必须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假如没有了诚信,咱们都不信赖你,并且又在你背面指指点点,你不会伤心吗?这些又岂是金钱、位置、官功能补偿的?我信任,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乏其人的人吧!所以,让咱们翻开诚信的大门,用咱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临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你一定读过许多书吧?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记》,有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也有时而喜时而悲的《红楼梦》但你又十分喜爱又有感触的书吗?我就有,它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一位元末明初的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留下许多部剧本和小说,大都取材于历史。《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流传最广的、影响最深的'历史小说。而在高手如林的三国时期,我只喜欢一个人,也只敬佩一个人。他就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关羽关二爷大家一定都知道他吧?关羽自从桃园三结义以后,始终对刘备如同亲哥哥一般。就算曹操给关羽很多好处,就算他的才能比刘备强。可关羽从生至死对刘备都是忠心不二的。“独立为王”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从都没出现过,这就是忠义。

  在我看来能突出关于忠义的事十分多,但有两件事使我触动巨大。

  第一件:关羽在徐州兵败以后投靠于曹操,但他心中还是想着刘备,曹操希望关羽为自己卖命,便送给关羽许多古玩与侍女,可关于根本不受他的诱惑。最后得知刘备投靠袁绍,扁千里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我觉得关羽这个人十分忠义,对刘备十分忠心,是一位讲义气的人。

  第二件:关羽立下军令状前去捉拿曹操,结果在华容道碰到曹操,曹操当时身边只有剩几十个人跟着他,其他人都战死了,于是曹操便苦苦哀求,关羽又想到了曹操之前,并没有杀自己,觉得对自己有恩,他认为有恩就必须要报,即使回去后可能会被砍头,但他还是坚决把曹操放走了。

  从以上两件事令我认识到一个重情重义,有恩必报的关羽。在三国的历史中,关羽是一位几乎无人能敌的武将,百万军中取大将首级如同从衣袋里掏东西一般容易。可他还是一心辅佐刘备,就是这种忠心不二的精神成为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忠义的化身。

  而在如今的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没有这种忠义精神。他们只为一时能保住性命和一时的贪图享乐就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成为汉奸走狗。因此我们要向关羽学习,不仅对父母兄弟,还对国家和人民忠义,作为这个时代的祖国少年更应该拥有爱国忠义的精神,努力学习奋斗,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强国而努力奋斗。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三顾茅庐》,它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前往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请求他出山,帮助自己恢复汉室江山的故事。听老师说,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这些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放学之后,我便请求妈妈帮我买本《三国演义》,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坐车来到新华书店,走进大门,就看到许多的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这么多的书叫我怎么找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每个书架上都做好了分类:散文,当代文学,近代小说……对了,《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那么它应该属于古典小说吧。我仔细按着顺序一个书架一个书架找,在最里面一排书架上面找到“古典文学小说”几个大字,“应该就在这儿了吧!”我自言自语道。顺着书架往下找:《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找到了,《三国演义》在这儿!可是它怎么有这么多不同的版本啊,我要挑哪本好呢?连环画版的?里面插图很精美,人物画得也是栩栩如生,可是文字很少,我已经上四年级了,怎么能还看这么简单的书呢?青少版的?里面的故事改用了我们常用的现代语言,简单易懂,但是总觉得缺少了点“味道”,而且还删减了好多内容……就这样,我犹豫了好久,突然,我发现了一排硬面线装全文版的,我抽出其中一本:蓝色镶白边的'封面上印着“三国演义”四个大字,上面白描了一个将军模样的人物,打开书翻看了一下,实在是太棒了!它不仅仅书中的内容没有删减,有一些生僻的字还加了注音,不常用的词也注了解释,更让我惊喜的是,每一回的开头都加了导读,让我阅读起来更加有了方向,还可以帮助我理解书中的内容。

  回到家,我就坐在书桌前,迫不及待地翻阅起刚买回来的《三国演义》,原来书中不仅仅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善于用兵却又妒贤嫉能的周瑜,义薄云天的关羽,有勇有谋的赵云……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跃然纸上,仿佛把我带入到了那一个个场面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战场上去,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精彩的内容简直让我爱不释手……

  夜深了,我小心翼翼地合上书,回味着书中的一段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不仅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道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

  每学期初我都结合阅读教材,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确定下来,包括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时间等列入到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对于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写作所服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无法孤立而行,它必须根植于阅读这一土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所以课外阅读中也要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书推荐课,课上或是由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目,或是由学生之间彼此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第二步是好书共读阶段,在阅读时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读书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记采蜜本和读书笔记,对于书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还有名言精句等都记录到采蜜本上,以备写作是运用。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指导学生把自己读后的感想也就是读后感写在读书笔记上。这样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开读书汇报交流会。读书交流会是学生读书成果的一个展示阶段。交流会上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以及读书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本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进行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交流会中的第一节汇报课。

三国演义读后感7

  历史如一架笨重的石磨,将踯躅于浩渺时间长河里的人碾成细碎的粉末,却总有一些人用生命去搏击,名垂史册。

  与其说这些人引领着时代的方向,推动历史的进程,在我看来,不如说他们顺应了时代的变化。

  比如《三国演义》,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罗贯中在这部小说里带给我的激荡和震撼。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英雄辈出,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有“乱世奸雄”之称的曹操。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也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语。可是,他又同时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受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就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同样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给我不可磨灭的`印痕。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作者赋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对天下时势了如指掌,更深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打动了他,于是“英雄造时势”,卧龙先生和“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一起投入到“复兴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

  这部小说里重点描写的恰恰是人物殚精竭虑、出生入死的“谋事”。在顺昌逆亡的历史法则面前,并不是已有唯唯诺诺的被认同,他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性的场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慷慨激昂。

  英雄之于时势,犹如沧海一粟,规避不得,又不甘愿自此湮没之中。可历史的方向有时与心中的理想相悖,若逆行以求突破,历史洪流的力量巨大,常常是人已困乏而环境给予人的打击。一层层铺天盖地而来。

  人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绝对只有退的伤心,唯有忍之、顺之,捱过一时痛苦,才得见光明的彼岸。

  历史的方向是对英雄行事最好的指引。只有英雄顺应时势,才会出现“时势造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8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尊刘贬曹”观念下所构造出的脱离人物原型的角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被人们所尊崇。但是人们粗略地看一眼正史,就可以说:罗贯中将诸葛亮包装了一遍。

  我读《三国演义》,见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时,便觉沉痛万分,尽管我早已千遍万遍地知道他总还是要死的。我的心情和姜维一般,“哭拜而受”,泪水打在书上,至今留下痕迹。如此一个良将去世,为何不被感动?读到《诫子书》,我体会到他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但是我读到《后出师表》,觉得这时的诸葛亮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诸葛亮,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诸葛亮。赵与时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我却不再流泪,固然有悲痛凄惨之感,更多的是敬佩。

  诸葛亮从先帝刘备去世说起,讲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臣”,是一位长辈前辈在给刘禅以训导,又是一位忠诚的手下向皇帝上书奏诉。然后介绍自己的身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本是一个平民,只想凑合地活着,万卷经书心中过,他一定是胸怀大志,怎么自甘于山林之中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也应是在情理之中。“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到头来,诸葛亮的`所有一切都要归于一个“忠”字。正是这个“忠”,使他终日为蜀效劳。夺得大片江山,也正是这个“忠”,让后来的人们为之所动。陆游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和“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文天祥有“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那些文人墨客,在表达自己的忠诚时,提到了诸葛亮,可以说,这是人们对诸葛亮尊崇的最好体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是全篇的尾声,最让我感到的一句话。有时候复杂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是时隔千年,这质朴的文字却依旧饱含着诸葛亮对刘禅的忠,对先帝刘备的忠,对蜀国的忠,这些“忠”依旧屹立在我的心中。

  现在看来,诸葛亮还是完全被捏出的一个人物吗?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定计空城,死诸葛吓走生仲达;造诸葛连弩,创木牛流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皆通。《三国演义》不仅将他夸大,同时也还将他缩小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忠”,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一篇气势磅礴的赞歌,为这英雄辈出的三国拉开了序幕。我喜欢读内敛深沉的《红楼梦》,也喜欢读豪迈奔放的《水浒传》,可最令我爱不释手的,该是那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豪杰,时山河碎裂,烽烟数处,旌旗猎猎,群雄逐鹿。千古风流人物策马扬鞭,一时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宽厚仁德的刘备,智勇双全的关羽,风姿儒雅的周瑜,雄才大略的曹操。他们运筹帷幄,一拂袖,便书写了乱世的篇章。

  诸葛亮头戴纶巾,轻摇羽扇,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可谓是“万古之人不及也”。他于赤壁与周郎联手放的大火,烧定了天下格局,烧出了蜀国的半壁江山,待硝烟落定,便已三分疆土。他足智多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后星落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哀叹。

  关羽手持长刀,目光炯炯,舍弃曹营官爵美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只为桃园结义时豪气冲天的誓言和赤胆忠心的一拜。华容道放曹操的踌躇,水淹七军的英武,败走麦城的末路,无不诠释着他的忠义,真乃顶天立地大丈夫!

  曹操对酒高歌,长吟诗词,说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登上了战争的舞台。他讨董卓,败黄巾,擒吕布,平袁术,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以取天下。他以江山为棋局,以兵甲作棋子,于谈笑间翻云覆雨。他有统一中原的抱负,也有称雄称霸的野心,千百年后仍令人追忆。

  孙权挥剑斫案,一声“大都督接剑”彰显了他的知人善任,周公瑾赤壁鏖战,吕子明白衣渡江,陆伯言火烧连营,皆展示着吴人的英气。他继父兄遗志,执掌江东,屹立于神州大地东南之处,任贤臣能将,御北敌,联西蜀,展伟业。万古后,终留后人兴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读三国,品计谋。在那个“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代,谋士英主以计策为刃,奇谋为剑,你来我往。时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今战争硝烟散去,英雄人物作古,千年古事化作大江东流,载入史册,他们远去的背影令我们追念。

  《三国演义》之精彩,让我无法释手,它是一盏古典文学的明灯,不能因时间而蒙尘,让我们读经典,保心中长明、盏灯不灭。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讲述的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的故事。这些英雄人物各有所长,性格也迥然不同:有忠厚老实的鲁肃,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有求贤若渴的刘备。而我最喜欢的当属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在蜀国担任丞相职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中这样描写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位“仙人”留下了许多惊人的'事迹。利用大雾天气与曹操谨慎的性格,成功地从曹营“借”回了十万余箭;在司马懿大军快要攻来时,抓住司马懿多疑的弱点,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他的锦囊妙计总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连连告饶,我对他真是万分的敬佩。

  但如果你认为诸葛亮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慧,那就错了,他最重要的是与刘备彼此的信任和一颗忠诚的心。当初刘备带着厚礼,三顾茅庐,最后连衣襟都哭湿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下定决心辅助刘备。他不但为刘备出谋划策,还尽心尽力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刘备那不争气的儿子。在《白帝城托孤中》,刘备没有听诸葛亮的劝告,打了败仗,连连败退。有一天,阴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刘备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于是下令召集众臣,交待后事。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道:“当初我没有接受你的意见,如今打了败仗,我觉得我快要归天了,烦请军师多多教导阿斗,如果实在不成材,军师方可即位。”诸葛亮望着刘备憔悴的面容,心中很是伤心,连忙跪下:“主公放心,我一定尽我所能辅佐好您的儿子,不会让您失望的!”然后哭声连天。

  其实诸葛亮的智慧、才能都远在阿斗之上,他完全可以自己即位或是投奔敌国,荣华富贵和权利都唾手可得。但忠诚和仁义不允许他那么做,只要还有一口气,他都要奋战到底,绝不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所谓的忠诚、仁义是什么?就是一颗不离不弃的心啊!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如此。我也想做诸葛亮那样的人,与人真诚相待,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去出卖朋友、伙伴。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是弃他而去,而是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坚守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葛亮忠诚、仁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正是我崇拜他的原因。他在我眼里不仅是蜀国的军师,更是三国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为我们展开了魏、蜀、吴三国纵横捭阖、逐鹿争雄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豪杰碰撞出的权谋乐章。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战火纷飞的乱世背景下,诸侯并起。合上书,故事中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一一在我脑海中浮现:一代枭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骁勇善战的张飞........

  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首先我最欣赏的要数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了。论武艺,刘备比不上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论智慧,他比不过诸葛亮。可是他却得到了许多谋士的鼎立相助,在他们忠心耿耿的辅助下,刘备最终成为蜀国的一代明君。这是因为刘备有着一颗广纳天下豪杰的心。他作为领袖人物能够识别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当初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他能做到“三顾茅庐”登门拜访。我想,如果没有刘备这样毕恭毕敬的真诚邀请,也不可能得到诸葛亮的倾囊相助。所以,不论在哪个朝代,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

  另一位我心中的`英雄就是神机妙算的智者——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他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被刘备的真诚相邀打动后,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为刘备出谋划策,他不图功名,只为报刘备的三顾之恩。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草船借箭中,他明知是周瑜设计陷害自己,可还当机立下军令状,用二十条草船到曹操那借来十万支箭当他兵力不足时,却大摆空城计吓走司马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临危不乱,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三国演义》在金戈铁马中塑造无数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身上不仅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且告诉我们什么善良,什么是忠诚,什么是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民族: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清名将郑成功、人民公仆焦裕禄......还有这次奔赴在战“疫”最前线的钟南山爷爷、李文亮医生以及无数位穿着白大褂的天使们。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牺牲自己,与疫情作斗争。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夜读春秋、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主公消息,毅然投奔主公,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诛颜良,斩文丑,使敌人闻风丧胆。

  再说曹操。曹操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曹操的评价直到今天褒贬不一,他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又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野心,既有“一统北方”雄心壮志军事才能,又有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的领导风范,就单单的诗词歌赋方面无人能及,雄才大略,酝酿出很多苍凉雄健,才华纵横,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的诗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琅琅上口的诗句不胜枚举。

  然而,《三国演义》除了给我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在今天,我们地震健儿,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跨隔壁、穿沙漠、越高原、踏雪山,征战万里,以科学的态度,精湛的技术,谱写地震事业的新篇章,我们也是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我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在小学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以木偶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虽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可他顾全大局,豁达大度,不愿意在大敌当前时与周瑜闹翻,而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他预测三天内必有大雾,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轻易出兵。

  《三国演义》讲了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是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忽迷离的历史。这是一本我百读不厌的书,读了它,令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义"。 《三国演义》中讲了一个个可歌可泣、引人入胜的故事。先是桃园三结义;再是三英战卢布;然后是煮酒论英雄;还有官渡、赤壁两大以少胜多的战役…留给我们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如:聪明的`诸葛亮;侠义肝胆的关羽;器量狭隘的周瑜;庸主刘禅;无能之辈卢布;勇者张飞……无不各极其态。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关羽。关羽是最讲义的人,他是人与神的极致,他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他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从桃园结义,到三国归晋,他在任何时刻都对刘备一心不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这,才是真正的"义"。所以,我最佩服关羽。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这是一本书令人过目不忘的书。它之所以被选为四大名著之一是由于它带给人的感触之深,之广。我之所以捧起它,是因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以前的故事,那铿锵的文字所带给我的喜悦与悲伤。

  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特点。罗贯中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的显现了出来。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勇无谋的吕布;阴险狡猾的`曹操;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带细的张飞;文武双全的姜维;碌碌无为的阿斗;神勇无敌的赵云;老当益壮的黄忠;仁慈爱民的刘备;功未成身先死的庞统……仿佛是穿过时关隧道,我细细的品味,沉浸在了弥漫着历史的香气中。

  读过此书的读者必定不会忘掉这两个名字: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但是,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或许,读过《三国演义》后,读者们对于罗贯中的文笔感叹不已。然而,我却有自己的见解。小说与历史始终不能混为一体。小说是故事,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文体。加上自己的想象与自己的见解有何不可?成为文学界的著名书籍也不在话下。可是,历史终究是历史。它是不变的,是真实的。它是为了记录事实,告诉人们什么真假的存在的重要“宝藏”。就如学习与生活。生活在世界上必须要存要美好的想象,对理想的期盼与渴望更是不可少,而学习是为此垫下的基础。带着满身的“渊博”去领略世界的魅力,去完成梦想,带着想象享受生活。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4-05

三国演义读后感02-2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9-1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6-01

《三国演义》经典读后感10-1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5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4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4

《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