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时间:2023-10-22 15:58: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昆虫记读后感1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虫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昆虫记读后感13篇

  昆虫记读后感 篇1

  19世纪初的一个傍晚,一个小男孩口袋塞得鼓鼓的,独自彷徨在回家的路上,回去后被父亲发现了,结果挨了一顿揍。母亲道:“一天到晚拾这些昆虫,竟是些没用的东西,以后还有什么出息,快把它们扔了。”父亲用手使劲打才使他的小手迫不得已松开。

  但是这次经历并没有打消法布尔对大自然炽热丰沛的情感以及对昆虫世界的如痴如醉。

  在作者笔下,螳螂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天生丽质,气宇不凡,却又穷凶极恶,一旦有机会就大开杀戒,而且抛弃子女……一只无知而无畏的灰色蝗虫迎面朝螳螂跳了过去。螳螂立刻表现得愤怒,最大限度地张开翅膀,立刻将身体上端弯曲起来,这种奇怪的姿势,让那只无所畏惧的小蝗虫感到恐惧。一个人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为他有一颗强大的心。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勇于向困难宣战。内心是否强大决定了最后的胜负,小小的螳螂正诠释着这种毅志。

  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置身于昆虫所在的潮湿地带,面对它们嚣张跋扈的鸣叫,让我不禁感叹生命的奇妙,仿佛看到了它们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以及生命瞬间的永恒。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的昆虫之旅,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我看到他伟大的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我头顶高高的天空,星光洒满星河,昆虫才是大自然的蓝精灵儿,怀着一份专注与热爱,徜徉在神秘秘的世界吧!

  昆虫记读后感 篇2

  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昆虫记》又被译为《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也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作为昆虫学家,法布尔是非常严谨而轻松的。他根据亲自观察来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想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操碎了心”,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值得一提的是,法布尔写《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和繁衍,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的一方从场心抛出。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了征服者口中的美食。在这场令人惊叹的大决斗之后,我留下那只得胜的塔蓝图毒蛛达数周之久。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来,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从这段话中介绍出了一种精明英勇的塔蓝图拉毒蛛。为捕获它们,法布尔不得不与诡计多端的对手斗智斗勇。通过仔细观察,法布尔了解到这种蜘蛛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细致的观察,精彩的叙述,细腻的描写,都使我们不能不对这部生物学著作着迷。

  昆虫记读后感 篇3

  一开始,我听到有昆虫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想竟然还有这种书,等我拿起昆虫记这本书时,我一看,原来是著名的作家法布尔先生写的,当时我很惊讶,不过我还是马上拿起昆虫记这本书开始读了起来。

  当我看到樵叶蜂的时候发现,樵叶蜂这种蜜蜂根别的蜜蜂不一样,樵叶蜂它是住在蚯蚓的管道里的,而别的蜜蜂不是住在蚯蚓的管道里的,而是自己建筑挂在树上的巢穴,比如大黄蜂、小蜜蜂等等。樵叶蜂还有个特点是,我们平常见到的蜜蜂是黑色条纹的,其他的地方都是黄色,但是樵叶蜂的条纹是白色的,其他的地方根别的蜜蜂一样,也是黄色的。还有你在叶子上发现很多小孔的时候,其实那些就是樵叶蜂干的。我感觉樵叶蜂它是个剪东西的好能手,因为法布尔他也说了那些小孔很漂亮,所以我觉得它会是个剪东西的好能手。

  等我看到最后一篇碧苍的'时候,我看到一些内容,说碧苍它每次看到死老鼠或者是别的死东西时,它都会飞过去,把那些死东西清理干净,当然我也知道还有很多昆虫也是可以的,我看着看着,发现有一种昆虫的小时候,就专门在这样的动物里面喝血。我推断出碧苍它这一个昆虫一定是一个清洁家,所以我喜欢碧苍。

  我感觉法布尔写这些昆虫写的非常详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给我推荐昆虫记的原因,所以我超喜欢昆虫记这本书。

  昆虫记读后感 篇4

  读了《昆虫记》这本名著,使我啧啧称奇,它让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这本书是法布尔以毕生观察研究昆虫后写下的,里面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现了各种昆虫的习性、外形。在法布尔的眼中,微不足道的小昆虫也有着灵巧可爱的一面。脚踏实地的蟋蟀、爱好和平的恩布沙、优雅凶狠的螳螂、智慧的蜘蛛……

  昆虫虽然脆弱,但它们身上的优点却值得我们称赞。其中,西班牙蜣螂最令我赞叹。蜣螂妈妈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从六月到九月,日日夜夜的守着,不眠不休,只为孩子能平安长大。我被蜣螂妈妈的母爱震撼了,它能克服饥饿和疲劳,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啊。我们的父母不也是这样吗?处处为我们着想,时时刻刻地担心我们,尽可能地满足我们的要求。

  《昆虫记》中的昆虫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脑中勾勒出各种画面,这是由于法布尔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他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用一生的精力探索昆虫的奥秘,带我们了解这神秘的`昆虫王国。

  《昆虫记》是个奇妙的世界,小小的昆虫也有着神奇的力量,它让我明白要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大地上各种各样的生命点缀着每个地方,让我们的地球多姿多彩,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该是多么的孤单!

  评语:习作开头开门见山,直切主题。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昆虫记读后感 篇5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这样的书,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图书节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作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昆虫记》不仅仅浸淫这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著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如果没有那种精神,就是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海里将流失掉一片智慧海域。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想,美术家一般的眼光,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怀”。在本书中,做这件职业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对以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著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做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区偶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精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脸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有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顾作深刻,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也一点儿不少”。

  昆虫记读后感 篇6

  在这个欢乐的寒假中,我阅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昆虫记》。它的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靠着这种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还让我知道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有独钟。在他的笔下,那些小虫子都是有灵气的',它们是纺织家、音乐家、歌唱家、猎手、建筑师等。他的叙述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从而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很大。

  今年寒假我去阿公家过年,发现阿婆还有老太太她们都在织毛衣,看着她们一针一针熟练地织着毛衣,我心想:织毛衣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心里有些痒痒,也想去学织毛线。自己就去抽屉里拿了两根针,还有一团毛线。然后拿着这两样东西兴致勃勃的去请教阿婆,阿婆耐心地对我说:“俗话说:站有站像,坐有坐像,织毛衣啊就应该有织毛衣的样。首先左右手各拿一根针搭在大姆指和食指中间,针要横着拿;再把右手的根针戳进左手针上两条毛线的中间;接着拿右手的那一段毛线在右针上绕一圈;最后将右针所绕的那圈往上一挑,这样一针就织好了。第二针第三针也是这么的依次往后织。”我谨遵阿婆教我的方法,可是学了老半天,还是织不出个所以然来,不是掉了一针,就是毛线没挑起来。不一会儿我就失去了耐心,心想算了吧。但我突然想起了前两天读的《昆虫记》,主人公法布尔是靠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轻言放弃,最终才获得成功的。我也要向他学习,于是我就提起百倍信心再次拿起了针线。

  经过几十次的失败,不断的尝试,我终于学会织毛线了!感谢你——《昆虫记》,让我又学会了一样本领。以后我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昆虫记读后感 篇7

  昆虫记是著名的法国散文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著作的,他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了法布尔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详细观察介绍了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习性等等特征和特点,从每一篇短文都能够了解到昆虫的特点与从中得到一些道理。

  第一篇中的《蝉和蚂蚁的寓言》让我知道蝉不仅从来不乞讨,还向饥饿的其它昆虫贡献自己的甜井,然而蚂蚁的忘恩负义,连帮助过自己的蝉都不放过,通过文章让我们知道了蚂蚁的无赖和蝉的无私。

  还有一篇《圣甲虫的.梨形粪球》一文描述了圣甲虫妈妈把粪球制作成梨形的过程、构造及卵产在黎颈的原理。圣甲虫妈妈在制粪球的时候,不但考虑到孩子的食物,还想到了干燥和冷热的问题。圣甲虫妈妈不会考虑自己的食物,但对自己孩子的食物特别在意,为了在幼虫出来的时候食物不会变干,它便很用心的拍打加工粪球。很多小细节上就可以知道圣甲虫妈妈很伟大,很聪明,它是一个好妈妈。

  很多篇内容我都很喜欢,各种昆虫就像人类一样,它们会唱歌,会跳舞,有自己幸福的家庭,有自己的好朋友。为了它们的生活,都很机智聪明。我也很喜欢观察昆虫与小动物,但没有像法布尔作家这么的细心执着。我会在业余时间把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继续探索,探索更多的未知。

  昆虫记读后感 篇8

  小朋友,你们读过《昆虫记》吗?你们知道白蝎会不会自杀吗?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有人说,蝎子被围在一团火当中,用毒的蛰针戳刺自己,直到自己死去。这事是真的吗?法布尔亲手做了一个试验来验证这件事。

  法布尔用烧红的木炭块围成一圈火墙,把几只大白蝎放在火墙当中。炙热的火苗开始烤到蝎子的身体,它倒退着在火圈里打转。一不留神,碰到了火墙上,烧得身体直冒烟。它开始左躲右闪,但还是会碰到火墙上,蝎子变得疯狂了,不停地冲撞火墙,不断地被烫伤。绝望中的它狂怒了,挥舞着长枪,再反卷成钩子,而后伸直开来,平放在地,接着又举了起来,动作来得非常猛烈。突然,大白蝎一阵发抖,接着就一动不动了,身体伸得直直的,平卧在地上,再往后,仍旧不动,彻底僵直了,这蝎子,它真的死了吗?如果它确实用短剑刺杀了自己,靠自杀得到解脱,那么,毫无疑问它是死了。我们看到了,只那么短的时间,它就被自己毒液夺去了性命。

  但法布尔还是有些怀疑,于是镊子夹起看上去已经丧生的蝎子,把它放在一滩凉沙土上。一个小时后,所谓的死者突然复活了,和接受火烤试验前一样生机勃勃。法布尔继续试验了好几只蝎子,结果完全一样。原来,认为蝎子自杀的那些人,是被它突然失去活力的.现象迷惑住了,这说明蝎子并不知道自杀是怎么回事。

  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听到别人说的话不轻易相信,还要动手验证一下。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天,我和爸爸读了一本课外书,书上写着骆驼的鼻子内有一层会自动开关的膜,当沙尘暴来临的时候,膜会自动关闭。我半信半疑,和爸爸一起到动物园去看骆驼,果然看到骆驼的鼻子内有一层肉色的膜,象两扇能自动关闭的小窗户。

  昆虫记读后感 篇9

  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

  一天清晨,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昆虫是我们的朋友,所以为了他们,请不要去伤害昆虫!

  昆虫记读后感 篇10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这本书,将我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使我特别着迷。书中记载了十几种昆虫的生活方式,上演了一幕幕昆虫大战,让我知道原来昆虫之间的爱恨情仇竟然和我们人类相似……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掠夺者——红蚂蚁。它们骁勇好战,以抢夺为生。它们不会哺育儿女,也不善于寻找食物,它们需要有人伺候,因此它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抢夺黑蚂蚁的蛹,孵化成自己的奴隶。在红蚂蚁进军的途中,作者法布尔耐心地设下了四次圈套“阻扰”红蚂蚁的集团大军前进,尽管难度一次次加大,但是竟没有一次能够成功阻止红蚂蚁前进的步伐。由此可见红蚂蚁不仅有着坚强的毅力,而且还具有极高准确的记忆力。

  接下来,我们再认识一下歌唱家——蝈蝈。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一般发出声音的.是雄性蝈蝈,在深夜的田野里我们经常能听到它的“歌唱声”。蝈蝈以食昆虫为生,是农民伯伯的小助手,因此它还有“田间卫士”的称号。

  最后,将要登场的是勤劳者——蜜蜂,小蜜蜂的脑袋圆圆的,黑溜溜的眼睛咕噜咕噜地转,甜蜜蜜的嘴巴小小的,小巧玲珑的身子,细手细脚。别看它长得小,它可是一种危险的昆虫,它的尾巴里藏着一根小小的毒针。毒针一旦扎到人身上,就会让人的身体起个大泡。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小蜜蜂就会飞到花丛中采蜜,一直到秋天收集花粉结束后才放肯慢脚步,休息一下,可真算的上是昆虫中的“劳模”了。

  《昆虫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写出像《昆虫记》这样了不起的作品,就要像法布尔一样做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昆虫记读后感 篇11

  我喜欢在图书的海洋世界里尽情的吸取养分,读书是我最大的乐趣与享受。我曾经读过许多的书,如:侦探故事、悬疑小说、世界名著等。在我读过的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因为他为我们勾画出了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使我们对这个神奇的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昆虫记这本书主要讲了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生活、产卵、进食等多种不同的昆虫的生活习性,之所以这本书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是因为他对昆虫世界的描写不仅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而且对他们的生活记录的十分详细。这一切都源于法布尔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知精神,最终成为杰出的昆虫学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法布尔用其毕生的精力去观察、发现、研究昆虫。通过观察神秘的大自然,使人们对未知的世界有了了解和认识,他这种持之以恒,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法布尔曾经为了捕捉昆虫竟然将另一只昆虫作为诱饵放进自己的嘴里,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献身精神啊!如果他对昆虫、对自然,只有三分钟热度的话,那么法布尔是不会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昆虫学家的。他也不会写出《昆虫记》这本世界名著的,那我们也就无法读到精彩的昆虫世界的奇妙生活了。

  这就是昆虫记,他教会了我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本书他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也填补了我的课余时间,更使我懂得在学习与生活中,只有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勇于探索,才能获得成功的真谛。

  昆虫记读后感 篇12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昆虫记》的书,看了以后使原本就对昆虫非常感兴趣的我,就越发地喜欢上这些小虫子。

  《昆虫记》这本巨著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他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想,美术家一般的观察能力,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他耗费一身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本让他花费毕生心血的杰作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蝉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多么神奇的大啊。兽类动物有弱肉强食、寄生的现象,昆虫里也有类似的情况,蝉产卵的时候,有一种比蚂蚁还要小

  的小虫子,会将的卵产在蝉卵上面,而这种小虫子发育要比蝉快好几个月,这种小虫子的幼虫便拿蝉卵作为食物,供自己生长发育所需。

  小时候,在看《黑猫警长》动画片时,有一集是说母螳螂在结婚当夜将公螳螂吃掉,然后黑猫警长来破案的。一直以为这只是编造的,看了《昆虫记》后发现,这个动画片是真实的科教。让我了解了螳螂是一种

  无情的昆虫,母螳螂竟会六亲不认地把它的吞食掉,产卵后便再也不回来了,不管自己的亲生子女能否健康!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体,娓娓道来,在对昆虫日常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作者对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热爱。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是经过解剖等工序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而是亲身溶入大自然,不顾野外冒险的,就好比描写黄蜂,作者很细致地描绘了当时怎么冒着去观察黄蜂巢,又怎样弄懂黄蜂的习性,写得非常精彩。

  我非常喜爱《昆虫记》这本书,没事时我拿起它,沉浸在其中,仿佛和法布尔一起探究昆虫的奥秘。

  昆虫记读后感 篇13

  昆虫记是法布尔写的一本关于昆虫的书,又叫《昆虫物语》。

  这是一本专门写昆虫的生物学著作,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将自己融入昆虫的多彩世界中,记录下来昆虫真实的生活,表现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尊重。

  我最喜欢作者写的蟋蟀这一篇关于蟋蟀的文章。作者介绍意大利蟋蟀的活动季节是夏季,它的体型与众不同,发声很有特点,然后介绍了它的发声器官和发声方法,作者在夏季的夜晚倾听意大利蟋蟀的鸣唱,感觉十分美好。

  作者写的文章没有对意大利蟋蟀作非常全面的描写,而是重点介绍了意大利的蟋蟀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蟋蟀是歌唱家,这篇文章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意大利的蟋蟀的知识,也反映了作者认为昆虫生命的可贵之处。

  还有舍腰蜂。舍腰蜂它的腰是真的很细,他们怕冷,安静,喜爱和平。但是它们也十分聪明,非常不被人们注意。安安静静的蜂,喜爱和平的.蜂。但是它们因为怕冷,就会把蜂巢建造在厨房那,虽然那里很暖和,很适合舍腰蜂居住,但是还是会有舍腰蜂的幼虫被熏死。可爱又可怜的生物啊。

  舍腰蜂它们吃蜘蛛,就是背上有个十字架的蜘蛛,虽然我没见过,但是书里写舍腰蜂它们把它们的卵放到那种背上有十字架的蜘蛛的背上,当它们的幼虫从卵里出来时,就可以把蜘蛛吃了,饱餐一顿。

  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以上描述的种种奇妙的现象都出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只有读过它的人才会感觉到昆虫是有多么的可爱。

【昆虫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06-02

《 昆虫记》读后感12-15

《昆虫记》读后感01-12

昆虫记的读后感悟02-12

《昆虫记》读后感02-03

昆虫记读后感02-07

《昆虫记》读后感04-19

《昆虫记》的读后感03-14

“昆虫记”读后感03-22

“昆虫记”读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