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读后感

时间:2022-06-14 20:41: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水浒》读后感14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浒》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读后感14篇

  《水浒》读后感 篇1

  一部水浒传,我们记住了武松鲁智深林冲这样光明磊落的汉子,也有一些为了蝇头小利出卖自己灵魂的小人物,董超薛霸就是这样的小角色。做人做到董超薛霸这样,其实很可怜,不按照高太尉的意图去办,死罪;按照高太尉的意图去办,就会得罪很多上的江湖好汉,也是死路一条。就这层关系来说,当个小小的公差确实有点为难。

  不过董超薛霸二人却也有爱占小便宜的嫌疑。当陆虞侯当白花花的银子交给二人之后,因为贪图别人的钱财,竟然置别人的身家性命于不顾。想在半路上结果了所谓罪犯的性命。在林冲刺配沧州的路上,董超、薛霸的表演相当出彩。“百滚沸汤”洗脚、新草鞋打燎泡之阴狠毒辣自不必说,林冲大难临头苦苦哀求,董超却说:“说什么闲话?救你不得。”临死求救被斥为“闲话”,其冷血可知。野猪林中,若不是鲁智深及时赶到,林冲难逃一死。梁山上岂不少了一位光彩照人的角色。

  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不知道董超薛霸二人之不知道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如果钱财来路不正,如何能吃得好睡的香。看看二人一路的折腾,便看出钱可不是好东西。

  钱真的不是好东西,可是当时的上头更不是好东西。上自皇亲国戚,朝廷大员都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相互倾轧。高俅之流,为了一己之私,能陷害林冲一家,实在让人气愤。而董超薛霸既非大奸大恶之徒,也不是仗义疏财的侠客,当陆谦吩咐,又有钱帛相赠,自然喜不自胜。只是二人有所分工。解林冲去沧州的`时候,两个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薛霸骂林冲行路太慢,董超则在一旁劝解。薛霸要打林冲,董超假意扶着林冲。两人实际上志趣相同,想法一致。

  不过要做出两种态度来,恩威并施,使得犯人既敬畏又不致怨恨太深,才可玩弄犯人于掌股之间。两人共事多年,互有默契,这是两人的常用伎俩,也极为有效。林冲生性纯朴,怎晓得这些小人的伎俩。后来董薛因恶了高太尉,刺配到北京,“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从押解林冲一段,也很可看出这两人的能干来。董薛在官场上混迹已久,对人情世故也比较熟稔,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两面的态度,互相配合,应对揖让。陆虞候借高太尉之势,让董薛两人除死林冲。董超先说使不得,薛霸再劝,董超默许。他们的心气应该是一致的,否则不会只一句话就说服了。不过也要做出两面的态度来,这样可以说两头话,两处都留个余地。一方面不轻易应允,无形中抬高价码,另一方面又能退让妥协,办成事情。可以说是进退从容,左右逢源。押解卢俊义时,李固也是贿赂两人,想害死卢员外。同样的情形又重演了一遍,董超犹疑拒绝,薛霸劝解,于是都同意,坦然收了银子。

  董超薛霸典型的小角色,但的的确确做了件大事,那就是前后押解的两名犯人,一为林冲,一为卢俊义,二人弓马娴熟,有勇有谋,本都是国之栋梁,如果细心录用,自是社稷之福。奈何被逼上梁山,实在让人痛惜。而董超薛霸无疑是二人走上梁山最好的见证人。当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想让别人早死,没有想到多行不义必自毙,鲁智深的禅杖虽然躲过,可是浪子燕青的暗器确实射上就拔不掉的。像行行色色的董超薛霸之流一定要警记,银子虽然是好东西,可是有时会要了自己的命。

  《水浒》读后感 篇2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是一部有名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了以及时雨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被朝廷招安,最后却惨遭贼人陷害的故事。

  看完整本书后,书中一个又一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仗义疏财、为人正义的“及时雨”宋江、为人谨慎、武艺超群的“玉麒麟”卢俊义、沉着冷静、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吴用、疾恶如仇、安分守己的“豹子头”林冲、心粗胆大、率直忠诚的“黑旋风”李逵……一个个鲜明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要说起《水浒》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当属军师“智多星”吴用。

  可能本就喜欢那种比较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军师角色,看过《水浒》后,我就被吴用给深深地折服了。吴用表字学究,上应天机星,足智多谋,通晓文韬武略,满腹经纶,是梁山起义军的军师。上山前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后协助晁盖智取了梁中书给太师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躲避官府追缉,这才上了梁山。

  我喜欢吴用的足智多谋:

  为晁盖出谋划策,智取生辰纲;投奔梁山,但为王伦不容,于是激林冲火并王伦;利用连环计巧攻祝家庄;扮算命先生,智赚玉麒麟;元宵节时,潜于京城,里应外合,破城救人,智取大名府……这一桩桩事,可以看出他的'智。

  我欣赏吴用对宋江的忠诚:

  在招安后,因宋江被害后托梦给他,于是他便与花荣一同自缢于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他宁愿一生追随宋江,也不愿改换去听从皇帝调遣。这便是他的忠。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关于吴用的一个小故事:

  “吴用曾经交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朋友王先生。王先生的三个儿子,也都是出众的好郎中。这一天,王先生生了病,三个儿子方法使尽,也没有给自己的父亲看好病。王先生整日闷在屋里卧床不起,愁眉不展。

  听说老朋友病了,吴用抽空从私塾出来去看王先生。一进王先生家门,吴用二话没说,先是给王先生号脉,接着开了一张药方,吩咐他的儿子们照药方去办。

  王先生的儿子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甘草桔梗金银花,吃完之后再去抓。主治:经血不调。’这哪像是药方,简直是开玩笑,不过他们当着吴用的面,也不好说什么,就把药方放到了一边。吴用走后,三个儿子把药方拿给王先生。王先生接过一看,差点把牙笑掉:‘哈哈哈,好我的吴先生,连男女都不分还想治病,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可笑可笑!’笑完之后,觉得身上轻松了些,他便顺手把药方贴到墙上,看见了就想笑不久,王先生的病竟很快奇迹般地好了。

  这时,吴用又来到王先生的家中。王先生向他问起药方的事儿。吴用回答说:‘您得的是忧郁症,无药可治,要想去掉烦闷,须笑口常开,方能治愈。所以我才给您开了那张看似荒唐的药方,来医治您的病情。’王先生听后,茅塞顿开,更加佩服吴用的才学了。”

  若用一句话来形容吴用,我觉得应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水浒传》是中国最早用白话文写出的章回体小说之一,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也流传着许多正能量,我们要学习这些梁山泊好汉的“忠”——对家国之忠,和“义”——对朋友之义,亦是正义。

  《水浒》读后感 篇3

  天下(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时,真是大段着力不得。所以《水浒》一书,断不肯以一字犯着鬼怪,而写虎则不惟一篇而已,至于再,至于三。盖亦易能之事薄之不为,而难能之事便乐此不疲也。

  写虎能写活虎,写活虎能写其搏人,写虎搏人又能写其三搏不中。此皆是异样过人笔力。

  吾尝论世人才不才之相去,真非十里、二十里之可计。即如写虎要写活虎,写活虎要写正搏人时,此即聚千人,运千心,伸千手,执千笔,而无一字是虎,则亦终无一字是虎也。独今耐庵乃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

  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固已妙不容说矣。乃其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待转身回来一段:风过虎来时,叫声“阿呀”,翻下青石来一段;大虫第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一段;寻思要拖死虎下去,原来使尽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正提不动一段;青石上又坐半歇一段;天色看看黑了,惟恐再跳一只出来,且挣扎下冈子去一段;下冈子走不到半路,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叫声“阿呀,今番罢了”一段。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遂与后来沂岭杀虎一篇,更无一笔相犯也。

  但是我却和金圣叹有不同的看法。

  金圣叹的这篇颂扬文字,把施耐庵吹得太响、捧得太高了,不但言过其实,而且逻辑混乱。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容易说的'就是鬼,最难说的就是虎。因为鬼谁也没见过,可以信口开河,而老虎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其突出的性格形状,不能瞎说。所以《水浒传》中从来不写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写打虎(武松打虎、李逵杀虎、解珍解宝捕虎)。而且三次打虎,各有特色,都不雷同。

  其实,这是偷换了大前提的诡辩术。你想啊,鬼虽然谁也没见过,难道老虎就是人人都看见过的么?宋元时代,老百姓还没有动物园可进,除了猎人和偶然遇见老虎伤人的旁观者、幸存者,谁又能看见活老虎吃活人呢?那时候,就是做成标本的死老虎,也不是人人都能够看见的。尽管施耐庵先生曾经在杭州当官,后来终生定居苏北,我估计他很可能连标本也没看见过,更不用说是活老虎吃活人了。

  我小时候听老师说:施耐庵写武松打虎,是先请一个画家画一只老虎,挂在墙上,天天琢磨老虎吃人的神态,所以写得这样生动。这话我就不相信。画家如果没有看见过老虎吃人,能画得活龙活现么?就算他看见过老虎吃人,也画出来了,但那既不是动画,更不是电影,施耐庵看见的,依旧是静态的死老虎。

  这种凭想象画出来的死老虎,和凭想象画出来的鬼怪有什么不一样?施耐庵既然没见过老虎怎样吃人,凭想象写的老虎抓人,还不是根据主观想象和感受写的?这和凭想象描写妖魔鬼怪有什么不一样?再说了,他这样说,不是分明贬低了专写妖魔鬼怪的吴承恩么?

  《水浒》读后感 篇4

  《水浒传》第九回是“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开始一段写鲁智深救了林冲并一路护送林冲直到安全的地方,再次说明鲁智深做事有始有终,看似鲁莽,实则精细。

  接着柴大官人首次出场,我就觉得有点奇怪了,柴大官人结交江湖好汉、犯罪囚徒,他到底想干什么?仅仅是为了交朋友吗,恐怕未必。柴进对林冲很热情,但是你不要以为他真这么好客,洪教头按理来说应该也是柴大官人庄上的客人,只因为比武输给了林冲,灰溜溜地离开,柴大官人竟然丝毫不作挽留,可想而知,如果输的是人林冲,恐怕也是同样结局,可见柴大官人看重的是有本事的人,而不是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再联想到柴大官人是前朝皇室后裔,我很怀疑他的动机,不过他量才结交,不是个有度量的人,成就终究有限。另外比武时柴进把银子扔在地上让林冲和洪教头抢,我不知道当时的习俗如何,在我看来根本就是对两人的侮辱,洪教头是个庸人就不说了,堂堂林教头沦落到像街头卖艺一样,真够可怜的,也可见柴进对这些人根本不是真心结交。

  一段情节把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得活灵活现,可见当时大宋官场的黑暗,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几个是干净的,牢城营的贪官唯一的好处就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林冲也首次感觉到了钱的作用,有钱可以通神。不过看到一身本领的林冲这么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实在让人有些痛心。

  读这一回我认为他们是有一定结果的,但我也学到了。凡事不要瞧不起别人,有些人虽然看起来落魄潦倒,但是可能身怀绝技;其次做人要谦虚,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盲目的自负;还有无论对什么人都要好的态度,不能凡事都咄咄逼人,否则吃亏的只有自己。洪教头就是没有注意这以上三条,自视甚高,瞧不起林冲,结果自己丢丑!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景阳冈武松打猛虎”这一回。有一天,武松走到景阳冈下,不顾店家喝了很多酒,上了“三碗不过冈”的劝告,也不管店家说冈上有老虎伤人,喝了很多酒,上了景阳冈。他正要躺在大青石上休息,树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读到这里,我捏了一把汗,生怕武松被老虎吃了。武松拿起棒子打老虎,谁知哨棒断了,他非常镇定,空手打老虎,用尽平生力气把老虎打死了。我太兴奋了,武松竟然那么厉害,真是令人佩服。他不仅英勇,而且为人忠厚、侠义,在“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这一回中,他还帮助施恩把蒋门神抢走的快活林给要了回来。

  我觉得在作者笔下,“行者”武松就是勇敢和忠义的化身,这也是我心中的英雄偶像。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都要像武松一样时刻保持冷静,通过坚持和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也要学习他的仗义、行侠,遇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们。

  除了武松,我还很喜欢武艺高强的“豹子头”林冲、心粗胆大的“黑旋风”李逵、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吴用,读完这本书,我都想去到他们的年代,和他们做朋友。

  东方朔说过,太平盛世,用之为虎,不用为鼠。

  赵佶当了皇帝用了高球。高球充其量也就是个宋朝的马拉多纳。他懂啥!还好宋朝还没有女子为官的制度,不然李师师恐怕也会成为行政办公室主任,并兼硕士导师学科带头人了。不过李师师搞公关应该很在行。

  金圣叹在评《水浒》第一回有,“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古今一理,我不知道中国人是不是有智慧,能在历史中吸取教训。

  金圣叹不愧是才子,这一番话,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水浒》读后感 篇5

  《水浒传》是一部中国的经典长篇小说,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分为一百二十回,主要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人因为各种原因在梁山泊落草为寇,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在梁山泊抗击官兵,又在被招安之后为国出力的故事。

  一说到《水浒传》,肯定会有人开始大谈特谈那些奸臣如何迫害好人以至于使他们不得不反上梁山,又大赞英雄们是多么忠义,即使沦落至此也等待着国家的招安以便重新为国出力——在被赞誉的人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宋江,因为书里也称他是“及时雨”。

  但是,宋江真的是那么“忠义两全”吗?

  不,不是的,而且可能还离真正的忠义差远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先从书中第一次出现“山东及时雨宋公明”这个人物的第十八回着手进行分析。宋江最开始的时候是郓城县的一名押司,是当地地方政府的一名小吏。但是他作为地方政府的一名小吏,却在从何涛那里得知要抓晁盖时“飞马”通知了晁盖——这一着,不是摆明了的违背国家法律而且还犯下了通天大罪?而且,宋江这时的行为明显与之后在梁山泊时每当李逵说要**时便急忙喝止的行为是矛盾的——前者视王法若无物,后者却又视法规重如泰山。并且,宋江口口声声说是所谓的“贪官污吏”逼他反上梁山,可是他被官府追捕的罪名是什么?最早是因为阎婆惜发现了他与梁山泊的贼人有往来,而他就杀人灭口了——所以有了第一次被追捕。第二次被追捕是为了什么?酒醉之后吟反诗——你有听说过哪个忠心报国的人会因为酒后要抒发自己的不得志而跑去吟反诗的?!这不是摆明了视国家法度于无物还会是什么?

  后来在宋江被捕后,还有一个很细微但能够体现出宋江的虚伪的细节:在路遇梁山泊人马时,花荣要为宋江开枷,宋江连连推辞,还说“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而在穆太公庄上,当两个公人说“这里又无外人,一发除了行枷,快活睡一夜。”宋江就轻易地说“说的是。”当时应允,去了行枷。而且在逃跑时还不忘带上行枷。后来怕误了期限,重新上路时“依前戴上行枷”——这不是说明宋江在被穆弘等人挽留在穆太公庄上时是没有带着行枷的'?!这么看来,他在梁山的一番作为不是别有用心还能是什么?其人虚伪,可见一斑。

  说他不义,是因为他弑了晁盖,还无耻地占了梁山泊的头把交椅。为什么我会认为他弑了晁盖而将梁山泊据为己有呢?首先,宋江将大批的他所结交的犯了事的英雄豪杰送上了梁山泊——也就是说梁山泊的大部分将领都是宋江的嫡系。其次,在宋江上山之后,山寨内里的各项人事调动(书中在第四十一回最后倒数第四段和第五十一回第三段)居然都归给宋江管理——要知道,当时晁盖还没死,宋江还不是头领——结果他居然在行使头领的职权。再有一处:宋江上山之后,晁盖三次说要亲自带兵出战,宋江都不让(第三次后来是没有拦住)——这简直就是变相软禁了晁盖。

  另外,关于宋江之弑晁盖,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在晁盖中箭死了的时候,宋江“似考妣一般,哭得发昏”但,在这之后便没了为晁盖报仇的打算,反而管自己打理山寨去了——直到曾头市又一次强抢了梁山泊的马匹,才再一次举出“报仇”的旗帜而发兵攻打——这之间隔了八个章节——宋江简直是摆明了的不愿报仇。

  宋江其人,真的是“忠义双全”的吗?众人口中堪称楷模的宋江,也不过是一个为了一己私利什么都可能做出来的狡诈之徒罢了。施耐庵这样将宋江的本性隐藏在细节中,实在是大有可思索之处。

  那么,生活中常见的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人,真的表里如一吗?

  《水浒》读后感 篇6

  《水浒传》的第三回,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感受至深,是因为身为军官的鲁提辖,为了一个遭受恶霸豪强欺压的弱女子,而敢于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最后因失手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而被迫出家做了和尚,让我不禁对鲁智深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故事描绘的是,渭州经略府提辖鲁达和史进、李忠在一家酒馆喝酒时,闻听了金翠莲父女遭受当地恶霸镇关西欺压的种种不幸遭遇,甚感不平,就出手相助。不曽想在教训镇关西这个恶霸时,一方面是基于义愤,另一方面是防卫过当,竟然三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按照封建社会杀人偿命的法律制度,鲁达因此遭到了官府的通缉,最后被迫出家做了和尚,并因此改名为鲁智深。

  鲁智深本来有一个不错的工作,有一份现在看来是旱涝保收的工资收入,却因为一对素不相识贫困父女而失去了这一切,不得不令人感到敬佩。尽管鲁智深的这种助人行为有些冲动,但是他这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称道的。小说中的鲁智深,面对金翠莲父女惨遭恶霸镇关西盘剥欺压,毫不犹豫、不计后果地出手相助,面对手拿剔骨尖刀、穷凶极恶的镇关西毫无惧色。既生动地描绘了鲁智深善恶分明的个性,更显出了鲁智深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我们要学习鲁智深的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精神,但也要学会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与恶人斗勇时还要学会斗智。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运用智慧将坏人绳之以法,千万不能因为帮助别人而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甚至触犯法律。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终于被我啃完了,啃出了替天行道的举动,啃出了以忠义为主的理念。。

  《水浒传》是施庵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书中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有仗义疏财的宋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鲁智深,有足智多谋的吴用,还有胆大如虎的武松等等,他们组成了梁山泊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当然还有为非作歹的高俅,有诡计多端的蔡京和昏庸无比的皇帝,他们成了朝廷的奸臣、昏君。《水浒传》时而让我唉声叹气,时而让我眉开眼笑,时而让我热血沸腾,时而让我伤痛欲绝。心中的感情此起彼伏,文中的故事引人入胜。

  《水浒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的李逵,他虽然有些野,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还是非常忠诚,非常讲义气,还非常的孝顺。记得有一次,李逵要把家里的'瞎眼老母接到梁山享福,途经小树林时,李逵让老母亲在林子里休息,自己去为老母亲找水喝,可是,等他找水回来,哪里还能看到老母亲的身影啊,老母亲早已被树林中的老虎吃得一点不剩,只留下了一点的衣物,李逵一气之下,拿起两把斧子,使足劲,直往老虎身上砍,一连把四只老虎都给砍死,才解了他心头之恨。

  李逵的举动体现了一个“孝”字,孝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孔子也曾说过一个人应当“入则孝,出则悌。”回头想想自己,我有没有做到“孝”?整天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有时为了得到心爱的玩具,还和父母闹得天翻地覆,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笑,想想都觉得惭愧。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定以后改掉任性的毛病,尽可能地为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也能有时间休息休息、看看书、读读报,我相信,这样一定会博得父母会心的一笑。

  《水浒》读后感 篇7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这不免使人为他们鸣不平。在批判宋王朝腐败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领军人物。他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大学问家金圣叹对宋江贬得非常厉害,他说宋江这个人是“下下”。就是“定考下下”,下等里边的下等。当然我们评价人物不能只顾自己的好恶。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宋江的描写来加以分析。大家知道,《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孝义黑三郎主要是就他的家庭伦理道德来讲的。第18回就说他“于家大孝”,对待自己家里的父母亲的一个态度,突出的是“孝”。第二个绰号是及时雨,第18回也有介绍。说他仗义疏财,喜欢扶人之困,喜欢救济别人,所以就好像需要雨的'时候,雨就下来了。所以就把他比喻成及时雨,第三个绰号就是呼保义。保义郎是宋代武官的名字,宋江以“自呼保义”来表示谦虚,意思是说,自己是最低等的人这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呢,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持忠义,呼,大家都那样叫他。那么“呼保义”这个词,大概就是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另外一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宋江这个人的一生?大家的看法也不一样,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实际上“权术”这个词,我觉得它仅仅是处理问题的一个手段,喜欢玩弄权术,并不见得这个人就很坏。它不是他一个品格的表现,而是他一个处理问题的一个手段。

  那么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

  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说他是打着仁义旗号的机会主义者,动机不纯的义军首领,出卖梁山投靠朝廷的投降派,还是具有革命者气质的农民领袖,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水浒》读后感 篇8

  是夜,灯火星星,思绪缥缈......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的太晚的话,不那么痛快。

  读书,亦是如此。

  那是少年,意气飞扬,初读水浒,只觉穿越千年:铁马金戈、战火纷纷。那里,有可以实现的满腔抱复,有压不弯的傲骨;酒,痛快地喝,马,肆意地骑;风里、雨里、阳光里,皆是义气......

  那时读水浒,李逵的孝是孝,鲁智深的痛快是痛快,林冲的武艺是武艺......现在重新捧起书,重走那条儿时走过的路,一切面目全非,李逵的孝不是孝,鲁智深的痛快不是痛快,林冲的武艺不是武艺......曾经的一切恍如雾里看花,看得那么不真切、那么不真实。

  曾钦慕于那句“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何等的侠义、爽快,但现在看来如果生死之交可以这么轻易得赋予一碗薄酒,那么这生死怕是轻于鸿毛。

  曾经钦佩林冲,那与洪教头一棒令人热血,但这么热血的人却是为了丢在地上的几两银子耍起武艺。“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林教头不在顾忌,打断了洪教头的`腿。呜呼,大丈夫如是,悲哉!

  曾经钦慕于鲁智深给金家父女的五两银子,像鲁智深一样轻蔑于李忠的几钱碎银子,却忘却了那对于一个街头卖狗皮膏药的人来说,是不小的一笔积蓄。

  曾经我也瞧不起李忠。那个不起眼的李忠,泯没于众人中,整本书属于他的笔墨也就几笔寥寥,一个卖狗皮膏药的,一个武艺不起眼的汉子。但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因为和史进、石秀、陈达、杨春、薛永几个兄弟一起,宁愿被庞万春一伙乱箭射死也不会逃跑;即使一天收入微薄,也能把那点点血汗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手。拥有巨大财富的拿出一两千可能不是难事,但对于一个路边摆摊的这就是义气。不必对一个拼尽全力的苛责,“贵人多忘事”,那“不贵”的人,摸爬滚打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我们大多都是没有本事、都是“不贵”的人,但这不会妨碍我们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好人。

  也曾经叹服于李逵之孝,慕他富贵时不忘母,赞他背母百里路,怜他失声哭母。如今看来,当时的我也仅仅浮于表面。在那个昏暗的时代,彼带来万贯家财,亦可招致祸患,许多东西都曲笔写了,真正要表达的往往要拨开层层雾去看。且看李逵何时起意接母上山,实在宋江几人都接父母享受天伦之后,那时孝开始变质了。再看他还未创出天地时,在家乡出过祸事,是哥哥代他受罚,上梁山后也未记起这位兄长,都道长兄如父,一个不顾念手足之情的人谈笑未免太可笑。背母上梁山途中,母亲渴得想喝水,李逵只是让她忍着,这是自私。最可笑的是发现母亲被老虎咬死之后,李逵杀虎后找了寺庙竟是一夜好眠,第二日,呜呜大哭,埋葬母亲。如王路所言:“江湖好汉也是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任何一个深爱母亲的人,母亲死去后怎会好眠,又怎么忍心让母亲尸骨暴露于山野之中?这孝,荒诞至极。

  这些“曾经”,在夜里飘飞,漆黑的夜深沉的像层雾,看不清,看不透......但那些走过的路,那些思索,那些遇到的人和事,足以成为星火,让我们得以透过雾,渐渐看清雾一样的人、雾一样的事......

  心存曲直,胸有丘壑,眼观山海。

  《水浒》读后感 篇9

  看完《水浒》我的感慨不过“义”“俗”两字。

  “义”便是义气,梁山好汉相聚不过为个“义”字,而这“义”的由来却是鱼龙混杂,有的是当真的江湖侠义,有的不过被逼而产生所谓的“义”,总之各类的理由。情谊能产生“义”,被搭救而感恩能产生“义”,日久而生亦能见“义”。一百零八人不过为一个“义”聚集梁山,也因个“义”让《水浒》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爱读《水浒》,说到底就是图个看他们豪迈义气的爽快,逞逞英雄好汉的威风,满意抒发自己的豪情,以此来充实我们内心的“义”。

  “义”同样是正义,是替天行道的大义、真理。一个个好汉不是被官府欺压,就是家景不好,或是冲动得动不动就拔刀相助的易怒者,总之一个个都看官府不顺眼。然后,上山的人多了便搞出一番名堂,许多人慕“义”而来,百姓也支持打官府,于是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个名震江湖的大匪团。

  这“义”也是作者写这个故事的引索,情节顺这线延伸开来,最后成了这部大作,看故事的大纲,总就是个“义”字。

  说完“义”之后,咱们再来说“俗”字。“俗”不是套路俗,故事题材在当时算是标新立异;也不是语言俗,通俗易懂的白话夹文言,当时已经不能叫俗,是符合故事中人物性格与背景。那“俗”在哪,应该是好汉们的思想太“俗”,故事中好汉的思想不过两种:一种守旧,一种激进。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想法太俗,一种人根本没想法,只会冲动地喊“干!”“上!”之类的不经大脑的话,对我们学生自然不是什么好教材,于树立准确的“三观”也确实无益。语文书上称他们是沉着、谨慎、有聪明,或率性、真诚、重情义,说穿不过“犟”、“蠢”两字能概括。一个个要么没受什么教育,要么从小灌输的封建思想烙进骨子,除了些脑袋不灵光的李逵之流,剩下有主张的人再有聪明、才学也逃不了这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的“俗”,这也导致他们所做之事逃不了“俗”。最终甚至为了祖上有光做了接受招安的蠢事,宋江更为了朝廷把忠诚自己的李逵亲手解决。这样看,在他们这些好汉眼中,为朝廷伸张的大“义”,可要远胜于兄弟友谊等小“义”。我想这也就是水浒后半段令人寒心之处,也是金圣叹执意删去的原因。倘若现在仔细想想,好汉们的性格,便能发现最后起义失败的下场其实是早已注定的。

  归根结底,作者想反对的、不满的,或许正是这个“俗”字。一百零八人,多长人是正真齐心“干革命”的呢?每个人各怀鬼胎,表面上为相同的“义”字聚集梁山,而各自的“义”的内含却并不相同。最终“义”成了“俗”,他们中知其内含的共作不知;抱愧利用“兄弟”,相信“义”的则可悲的受到背叛,成为他们实现大“义”,投向“俗”的.垫脚石,而心甘情愿的牺牲。这样貌合神离的队伍所谓的“义”着实有些寒碜,作者写时是否带有些讽刺的意味呢?不禁令我这样想。

  抛开作者的意图与文章中央、线索、深刻内含不谈,读者真正想要的不过是“真”,不过是“爽”,不过是随心所欲,斩开束缚,而水泊梁山,大概就是所谓“桃花源”之处。令我感受最深的不过是好汉的豪气、匪气,和无所畏惧的气魄。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结尾处的话“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承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也许《水浒》的最出色、最成功之处,就是这样一种洒脱,这样一种“帅气”吧。

  《水浒》读后感 篇10

  千里水泊,苇作岸,天作边,一派好风光。北宋末年,奸臣当道,鸡犬不宁,一百单八好汉揭竿而起,烽烽火火,闹遍九州。把忠义当酒,用壮烈作茶,满饮一杯,前方是万里阳关路。

  浩浩荡荡的百万言巨著,就如同满腔的好汉气魄,闭卷沉思,却难逃金戈铁马的豪情壮志和那曲久盛不衰的悲歌。每个时代的末年都少不了贼臣抹上的污浊,总会有多少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正义,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一次次的邂逅,终成英雄弟兄的聚义,三败高俅,两赢童贯,让看官难书心中欣喜,招安成为正道,建功立业,精忠报国,是每个有志男儿的夙愿。东征西讨,北伐南战,录下赫赫战功,饱饮御酒,却忘不了离去的的弟兄,鸟尽弓藏,名成身退,又能有几人熟谙这处世之道,往事已成灰烬,只留下空空的怀想。耳熟能详的故事,巧嘴难描的悲壮,百二十回的精彩,静述人生哲学。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印象还留下侠义的影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二郎醉打蒋门神,行侠仗义的帮助无疑是大快人心,而却忘了自己已经深陷泥潭。用不着拳头的力量,在追梦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他人也亦复如此,伸出双手,满怀热情,面对的.必然是愁眉舒展的笑脸。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是悦己的良药,服下一帖,暖意就会升腾在心上,也升腾在别人心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援助,定能汇成洪流,直通东海。

  有了诚心的帮助,少不了山盟海誓的情谊。梁山泊好汉来自四方,日久天长,谁人心中没有亲同手足的友谊,征方腊时,每折一员弟兄,宋江无不是痛哭流涕,深厚的兄弟情引来天上之水,把大业推向成功。世上并非什么地方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错综复杂的小巷是路上必须走过的地方,有一个挚友,才能寻得一条出路。想象片刻,当你迷路时,眼前是茫茫的大沙漠,独自徘徊,且只有黄沙莽莽,与别人结伴而行。而你我却不知道何去何从,却多一份团队的力量,多一份心灵的依靠,就多了一份乐观和豁达,也许成功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水浒》写满了好汉们的奋起抗争。林冲雪夜上梁山,真是受尽了百般迫害,妻子离散,家破人亡;血溅鸳鸯楼,武松杀人如麻,还不是因为张都监和蒋门神的串通。不惧权威,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每个人难免有脱漏,用不着妥协和逆来顺受,指出方为正道。

  季布一诺,胜于千金。宋江时时不忘晁天王临终前信口而出的遗言,引出与东平,东昌府的大战。人无信不立,逐梦其实就在践行自己的诺言,有的人为一句话奔波了一生。我小时读过的《小公主》就有这样的故事:有个印度绅士为了他朋友拉夫的遗愿,千方百计,跑遍欧洲。最终发现拉夫的女儿——萨拉就是住在自己隔壁阁楼里的寒酸仆人。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如果不呢,我相信他会继续找下去。

  水泊千里已成往昔,伫立凝望,满目是波澜壮阔的起义史诗,满耳是激昂澎湃的英雄赞歌。这颗文学史上的明珠依然熠熠生辉,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忠义会堂上的好酒是那般醇香、深厚,弥漫着诚和信的馥郁;壮烈征途中的清茶是那般淡雅、质朴,溢满了奋与搏的幽香。小呷一口,却难掩醉态,静倚一叶小舟在泊里徘徊……

  《水浒》读后感 篇11

  初读《水浒》,还是小学时的事,《水浒》读后感。那时的我怀着对英雄的憧憬,沉醉在一百零八好汉锄强扶弱的故事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读着一个个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不禁为他们的壮举喝彩,为他们不幸的遭遇不平。吴用的锦囊妙计、花云百步穿杨的箭法、公孙胜呼风唤雨的法术…令我心驰神往。他们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壮举,让水浒好汉成为了我心目中的英雄。

  初中时又读《水浒》,读出的便是宋王朝的'腐败。北宋王朝末年,帝王荒淫无度,一年的赋税仅够九个月的支出。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帝王的无能致使朝中妖风四起。那太尉高俅本是市井小人,只因踢得一脚好球,便"深受赏识",掌管天下兵马;而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一身好武艺却偏偏遭人陷害,报国无门。大名府梁中书,给当朝蔡京的贺礼一送便是十万贯财宝,大手笔,好不气派;而百姓却贫困潦倒,名不聊生。如此国家,却又怎能不败?

  今年暑假,我再读《水浒》,对书中的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后感《《水浒》读后感》。作者在文中多次描写相似的情节,却又从中展现人物不同的性格品质。同样是杀虎,武松打虎体现的是勇猛,而李逵杀四虎,体现了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同样是杀恶霸,杨志怒杀牛二,写出了一个英雄报国无门的落寞和再三受辱的激愤,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将鲁达为人忠义好打不平的性格描绘地淋漓尽致。虽然作者硬是写了一百零八位好汉,不免有强凑一百零八星宿之嫌,但对人物细腻的刻画令人由衷赞叹。

  然而在读《水浒》时,心中总是存有疑虑:梁山好汉究竟是"义",还是"不义"?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为兄报仇手刃仇人,那自然是"义"的,但他却顺带灭了张都监满门,还留下血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张都监再不仁,却也与他的家人无关。为仇恨而灭人满门,如此残忍、嗜杀的行径,又怎能算作"忠义"?李逵江州劫法场,那是对宋江、戴宗的一片忠心,是"义"无错。可他劫法场时"不问军官百姓,只顾砍人,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连围观百姓都杀,这般滥杀无辜,似乎也不能算作"忠义"。还有那智多星吴用,计激林冲火并王伦在先,设计陷害卢俊义逼他上梁山在后,大违"忠义"之道。至于那宋江一心接受招安,害得追随梁山好汉死伤殆尽,这样的做法,难道也是"义"?水浒中的好汉们似乎都有他们的多面性,既是"义"的化身,又是"义"的破坏者,令人困惑,使人深思。

  近日,新《水浒》在各大卫视开播,草草观之,却发现情节多与原著有出入,人物的对白也显得苍白。精妙特技的背后,少了一份英雄的豪情。也许《水浒》的精彩,只有通过那厚厚的书册,才能探寻那几百年前跌宕起伏的故事。

  《水浒》读后感 篇12

  读完《水浒传》,我对“英雄”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水浒梁山108位好汉,看上去个个本领高强,身手不凡,但真正称得上“英雄”这个名号的,我觉得只有鲁智深一人。

  鲁智深身上有着鲜明的五大特点:武艺高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侠肝义胆,人缘广泛。

  首先说武艺高强,在小说主要描写的几个人物中,几乎是个个武艺高强,但是令读者印象并不深刻的几人,比如说朱武、穆弘、陶宗旺等人就没有高深的武艺,施恩甚至连蒋门神都打不过,再看看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中,镇关西(郑屠)平时仗着自己有点武功就欺负老百姓,结果被他三拳就打死了,足见鲁智深武艺不凡;“倒拔垂杨柳”更是证明他力大无穷,估计整个梁山泊只有他一人能做到;跟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切磋武艺打成平手,由此可见,鲁智深的武艺在梁山泊众多好汉中属于顶尖级的。

  鲁智深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他听到金家父女的泣诉之后立马来到肉铺帮他们报仇,直接将镇关西打死;他离开桃花山后来到瓦罐寺,发现瓦罐寺的和尚偷鸡摸狗,调戏妇女,便为民除害,杀了两个非奸即盗的和尚。在大相国寺时,他也教训过一帮搅闹菜园子的`泼皮无赖,当他听说高衙内欺负林冲娘子时,他当场就想打进衙内府,找高衙内算账。鲁智深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的眼里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

  鲁智深虽然外形粗犷,但他粗中有细。拳打镇关西中在金家父女逃走时,为防止店小二通风报信,鲁智深有意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他先故意戏弄镇关西,让镇关西拿着剃骨尖刀出来拼命,让群众意识到他的举措是正义的;在失手打死镇关西后,他从容应对,说镇关西装死,求得老百姓同情,一边骂,一边大步离开;在林冲发配沧州时,他担心林冲会被奸人所害,从东京一路暗中保护林冲到沧州,直到交接完了才返回。

  侠肝义胆在鲁智深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鲁智深为救金家父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通缉,为了不连累收留他的赵员外,他毅然决然选择在五台山出家;在林冲被陷害发配沧州后,他一路跟踪保护着林冲。在董超、薛霸拿热水烫林冲的脚时,他便想冲出来放了林冲,但又因为距离东京太近,担心两人很快就会跑回去报信而作罢。在野猪林两人想要林冲性命时,他再也按耐不住,打倒了两个官卒救出林冲;他做事敢作敢当,就算落草为寇,也不会去伤害百姓,而林冲、杨志等人都是迫不得已才上梁山。

  鲁智深的人缘广泛,也几乎是公认的。他与很多好汉不打不相识,先是结识了史进、林冲、杨志,后来在二龙山又结识了武松、朱武,再到后来三山合并,在梁山上他深受广大英雄好汉的尊重和欢迎;他也是一个朋友真正认可的人,在林冲要杀被俘的高俅时他是唯一支持林冲的人,因此鲁智深可谓是德武双馨、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

  鲁智深一生光明磊落,做事从来不是为自己:不管是帮助金翠莲父女(拳打镇关西),还是解救林冲(大闹野猪林)……都是为他人、为朋友,而武松则不同,他杀西门庆、潘金莲是为兄复仇,醉打蒋门神是为报答施恩,血溅鸳鸯楼为了报张都监谋命之仇,为的都是自己的私事。鲁智深虽然是一个僧人,但是大是大非看得十分明白透彻,尤其是当梁山泊接受招安以后去征讨方腊时,他选择了回避,因为他知道,真正使天下动乱的不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而是朝廷的奸臣高俅、蔡京等人,所以他坚定地选择在六和寺出家,避免同农民起义军自相残杀。

  纵观鲁智深一生,既有大勇,又有大智,更有大义,是水浒梁山中唯一的真心英雄。

  《水浒》读后感 篇13

  《水浒传》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名著,是我国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与《水浒传》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一些剧本,而且还有小说的著作,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合著, 《水浒传》这本书是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各路英雄好汉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在《水浒传》里是以一个“义”字写的,在《水浒传》一共有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为兄弟,都是为朋友赴汤蹈火,两助插刀, 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在《水浒传》里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写了每个英雄好汉被当时的朝廷的腐朽和黑暗,被逼上梁山起义反抗,这本《水浒传》里写了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是十分地精彩,写出了每个英雄的起义的原因,其中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和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两回最让我深刻,而且这本《水浒传》读了之后,令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与知道了在古代的.英雄故事和那时的朝廷的管理十分腐朽。

  在那两回里是写了武松在张青的照顾下,管待了三天,最后武松再辞了要行,张青要和武松结拜为兄弟,送来十多银两,在出门前,武松只得洒泪别了,去路投孟州来。来到了城里,直至州衙,武松却被发本到处牢城,公人带武松到单房里,武松自到单身房里,早有十多个一般的囚徒对他说道:“好汉,你新到这里啊……都是对他说怎样讨好那些官兵,如果不讨好那些官兵就会有怎样惩罚。但武松在那里却被款待了三天,武松被囚犯对他说的话忍不住了,要见他们的首领,最后施恩接见了武松,对他说了对他款待的原因,是有事情要请求武松,所以十分热情地款待武松,让武松回复元气。接着武松和施恩就去天王堂,让武松证明自己的状态了,武松一个人把三五百斤石头抱了起来。

  接着武松就以一个”义“字去为施恩帮忙了,而且还显出打虎的威风,来打翻那厮盖世的英雄。啊!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知道了水浒英雄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一面,一个人在世上都是以一个”义“字来为朋友帮忙,而且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关爱和一份及其重要的关怀, 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 《水浒传》里写出了一个义气和当时朝廷的腐朽,在

  《水浒传》里的英雄都是十分地勇敢,而且十分讲义气,只要说过帮忙就会尽心尽力地帮忙,不会像当时的朝廷一样要什么奖赏,令到当时的社会腐朽,在我们社会中一定要互相帮助与互相关爱,才能让社会充满爱呀!

  《水浒》读后感 篇14

  “大河向东流呀,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不少人都会想起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三国过于理性,西游过于浪漫,红楼过于晦涩,只有水浒,称得上是老少皆宜。农忙时到乡间看看,儿童们在街上扮演者水浒中的角色,;老人们在树荫下谈论着水浒的片段,就连妇人们,也会哼几首与水浒有关的曲子。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关于《水浒传》的课文,人们的口中,也不时会蹦出一些出自水浒的成语……可见,《水浒传》这部名著,已深深进入到了中国人的心里。

  《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内容的小说,全书讲述了108位好汉为生计所迫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的故事。落草为寇的好汉们心存善念,只是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后来,一百单八将在宋江的领导下接受朝廷的招安,为朝廷四处平息祸乱。虽然建功无数,但是梁山好汉们也是损兵折将,最后,全部死去了,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被小人出卖;有的病死……只有少数几个是寿终就寝……

  水浒传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动人心弦的曲折故事情节,还在于他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鲁智深是圣人——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手拿禅杖却身纹纹身;身着禅衣去喝酒吃肉……完全不受任何世俗教条的约束与控制,冲破世俗,看透红尘,维护正义,毫无顾忌。一颗赤诚心,一身忠诚骨,而就是这个看似放荡,玩世不恭,行为不检的僧人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领悟红尘,参透禅理,得道圆寂,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打抱不平,重义轻财,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林冲,是凡人,他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妻子与感情。他所做的,有的为了自己,也有的为了别人。他是许多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个人物,最真实。他善良,他有顾忌,他也有些软弱。正是因为善良,他被欺负,被侮辱……可他有骨气,他不服输!于是,他上演了风火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这大快人心的一幕。李逵是粗人,他有一切粗人所统一有的品质——实在。李逵一直以来死心塌地的保护宋江,两把三板斧,一身英雄胆。路遇李鬼浑不怕,双斧生风鬼神惧。发达不忘家中母,为母报仇杀尽虎。武松,是英雄。十八酒白酒下肚,景阳冈中打得虎,狮子楼上愤杀奸,双人头颅祭兄长。在孙二娘的店里,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背卸了四足的人,梁山泊上,他是唯一一个上山前就被人做英雄的人……这一个个人,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都给我们以人生启迪,让所有人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在世无再少,莫将白发唱黄鸡,有生之年,我们即使不能像梁山好汉那样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应该珍惜生命是自己不枉活一生,使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一百单八将,个我们人生的启迪实在是太多太多。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西游,怕的是少年们树立不正确的人生目标,想要落草为寇。可水浒想告诉我们的,是梁山好汉们得侠义精神与社会现状,读读水浒,能让少年们树立英雄梦,为了成为英雄而努力,这样来看,读读水浒,何乐而不为呢?水浒,是一部人生哲理录,幽默社会史,不得不读的文学巨著!

【《水浒》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浒读后感04-29

《水浒》读后感07-26

《水浒转》读后感04-04

《水浒传》的读后感01-30

水浒传的读后感02-02

《 水浒传 》读后感11-05

《水浒传》读后感07-09

水浒传读后感06-10

水浒传读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