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能读后感

时间:2022-11-08 13:40: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言本能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本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言本能读后感

语言本能读后感1

  《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在说明了语言不是什么之后,作者为语言下了一个可用的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这个定义概括了前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从文中可以发现,萨丕尔并不否认心理—物理基础对于语言的必需性,但是,他认为,语言的研究决不是对于作为语言基础的生

  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而应当是讨论语言——“这个任意性符号系统的功能和形式”。

  萨丕尔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把习惯的、自觉发出的声音(或是声音的等价物)分派到各种经验成分上去”(第10页)。萨丕尔还特别点明,这里的“经验”并不是各个的、个别的经验,而是人们所共有的简化了的抽象出来的概念符号,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思维”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框架内,萨丕尔开始着手讨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认为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思维是不可能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乍一看这一观点十分接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但细究一下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并不总与概念有关,一个个单个概念的联合可能并不具有概念的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就是这样一种为个别印象所占据的东西,在更高的水平面上,譬如焦点中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们的关系的心理状态,它仍然和意识的内在内容平行。因此,从语言的观点发出,按照萨丕尔德说法,

  思维的定义可以是:“言语的最高级的潜在的(或可能的)内容,要达到这内容,联串的言语中的各个成分必须具有最完满的概念价值”。

  作者将语言界定在符号的表现的最高、最概括的水平上的思维的外表,认为思维将语言的内容精炼的解释了之后,便能从语言中看出思维。因此语言决不是“贴在了完成了的思维上的标签”,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在这一层面上,萨丕尔区分了语言与思维。

  对于语言与思维,作者还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语言的成长要充分依赖思维的发展,当原有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人类的思维时,人们便借助想象等方法创造出更多的新的语言成分。另一方面,思维的运作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当人脑在进行想象或推理的时候,就已经默默念出了一连串的语言成分。萨丕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道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这种相互作用:“工具使产品成为可能,产品又改良了工具”(第15页)。

  作者对于语言与思维的论述看似十分辨证,与马克思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没有多大差别,但是我们还是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作

  者对“语言决定思维”的片面强调,以及对“语言先于思维”的强烈暗示。萨丕尔说:“正象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作者本人颇以为许多人觉得能不用语言来思想,甚至推理,只是一种错觉”。在第一章文末,作者甚至明确地表示相信语言甚至比物质文化的最低级发展还早,这无疑脱离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

  爱德华·萨丕尔关于“语言是什么”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学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为我们在课程讲义之外,明晰语言的本质打开了一扇窗户。

语言本能读后感2

  这本书看了一周多,过程里总觉得摸不着作者的观点和思路,所以我会认为作者对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没能太“照顾”到非专业读者......但不管怎样还是坚持从头到尾看完了,虽然中间略过了不少和语言学有关的过于详细具体的调查实验说明...说起来,这也算是我蛮想吐槽的另外一个点:

  对于那些我已然能理解的观点,这些例子显得有点繁杂多余;而对于我领会不了的信息,这些例子也并没能更好地助我理解......这就有点尴尬了??

  先来简单聊两句看完这本书后,我对阅读的两个新体会吧:

  1,偶尔阅读一些在自己认知舒适区之外的书籍,哪怕看的有点不知所云,但也是push自己大脑思考的另一种挑战;不然长期只看自己喜欢看的,容易理解的书籍,会让大脑犯懒的。

  2,类似这样不易求甚解的书籍,可以在看完后尝试和身边的人聊一聊这本书主要讲了些什么。而我,就是在昨天晚上和我家王先生浅聊这本书的内容的过程中,才恍然到其实自己最后还是有收获了一些知识点的。虽然我表达的过程有点啰嗦,不够有逻辑......用我家王先生的话说,就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结果你说了那么多......”我并不惊讶他的这个评价,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处于边说边梳理,边梳理边说的过程,难免会有点逻辑混乱。但庆幸的是,自己去尝试说给他人听,且最后好歹也说明白了。所以说,只有在说给别人听的过程中,才是对输入信息的有效加工,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点。

  言归正传,说回这本书的内容。作者是近几年盛名远播的史蒂芬·平克教授,有多本著作在身,比如有关写作指南的《风格感觉》(The Sense of Style),还有《白板》《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以及语言与人性四部曲,而我刚看完的这本《语言本能》即是四部曲之一,只不过我想近期内自己应该不会想再受虐般阅读他的书籍了吧。

  本书书名《语言本能》即作者的中心论点: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

  那么作者是如何阐述并解释他的这一观点呢?我以为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1)从生物进化学上论证,我们人类的语言能力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在发音器官声道构造,以及大脑控制语言区域的演化。

  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处理语言的地方主要是左脑,它负责语言背后的抽象规则、树形结构、心理语法、心理词典和构词法则等的处理。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左撇子”用右脑控制语言的也不过19%,绝大多数的“左撇子”的语言能力是由左脑控制(68%)或由左右脑同时控制的。嗯,这项结论又刷新了我的认知

  2)语言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也呈现和自然选择一样的特点:遗传、变异和隔离。

  具体来说,生物学上的遗传指的'是物体繁殖和自我复制,而语言学上的“遗传”则表现为学习的能力(the ability to learn);

  生物学上的变异指的是这种繁殖和复制的过程并不完美,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导致物体出现新的性状;放在语言学上则叫做“革新”,远的不说,单说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文化里,隔三差五出现的“网络语言”,“流行语”文化......也就不难理解语言的变革与创新了(linguistic innovation);

  生物学上的隔离表现为地理因素、繁殖季节或生殖器的解剖结构,但在语言学上则表现为人群的迁移或社会的分隔(migration or social barriers)。

  3)以儿童如何学习语言的过程为例,来进一步论证语言能力的自然性。

  这一点曾是困扰我很久的一个观点,在我的认知里一直觉得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早期不都是由父母教导出来的吗?

  直到昨晚和王先生的讨论交流中我才恍然,那是因为我见多了我们这一代的“胎教or早教”父母,所以想当然的这么以为了。可是只要把眼光放回我们自己的早年成长时光,甚至是我们父母那一代的儿童时期,便不难理解了......

  那时候的儿童,或者可以更具体的说,农村里的娃,能下地后还不都是随随便便满山遍野地撒欢儿,有几个父母会正儿八经的教授语言呢?或许不会,或许没时间......可结果是每个孩子不也都自然而然的学会语言了吗?

  所以,用书里的专业术语,那是因为孩子天生就配备有一套基本的语法构式,使得他们可以在耳濡目染父母及身边人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总结归纳并逐步完善语言的工作机制。

  除此之外,作者还特别阐述了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以奥威尔的小说1984为例,倒也不难理解这个观点。而最后的总结:

  心语(mentalese)才是思维的语言。

  写到这里才发现,作者在这本书里确实是介绍了非常多的观点和论据。有关语言的那些事儿,在作者的笔下当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感觉,比如还有很多有关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构词法、语法规则等等......只是对于当下我的需求来讲,这样泛泛了解一下也就够了。

【语言本能读后感】相关文章:

销售管理者必备的基本能力08-04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12-16

《教师语言艺术》读后感03-15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中班语言活动教案03-10

《神奇的语言》幼儿园语言教案04-26

大班语言教案世界上的语言11-15

语言沟通技巧04-28

语言《冬至》教案04-02

语言活动方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