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时间:2023-01-01 11:15: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呼兰河传》有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呼兰河传》有感1

  德国的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最近读完了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好书--《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绝世之作。作者朴实清新的语言仿佛一个少女以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们,慢慢地给我们讲述她的童年经历。

  在这本书中,第三章令我难以忘怀,作者讲述了童年时期与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溜土、浇菜。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作者也抢过来浇。奇怪的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空中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这样细腻生动的语言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走进了作者的童年,和她一起玩耍。

  可惜这些游戏在当今社会中变得不起眼了,网络游戏成为了“新宠”,人们只会待在家里,守在电脑前饶有兴致的玩着。许多人把它当作一种时尚,也许这种游戏的确十分刺激,但缺少了与家人和朋友的精神交流,人与人之间变得非常冷漠。我还是有一些羡慕书中的那些孩子们呢!他们可以在春天迎着暖风在粉红的桃花雨下放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夏天可以拿着网子抓知了,在草丛间听蛙鸣;在秋天爬上树摘下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一个个灯笼一般的柿子;在冬天看着万物银装素裹,抓起雪球,和朋友打雪仗。这样和朋友一起玩耍,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作者的童年有悲有喜,有朋友的陪伴,也有家人的`疼爱,《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明白了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读《呼兰河传》有感2

  读书就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呼兰河传》。里面天真烂漫的作者与和蔼可亲的爷爷使我感到很欢快。这本书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有一个美丽花园和在街上行走的路下。但里面的一个情节让我的心很受触动:一个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面装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很快,一不小心,便"咕咚"一声摔倒在地,可路人非但没有过去扶她,还去抢馒头,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有一颗爱心,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抹黑了自己的良心。

读《呼兰河传》有感3

  从《呼兰河传》里,我认识了一个可爱,快乐的萧红和呼兰镇上一群纯真的村民们在这里上演着许多有趣,悲伤的事。虽然萧红已逝世但她这本书会被人们世世代代传代下去,她开心的童年也珍藏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萧红以轻快的笔触,叙述了在呼兰镇上发生的事。

  萧红出生在一个名叫“呼兰镇”的.村子里因父母早逝,一直在祖父祖母家住着。她特别不喜欢祖母,因为祖母用小针扎她的手。与之相反的是她特别喜欢祖父,她经常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一起种花,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但有一个女孩与她恰恰相反,她着这一头乌黑头发,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但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12岁就被拉去当童养媳,整天受人指使,最后跳大神还让村民们用开水帮她洗澡,不幸烫死。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人——有二伯他跟人说起话来结结巴巴,跟狗说起话来那叫一个“谈天说地”。

  萧红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用自己的心血谱写了这篇巨著。

  在这次伦敦奥运会上,我国选手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如林丹接住了每一球。

  不正是这样吗?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流泪,而努力,终究会换来成功。只要你肯努力,肯积极向上,也一定会造就属于你的“新时代”!

读《呼兰河传》有感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最具有才气却生命短促的女作家。被誉为“中国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可惜天妒英才,她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活了三十一年。《呼兰河传》是她的代表作,也是她留下的不朽文学丰碑。

  在这部作品中,她以女性细致的观察力,运用朴实的文字叙写了北方人民的艰苦生活。通篇没有一个“穷”字,可无处不透露出其中的贫苦与辛酸,真是字字含情。鲁迅先生对于不幸的人们曾有过发自肺腑的感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他们的遭遇感到不幸,也为他们的不抗争,不争气而感到愤怒和遗憾。这也正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

  读着书中的文字,我仿佛来到了呼兰河。大雪漫天飞舞,天寒地冻。小巷深处,一位体格健壮的小伙子躺在垃圾桶边,嘴里一直在抱怨着老天对自已的不公,身上只盖着一件打满补丁的衣服。我可怜他,给了他一些钱,他马上买了一袋子热馒头,狼吞虎咽地吃完,又倒睡在垃圾桶边,仍在抱怨着。我有些愤怒,他为何不思考如何利用剩下的钱去谋求出路,而仅是为解决一时的温饱。

  再往前走,我仿佛又看见了一个肉铺。一位屠夫正在卖猪肉,猪肉的价钱低得离谱。我的第一反应便觉得这是瘟猪肉。可肉铺前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他们买走猪肉,还不忘自言自语地说,“一定是泥坑子里淹死的”。我凑近些看,猪肉上有红色斑点,散发着一股腥臭味,我确信是瘟猪肉了。老板在一旁疯狂的解释是猪掉进泥坑里淹死的,也不管此时那个坑里是不是真的蓄满了雨水,何等荒谬!泥坑子淹死猪的事,也许是有的,但不可能那么频繁。毕竟,不可能每天都在下雨,每天那个坑都蓄满水。这样简单的道理,呼兰河的人民心里像明镜似的。可是他们就是愿意相信是泥坑里淹死的猪,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去买价格低廉的瘟猪肉。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消费者,对于价格偏低的商品,第一反应就认定不是好货,即使商品是好的,人们也更愿意相信是有问题的。又是何等的谨慎!用自欺欺人来麻痹自己,归根结底还是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生活极其艰难。

  对于他们来讲,时间一天天地,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一丁点办法也没有,也不会去思考一丝一毫,何等的悲哀!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人,缺少了智慧,更多的则是野蛮;缺少了富裕,更多的是贫穷;缺少了欢声笑语,更多的是悲鸣。我想,要改变现状,应该先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现实处境。

  想想,当时的中国大地上,也有多少像生活在呼兰河一样的贫苦人民,有多少人安于现状,又有多少人在竭尽所能,改变现状!贫苦,固然值得同情,可是麻木与拘于现实,不更是一种悲哀吗?只有勇于突破自我,才能真正有所蜕变!

读《呼兰河传》有感5

  一天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么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因为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子。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可以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法:请"云游"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写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读《呼兰河传》有感6

  在学了《祖父的园子》一课后,我对萧红写的这本《呼兰河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读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萧红用一个孩子的口吻,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刻画了作者童年所生活的地方——被称作“呼兰河”的小城。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描写祖父的后院那一部分了。作者萧红用轻快的笔调,形象地把一个给作者留下美好童年的乐园刻画了出来。在这一部分,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我”一个孩童的天真活泼,还有作者对祖父,对后院,对童年的无限喜爱与留恋。展现在我眼中的是一个美好快乐,令人羡慕的童年。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原来,不只是作者享受着院子带来的乐趣,就连园中的一草一木,所有的事物都在享受着园子一切,它的美好,它的乐趣??也正如文中所说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

  的”。在这样美好的一个园子里,谁都是不拘束的,自由的.,快乐的。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

  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当我读了这一段,就觉得有趣极了。从中可以感受到“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让人不理解的想法,让我觉得很好玩。一边插花,一边笑,祖父竟浑然不知,而且还说了那么有趣的话——“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真是个慈祥的爷爷!这样惬意,这样美好的生活,可真令人羡慕啊!

  作者的童年,真很美好呀。虽然萧红很早就离开人世了,但她却留下了一本优秀的书,一段她童年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里,这些故事如宝石般闪闪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

读《呼兰河传》有感7

  以前教学《火烧云》时知道了萧红这个人。教了《祖父的园子》之后便对她的文字产生了兴趣。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自由自在,那么天真无邪。读了她的文章便极其向往她所描绘的生活天地,那满园的黄瓜、倭瓜、苞米,处处充满生机,长的那么自由,那么随意。愿意开花便开花,愿意结果便结果,即便不开花不结果,也没有人管她。那么自由生活,那么闲散的心境,使萧红的童年浸润着泥土地的芬芳,她也像一棵自由的小苗一样无拘无束地生长着。

  喜欢萧红的文字,购得《呼兰河传》一睹为快。这本书里包含两个中篇小说《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另外还有许多短小的散文。我感到写的最好的还是《呼兰河传》,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平实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文字既像一个人絮絮低语,又向对着别人娓娓倾诉。童年的萧红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但是慈爱的祖父却给了她无尽的爱与关怀,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与温暖。在她的童年里,祖父的园子是她真正的乐土,在这里没有同龄的伙伴,只有那些茁壮的蒿草、韭菜、樱桃树……在蒿草中觅食野果的萧红是大自然的孩子;在韭菜地里睡觉的萧红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樱桃树下流着口水期盼果子成熟的萧红的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让萧红觉得,园子里到处都是明亮的,到处都是充满生机的。这时候的萧红是多么幸福。在她家那个宽大的院子里,住着几家穷人,萧红每天都和这些人接触,在他们身上,她看到了淳朴善良,也看到了自私和愚昧。那个惨死在封建愚昧思想下的"团圆媳妇",那个穷困潦倒的"有二伯",还有那个命运多舛的"歪嘴李"。这些构成了她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

  童年的萧红衣食无忧,生活的自由幸福,可是成年后她的婚姻却是非常不幸。和萧军同居的时候却怀着负心前夫的孩子,她和萧军,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豪侠仗义,一个是长不大的孩子,一个是铮铮男儿。如果像童话里说的那样,和萧军的结合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倒也不会让人有这么多的唏嘘感叹,可是生活并非童话。他们的婚姻维持了两年便因为性格不和而分道扬镳。当她再和端木蕻良结婚的时候,怀着的却是萧军的孩子,自己的枕边永远是和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毫无关联的爱人。枕边人与腹中胎儿的割裂感,血肉分离的剥离感,在萧红的灵魂中蚀出一个骇人的黑洞,一寸寸蔓延。这个女人,怎么会有甜蜜的笑容。

  多情的她,多才的她,可叹人生无常,命运无常。三十二岁的玉人人便香消玉殒。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读《呼兰河传》有感8

  朋友们,萧红你们认识吗?《呼兰河传》你读过吗?我不光了解萧红,我也读过她的这本书,而且读得津津有味。

  读《呼兰河传》,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是第六章第一节。这里有个有趣的人:二伯。

  二伯和我家的二奶一模一样。有好东西不给她吃她也骂,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也读过这一节,跟萧红的二伯学过。我来给大家读一段:

  我家的二伯,性格真古怪。有东西,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你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若不给,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找着了一点的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他妈多……王人蛋…兔羔子,有猫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他妈多就是没有人吃的……免羔子,免羔子。”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生活中,我的二伯可不是这样子的,若让他看到有吃的`了,

  他也不问你要,因为他知道你要送给他一些。你若把吃的送上去他乐呵呵地接过就吃,有的时候吃完了还会问你要,一点也不客气。

  我真希望人人都来一下《呼兰河传》这本书,真的超级有趣。

读《呼兰河传》有感9

  今年暑假,作业很快就写完了,在百无聊赖之际,我从书架上随意拿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

  本文的主人公萧红,其实就是一个平常的女孩子,但她因为生在旧社会,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苦头。人的一生,童年是最幸福、最欢乐的时光,我们此刻的生活都是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就像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可是相比之下,萧红童年受的罪,简直比我们苦一千倍、一万倍,她连一段最温馨的、最完美的童年回忆都没有,她仅有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相处在一齐时幼小的心灵才能得到一点安慰。

  此刻有些我们的同龄人,住在农村,生活环境不好,于是就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可是你们在仔细想想,你们的童年至少还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与关心啊!可是萧红呢?她什么都没有,除了她的祖父,没有人会关心她的'死活,没有人会关心她是不是冷了,是不是饿了,就连爸爸妈妈也是这样,你们有想过这对她的心灵是有多么大的伤害吗?所以,正在童年时期的朋友们,别在抱怨了,珍惜你们此刻的童年时光,你必须会过一个活在欢声笑语里的童年。

  记得,在前一段时间,放学后,我想让妈妈带我去买一双好看的平底鞋,妈妈说:“你先穿穿凉鞋,等天冷了再买。”于是我就耍起了我的小脾气来了,说道:“你这人怎样这么抠呢?你自我就能够买好多衣服鞋子,就不给我买。”当妈妈正要说话时,我立马用手堵住耳朵说:“不听、不听、不听……。”可是,讲完这几句话后,我就后悔了,我又想到萧红,想到了她的悲惨命运,于是,我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妈妈,要不然平底鞋我等到秋天再买吧。”妈妈说:“这才对嘛,这样才是个懂事的孩子。”

  我经过这本书,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抱怨自我的生活,只要你有家人的陪伴,有别人的关怀,心中就有光明,你就会成为一个幸福欢乐的人。

读《呼兰河传》有感10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位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整本书,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

  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猪、鸡、鸭。人们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被折磨死了,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觉得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创造男女平等的世界。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一直沉浸在那一片灰暗中。

读《呼兰河传》有感11

  我有幸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也认清了封建社会如同一把无形却很致命的刀。这本书没有叙述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里发生的种种,如涓涓小溪般娓娓道来。

  萧红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小团圆媳妇可以说是这本书里的悲剧,让很多读者意难平。就因为团圆媳妇走路像风、太大方,老胡家人就对她“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如此的暴行竟然还被冠以“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这样荒谬的理由却被呼兰河人普遍认同。后来啊,团圆媳妇解脱了,再也不用见到这些“无意识的杀人团”了…

  呼兰河的人顺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但冯嘴歪子不一样,他地位低,但他敢于为了追求幸福反抗,面对人们的奚落谩骂时他乐观,在他妻子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后,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每天努力挣钱养活两个孩子。他有一种顽强的“生”的力量,是呼兰河人比不了的,独一无二的。

  萧红她不仅在讽刺封建迷信,她还把记忆留在童年里,童年里又留着关于祖父的痕迹。

读《呼兰河传》有感12

  本文的作者萧红是一位生活艰苦的女作家,她从小父母就对2非常冷漠,祖母对她也不好,只有祖父对她非常关心,所以本文写祖父的地方最多。本书的特点就是层次清楚,分工明确。每个章节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第一章总写呼兰河这个小镇;第二章写呼兰河小镇中人们闲暇的生活;第三章写了祖母对“我”的冷漠直到她去逝为止;第四章写了祖母去逝后,“我”和祖父的自由、愉快的生活;第五章写了团圆媳妇命苦而短暂的人生及婆婆的迷信和对她的折磨;第六章写了“我”有一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最后一章写了冯歪嘴子一家清贫的生活。

  本书的重点人物祖父是一位性格和蔼、待人非常亲切的人。作者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在全家人中只有祖父对她好。祖父喜欢“我”,“我”也同样喜欢祖父,祖父和“我”的“地盘”一个不大不小的'园子,它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里面有许多菜、花草和许多可爱的小昆虫们。在作者眼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乐园。

  在书中,写人和事的地方很多,作者却又不盯着一个写,故事多而不辟,而且累及的人物神态动作表情都用作者那一支神奇的笔写得透澈明了。

  我爱看这本书,更爱书中调皮可爱的作者和和蔼可亲的祖父。

读《呼兰河传》有感13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读《呼兰河传》有感14

  在这几个星期里,我读了《呼兰河传》这一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本《呼兰河传》描写的是著名作家萧红的童年生活。在这本书里,最先提到了一条大街上的一个大坑,常常让附近的村民受罪,许多动物都掉了进去,拉马车的也不例外,拉车的马常常会掉进去,过路的`普通人们呢就帮忙去救马,而那些在一旁绅士们呢就在一旁看热闹。如果我当时在场的话,我会恨不得把那些绅士们全都丢到大坑里,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救马的那些人的痛苦。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萧红在她家院子里与祖父一起快乐地玩,还有在她祖父园子里帮他祖父干活的那一章。我从中感受到了萧红小时候在她家院子里与祖父玩的时候的快乐,还有她在她祖父的园子里帮祖父干活时的自由自在,一点也不拘束,那是多么得美好。我是多么得希望我也能够拥有像萧红那样快乐、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啊!

  民国才女萧红的创世之作,用诗一般的意境、含泪的微笑,守护着心灵的家园。《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读《呼兰河传》有感15

  我在王老师的推荐下结识了《呼兰河传》。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封面所吸引:矮小的瓦屋上堆着积雪,大地冰封,几棵光秃秃的树站在那里,一只狗和一头牛是这幅画上唯一的生机。我想:也许《呼兰河传》写的就是萧红童 年在乡下度过的情景。

  我本以为,那时的农村也应该非常美丽,空气清新,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人们安居乐业。可是没想到,解放前的呼兰河是如此闭塞,充斥着重男轻女、迷信这些陋习。有一章就是写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打、骂的情景。更夸张可笑的是,小团圆媳妇生了病,胡家不去找医生,倒请跳大神的来,给她吃了很多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抗鬼”的偏方,最后老胡家竟然听了跳大神的话,把团圆媳妇放进滚烫的大锅中洗三次澡,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最后死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哭了。就像书中所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小团圆媳妇多可怜啊,不过才十四岁,就被卖到人家当童养媳,遭受婆婆的虐待,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了。

  不过这书中也有幽默,我能够感到作者小时候的调皮和可爱。看她“跑到窗子那里,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捅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我,我也得加快地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或者“在祖母临死之前,病重的.时候,我还会吓她一大跳”,看她吃饭时“满手是油,随吃虽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不生气”。萧红的童年虽然没有母亲,父亲也很冷酷,但就像她所说:“有祖父就够了”。她在祖父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呼兰河传》里,有讽刺,有幽默,也有美,即使最后这美已经扭曲。但我更能体会到那深深的寂寞,小城里单一刻板的生活,几乎天天都一样。除了胡家跳大神、大泥坑子这些极少不同的事外,似乎没有其他特别的。就像茅盾所说:“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心境是寂寞的”。虽然寂寞,可它仍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读《呼兰河传》有感04-23

读《呼兰河传》有感12-2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02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9-2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7-06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