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的妙招

时间:2022-11-30 17:45:19 梓薇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的妙招

  如何培养宝宝独立睡觉的好习惯?宝宝如果长时间和爸爸妈妈睡一张床的宝宝,长大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独立能力也比较弱,而且一家人睡一张床,相互影响,睡眠质量也不好。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的妙招,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的妙招

  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的妙招 篇1

  1.一开始就要跟宝贝解释清楚

  刚刚要求宝贝独睡时,宝贝通常会有这样的想法:爸妈不再爱我了,不要我了。因此,父母一开始就要跟宝贝解释清楚:分开睡是一个人成熟、长大的标志,是勇敢的象征,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这是很自然的。

  2.布置一个宝贝喜欢的睡眠环境

  父母可以发挥宝贝的主动性和想像力,和宝贝一起布置他的小房间或者小床铺,要尽可能地满足宝贝的愿望。这样,宝贝会感到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自己可以说了算了。这首先是从心理上满足了宝贝独立的需要,同时又为宝贝创造了单独睡眠的环境。

  3.让宝贝在睡前保持愉快心情

  父母与宝贝分床睡时,要给宝贝创造好心情,尤其在晚上入睡前,可以给宝贝讲点小笑话或故事;可以给他放段舒缓的音乐,让他心情放松;也可以和宝贝一起听听轻柔舒缓的音乐,但不要讲鬼怪故事或者听节奏过快的.音乐。

  4.用规律的作息增强宝贝安全感

  如果在布置好了安全的环境、讲了很多故事、与宝贝做了多次独睡的抗争之后,还是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这时,父母也许需要从宝贝的安全感上去找找原因。宝贝之所以不愿意一个人睡,主要还是心理因素在作怪。他总是感觉不安全,所以才想依靠在父母身边。

  增强宝贝的安全感,建立起规律的作息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宝贝日后发展稳定的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然,规律的生活作息并非一成不变,只要让宝贝的吃、睡、玩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就能让宝贝感觉安心、愉快,而这正是为宝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

  5.给宝贝找个替代物

  如果宝贝需要,可以给他找一个替代物。比如,让他抱着妈咪的枕头或者抱着自己喜欢的娃娃睡觉等。时间长了,宝贝适应了一个人独睡时,父母就可撤掉替代物,但切不可操之过急。

  6.打开房门保持与宝贝的交流空间

  如果宝贝开始独睡时感到害怕,父母不妨打开他房间的门,也打开自己的房门,让两个小空间连接起来。这样,宝贝会感到还是和父母在一个房间里睡觉,只不过不是在一张床上。

  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的妙招 篇2

  一、如何培养宝宝独立睡觉的好习惯

  1、提前告诉孩子

  家长在让孩子独自入睡前,须提前至少一到两周告诉孩子并讲明原因。

  比如可以跟孩子说:“从XX时候宝宝要独自入睡了,因为每天晚上宝宝睡后,妈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妈妈等到宝宝睡着了再去做的话,就会很晚睡觉,妈妈很晚睡觉会很累的,这样就很容易生病。妈妈爱宝宝,宝宝也是爱妈妈的,宝宝也不希望妈妈太累的,对不对?”提前给孩子一些心理暗示,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独自入睡的准备。

  2、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

  孩子不愿意独自入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灯亮着又没有睡觉的氛围,灯熄灭太黑,难免会害怕,对此,家长在孩子上床后,可以告诉孩子,睡觉的时候黑黑的,没什么可怕的。妈妈爸爸就在外面,有什么事可以叫妈妈,妈妈马上就到,会保护宝宝的。

  3、养成规律作息

  三个月之后,妈妈要注意让宝宝形成规律的生物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相对固定,和生物钟保持一致,这样对宝宝的身体发育较好。也就是说,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妈妈就不要让他在该清醒的时候睡觉,或者该睡觉的时候还逗他玩,不然生物钟混乱,不仅哄睡宝宝比较困难,还会影响他的睡眠时长。

  4、衣着舒适

  想要让宝宝睡觉时更加安稳,他的衣着一定要舒适。首先,妈妈要注意衣服和被子的厚度,太厚的话,夜里宝宝感觉热就可能会踢被子,这样容易让他着凉;其次,宝宝的贴身衣服材质一定要选择纯棉的`,柔软亲肤、透气性好,宝宝穿着会更加舒适,款式的话,连体衣会比较合适,宽松柔软的连体衣既没有束缚感,还可以保护宝宝的小肚子。

  5.摇篮曲

  宝妈在哄宝宝睡觉的时候,可以给宝宝哼一哼催眠曲,挑选曲调歌词比较简单的,容易朗朗上口,孩子也会非常喜欢。每天的摇篮曲要固定,这样也是为了让宝宝在成为潜意识,只要听到这个摇篮曲宝宝就应该睡觉了。

  二、孩子独睡的好处

  1、有益于孩子的健康

  如果孩子与父母同睡,特别是夹在大人中间,虽然方便照顾,但孩子容易被大人或者衣被压住。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弥漫在孩子周围,使得孩子得不到新鲜的空气,使孩子出现做噩梦、啼哭、睡眠不安的现象。有时父母翻身等动作还会惊醒孩子,影响睡眠质量。大人携带的病菌也容易传染给宝宝。

  2、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内心独立,自律自爱自强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独立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形式是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方式,内容则是孩子的内心。让适龄幼儿与父母分床,有助于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心理成熟,正确认识自我。孩子一个人待着,没有大人的协助,能够自己跟自己玩耍说话等,可以防止以后过度依赖父母,避免恋父恋母情结,形成良好的性别意识,懂得自律自爱。独处的经历也会让他们很快适应周围的环境。

  3、有利于促进夫妇关系

  家庭生活的重心在孩子降生的那天就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因此,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关心比以前少了许多。特别是晚上哄孩子入睡后夫妇都困倦不已,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感情。

  三、孩子什么时候独睡好?

  1、分床

  对于2岁以内的孩子,从安全角度考虑,不要让孩子与大人同床睡觉,父母与孩子可睡在同一间屋内但不能在同一张床上。至于2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根据孩子的睡眠问题选择与父母同床睡,在孩子4岁之前养成孩子健康的睡眠习惯和独自睡眠行为。因为,4岁之前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而孩子总要学会独立。

  2、分房

  对于分房的时间,4岁左右会比较合适。因为小的孩子晚上更需要照顾,和父母一起会比较心安。有的家长会选择在孩子入幼儿园或入学这样的标志性时间分房,这样做并不好。入园、入学本身就是重大的转变,再加上分房就会让孩子压力很大。如果要分房,就应选择孩子入园或入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较好,此时孩子情况较为稳定。在换房、搬新家时,可以借机给孩子安排自己的儿童房,还可以让他参与设计布置。不过要防止跌落事故,特别是婴儿期就分房的孩子,若任由孩子哭闹,容易发生碰撞或其他事故。床上用品也要注意,被子不能过厚,以防孩子发生窒息事故。

  四、孩子独睡的步骤

  1、言语鼓励,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保持愉悦心情去睡眠

  随着年龄的增长,3岁左右的宝宝由于大脑发育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并接受许多道理了。家长可以通过小故事、儿歌等向宝宝宣传独自睡觉对身心发育的种种好处,还可以平静委婉地告诉孩子,自己以前也是如此害怕,后来习惯了就不怕了。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恋。在孩子入睡前,陪在他身边,讲笑话故事,听轻柔音乐,让他心情放松,等他睡着后再离开。在孩子独睡之前,还可以先跟孩子讲清楚独睡的好处,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从而达到让孩子顺利独睡的目的。

  2、布置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

  父母可以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和孩子一起布置他的房间等,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并暗示孩子,房间就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被爸爸妈妈打扰。这样,孩子会感到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从心理上满足了孩子独立的需要,同时为孩子创造了单独睡眠的环境。

  3、给孩子找个替代物,保持孩子健康睡眠

  如果孩子需要,可以找个替代物,例如喜欢的娃娃等,但孩子适应独睡需适时撤掉替代物,但最好不要在孩子房间安装电视电脑等,否则会养成需要看电视、玩电脑睡着的坏习惯。父母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个固定的睡眠作息时间表。每天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相差不要大于1小时。在睡觉前保持安静,避免剧烈和刺激性的活动,比如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如果孩子怕黑,可以用一些荧光夜灯。睡前1~2小时可以给孩子吃少量食物和牛奶或饼干,但不能吃咖啡、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产品。

  4、把握分寸,循序渐进

  当孩子形成了与父母同睡的习惯,要分开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得孩子对独自睡觉产生恐惧,难以克服。还有的孩子与父母分房睡会出现反复现象,可能半夜就跑回父母的大床上,不愿意回自己的房间了。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大声呵斥,令孩子感到更紧张更清醒,也不应心一软,就接纳孩子,结果前功尽弃。父母应坚持把孩子送回去,鼓励并陪伴他重新入睡。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安慰,这时,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时也方便家长照顾。

  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的妙招 篇3

  一、4大方法培养儿童独立睡觉

  尽管过程艰难且令人揪心,但父母们还是要学会培养孩子独立睡眠的习惯。

  青少年儿童所助理研究员赵霞说,在孩子幼儿时期,一些父母为了能在夜晚更好地照顾孩子而和孩子同床而眠。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父母们发现想与孩子分床睡觉已经成了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情:孩子不愿意离开父母的房间,父母也不放心让孩子独自睡觉。 赵霞表示,让孩子独立睡眠有很多好处,既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又有益孩子身体健康,培养孩子健康的性取向,同时增加夫妻感情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家长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布置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

  父母可以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想像力,和孩子一起布置他的小房间或者小床铺,父母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孩子会感到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自己可以说了算了。这首先是从心理上满足了孩子独立的需要,同时又为孩子创造了单独睡眠的环境。

  2.让孩子保持愉快心情去睡眠。

  父母与孩子分床睡时,要给孩子创造好心情,尤其在晚上入睡前,可以给孩子讲讲笑话或故事,让他心情放松。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听听轻柔舒缓的音乐,但不要讲鬼怪故事或者听节奏过快的音乐。

  3.给孩子找个替代物。

  这时如果孩子需要,可以给他找一个替代物。例如,让他抱着妈妈的枕头睡觉,或者抱着自己喜欢的娃娃睡觉等。时间长了,孩子适应了一个人独睡时,父母可撤掉替代物,但切不可操之过急。

  4.打开房门,保持空间交流。

  孩子开始独睡时,打开他房间的门,父母也打开自己房间的门,让两个小空间连接起来。这样,孩子会感到还是和父母在一个房间里睡觉,只不过不是在一张床上。

  二、孩子晚上单独睡觉害怕怎么办

  很多孩子都有晚上独自睡不着的情况。他们害怕黑暗,害怕爸爸妈妈不在自己身边,害怕独自一个人在房间。也许很多家长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担心,他们会觉得孩子对黑暗和独自一人的害怕心理是天生的,是正常现象。然而有些孩子对晚上独自睡觉有很多极端的表现让家长无法理解。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些孩子会产生那些极端的害怕、恐惧的症状呢?

  对孩子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保持尽可能多的了解,是帮助孩子及时地和适当地处理恐惧的关键。那么要怎么做能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呢?那就要在不让孩子感觉侵犯了他的隐私的前提下,要保持和那些作为他生活中的见证人的成年人及时沟通,如教师、保姆和孩子的朋友的父母等。这些人都有可能为你提供孩子害怕的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在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恐惧时他们也是有价值的同盟者。

  其次,家长要尽量培养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它可以使家长很容易地阻止恐惧,或者可以使孩子在与家长谈论它们时感觉更加舒服。这就需要在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和依赖的个体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家长不仅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面对害怕的自由,也要确信你的孩子承担的害怕不会超过他能够适当处理的限度。

  另外,在帮助孩子克服害怕时,还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1)要注意多听少说;

  (2)承认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惧正使他痛苦;

  (3)帮助你的孩子正确地对待他的恐惧;

  (4)指导孩子面对恐惧,使其随着年龄长大而摆脱这些恐惧;

  (5)对你的孩子在处理他的恐惧方面的进步,要特别耐心和乐观;

  (6)树立良好的榜样。

  当孩子出现过度的害怕或恐惧时,家长们要及时想办法弄明白导致孩子产生害怕、恐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孩子的症状严重,那就一定要到精神病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治,进行心理辅导治疗。以免耽误孩子的病情造成其它严重的后果。

  三、与父母同床睡孩子独立性差

  将宝宝揽在怀中,美美地睡上一觉,绝对是件惬意的事。不过,如果父母一直陪伴孩子,不分床睡,究竟利大还是弊大?

  与西方家庭相比,我国父母与孩子同床睡的现象较多。哺乳期,母亲为方便喂奶,每天与婴儿同睡;孩子大些,为了避免尿床,父母会定时“把尿”;也有的孩子对家长依赖感强,缠着大人一起睡,就算到了学龄期也离不开父母。

  其实,与孩子同床睡“百害而无一利”。从孩子角度来看:

  第一,婴幼儿所需的睡眠空间和温度与成年人不同,有些家长怕孩子着凉,睡觉时盖很厚的被子,但婴幼儿的最佳睡眠温度低于成年人,同床睡不利于其身体健康。

  第二,成年人生活环境复杂,身上难免携带细菌,孩子抵抗力弱,当睡觉距离过近时,家长身上的细菌可能传染给孩子。

  第三,内心的独立需要从幼儿期培养,从小就与父母同床睡的孩子依赖心理强,长大后独立性差。尤其是男孩,如果对女性依赖感太强,会延续到成年,影响日后的婚恋关系。

  对家长来说,与孩子同床睡会干扰自身的睡眠规律,很可能导致失眠。

  孩子断奶后,父母就应与孩子分床睡。如果刚开始不适应,可把小床紧挨在父母床边,随着孩子长大再逐渐拉宽距离,锻炼其独自睡觉的能力,直至分屋。孩子在一个人入睡的过程中会发现,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并能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四、如何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独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独立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3、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两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里突然停电,电话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长可借此帮助孩子学会求助,知道应当求助于哪些部门,用什么方法求助。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让孩子感觉到“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4、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5、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培养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思考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对此多数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只是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也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可以只讲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发展、结尾由孩子进行续编,家长也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参与,从而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能力。

  6、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需要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鼓励和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并对孩子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让他自己做。说实在的,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最关键的还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己。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往往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遭遇困难时一哭一闹时,就会立即“心软”而“妥协”,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做手工时,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将作品两个接口粘在一起,作为父母你是否会立即自己动手帮孩子直接将接口粘起来?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自己动脑筋想一想,要如何将两个东西粘在一起呢?是用胶水?还是用双面胶或者是透明胶呢?”或者是“你再想想还有哪些办法更好更快的能把两样东西粘起来,又快又牢固呢?”当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启发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这个困难,掌握了粘贴的方法,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而且以后回更加主动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7、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重视“听话”和“顺从”,孰不知家长只注意了“听话”却忽略了孩子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家长总是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险,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去考虑孩子在独立做出决定和处理事情时的那一种宝贵的信心和热情。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因此,建议家长应该多说这样的一些话:“这由你决定”、“这是你的责任”、“不管你怎么想,这由你选择”。而一旦孩子作出决定,你就必须使他意识到他要对他所做选择的后果负责。

  由于年龄、经验所限,孩子在自主安排生活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孩子对衣服的质量、式样或钱的价值有了足够的知识之前,不要让他一个人去买衣服;在他对学校的基本课程和职业的要求缺乏深刻认识之前,也不要完全随他意愿选择要上的学校。在这些事情上可征求孩子的意见,允许他们有发言权,但又不能完全听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他们的选择加以适当的限制。例如,带孩子出去买东西,你可以把选择好的两件东西给他看,然后要求他根据质量和价格作出最后的抉择。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8、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9、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 “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10、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培养孩子独睡的良好习惯的妙招】相关文章:

孩子情商培养的妙招07-22

培养孩子爱心的妙招分享04-11

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妙招08-09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09-19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的最佳时间11-07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精选6篇)02-23

怎么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呢03-23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六个方面03-16

如何培养幼儿阅读的良好习惯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