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时间:2022-02-25 15:08:50 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基础建设是每个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软硬环境保障,也是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与基础建设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只有在人的作用下,尤其是企业高管的高度重视下,才能转化成为动态的和持续渐进的风险管理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篇1

  一、加强销售管控,加速资金回笼

  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不断加大销售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的过程。公司产品如不能实现销售的稳定增长,售出的货款如不能足额收回、不能及时收回,必将导致企业持续经营受阻、难以为继。为此,我们应当对销售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管理漏洞,及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正,明确以风险为导向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销售管控措施,实现与生产、资产、资金等方面管理的衔接,落实责任制,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在客户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市场份额,加强现有客户维护,开发潜在目标客户,特别是针对国网、南网及各省电力公司、重大项目、重点客户的业务,要注重团队协作和讲究方式方法,吸取经验教训,调整营销策略,提高中标率,力争多中标、中大标;另一方面要结合公司自身风险接受程度,在做足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控运营安全,对信用等级不高的目标客户订单坚决不予报价和接单,避免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从而影响公司的资金流转和正常经营。

  公司与客户订立销售合同时,要有专业人员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关注客户信用状况,明确销售定价、发货及货款支付方式、权利与义务条款等相关内容。重大的销售业务谈判还应当吸收财会、法律等专业人员参加;要建立健全销售合同订立及审批管理制度,明确签订合同的范围,规范合同订立程序,确定具体的审核、审批程序和所涉及人员及相应权责。

  压缩应收账款规模、降低把控经营风险是企业经营中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建立清理应收账款的长效机制,注重加强应收账款清收日常管理工作,对应收账款进行逐笔梳理,查明欠款原因,落实清收责任人与清收责任领导,逐笔监督各负责人切实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有效措施。同时,完善应收款管理制度与核查制度,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另一方面,加大逾期应收款清欠力度,销售条线要落实应收款压减计划,按时间和额度细分到各个分管领导、区域总监、营销经理和项目名下,作为进度考核依据,靠数据服人,用贡献说话,保证公司资金流,实现和谐平稳发展。

  二、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工作措施

  在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安全生产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企业兴衰的命脉,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更是企业的“生命线”。一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大安全”理念,强化安全意识,促进安全发展,各项安全指标稳步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公司各个方面的安全风险始终存在,部分干部员工安全意识不强,部分车间机台安全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执行。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常抓不懈,进一步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

  在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的同时,关键是要将制度与措施落实到位。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工思想麻痹、粗心大意、操作过程不规范等人为因素是产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这是值得深思的。如果将公司制定的一系列涉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是能够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

  在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的同时,要开展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要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的技术更新,保证投入安全生产所需的资金、人力、财物及时到位。“磨刀不误砍柴功”,设备动力部要组织开展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为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重视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安全培训教育应当经常化、制度化。要充分利用各类安全工作例会时机,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国家及公司安全部署和要求;要不断完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活动,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使“安全第一”的观念入耳入脑、根植于心,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三、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严峻的行业发展环境下,公司必须坚持“现金为王”、不断加强资金统筹、监管力度,提升企业资金财务管理水平。

  第一、要全面完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编制。公司必须逐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规范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控制各项开支。第二、要坚持资金集团集中化管理,向集约要效益。通过统一授信分别使用的模式,积极主动与各大银行沟通,利用整体优势与合作银行谈判,降低中间业务费率,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并继续开拓新的合作银行,力争从源头获取最大范围的资金归集。第三、电缆行业为资金密集性行业,这也决定了公司会经常性出现大量闲置资金,财务部门必须合理调度资金,在保证公司正常经营资金不受影响和杜绝资金风险的前提下,适时适度进行理财投资。第四、切实加强企业债务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债务风险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债务风险管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依据财务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等投资的规模,强化对互保企业的核查、监管,杜绝产生相关损失;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不断优化负债结构,确保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第五、要切实发挥审计作用,强化风险预控。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及事后审计,监督财务收支,核实经济活动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衡量其效益,有效地揭露经济行为的不规范之处,以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坚持以销定产,优化采购流程

  电缆行业是一个料重工轻的行业,铜、铝等原辅材料占据电缆制造成本的60%以上。作为生产经营的起点,采购既是公司“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资金流”密切关联。原辅材料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订立、物资的运输、验收等供应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公司要对采购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既要对照现有采购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又要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原辅材料供应顺畅、物资采购是否能够与生产和销售等供应链其他环节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执行力,严格把控采购各环节主要风险并落实管控措施。

  特别是面对铜、铝等原材料价格频繁波动,必须坚持以销定产、订单锁铜,做好“锁”字文章,有效规避铜、铝价格频繁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开展铜、铝材料的市场供求形势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并合理利用。

  由于采供业务对公司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当建立采购业务后评估制度。定期对原辅材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渠道、采购价格、采购质量、采购成本、合同签约与履行情况等采购供应活动进行专项评估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采购业务薄弱环节,优化采购流程,促进原辅材料采购与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有效衔接,不断防范采购风险,全面提升采购效能。

  五、优化人才结构,构建保障机制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动力,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是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随着公司规模逐步扩大,盘活现有人才,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扩大人才“存量”,大胆用人、事业引人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将会导致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难以实现。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公司将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验证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并及时评估相关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实现优胜劣汰。

  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将会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泄漏。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掌握企业发展命脉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就实现发展战略而言,核心专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篇2

  一、提高防范风险的预先力。

  首先,通过建立周期、全面、深入的查摆机制,对安全风险提前防范。通过各级检查、检测和信息传递出来的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各阶段影响安全生产的各类风险,强化风险源管理,为下一步的风险控制、干预打下基础。

  其次,通过周期性、全员性、系统性的安全规章制度、事故案例的教育,不断提高每名干部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明确各自岗位工作中的“高压线”、“警戒线”,自觉主动地减少风险源的出现。

  第三、通过建立设备风险联控体系,抓好设备管理的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加强设备巡检和设备死角的防范意识,对设备中的薄弱点重点防范;建好设备检修中的风险过程控制体系,盯控好设备检修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检修步骤及标准;建好设备安全监控体系,通过科技手段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监控。

  二、提高发现风险问题的能力。

  要在风险管理中把握好生产关键点,及早发现问题。风险管理工作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各项环节的控制上,这就要求我们在风险管理中要卡控好关键点,及时预想、盯控危险源,对影响安全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卡控,在生产中充分切实发挥作业组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的履行力,发动他们处理风险的能力,变一人承担、加强风险为众人承担、注重风险,从而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化风险,确保安全生产。

  除了常规的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在风险管理中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季节性因素,因临时性任务而出现的经验不足,因习惯性工作而产生的麻痹思想等。要发现风险问题,就需深入一线多了解、多调查,抓好作业中的关键点,盯好作业环节的结合点,把握好化解风险的平衡点。

  三、提高处理风险问题的能力。

  作为风险管理的管理者,要理顺关系、把握重点,把安全风险管理的原则、方法,逐步融入到现有的安全管理体制之中,使安全管理体制切实体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的工作思路,确保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作为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要对已掌握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明确风险的类别,确定风险的强弱,进而采取措施,尽快处置严重风险,严格盯控重要风险,减少避免一般风险,把风险对安全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中,面对风险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应对,安全平稳时,不能只看到成绩,而要积极、主动敢于、勇于去发现、盯控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对于风险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举止无措的情形,感觉工作中到处都是风险,不知该咋抓、该咋干的情形,这就需要对风险有个情形的认识,分清主次,分清轻重,通过研判,从而形成好的思路、体系,一点点落实、一步步抓好。面对风险,要敢于出击,主动应对,而不是退缩、推迟甚至转化给他人。在处置风险时,我们要善于总结,以很好地处理同一个风险。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凭老经验而出现旧思路,在处理风险时盲目地把一个风险当作以前遇到的风险而主观臆测、盲目行事,而出现不应有的后果。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篇3

  一、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关系

  在银行里工作,经常会听到一些同事唉声叹气地说,一边要加快发展,一边又要忙着迎接各种检查,怎么完成业务发展任务哟?言下之意就是不应在忙着营销、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进行业务检查。听罢这些同事的话后,笔者总是心存异议。不进行业务检查怎么知道相关人员在经营活动中有没有按制度执行?怎么发现银行的一些“貌合神离”的员工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又怎么了解该行的制度还有哪些需要建立、哪些需要完善?业务检查是管控风险的最初级手段,其实就是“制度建设”中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最直接的办法。不进行检查,怎么知道制度落不落地?接不接地气?

  “业务发展”和“制度建设”从字面看,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内容,但是,不管是从出发点还是落脚点来看,他们内在相同之处和联系,笔者认为还是十分密切。“业务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目的是业务经营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是乱发展,是“科学发展”。“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那是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初级阶段,为了激活全社会生产力而提出的重要观点,那是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的举措,而现在,全社会“依法治国”的氛围越来越浓,银行在经营中不依法经营、不按章办事,其交易对手、竞争对手都在体现“满满的法制意识”,那结果就是银行要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经营成本。

  “制度建设”是“业务发展”的前提。“制度建设” 是对经营活动各项规定的设计、制定、颁布、实施、梳理、修改直至废止的全过程。制度本身具备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是各项经营活动运行的必要保障。通俗地说,制度就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部法律,业务的发展靠的就是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加之有效的执行。业务发展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制度建设是业务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业务发展决定着制度建设的完善,制度建设是业务发展的具体体现,制度建设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目标一致。所以,银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制度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

  二、关于“制度建设”的一些问题

  在银行里工作,有时会发现一些发生的有损于该行业务经营或者声誉的行为,却找不到制度依据来对其进行处理。这确实是一件苦恼的事儿。试想一下,如果一种行为,尤其是不良行为,明明不对,却拿不出制度来对其进行治理,那如果这种行为蔓延,其结果怎么样可想而知,又怎会是一个“痛”字了得?这其实就是银行在“制度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家银行从一开始就应该构建起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制度体系,各项制度要基本覆盖业务经营管理的主要领域。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各种监管制度的不断出台以及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制度就得重新修订或者重新制定来适应新的国家政策、监管制度以及业务发展。不过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一些银行在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体系规划、制定质量、流程管控、评价维护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员工对制度建设认识不够。制度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对制度建设的认识水平决定制度建设的质量。一些基层员工对制度概念、形式、流程、内容等不甚了解,甚至对制度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很积极,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制度汇编供大家来学、来研究,制度建设认识水平普遍偏低。

  二是制度体系简单,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银行虽然发布了很多的'制度,但是一些制度还是层级不清晰,划分颗粒度不细,该建立的不建立,该废止的不废止,该完善的不完善,影响了制度的可操作性、权威性、稳定性。同时一些制度还夹杂了指引、方案等非制度文件类型,制度形式简单、不规范。

  三是制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制度篇幅冗长,艰涩难懂,或是制度间衔接不够、内容重复甚至规定不一致。同时大部分银行都是制定的管理办法多,但是实施细则少,对业务发展的指导意义不够,影响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出台的质量不高。

  四是制度制定流程随意。制度的制定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或者是广泛征求意见。但是一些银行在制定制度时,调研的少,征求意见的少,尤其是向基层营业机构征求意见少,有的银行还没有专门的制度管理部门来负责审查。制度制定时,说是征求意见,但是大部分都是走过场,多半都是“没意见”,参与意识不强。

  五是制度宣贯、维护不力。一些银行制度建设存在“重制定、轻维护”的问题,制度出台部门在制度发布后宣传、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履行制度的宣传、培训、解读程序,导致制度执行实施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制度后评价机制没有形成,对于后评价的方式、内容等认识相对不足。

  六是制度修订不规范。有些银行有相当一部分文件还是沿用多年前发布的文件,因为没有制度出台后评价机制也不知道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有的部门发布修订制度时,也没有“某某文件同时废止”等字样,或者有了废止字样但是基本没有修订说明,基本没有提供修订前后条款变化的对比表,要员工自行比较学习修订内容,费时费力且影响了制度执行效果。还有一些银行部分试行类制度没有试行期限,不知道试行期满了没满,既不转正,也不修订,影响了制度的持续性、权威性。

  三、关于“制度建设”的路径

  上面,笔者曾介绍过,“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然是系统工程,那么就有它的复杂性。不过复杂归复杂,但是“制度建设”的原则和路径总的不会变。“制度建设”原则上必须符合外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有关要求,同时要及时、全面、有效地对法律法规、监管规则和司法判例进行研究和解读,跟踪合规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传导到制度建设中来。做到动态维护,持续改进,全面实时满足外部合规要求。“制度建设”还必须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业务创新,要适应银行发展战略,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为根本要求,服务于新型商业模式的建立。制度与流程的设计既要有效控制风险,也要防治管理过度影响效率。要处理好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平衡效率与安全,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下面,结合本人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见解,我们来聊聊银行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路径或者说是选择。总的来讲,有什么问题就要解决那些问题,“对症下药”。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制度建设是银行的立行之本,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全面落实决策层的战略规划、提高制度执行力、有效控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制度、树合规、做表率”等类似的专题活动来提高全行上下对制度建设的认识,在全行上下形成学习制度、执行制度、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的良好氛围。

  二要强化制度建设职能,落实部门职责。制度出台部门要提高制度起草水平,做实征求意见和论证工作,对制度的合法合规性、衔接性、操作性、适用性以及风险控制承担第一责任。可以成立制度管理部门来行使制度管理职能,审查制度的制定情况,做好制度建设规划、评价、维护牵头工作,严格制度必要性、合法性、形式和程序规范性审查,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制度建设体系。

  三要严控质量和数量,理顺制度体系。要严格审核制度,做到可定可不定的制度不予制定,能合并制定的不分散制定,能修订旧制度的不再制定新制度,务求精简实效,一切服务于业务发展为前提。

  四要加强制度宣传、培训。制度发布后制度出台部门要加强制度的宣传、解读、培训力度,不能走过场,要做到办理业务时人人都会说会做,都能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主要风险点都能把握,出风险了都会处理。

  五要进一步规范制度立改废流程管理。制度出台部门要规范履行制度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审批、发布等制定程序,及时做好制度评价、修订、废止等维护工作。

  六要加强制度执行检查力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严查违规行为,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屡查屡犯的,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使制度成为全行上下自我管理的硬约束。

  其次我们来说说构建制度体系的层级问题。因为,笔者发现,一些银行也许是成立时间不久,在制度建设中还没有清晰的层次关系。目前企业标准化制度体系通常是按照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由高到低的效力层次,划分为公司章程、基本制度与政策类、管理办法与规定类、操作规程与实施细则类。公司章程是一切经营管理行为或事项的纲领性文件,是全行各种规章制度的源头性文件,是基本大法,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必须以公司章程为准绳。基本制度与政策主要是对资金计财、信贷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科技等关系全行基础管理的作出框架性安排和原则性要求。

  该类规章制度应该采用“基本制度”、“政策”、“基本规范”、“守则”等形式,但不能与公司章程相抵触。管理办法与规定主要对日常经营管理行为或业务品种作出具体管理要求。管理办法是指对日常经营管理行为或某类业务品种作出的总括性管理要求;规定是指对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的某一事项作出的专门性管理要求。该类规章制度可以采用“管理办法”、“规定”等形式,但内容不得与基本制度与政策类规章制度相抵触。操作规程主要是对某一项经营管理行为或业务品种作出的操作性和程序性规定;实施细则是为实施基本制度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而作出的细化规定。该类规章制度可以采用“操作规程”、“实施细则”等形式,内容不得与基本制度与政策类、管理办法与规定类规章制度相抵触。

  对于一些银行来说,目前,他们的制度建设体系还不是太完善。基本制度缺失、实施细则不细、操作规程可操作性差等等,这些都需要银行管理层加快去完善的。

  “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希望所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风险管控,为业务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管理能力08-06

如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12-09

如何提高团队的管理能力08-17

如何提高自身工作管理能力12-20

如何提高自己的协调管理能力08-04

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05-18

如何提高时间管理能力07-25

如何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08-11

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何提高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