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9 09:24:3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我园地处农村,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提高幼儿的玩沙技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能积极主动探索沙的多种玩法,掌握一定的玩沙技能。

  3.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沙滩(湿沙、干沙都有)、小铲、模子、树枝、纸板、筛子、小桶、水。

  2.带领幼儿分别在沙路、水泥路上骑童车,体验不同的感觉。

  活动过程

  一、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提问: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

  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评: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提问: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

  沙子是什么样的'?

  小结: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

  3.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小结: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提问: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

  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小结: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评: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谈话: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

  小结:沙土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评:此环节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二、幼儿自由玩沙,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点心,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往外扣点心时模子离地面的高度。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1)挖土时要细心、耐心。

  (2)及时整修。

  (3)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4.创作沙画:怎样才能使同一种图案在沙里看得最清楚?干沙梳平——干沙压平——湿沙梳平——湿沙压平,分别比较。

  5.鼓励、启发幼儿玩出新花样。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

  三、小朋友互评作品,谈谈玩沙的感受,教师表扬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创造性玩沙的幼儿,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观看建筑工人如何利用沙、石子、水泥搅拌成混凝土,知道沙的巨大作用,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实验:向装满干沙的玻璃杯内倒水,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幼儿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操作,大胆交流,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弯管玩具,螺帽(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毛线、较长的硬钢丝、米、手电筒、小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弯管拼搭

  教师:看,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请你们搭一根弯管,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幼儿拼搭,教师计时。)

  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说说你搭的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给予回应。)

  2.预测假设

  (1)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真有趣呀,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幼儿仔细观察,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

  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中间都是空的。

  (2)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像一条弯弯的隧道,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有哪些小东西?(出示统计表,表上有空气、米、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请你们想一想,猜一猜,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能穿越的打√,不能穿越的打×。

  (3)统计猜测结果

  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你是怎么猜的?有不同的吗?

  3.验证、记录

  (1)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请你们去做个实验,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能穿越的打?√,不能穿越的打?×。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

  (2)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交流实验结果

  (1)空气:空气是流动的,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也能穿越弯管呢?(风、水、声音、气味等)

  (2)米:颗粒比较小,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米、小豆等)

  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晃动弯管,更容易快速穿过。)

  (3)毛线:因为线是细细的,软软的,不容易穿过。我们可以想想办法请谁来帮忙呢?出示螺帽。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

  (4)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弯,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出示钢丝弹簧),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

  小结:通过实验,小朋友发现流动的、小颗粒的物体可以比较容易穿过弯管,但是一些不能一下子就穿过弯管的东西,想想办法,可能也会穿过弯管。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科学角试一试,怎样让光穿越弯管。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瓶中的水位升高。

  2.能够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瓶中物体的大小有关系。

  3.愿意动脑思考,体验合作与探索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石子、小石子、沙子、贴有水位线并标有1号、2号的塑料瓶若干、漏斗、小勺子、小抹布、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二、交流验证,知道“填石头”能够增高水位

  1.提出问题:刚才的故事中,小乌鸦用什么方法喝道了水?

  2.验证猜测:请一位小朋友来验证“填石头”的方法是否可行

  小结:经过小朋友的.验证发现小乌鸦的方法是可行的,石头放进瓶中,水位线真的升高了。

  三、动手实验,探索并发现乌鸦能喝到水的方法

  第一次实验:取三个2号瓶,并放入不同的材料,观察是否都能让乌鸦喝到水。

  1.提供2号瓶,观察与1号瓶有什么不同。(水位)

  2.引发猜想,2号瓶里的水少,填入哪一种材料能让乌鸦喝到水?为什么呢?

  3.操作实验,发现往2号瓶里填小石子和沙子,乌鸦可以喝到水。填入大石子则不能喝到水。

  4.交流思考,影响水位上升的因素

  小结:水位线受石子间缝隙大小的影响,加入小石子或沙子后,水会流到缝隙中,但因缝隙小,剩下的水被挤到上面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而大石子见得缝隙较大,可以容纳大部分的水,被挤出的水就变少,乌鸦就不容易喝到水了。

  第二次实验:怎样做才能让乌鸦在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里喝到水呢?

  1.提出问题,引发猜想:怎样做才能让乌鸦在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里喝到水呢?

  2.操作验证,交流讨论:“继续在装有大石子的2号瓶内加入小石子和沙子还能继续增高水位线,让乌鸦喝到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将实验结果用对号、或错号标记到小组活动记录单上。

  活动延伸:

  联系生活,交流经验。让小朋友们想想说说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乌鸦成功的喝到水。

  小结:经过我们一起齐心协力的合作,开动脑筋的思考,找到了很多方法来帮助小乌鸦,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小乌鸦一样遇到大大小小的难题,希望我们都能学习小乌鸦多动脑筋,多观察思考,然后去动手把它解决掉!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转而变成一个科学活动之后,却让我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一开始内容的选择,到后来目标的制定,再到环节的不断调整,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蜕变的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活动准备

  戳有一只洞洞的水瓶×8、戳有一高一低两只洞洞的水瓶×8、水桶×8、收纳筐×8、毛巾×8、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第三种瓶子,你们看看不同之处在哪?(并排的两个洞洞)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会是什么结果呢?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沙漠,扩大幼儿对自然界的了解。

  2、认识沙漠里的骆驼,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3、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有关沙漠自然风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资料。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的画面,初步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

  师:画面上有什么?骆驼是什么样子的?

  师:骆驼的身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用处?

  师:骆驼喜欢吃什么?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

  师:骆驼有什么用途?

  教师小结:骆驼生活在沙漠里,骆驼的身上有厚活的毛,可以防止身体里的水分散失,还可以白天防晒,晚上保暖。骆驼底眼睛会产生许多眼泪,让眼睛不干燥,而且有长长的睫毛,可以阻挡沙子跑进去。骆驼的.鼻孔可以闭合,这样可以防风沙。骆驼耳朵里有好多毛,可以防沙子跑进去。骆驼的身上有驼峰。可以分为单驼峰和双驼峰。驼峰可以储藏营养。

  骆驼的脚底有宽宽厚厚的肉垫,不怕热热的沙子,也不会陷进软软的沙子里。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人称骆驼为沙漠之舟。

  2、组织幼儿讨论:

  师:你见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子的?

  师:沙漠里有什么?(仙人掌、蝎子等)

  师:沙漠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沙化?

  3、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介绍沙漠的录像,了解沙漠的特性以及沙漠里生活的动植物。没有条件的,可组织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交谈,教师可寻找相应的书籍和图片,向幼儿介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观察画面,说说:沙漠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叫什么名字?

  请你用连线的方法帮骆驼走出沙漠。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动手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应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让幼儿在动手中获得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提高探究的能力。整个活动我遵循 5-6 岁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科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让他们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科学探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鹌鹑蛋是幼儿早餐经常吃的食物,一次早餐活动,一位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鹌鹑蛋身上有斑点,不像鸡蛋一样白净,鹌鹑蛋可以祛斑吗?”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同时进行幼儿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我利用醋的`酸性腐蚀能力,可以使鹌鹑蛋上的斑点脱落的现象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白醋能去除鹌鹑蛋的斑点,了解醋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

  2.尝试与同伴分工合作,对实验进行操作、记录、讲解。

  3.喜欢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白醋能去除鹌鹑蛋的斑点,了解醋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

  活动难点:尝试与同伴分工合作,对实验进行操作、记录、讲解。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鹌鹑蛋、白醋、透明塑料杯、盆(水)、牙刷、毛巾、肥皂、洗衣粉、镊子等。

  2.PPT 课件、幼儿实验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播放课件):森林里要举行盛大的舞会,小动物们都在精心装扮自己,鹌鹑蛋宝宝也想参加。可是它身上长满了斑点,很伤心。它想,要是我把身上的斑点去掉,该有多好啊!

  教师:宝贝们,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帮助鹌鹑蛋宝宝把身上的斑点去掉吗?(幼儿自由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幼儿自主尝试鹌鹑蛋祛斑的方法

  1.教师介绍水、毛巾、牙刷、肥皂、洗衣粉常见清洁用品,请幼儿猜想用这些清洁用品能不能去除斑点,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记录表(一)的记录方法。

  2.幼儿尝试用清洁用品去除鹌鹑蛋的斑点,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说明规则,幼儿进行实验。

  3.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一),集体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教师:常见的清洁用品可以祛斑吗?

  4.教师小结:鹌鹑蛋上的斑点牢牢粘在蛋壳上,用一般的清洁用品很难去除。

  三、认识白醋,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探究“给鹌鹑蛋祛斑”实验

  1.教师(播放课件):鹌鹑蛋还是很沮丧,怎么办呢?对啦,我们去找熊医生问问。熊医生说:“我给你们一瓶神奇的水,你们去试试吧!”

  教师:熊医生给我们的神奇的水是什么呢?

  2.认识白醋:教师出示白醋,请幼儿看一看、闻一闻。

  3.幼儿分工合作进行白醋祛斑实验。

  教师:白醋真的能把鹌鹑蛋的斑点去掉吗?我们去实验室试一试吧!

  (1)出示实验材料,说明记录表(二)的记录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

  幼儿两人一组分工合作实验,一人负责操作实验;一人负责完成记录表(二),并讲解实验结果。

  (3)幼儿小组分工合作自由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幼儿实验记录表,讲解实验中的发现和结果。

  教师:请讲解员将实验结果进行讲述。

  4.教师小结:原来,白醋里有一种叫醋酸的东西,它能将斑点和蛋壳分离开,我们就很容易去掉鹌鹑蛋上的斑点。

  四、了解醋在生活中的妙用

  1.教师: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作用呢?(幼儿自由表达想法)

  2.幼儿观看课件,教师总结:

  醋常常用在烧菜中,去除腥味,又能产生酸酸的味道;醋可以当调料,增添美味;醋具有保健的作用;

  醋可以杀菌消毒;醋酸可以去除污垢。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到班级进行陈醋、苹果醋祛斑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基本达成,活动中通过两次实验操作,让幼儿知道白醋能去除鹌鹑蛋的斑点;通过迁移生活经验了解醋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以此达成认知目标。活动中第三个环节认识白醋,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探究“给鹌鹑蛋祛斑”实验达成技能目标:尝试与同伴分工合作,对实验进行操作、记录、讲解。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选用机会,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每个幼儿都承担不同的探索职责,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利于其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在这种活动环境中促进幼儿积极思维、主动交流分享对方的经验,对于探索中产生的各种预测是否正确并不重要,教师应真诚地接纳和认可,要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幼儿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幼儿与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主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次活动也存在不足方面,如:在说明实验规则环节不够清楚细致,导致有的幼儿在操作时混乱,没有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在猜想环节,应该把记录表展示出来,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还是过于把控时间。科学活动必须注重严谨性和科学性,教师的语言需要更精准、更具科学性,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对我有所进步,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能够积累经验,继续进步。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8

大班科学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