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5 13:54:00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拆拆、装装、玩玩的过程中,掌握电动玩具电池拆装的方法。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件电动玩具,一个小塑料盒,因各种原因不会动的玩具、若干个电池:电池回收箱一个:电池安装示意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玩具厂的叔叔阿姨为了表示他们的爱心,让小朋友过个快乐的节日,特意给你们捐赠了一批各种各样的玩具,(出示电动玩具)你们猜:“这小猴会敲鼓吗?”“洋娃娃会跳舞吗?”这些玩具全是电动玩具。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自己动起来呢?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

  二、操作探索(一)

  1.拆电动玩具。

  (1)师:现在教师给每人发一件玩具,小朋友可以去玩一玩,看看玩具是怎么玩的。假如你想知道玩具会动的秘密,你也可以把它拆开,然后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玩玩具,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拆,并把拆下来的东西放在盒里。

  (3)提问:你发现玩具里有些什么?

  小结:原来玩具里有电池、弹簧、开关。

  2.装电池。

  (1)师:小朋友拆开了玩具,还发现了许多秘密,那你们能不能再把它装好,让它变得和原来一样会自己动呢?

  (2)幼儿装电池(肯定会有幼儿因电池装反等原因使玩具动不起来)

  三、讨论

  1.为什么刚才会自己动的玩具现在不会动了呢?

  2.如果是电池装反了,那电池应该怎样装才是对的呢?

  引导幼儿认识电池上的“+”“一”标志。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示意图,要求幼儿按示意图安装电池。

  四、操作探索(二)

  1.师:这里有几件小弟弟玩过的电动玩具,不知什么原因这些玩具不会自己动了,等一下请你们拆开检查一下原因,然后想办法使它们动走来,你可以和旁边小朋友一起想力法,也可把你的好办法讲给好朋友听。

  2.幼儿操作探索,鼓励幼儿和同伴、老师交流,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

  3.提问:

  (1)你发现玩具是什么原因不能动吗?你怎样又使它动起来的?

  小结:玩具不能自己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电池装反了,有的是没装电池,有的`是电池的电用完了,有的因为没有弹簧。

  (2)电池内的电用完了,这个废电池该怎么办呢?(教育幼儿不能随便把它剥开,也不能随便乱扔,要把它放在“电池回收箱”内,因为电池里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乱染会污染环境)

  五、玩电动玩具

  师:今天小朋友的玩具各种各样,你们可商量开一个“玩具表演会”,让大家一块分享玩具带来的快乐,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延伸活动

  1.在班里设立“电池回收箱”,鼓励幼儿从收集废电池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

  2.在操作区提供电池、各种电动玩具,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3.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标志的特征和作用。

  2、知道马路上开车、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1、各种交通标志。

  2、小老鼠玩具。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导入主题。

  1、出示小老鼠,激发兴趣。

  小朋友,这只小老鼠是乡下来的,它叫贝特,它要跟我说句悄悄话,小朋友要安静哦。它说它碰到了一个难题,想请我们帮个忙。

  2、讲述故事,引起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的兴趣。

  二、认识交通标志。

  1、出示挂图。

  瞧!小老鼠贝特把这些交通标志都给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吧!

  2、根据幼儿的回答,详细讲解每个交通标志的名称和意义。

  3、幼儿设想: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交通标志,那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游戏"你指我说。"

  教师点一个交通标志,幼儿说出它的意思,或者教师说出交通标志,幼儿点出来。

  四、游戏"乡下老鼠进城。

  "教师出示乡下老鼠进城的地图,将老鼠进城时所遇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让幼儿找出正确的路线,帮助乡下老鼠进城。

  五、交流讨论。

  1、认识其他交通标志。

  还有哪些交通标志呢?

  2、将交通标记贴在幼儿园需要的地方。

  今天,我们学到了那么多的交通标记,你觉得有哪一些可以贴在幼儿园里呢?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仔细观察幼儿园,并把相应的标记贴在幼儿园醒目位置。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调查会转的物品,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将旋转物品根据动力不同进行简单分类,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又发明创造的欲望。

  3、感受转动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做社会调查:什么东西会旋转?做好统计。

  2、会转的玩具若干(风车、飞盘、竹蜻蜓、小汽车、钟表、风扇等)、旋转物品图片。

  3、自制录像片《生活中会转的东西》。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社会调查结果统计表:什么东西会旋转?为什么能旋转?是怎样旋转的?示范个大家看。

  2、组织幼儿观看生活录像,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够旋转,拓展思路。

  3、引导幼儿将旋转的物品根据动力不同进行分类,讨论旋转物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创作愿望。借助电力旋转的:电风扇、洗衣机、录音机、果汁机、电吹风、打蛋机、旋转木马、VCD机等。借助风力旋转的:风车、风力发电机、风力滚轮等。借助人力旋转的:呼啦圈、飞盘、陀螺、竹蜻蜓等。还有借助水旋转的物品:如水车、磨面机等。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请幼儿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哪些部位能转的起来,玩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2)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位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3)引导幼儿讨论身体部位转动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身体的重要性。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填写的调查表放在区域内,继续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寻找、发现魔术表演的秘密,喜欢探究魔术表演的奥秘。

  2、通过尝试魔术表演,感受魔术的神奇,体会表演魔术的快乐。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音乐《未来的魔术师》。

  2、每两人一块手帕、一枚硬币。

  3、玻璃杯、盛有凉水的大水杯、明信片、水盆。

  4、纸袋、宽大的外套、细长形状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音乐渐低,幼儿围坐在一起。

  教师:

  1、刚才进教室时听到音乐了吗?是很动感有些神秘的音乐,它的名字叫《未来的魔术师》。魔术师!

  2、有没有看过魔术表演?在哪里看到过?

  (二)教师:魔术表演看上去感觉像有魔法哟!魔术师表演魔术时真的有魔法吗?

  二、观察发现魔术的秘密。

  (一)教师表演《听话的小磁铁》。

  提问:猜一猜小磁铁为什么这么听话?(幼儿回答--请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来回答)教师:原来小秘密在这儿呢!

  (二)教师表演《百宝袋》。

  提问:猜一猜这个魔术的秘密在哪里?

  总结:其实魔术的秘密有时候就藏在特别制作的小道具里。

  (三)教师表演《流不出来的水》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纸片托水:取一只塑料小杯,装满水。将硬纸片盖在杯口(纸片比杯口略大)。用手按住了硬纸片,迅速将水杯倒置。将按住纸片的手轻轻移开,可见纸片托住了杯中的水,使水不会流出)。

  提问:猜一猜魔术的秘密可能是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有的魔术是运用科学的小道理来表演的`。

  教师总结:当然魔术师的手法应该很熟练,这样才不会露出破绽。

  三、合作分享宝贝们今天爱动脑筋、勤思考,也积极回答问题了,表现很棒。那我们一起来变个魔术表演给听课的老师,你们愿意吗?

  四、结束语。

  在科学区准备了几种魔术道具,小朋友可以试试。幼儿退场,出现音乐。

  教学反思:

  活动中感到孩子们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魔术还是太陌生,脱离生活太多了,所以表现得有点茫然,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有的甚至是直接给出答案。另外就是学习魔术时孩子们表现的不自信,这个和经验不多有很大关系。

  改进措施:

  1、让孩子们在活动前一段时间就有意识的看一些"小小智慧树"的小魔术表演。

  2、让孩子们练习一个或两个简单的小魔术表演的经验。

  3、在活动结束前可以有观看魔术大师的魔术,让孩子们有一个视觉上的提升。

  小百科:词语“神奇”,表示“神妙奇特”的意思。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材料,探索取出瓶中乒乓球的不同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2.在操作中感知一种物体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用标记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幼儿实验材料:把乒乓球放在杯中;筷子、勺子、铁丝、吸管、报纸(小组一份);幼儿记录单,大记录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一只乒乓球被管老师不小心掉到了杯子里,你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吗?有什么办法呢?(幼儿相互交流)

  二、引导幼儿尝试利用材料取出乒乓球

  1、提出问题:那如果手不能直接伸进去,也不能把乒乓球直接倒出来,在杯子不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幼儿想办法)

  2、介绍材料和记录单。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有勺子、筷子、细铁丝、报纸、吸管,请你猜猜哪些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呢?(幼儿猜测,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

  (2)到底他们能不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呢?你可以每一种材料都去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用标记记录在记录单上。

  (3)幼儿探索操作

  (4)交流探索、记录的结果。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

  (5)总结性提问:从记录单上我们可以看出勺子……能取出乒乓球,有的铁丝能取出乒乓球,有的报纸却不能取出乒乓球,这又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用铁丝取出乒乓球的?解决铁丝取出乒乓球:可以改变形状。

  3、探索用细铁丝、报纸把乒乓球取出来。

  (1)发散性提问: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细铁丝、吸管、小棒把乒乓球取出来呢?(幼儿自由讲述办法)到底你们说的行不行呢,只有试试看才知道。(第二次操作)

  (2)幼儿探索用细铁丝、报纸把乒乓球取出来。教师巡回指导,并用数码相机拍下幼儿实验的情况

  (3)再次交流探索操作的结果。怎么样,都成功了吗?你这次用了什么把乒乓球取出来的?用了什么方法?

  (4)展示照片,看,xx是用什么方法把乒乓球取出来的?

  (5)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去尝试,细铁丝、报纸也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4、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是从杯子里取出了乒乓球,如果杯子里掉进去的是铁球呢?在不动杯子子的情况下能用什么方法取出呢呢?我们以后游戏的时候去试一试。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能变形、还能恢复原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铁丝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

  二、活动准备:

  材料1:皮筋、松紧带、小气球、海绵、尼龙袜、弹簧(每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铅丝(细铁丝)、硬纸板做的小丑头、小动物头等、圆筷子(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缠绕铁丝用)

  三、活动过程:

  1、呈现材料1,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玩玩桌上的东西,感知发现弹性。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提问一些幼儿,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知)如:拉皮筋会变长,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气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等。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有的东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不用力时又恢复原样,叫物体的弹性。

  2、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请幼儿换着玩一玩,对每个东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

  3、弹性的利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你平常见过什么利用弹性的物品?有什么用?(根据幼儿的回答,或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4、幼儿制作弹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弹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示范怎样缠绕铁丝,辅导时也要重点辅导幼儿将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3)幼儿玩一玩自制的弹簧小玩具。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精选)科学教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