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9 13:54:04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汇编【5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沙漠,扩大幼儿对自然界的了解。

  2、认识沙漠里的骆驼,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3、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有关沙漠自然风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资料。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的.画面,初步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

  -教师:画面上有什么?骆驼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骆驼的身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用处?

  -教师:骆驼喜欢吃什么?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

  -教师:骆驼有什么用途?

  -教师小结:骆驼生活在沙漠里,骆驼的身上有厚活的毛,可以防止身体里的水分散失,还可以白天防晒,晚上保暖。骆驼底眼睛会产生许多眼泪,让眼睛不干燥,而且有长长的睫毛,可以阻挡沙子跑进去。骆驼的鼻孔可以闭合,这样可以防风沙。骆驼耳朵里有好多毛,可以防沙子跑进去。骆驼的身上有驼峰。可以分为单驼峰和双驼峰。驼峰可以储藏营养。

  骆驼的脚底有宽宽厚厚的肉垫,不怕热热的沙子,也不会陷进软软的沙子里。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人称骆驼为沙漠之舟。

  2、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你见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沙漠里有什么?(仙人掌、蝎子等)

  -教师:沙漠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沙化?

  3、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介绍沙漠的录像,了解沙漠的特性以及沙漠里生活的动植物。没有条件的,可组织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交谈,教师可寻找相应的书籍和图片,向幼儿介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观察画面,说说:沙漠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叫什么名字?

  -请你用连线的方法帮骆驼走出沙漠。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1.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2.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活动延伸:

  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

  2、仔细观察,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三份——傍晚、变化的太阳;下雨和四季问题图片;雨、季节循环;

  2、书(自制两份)——雨和四季

  3、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4、循环记录纸、青蛙图片

  5、增强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了解幼儿对四季与水循环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价值分析:引发幼儿对自然事物的关注)

  提问:你仰望过天空吗,看到了什么?

  二、分段理解

  (价值分析:激发幼儿探究大自然循环的奥秘)

  1、(1)出示PPT——傍晚的太阳

  师: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看到过许多的东西,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太阳?为什么?

  (2)出示PPT——变化的太阳

  师:过了一会儿,又过了一会儿……看到答案了么,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3)师:小男孩看见天空渐渐暗了下来,白天就要消失了。他好奇的问妈妈:“妈妈,白天究竟去哪了呢?”,小朋友们:白天究竟去了哪里?它还会回来吗?

  (4)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师:因为地球在转,太阳照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去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地球仪,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师:假设这是中国的小朋友,吧手电筒当做太阳,太阳公公照到的地方就是白天,(转动地球仪)地球慢慢地转,现在我们中国的孩子那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

  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所以那里是黑夜,现在照到了外国,那边是(白天),地球慢慢转,又照到了中国,那现在中国(又是白天了),地球还在慢慢慢慢转,太阳(又照到外国了)……那白天是不是不见了呢?

  小结:哦!原来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新的白天又来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循环着。

  (5)出示字:循环

  提问:什么是循环呢?

  小结:循环就是运行一周在回到原处。

  2、(1)出示下雨和四季的问题图片

  师:小男孩谢谢你们告诉了他这个答案,让他知道了白天不是不见了,但他有两个问题要来问问你们。请仔细观察图片,他会问什么呢?

  幼儿猜测第一张图片的问题,PPT给予答案:秋天去哪里了

  幼儿交流讨论第二周图片的问题:雨水去哪里了

  (2)师:小男孩提了两个问题,今天老师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了后面的书里,请你们轻轻地去书里找答案,说一说它到哪里去了?

  分成两半,幼儿看书寻找答案(每人一本书,分别为下雨和四季)。

  (3)你选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4)验证:出示雨—循环的PPT;出示四季—循环的PPT。

  小结:小男孩说要谢谢你们,他知道了:原来这世界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总是这样循环着。

  三、拓展发现

  (价值分析:进一步巩固对循环的理解)

  1、出示青蛙图片,进一步思考:青蛙也能循环吗?它是怎么循环的呢?

  提问:除了动物还有什么也是这样循环的?(根据幼儿回答记录)

  2、提供记录纸,记录循环

  小结:你们都有一双亮亮的眼睛,快去发现这个世界中的循环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充分感受电线与毛线的不同。

  2、在活动中能大胆想象拼出各种有趣的线条造型,并尝试用记录的方法记录已用线条的数量。

  3、体验有趣的'线条造型、分享自己和同伴成功的快乐。

  准备:

  1、长短不一的电线、毛线若干。

  2、记录表、笔。

  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今天,蔡老师带来了一只神奇的口袋,里面装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摸看(一幼儿上来摸)你说说里面上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二、出示电线与毛线介绍其特性与用处。

  1、对了,神奇的口袋中装了电线和毛线,电线摸上去有点硬、光滑的,毛线摸上去有点软、毛毛的。

  2、什么地方需要用电线呢?

  3、毛线可以做成什么呢?

  三、介绍操作材料及记录方法。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短不同的电线和毛线,我们用这些电线和毛线拼出各种有趣的线条造型,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2、(拿记录表演示)小朋友身上贴了数字,一会找和自己的数字相对应的记录表和操作板来操作,我们要动手拼出三种不同的造型,并将它们记录在相应的位置里,同时也要数清楚长线用了几根短线用了几根也用数字来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每种拼好、记录好以后要等老师拍好照后再选择另外一种材料。

  四、幼儿动手选择材料操作并记录。

  五、通过大屏幕展示幼儿作品,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线条造型,同时验证所用线条的数量。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产生的原因:

  有一次我园给幼儿吃蒸熟的胡萝卜,黄菲菲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妈妈告诉我说,‘这是胡萝卜的根,吃了它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一边的张佳龙立刻反驳说:“不对,不对,植物的根不是这个样子的,它是一根一根的”。说着两人争了起来,他们找我评理,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征询其他小朋友的意见,大家都比较赞同张佳龙的意见。我说:“这样吧,小朋友回家带一些根的植物来我们一起认认。”

  根据幼儿这一积极的需求,我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根,设计了“奇妙的根”这一活动。

  活动名称:奇妙的根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根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吸收水分和营养,可以食用,可以治病,可以雕刻成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2)让幼儿知道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

  3)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的根。

  活动准备:

  多媒体设备、制作好的课件、各种各样的根、做好的变态根的`食物(红薯、胡萝卜、山药、白萝卜)。

  过程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

  1、幼儿自己观察植物的根。

  幼儿自由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你们看桌上都有什么?(葱、青菜……)请你们仔细看看、摸摸、再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为幼儿创设了轻松自如的探索事物的情境)

  请你们在桌上找出有根的植物,告诉你的同伴根是什么样的?(在这里体现了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

  2、引导幼儿认识植物的变态根。

  让幼儿看课件“胡萝卜娃娃的自我介绍”。

  小朋友说了半天,有一个人可着急了,是谁呢?(变态根如果由教师直接介绍有点苍白无力,且缺乏新鲜感,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在这里教师运用课件,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从视觉和听觉上一下子吸引了幼儿注意力。)

  3、教师总结: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桌面上实物的对比,让幼儿从感官上直接感受了植物根的多样性。)

  (二)根的吸收。

  1、让幼儿看课件“小鹿和大树的对话”。

  (通过课件中形象的比喻让幼儿明白了:根吸收营养,就象小朋友吃饭一样重要。)

  2、看课件“根的吸收”。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直观并形象地了解了根的吸收过程)

  除了大树用根来吸收养料和水分,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也用根来吸收养料和水分?(在这里主要是巩固幼儿对植物根的认识)

  (三)根可以食用

  A、小朋友知道得真多,桌上这些植物的根对我们还有什么用途呢?(可以食用)哪些可以?(红薯、山药、胡萝卜、白萝卜……)我们一起来尝尝(进一步在实践中巩固对变态根的认识)

  B、好吃吗?(好吃)这些根我们有时也要吃,(出示各种中药的根)但它们好吃吗?(不好吃)那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对,是中药,给我们人类治病的。

  (四)艺术品:根雕

  还有一些根非常有意思,你们看(看课件)(这些是幼儿平时不易看到的。教师采用形象直观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了根雕,同时还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五)游戏:找植物的根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根的认识,培养幼儿游戏的兴趣,特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幼儿亲自操作鼠标来选择植物的根)

  (六)结束总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非常奇妙有意思,为什么?(因为它们可以吸收水分和营养、可以食用、可以治病、可以雕刻成艺术品供人们欣赏)。我们幼儿园里种了许多的树木和花草,小朋友平时能不能去摇小树和花草?(不能)要是根断了,它们就不能活了。现在我们去给它们浇浇水,让它们快快长大好吗?(好)

  自然带幼儿出场。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1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1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