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3-11-11 10:11:54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美术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通用)美术教案7篇

美术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色彩的"喜好"显而易见,他们往往惊叹于色彩的奇妙变化,沉浸于用色彩创意的无穷乐趣。课中,通过有趣的"魔术",使孩子了解利用三原色可以搭配出多种颜色,每一位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实验活动,并在实验前进行猜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色彩变化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三原色,尝试用三原色变出各种颜色,感受颜色的奇妙变化。

  2.在活动中享受调色游戏的乐趣,体验创造的喜悦。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用的一瓶水和两个盖子,盖子上面分别有红色颜料和蓝色颜料;

  2.红色、蓝色和黄色的颜料若干,挤有黄色、蓝色、红色颜料的盖子若干;

  3.幼儿作画纸(上面画有大花、太阳、大树轮廓),红色、黄色、蓝色颜料若干,水粉画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颜色遇水融化的'过程

  1.了解瓶子盖和摇一摇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观察颜料溶于水的过程。

  教师:看看桌上有什么东西?打开瓶盖,看看上面有什么?

  教师盖上瓶盖:老师来变个魔术,把它变成"红色饮料"。

  教师上下摇晃瓶子,使瓶盖上的红色颜料溶于水,变成红色饮料。

  2.发现实验中的科学道理。

  教师:打开瓶盖看看,瓶盖上面的颜料还有吗?

  教师:原来,颜料遇到水就融化了。

  二、第一次实验,尝试用红色和蓝色变出紫色。

  1.倾听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方法,进行实验猜测。

  2.请5位幼儿进行实验,与同伴交流实验的过程。

  教师重点指导如何正确盖瓶盖,并上下摇晃。

  3.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教师记录实验结果。

  三、第二次实验,发现三原色变化的秘密

  1.激发对颜色的好奇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教师:把红色和蓝色和在一起,会变成紫色。那么,把其他颜色和在一起,会发生变化吗?

  2.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实验。

  组一:红色颜料水,瓶盖上的颜色为黄色或蓝色;组二:黄色颜料水,瓶盖上的颜色为红色或蓝色;组三:蓝色颜料水,瓶盖上的颜色为红色或黄色。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小朋友真厉害,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变出了许多其他颜色。在我们的美术领域中,把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三原色,用这三种颜色可以调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而这三种颜色是用别的颜色调不出来的。刚才我们用三原色调出了绿色、紫色、橙色,下次我们可以尝试用三原色调出更多的颜色。

  四、幼儿分组尝试用三原色作画

  1. 教师:刚才小朋友初步学会了用三原色调色,接下来我们用三原色来作画。希望小朋友把刚才学到的调色本领用到绘画上,把画画得更美。

  组一:用红色颜料、黄色颜料合作画一个大太阳;组二:用黄色颜料、蓝色颜料合作画一个大树;组三:用蓝色颜料、红色颜料合作画一朵大花。

  2.教师简单讲评。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美术教案 篇2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绘画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2.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的了解。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语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二、讲新课

  出示两幅作品

  教师提问:抛开画面的内容,找这两幅绘画作品的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手段,即线条、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交流的艺术语言。

  1.绘画的造型要素

  (1)线条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色彩造型要素:介绍色彩的四种分类: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画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的。

  (3)明暗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明暗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以明暗为主的绘画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绘画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1)写实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2)表现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抽象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欣赏优秀作品:

  三、教师总结

  了解了绘画的造型因素,我们在分析欣赏绘画和创造绘画作品时就要运用这些造型因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龙》一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一节美术课。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认识龙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

  应会:会讲出笼各部位的象征,能创作出一幅龙的绘画作品,能够抓住龙的头、身、尾三部分特点进行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都说中国是龙的故乡,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中间包含人们对龙的尊重、崇拜,人们借龙的精神来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收集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初步了解中国龙的历史。

  了解龙的.象征意义,欣赏其造型。

  抓住龙的特点,画一条龙。

  难点:在绘画中表现龙的精神、气势,抓住龙的特点、造型及动态。

  在欣赏?评述中让学生讲述龙的象征意义并体会龙的精神。

  学习材料:

  有关龙的资料、彩笔、蜡笔……

  教学过程:

  一、说龙:

  1.收集关于龙的资料。

  2.说说你对龙的了解。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初步感受龙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看龙:

  1.欣赏龙的演变:

  a、玉龙猪——新石器时代

  b、瓦当上的行龙——汉代

  c、赵州桥栏板上的双龙——隋代

  d、通经北面上的云龙——唐代

  e、高足杯上的云龙——元代

  f、金冠上的升龙——明代

  g、黄帝玉玺上的蟠龙——清代

  2.了解龙的组合形象:骆驼头、鹿角(风华稳重)、马齿、牛耳、蛇身(灵敏矫健)、鲤鱼鳞(条理有序)、鹰爪(扎实气魄)、泥鳅尾。

  教学意图:了解龙的演变过程,如商周粗狂抽象;春秋战国秀丽洒脱;秦汉雄建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宋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等。龙是摄取了最精华、最完美的部位,是万物之灵,同时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三、画龙:

  1.欣赏书中学生作品。

  2.画龙的口诀:昂首、张口、露齿、睁眼。

  3.提出作业要求:画一条龙。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四、赏龙:

  1.欣赏作品。

  2.谈谈创作体会。

  教学意图:体验成功感。

  五、做龙:

  1.我们是龙的传人。

  2.怎样做一个龙的传人

  教学意图:树立民族精神。

美术教案 篇4

  第二课美术作品造型的基本要素(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

  1、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2、使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3、通过对美术作品中形的认识和分析,4、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5、通过对本课的学习,6、使学生认识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7、从而8、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9、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难点: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3、教具、学具准备4、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挂图一张,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学生:课本、作业本、软心铅笔、尺。

  5、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象形体,首先是被我们的眼睛感受到的,对视觉形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会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多种知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板书:视觉形象的分类(约23分钟)

  尽管视觉形象复杂多变、丰富纷呈,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形和人工形。由自然力造成的,叫自然形(如山石、河岸、动植物等),人类出于某种目的.造成的形,叫人工形(如产品、工具等)人工形中以表达思想观念和审美感受为目的的,叫艺术形(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

  板书:自然形人工形艺术形:表达思想观念、富于审美价值。

  提问:分别举出生活中的自然形、人工形和艺术形的物象。

  形还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如材料上分,有纸材料造型、木材料造型、金属材料造型、石质材料造型等。

  (以问答形式讨论欣赏作品,再作总结)

  《饮水的熊》作者在创作中,用造型的基本法则之一即对称手法,巧妙地表现了饮水的熊和它的倒影,且将石质材料打磨光洁,以表现小熊的可爱和水的清盈感。

  《怀抱》以金属材料制作的富有动感的造型表现了母子欢快的神情。《母子》则用概括的手法打磨光洁的木质,表现丰润的母子形象,摇篮式的造型,激起了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板书:造型要素:(约18分钟)

  造型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体块与空间、光与色、质地等。在艺术造型中,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要素,将使作品更具魅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了解造型要素及其功能。

  (结合造型要素范图讲解)

  点:最小的视觉单位。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点,能成为注意中心确定结构以及组成体面(参看课本P4生活中的点和表现点的节秦的绘画)。图①中,我们看到运用点的组织,产生疏密有致的变化,富有节奏感。

  线:可看作点运动的痕迹,有方向和运动感,可以表达情感,限定形状,表现质地和描绘阴影(讲解挂图)

  面:由长度和宽度构成的平面形,面的形成有三种方式:线的包围、分割和表面色、质的变化。面可以分为几何形和自由形两大类(讲解挂图)。

  体块与空间:体块即长度、深度三维空间的占有形式,或者说是由长度、宽度和深度构成的主体形。(参看P4生活中的体块)。空间指物体间的远近层次关系和包容关系。(如雕塑)具有实在的体积和空间,而绘画艺术,则是在平面上创造体块与空间的幻觉。如《长城》一画,就是在平面上通过平俯视构图,运用了大-小的透视缩形规律,以及近实远虚的视觉规律,加上光与色的烘托渲染,画面气势磅礴,使我们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光与色:有光才有色,视觉世界是由光显示出来的。(参见P4大自然中的光与色)。色彩的正确表现能使画面获得真实感。不同倾向的色彩还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引起情绪的变化,如红色能给人以温暖、刺激的感受,蓝色则可能给人以冷、宁静的感受。

  质地:指物体表面的解觉性或这种质地的视觉表现。(参看P4《雕塑》的质地)《雕塑》用粗扩的石质表现男性皮肤的质感。

  6、总结和布置下一课时内容(约2分钟)

  我们认识造型的基本要素,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形象,认识艺术家取自自然之法则,创造出的瑰丽艺术世界。我们下节课将进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世界。

美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四格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 表现形式,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四格画短短几格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 生、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让人看完不觉莞尔,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四格画 着重点子创意,画面不需很复杂,角色也不要太多,对白精简,让人容易轻松阅 读。本节课创新意识很强,要求学生能用一幅四格画来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并 且故事要有连贯性,教师需给学生准备充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 思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四格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用四格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 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作连环故事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四格画的形式画出来。

  四、教学难点:故事要求有连续性。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 .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漫画或者连环画吗?都看过什么?你喜欢哪个形象?讲了一 个怎样的故事?

  2. 欣赏四格画 播放四格画, 请学生起来总结四格画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创作一幅四 格画的`话,你想选取什么题材?

  3 .讲解四格画的创作过程 四格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 表现形式,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要创作一幅优秀的四格画要求画面表 现强烈,要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并且能完整的讲出一个故事来。

  4 .学生讨论、交流创作思想 。

  5 .提出要求,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画一幅你感兴趣的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四个关键、精彩的画面, 并命名。

  6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欣赏评价

  (三)课后提升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试着创作六格画或者八格画。

美术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筝的色彩、图案。

  2、会用印画方法装饰风筝。

  活动准备:

  风筝,颜料,

  活动内容:

  1、、引导宝宝欣赏准备的关于各种风筝,感受风筝的色彩、图案。

  教师:看一看,这里都有些什么风筝,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印有风筝形状的`画纸,示范印画装饰风筝的过程,激发宝宝装饰风筝的兴趣。

  教师:我这儿也有一个风筝,我们来帮穿上美丽的衣服吧!

  ------提醒宝宝不要蘸过多的颜料。

  3、请宝宝尝试自由装饰风筝。

  ------鼓励宝宝大胆运用多种颜料装饰风筝

  ------提醒宝宝不要把颜料弄到衣服上,保持画面整洁。

  4、展示宝宝制作的风筝,引导宝宝互相欣赏。

美术教案 篇7

  活动名称:快乐的小蜗牛(中班)

  活动目标

  1、幼儿探索2股毛线编制的方法,并尝试用2股毛线编织。

  2、幼儿能够用编织好的毛线顺着绕圈,并做好粘贴。

  3、养成有条理地操作,和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毛线若干,蜗牛范作一幅,纸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口袋,请小朋友摸一摸,猜猜里面装了什么呢?

  2、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

  3、请幼儿从口袋里摸出毛线,提问:这是什么?毛线有什么用?

  4、师:今天老师要用毛线来变魔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数"一、二、三"。(蜗牛)

  二、帮小蜗牛找壳,启发思考探索

  1、教师讲述小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师:有只小蜗牛,它很糊涂,自己的壳都找不到了,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好吗?

  2、启发幼儿说说蜗牛的壳是怎么做成的。师:这只蜗牛的壳很漂亮,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

  3、创设情境,毛线转圆圈(教师示范毛线缠绕的`方法来做小蜗牛的壳)

  师:小朋友刚刚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助小蜗牛找壳,现在我们的毛线朋友要来跳圆圈舞来帮助小蜗牛找壳拉。毛线宝宝走走走,停一停,转个弯,继续往前跳。转了一圈又一圈,个个满场飞,可真热闹!

  4、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蜗牛壳的方法。

  师:毛线宝宝和小朋友一起来跳舞了,你们喜欢吗?我们也让它们来比一比,看谁跳得最好看。我们一起来跳圆圈舞吧!

  5、请个别幼儿尝试编织,教师指导并协助幼儿。

  6、幼儿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蜗牛找壳吧!

  三、 谁的壳最漂亮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自己的作品,教师简单评价作品。

  2、请幼儿带着找到壳的小蜗牛一起去散步。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美术教案模板 小班美术 教案05-11

(经典)美术教案10-12

美术教案(精选)09-07

(精选)美术教案09-16

【精选】美术教案09-26

美术教案[精选]09-24

美术教案【经典】10-19

美术教案(经典)10-06

【经典】美术教案10-05

[精选]美术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