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8 10:31:02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必备【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必备【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开发:

  课题出自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二课,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表现,了解固体的更多的性质:沉浮性质、溶解性质等。本课在此基础上,作了调整,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大小不同的蜡烛,苹果、苹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笔、粉笔头,长短不同的塑料棒。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等,也通过不同的材料对比让学生发现:改变物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但会改变物体的溶解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仔细观察物体,发现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会有大小不同;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实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物体沉浮现象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有溶解现象、沉浮现象等;

  知道物体的大小不影响物体沉浮,会影响物体的溶解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经验往往会靠不住;

  整理数据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提醒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发言和大声汇报


学生做什么?


教学流程


教师做什么?


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也听别人的经验,

能够觉察物体的不同,能够发现两组材料在大小上会有显著区别。

观察与比较



「主题」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观察要求

1、认识这些物品。

2、比较两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提出物体在水中不同表现在记录纸上如何表现。

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们的实验要求]

了解实验的性质、研究的范围?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着手来探究]

我们打算怎么做:规划一下流程,做什么?谁来做?需要多少时间?

怎么取得资料?实验怎么做?怎么记录?

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些实验现象对自己会有什么启发?





假设与验证










汇报与交流



提出问题:将两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两组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指导学生做记录,归纳学生的各种经验和想法,将学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协助学生确定实验方法]


问题让学生讨论:打算如何做实验,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记录。理清各实验的过程,确定实验的观察内容。


[协助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综合整理两次实验的资料、报告,发表自己的实验心得,也听取别人报告

[我们的发现]

这些数据显示什么意义?

依据数据我们可得到什么结论?

[检讨与建议]

获得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整理记录









分享经验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对2、3两页的实验记录进行整理,形成总结

安排机会和情境,各组发表心得,并促进各组间互相学习,使每个人都能汇集到别组的经验。

提出综合性的想法、检讨实验得失、提出新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本单元是在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徐徐哦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练习后边的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会不断深化,解决问题的途径会更多,关于水的知识性内容会更全面,因此本单元有关科学方面探究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有关水的基础知识之后,便于进一步研究有关水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学会长期谈及活动的方法,培养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认识水"一课,是探究水的起始课,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感官认识食物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感官观察水,让学生认识水的特点;"有趣的浮沉现象"和"改变浮与沉"两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处走》

  两课是由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动手做,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的特点,并学会用掌握的只是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资源分析

  一、充分利用我们周围水的分布状况,认识水的分布广、用处多。

  二、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和教学设施,进行课堂试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学习掌握什么是水的浮力,流水产生力量。

  三、学生利用自备材料进行制作蜡花、潜艇模型、小水轮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并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2、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3、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

  4、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7、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本单元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观察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由于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4、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

  2、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5、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观察实验能力。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难点:

  1、实验发现,在水中不论下沉还是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案《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2、水流产生力量的大小与水的流量、流速等因素有关。

  单元课时安排

  10、《认识水》1课时

  11、《有趣的浮沉现象》2课时

  12、《改变水的浮沉》2课时

  13、《水面的秘密》2课时

  14、《水往高处走》1课时

  单元复习测评2课时

  10认识水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准备:

  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各组一杯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鱼塘水、筷子。

  教学过程:

  一、找"水"。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水",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水"?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

  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

  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

  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板书设计:

  10、认识水

  像水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教学反思:

  11有趣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头、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饮料瓶、水槽、气球、测力计、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湖泊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饥饿的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走投无路的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小兔子,便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个东西就能游过去!"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引入《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再现浮沉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结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木块、乒乓球、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鸡蛋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石头一粒。

  2、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科学教案 篇4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

  四、评价与反馈

  1. 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们是用哪一种方式来比较参加100米赛跑的同学谁跑得快?

  2. 一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诗句的?

科学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

科学教案 篇6

  备课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修改“宇宙模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加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修改完善模型;模型与解释

  难点:根据资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三、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四、教具:

  各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材料超市中的东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动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学也已经对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见,今天我们就这些看法和意见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板书课题)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下面我们按照分好的小组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

  二、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展示,并全班讨论。

  三、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模型修改计划将自己小组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

  四、把筛选出的有效资料填入“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小组内讨论本小

  组内的资料,找出资料所呈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现象与规律总结本小组所讨论的结果,并在作业本上呈现出来。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或其他……)

  五、根据本小组内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资料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讨论本小组模型的不足之处。分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学、更完善。

  第二课时

  一、达与交流,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

  1.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经筛选后的有效资料,说说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与自己的修改之处,并说出修改后的好处。

  2.回答别人根据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问题。

  二、拓展活动:

  1.做宇宙的膨胀实验

  2.阅读科学自助餐。

  阅读9页到10页的内容。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经典】科学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