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3-12-19 10:13:05 教案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教案合集[6篇]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代石刻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对江苏古代陵墓石刻的形式、内容和艺术特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古代石刻艺术的选材、画石、雕刻的制作过程,并用黑水彩笔作画石练习。

  产生对石刻作品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陵墓石刻的形式、内容及特色,学习画石的方法

  教学难点:画石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块石头有生命吗你听过石头中有生命吗通过本课的学习,这个答案肯定会“水落石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石头中的生命》

  二、自主学习

  1、教师简单介绍陵墓石刻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把都城建立在南京。2、学生欣赏。

  (1)人:武将、文臣:

  你看武将和文臣从着装、动作、神态方面来分析有什么不同?

  (2)神兽:麒麟,辟邪。

  神兽,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左边的一只叫麒麟,右边的一只叫辟邪,麒麟是皇帝陵墓前的神兽,辟邪是王侯墓前的神兽。

  石虎、石象。

  明朝的石虎少了些气势和动感,但多了几分温驯和可爱。

  (3)神柱:

  南朝陵墓神道石柱由柱头、柱身、柱座三部分构成。

  南朝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呈圆形,碑身呈长方形,碑座为龟趺形,

  三、学生做习题,检查学生探究的效果

  (1)、右图中的石兽叫什么?

  (2)、石碑底下压着的'是什么动物?

  (3)、下面哪种动物有翅膀?

  (4)、看了刚才的资料,你觉得石头中有生命吗?

  4、讲评刚才的习题,结合学生的作业进行灵活讲解。

  第二课时

  一、小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又有一些问题,请你找一二个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刚才看到的资料来想一想,猜一猜,也可与旁边同学交流后来回答。

  (1)你能简单的介绍麒麟的特点吗?

  (2)麒麟和僻邪有什么不同?

  (3)文臣和武将有什么不同?

  (4)你知道这些令我们感到震憾的作品是谁创造出来的吗?

  2、师:这里是一幅还未完成的石人牵石马的石刻,你看后能猜出石刻的基本制作过程吗?

  生:……

  师小结:①选材②画记号③雕大轮廓④细部刻画

  三、作业练习:

  1.正是经过石刻艺人们灵巧智慧的双手,我们才能在今天看到这些精美的石雕,这些石雕栩栩如生,充满力量,好像真有生命。下面,老师这里有一块石头,请您想一想,这块石头可以做成什么。

  请一生上来画石。

  2.今天,每位学生都带来了石头,请您也给这块石头以生命。在石头上画一画,画完后举手。

  四、拓展

  师:这些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石刻,如今,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一方面,石刻面临着风化、空气污染、酸雨侵蚀等的损坏;另一方面,许多石刻所在地,都被纳入了开发房地产的范围,一些农民靠近石刻栽种庄稼。还有一些游人在石人石兽上乱刻乱画。几十年来,不仅石刻本身破损严重,石刻周围环境风貌的破坏更是惨不忍睹!

  师:你能想出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吗?

美术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玩水、泼水中感受水在纸张上流淌留下的痕迹。

  2.大胆想象,沿彩色水痕进行想象添画。

  活动准备

  1.水粉颜料,素描纸,毛笔,调色盘,水溶性炫彩棒,餐巾纸。

  2.音乐《雨中漫步》,教师的示范画。

  活动过程

  1.欣赏示范画,激发创作欲望。

  欣赏示范画,猜猜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玩水嬉水,游戏中展开想象。

  (1)教师准备好装有各种颜料的调色盘。 (注意水要很多,颜料较少)

  (2)播放音乐《雨中漫步》,师幼互动,共同表演水中魔术。

  ◎将毛笔蘸上颜料,滴到素描纸上。

  ◎晃一晃,让水流淌,用餐巾纸将多余的水吸干。鼓励幼儿感悟水中色彩的交融和变换。(如像蜘蛛网、这个像飞船、那个是一只猴子)

  ◎用炫彩棒沿水痕想象添画。

  ◎构思自己的洒水画中藏着的.故事。

  3.互相欣赏,评价作品。

  评比最佳洒水作品奖、最佳故事奖等,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

  【评析】

  中班孩子对水的兴趣非常浓厚,在玩水和洒水中作画,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在宽松

  自由的环境中,孩子们大胆画出了自己的心声,画出了自己的风格。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重复构成的要素和构成形式,了解重复构成在生活、生产等领域里的广泛应用。

  2.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重复构成的方法,能利用折纸滴彩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创造有趣的重复图形。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主动发现、体验生活中重复图形的美感,提高对设计艺术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重复的变化规律,感受重复的形式美感;掌握基本形构成重复的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重复的变化规律,设计有新意。

  教学方法:自主、讨论、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材料等。

  学具准备:实物材料、笔、纸、颜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知道同学们的一个秘密,你们放学后都喜欢看电视,是吗?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播放视频《千手观音》,让学生欣赏,(这是一群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曾经轰动一时,让人过目不忘!)

  2、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

  3、师说:想知道老师的感受吗?两个字“震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么多重复的手臂,真是太美了!揭示本课的学习课题和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重复的美。板书《重复的美》

  (二)新授内容:

  1.引导阶段:

  重复,同学们明白是什么意思吗?(连续出现。)

  2、谈话理解

  ①说: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②找:校园中的重复现象。

  ③赏:自然中的重复现象。

  ④思:我们找到的重复现象,是否还是自然现象?

  总结:自然界→重复→寻找规律→重复构成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感受重复构成在生活中的运用,欣赏重复构成整齐、有序的美感,领悟生活与艺术血脉相连的哲理。

  3.探究阶段:

  教师领学生用撕纸的方法制作一件简单的重复作品。

  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收集的实物材料(例如一盒回形针、一盒图钉、一包螺丝、一把红辣椒等),构想两三种不同的重复构成方案。

  渐变重复:通过欣赏渐变重复构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渐变重复的基本规律。

  (欣赏渐变重复图片)

  对称重复:通过欣赏对称重复构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对称重复的设计方法。

  (欣赏对称重复图片)

  欣赏重复图片激发创作热情。

  4.实践阶段: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重复构成练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将构成作品进行再次构想,使之成为某一主题艺术作品的主画面。

  5.评价阶段:学生展示作品,自评、互评,教师总结性评价。

  (三)拓展延伸:欣赏《阅兵式》提升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重复的美

  自然界---重复---寻找规律---重复构成设计

  渐变重复 对称重复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熟悉工具和材料,进行感官体验。

  2、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3、通过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太阳的脸和光芒。

  难点: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及富于个性的色彩。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等,教案《一年级美术第2册教案第三课《太阳》。

  教学准备:学生的优秀作品、橡皮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小朋友,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想想它是什么东西,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对,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太阳。(板书:太阳)(课件)

  你们知道吗?太阳在天上自由自在,有时侯看看大地的景色,听着小朋友的歌,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但是有一天,它突然觉得有些烦恼,因为它看到所有的景物都有美丽的色彩,小朋友们都穿着漂亮的衣裳,而自己却没有一件好看的衣服。怎么办呢?

  小朋友想不想帮助太阳,为它设计一件漂亮的花衣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画的内容:太阳。

  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太阳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中间的圆球和外面的光芒)

  它本身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红色和橙色)

  刚才小朋友回答得很好,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给太阳添上花衣裳,我们是不是只能用这两种颜色呢?

  好!下面看看老师是怎样给太阳穿上漂亮衣服的`。

  1、首先要画出一个圆作为太阳的基本形状,(课件)

  2、接下来该干什么?(给太阳身上添上花纹)(课件)大家看,这些花纹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点、线、面)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点、线、面,它们是怎样组成各种花纹的。

  3、大家最后还要添上什么?(漂亮的颜色)(课件)大家仔细看,画面中的颜色是不是每个地方都不相同?(不是)那么这些颜色的组成都有什么特点?(以相近的颜色为主,间插其它的颜色,但是挨着的颜色都不是一样的)我们还可以看看在同样的花纹下,添上不同颜色的效果。

  小朋友,你们说,太阳穿上花衣裳好看吗?现在,该你们动手了,别忘了,太阳还正等着呢。小朋友们,开始吧!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展评:

  1、学生互评

  2、学生自评,教师总评。

  五、小结:小朋友们今天画得真好,太阳看了别提有多高兴了。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课题:《面具》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面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种族的信仰、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最早体现在原始乐舞、武术、图腾崇拜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地域种族差异形成了各自的体系,风格迥异争奇斗艳。

  面具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从小学生就带着猪八戒、孙悟空等一些面具嬉戏玩耍,因此本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想象、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非洲的原始面具艺术和我国少数民族的面具艺术。分析多种风格的面具,感受其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利用多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动眼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从制作中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体验制作成功的喜悦之情,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四、教学重点:面具的设计和制作。

  五、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

  六、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CAI课件,面具实物

  学具准备:有色纸袋,废旧物品(毛线,纽扣,鸡毛,布头,金属片??)

  剪刀,胶水,双面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听音乐入室。

  二、导入:欣赏原始森林的音乐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段很优美的原始森林的音乐,请大家仔细的听一听,想象一下,你从音乐中联想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师:原始人要穿什么服饰,头上要戴着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原始部落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情感得到诱发。

  三、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做——“面具”

  四、讲授新课

  1、欣赏非洲面具:

  师:你看过远古人类的面具吗?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看了这些面具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从哪里看出来吓人,恐怖?

  有谁知道原始人为什么要戴这么恐怖的面具吗?

  小结:原来,在古代的原始部落里,人们对一些疾病或自然现象不能做科学的解释,他们以为是妖魔鬼怪在作恶,于是他们就戴上这些他们认为能给人们带来神奇力量的面具,手舞足蹈,来驱妖降魔。还有些将士在打仗的时候,带上凶猛的面具,使自己显的更威武,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

  2、欣赏傩戏面具:

  设计意图:用提问形式欣赏非洲面具和中国傩戏面具,使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的美,并为建立世界多元的文化态度奠定基础。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来自贵州的傩戏面具,这几个面具的特点是怎样的?色彩是怎样的?

  古代的人们把面具当作除魔消灾的工具,那么我们现在把面具用来干什么呢?

  (装饰,娱乐,演戏)

  3、出示现代面具,引导欣赏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这些艺术品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师:同学们,你们在商店里看到过或者买过哪些面具,你喜欢哪个?(孙悟空,奥特曼??)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身边的面具,开拓学生思维,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4、探讨面具的制作方法

  师:老师这里也带来了几个面具,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几个

  问题:

  1、这些面具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2、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3、对称的部分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

  4、面具还可以做成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自主寻找面具的制作方法,发现并掌握新知识点和技能点。

  5、布置作业:下面我们也来做一做面具,我们这里有这么多的材料,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这些材料适合做面具的哪一个部分,不会做的地方你可以请你小组里的同学帮忙,面具做好后,老师想邀请大家参加一个假面舞会,好吗?

  6、学生制作,师巡回指导(背景音乐):我们可以一边欣赏音乐和图片,一边制作。

  7、自我评价:请几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面具,同时也让其他同学评评他的面具。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个性。

  8、播放《幸福拍手歌》,参加假面舞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9.课外延伸:今天我们用了这些的废旧材料做了这么美的面具,回去之后我们还可以再动动脑筋,用这些废旧材料做出更美的艺术品,让我们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八、教学反思:

  面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的精神。所以本节课主要从导趣、导思、导练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结构的安排。

  美术课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所以在上课的一开始首先让学生欣赏原始音乐到欣赏老师带来的面具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作面具的欲望;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向他们展示丰富多彩的面具,让他们直接通过视觉感官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面具的艺术特点从而适当地运用在他们接下来的面具制作中;同时为了培养

  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对老师带来的面具进行大胆地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作业的进展过程较慢,导致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仓促,特别是在最后的作业展示这一环节中缺少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这一重要环节;其次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呈现出有部分同学缺少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在以后类似的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强调;最后在教学的方法上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进行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中,不但要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促进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喜爱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美术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并能讲解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寓意。

  2、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苗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色彩瑰丽、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的图案纹样的服饰,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感受苗族服饰图案的深刻内涵和美感。增强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教学难点:

  图案形象的特点和对比色的`运用。

  教学准备:

  各种苗族服饰、录像、图片、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

  了解有关苗族服饰特点

  搜集苗族服装、服饰图案的实物或图片。

  二、引入新课:

  三、新授课:

  1、提问:通过课前学习,谈谈你对苗族的了解。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进行补充。

  2、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简单概括一下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3、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有关苗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先民不断被迫迁徙,这个过程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清朝,直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4、引导学生欣赏“百鸟衣”

  “百鸟衣”的传说、用途、图案特征、色彩、欣赏价值。

  5、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了解有关“蝴蝶妈妈”的传说。

  6、欣赏“牛首龙纹”的图案,了解有关“龙”的传说。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四、学生作业: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服饰图案进行临摹。

  能讲其寓意。

  五、小结:组织交流。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美术教案模板 小班美术 教案05-11

美术的教案11-08

(精选)美术教案09-16

【精选】美术教案09-26

美术教案[经典]09-17

(经典)美术教案09-20

美术教案(经典)10-06

【经典】美术教案10-05

[经典]美术教案07-26

美术教案【精选】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