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4-04-04 10:45:59 教案 我要投稿

第六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六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1

  单元教学内容:6-10的认知和加减法(P42――――P83)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知和加减法”、“8、9的认知和加减法”、“10的认知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只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同学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知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同学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同学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同学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同学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同学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同学进一步认知“>”、“<”、“=”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同学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同学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同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同学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维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同学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单元教学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知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

  单元课时布置:约21课时

  1、6、7的认知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知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知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六单元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完整(特点)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

  老象陷进淤泥 来历

  变成化石

  1973年 甘肃(发现、挖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

  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五、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推想 发现 发掘 命名

第六单元教案4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通过反复阅读,知道徐霞客“奇”在哪里,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品词析句,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发展性目标:

  1.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学习生字。

  3.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徐霞客“奇”在哪里?边读边做批注。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对阅读大地是怎样理解的?

  此时你对徐霞客这位奇人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五、作业超市。 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第六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熟悉音乐旋律,学唱歌曲前半段,能唱出歌曲中的弱起拍。

  2.通过拍手动作及迁移按节奏念歌词的经验,掌握歌曲中的弱起节奏。

  3.乐于参与音乐游戏,能通过听觉区别领唱、齐唱,在齐唱处(即歌曲的弱起处)能准确、投入地用身体动作表演。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音乐联想和想象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在弱起节奏处用身体动作,准确地做出反应,表情、动作,符合歌曲的情绪。

  教学疑点:在弱起节奏处用身体动作,准确地做出反应,表情、动作,符合歌曲的情绪。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动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进教室,背景音乐《闪烁的小星》(是梦幻音色的)。教室里拉上窗帘,光线暗一些。教师通过体态语言要求同学保持安静,准备上课。

  (1)老师用轻柔的声音说:小朋友们,教室里暗暗的,静静地,让我们一起闭起眼睛听一听,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歌曲《都睡着啦》音乐响起。

  (2)师:你听到了什么了?

  师:噢,原来是一首关于睡觉的歌。谁睡着啦?

  2.听故事,了解歌曲内容。

  老师讲故事,你们要仔细地听一听,故事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教师按歌曲节奏讲歌中的故事,学生倾听并了解歌词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学说歌词内容。

  学生说出一个动物,教师出示一张相应的动物图片,按歌词内容的顺序排放好。

  教师:谁先睡着的?接着是谁?谁后睡着的?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按顺序说出歌词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按节奏念歌词。

  教师引导学生创编各种动物的表演动作,从中选择合适的动作进行集体练习。

  学生尝试在各种动物不同动作的暗示下,按节奏念歌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在“它睡着啦”的“它”字之前拍手。

  教师示范按节奏拍手。

  教师:星星仙子一拍手,就施了魔法,小动物就睡着啦!不信我们试试。

  学生学习按节奏拍手。

  教师:你们会施魔法吗?自己试试会不会?

  5.教师:这次我们跟着星星仙子的琴声,边听音乐,边用拍手的动作给动物们施魔法。

  6.学生听歌曲原唱,进一步感受歌曲中“它睡着啦”之前的.休止节奏。

  教师放原声带,学生感受歌曲旋律。学生一边欣赏原声带音乐,一边做与歌词相关的动作。

  教师:有些小朋友已经想跟着星星仙子的歌声边唱边做动作,

  我们一起试试!教师和学生共同跟随原声带音乐边唱边做相关动作。

  7.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跟随音乐边拍弱起节奏,边进一步学唱歌曲。

  全体学生扮演星星仙子,用拍手动作拍出歌中弱起节奏,教师跟随学生的歌唱,逐一扮演歌中的动物,在学生拍出的弱起节拍处蹲下表示睡着。

  8.学生根据意愿扮演歌曲中的相关角色,并尝试随音乐演唱歌曲。进一步掌握歌中的弱起节奏。

  9.音乐游戏:《都睡着啦》。

  师:歌中唱到了这么多可爱的形象,你最喜欢扮演谁?我们来做音乐游戏。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选择同一种的在教室里的某个地方集中在一起,选一代表戴上头饰。

  师:老师扮演美丽的星星仙子,当录音唱到“他们都睡啦”时,我就会用精灵棒点那个睡着的形象,你们就要做舒服的睡觉动作。看谁耳朵最灵,眼睛最亮,动作最美。

  (放《都睡着啦》音乐,玩游戏)

  (此游戏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记忆、敏锐性和对弱起拍得感受。老师的精灵棒一定要很有节奏感地点在前八分休止处。小朋友在“它们都睡着啦”一句做动作,要符合这句的节奏。)

  可以让学生做星星仙子并再表演几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注意:做睡觉动作的那句是齐唱,其他是领唱。帮助他们熟悉,感受音乐。学生有点熟悉后,可让他们尝试唱出“它们都睡着啦”,甚至只要会唱的乐句都可以唱。

  学生表演,进行评价。

  10.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在这节课上一起感受了星星仙子魔法棒与小动物们的神奇与魅力,愿大家天天晚上能睡个好觉,做个好梦!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唱《蒲公英》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画面,让学生感受,发挥想象。通过听、唱,让学生随歌律动。

  2.通过学唱歌曲《蒲公英》,体验春天的美景及给人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春天的美景及给人带来的喜悦。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发挥想象,发现美,体验美,歌唱美,创造美。

  教学疑点:激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发挥想象,发现美,体验美,歌唱美,创造美。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教室里拉上窗帘,光线暗一些。教师通过姿态语言要求同学保持安静,准备上课。背景音乐《梦幻曲》,多媒体显示夜空景色。

  播放钢琴曲《洋娃娃的梦》

  师:请你闭上眼睛听一听,这个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想睡觉,安静

  再次聆听乐曲

  师:这首乐曲是由德国作曲家奥斯汀作曲的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音乐宁静温馨,洋溢着甜蜜的梦境气氛,星星睡了,月亮睡了,洋娃娃也进入了梦乡。再次闭上眼睛,我们仿佛和洋娃娃一起入梦一般。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她梦到了什么?

  生:洋娃娃仿佛长了一对会飞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

  师:你们的想象力丰富极了,真是一群爱幻想的孩子。

  二、蒲公英的梦

  1.播放视频(蒲公英)

  师:听谁也进入了梦乡,她又做着怎样的梦?

  生:蒲公英。梦见怀里小宝宝变成伞兵满天飞。

  师:哦,原来是蒲公英啊,到了秋天,蒲公英的花瓣渐渐落了,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可爱极了!今天我们就要学唱这首歌曲《蒲公英》,让我们再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生:三拍子。

  师:那你们知道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吗?

  让我一起来读一读这条节奏,读出三拍子的强弱。

  XX X— | XX X — |

  师:那我加上歌词你能不能读一读?

  XX X— | XX X — |

  草地上风儿吹

  蒲公英打瞌睡

  师:听我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XX | X— XX | X —

  草地上风儿吹

  蒲公英打瞌睡

  生:强弱不一样

  师:那哪种强弱更适合这首歌曲呢?师范读区别

  生:第二种,有一种飞的感觉。

  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下面两句。

  师:读的时候你觉得声音应该是强一些还是弱一些?

  生:弱一些,因为蒲公英在睡觉,我们不能打扰她。

  师:是啊,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跟着伴奏,完整的读一下歌词。

  师:你们读的太好听了,瞧,蒲公英飘得满天都是,让我们用手指跟着音乐划一划,看蒲公英飞出了怎样的线条?

  生:(跟着音乐划)波浪线。

  师:让我们用“呜”跟着线条的起伏轻声唱一场。

  生:(略)

  师:瞧,一颗颗蒲公英种子转眼成了美妙的音符,让我们跟着老师唱一唱旋律。

  师:这首歌曲通俗短小,富有梦幻色彩,让我们配上歌词唱一唱。(解决情绪)

  三、拓展歌曲

  师:为了使歌曲更加丰富,我们可以给歌曲编一些动作。(师生一起想动作)

  生:请生一起表演、请个别学生表演。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三角铁、碰铃和双响筒三种打击乐器,你觉得哪种乐器比较适合为歌曲伴奏?为什么?

  生:三角铁、碰铃,音色优美,声音延长。

  师:老师来示范演奏,请同学们徒手练习。

  9.歌表演

  师:老师来当指挥,请部分同学来为歌曲伴奏,其余同学一边演唱歌曲一边进行歌表演。

  三、小纸船的梦

  师: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从中可以看出你们对生活的热爱。幸福的孩子,爱做快乐的梦,老师希望每位小朋友都有愉快的梦,并希望你们梦想成真!就让小纸船载着我们的梦想飘向远方。

  下课。

第六单元教案6

  设计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建构出发,紧扣“英雄”题眼,提炼出一个辐射性强的问题贯通教学全程,制造出学生知识落差来形成他们自身学习内驱力,以此训练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自主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学“人化”与“自得”的最终目标。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自主掌握好生字词,理解词义;

  2、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抓细节描写或相关文段诵读,了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事例感悟英雄机智、勇敢、爱国的可贵品质;

  4、以课文为例,以英雄有新的认识,深化对时代英雄的理解。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能给每部分内容取小标题。

  教学难点:引导交流体会相关的情节内容或文段,感悟英雄的可贵品质,获得对英雄的个性认识与理解。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英雄的歌曲或故事;

  2、搜集国内外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人们对英雄的认识理解观点。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话说英雄

  1、板书:英雄,学生读词说出自己朗读心情。

  (崇敬、敬佩、仰慕、崇拜……)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带有“英雄”的短语或句子;

  (如:英雄无悔、真心英雄、英雄盖世、英雄气慨、英雄辈出、英雄豪杰、英雄本色、英雄形象;英雄造时事,时事出英雄;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所见略同等)

  3、提炼阅读专题,提示教学课题。

  (1)、交流:你心中的英雄是怎样的?

  (助人为乐的、与敌人战斗到底的、爱国的、勇敢的、机智的、见义勇为的、关心别人的……)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炼学习课问题:同学们,你们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得到的认识是多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千个哈姆雷特”啊!那么,到底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个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英雄”的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流,相信你们会得到很好的答案的。板书完善教学课题:小英雄雨来。

  (设计意图:紧扣“英雄”这个题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建构有关英雄的话题,在多元的交流理解中扣住“英雄”这个词语,提出“到底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个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会不会发生改变呢?”辐射教学全程的主问题,刺激学生学习探索阅读的欲望,达到学生挑战问题的.目的。)

  二、品读英雄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启发提问:到底这个故事讲了主人公的哪些事?现在请同学们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课文待会我们来交流大家的自学情况。

  2、交流初学情况: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试说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讲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有个少年叫雨来,他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鬼子作斗争的故事。

  (3)分清课型与结构:教师从内容结构上提示学生比较本课与前面课文《夜莺的歌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了解小说及隔行分部分的特征。

  (相同的是:自然隔行分段;不同的是:本课的每部分都序号;小结:这是章节小说的内容结构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写了雨来的几件事,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1)交流事件并给每部分取小标题;

  a鼓励学生口头大概说出每部分的简要内容;

  b讨论每部分小标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第一部分小标题,小结取小标师的基本方法(先读懂内容再根据内容拟定)然后让学生自讨论其它各小标题:

  (2)、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文段:

  a学生说出自己感最深的部分,并简单讲清为什么喜欢。

  b过渡:刚同学们都各自交流了感受最深的部分,而且大家认为第三、第四部分是我们集体认为感受最深的内容,现在我们来进行深入的阅读交流吧。

  重点指导交流:

  第三部分第23自然段:齐读第23自然段,交流雨来掩藏好李大叔后就往后院跑,你怎样看这个细节?(引生联系上文中李大叔的身份来谈体会雨来的机智与勇敢、爱国)

  第四部分第24到40自然段:这个部分围绕一个“问”字来写了哪些内容?敌人对雨来采取了哪些手段?雨来是怎样面对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A:默读交流:问人——问课本——再问人——三问人——四问人——毒打

  (凶) (吓) (哄) (骗) (诱) (残);

  B:体会敌人——阴险、狡诈、凶残;雨来——机智、勇敢、坚强;

  C:朗读第23到第40自然段,小结雨来是怎样的人?除了这些文段,还有哪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①:机智、勇敢、爱国;②“从敌人枪下脱险”、“学习识字课本内容”、“为李大叔把缸搬回原位”等。(板书:机智、勇敢、爱国)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收获阅读快乐思想,让学生在读思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训练,进行着语言与思维表达的提升。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在个体认识感受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体验进行以“点”带“面”的深入阅读学习,从学生交流、表达中探索出人物的可贵品质,实现问题在学生中来又回到阅读体验中得到解决。为下面环节中讨论英雄的条件做好认知性铺垫。)

  三、感悟英雄

  1、学了课文,你觉得雨来算不算是一位英雄?你认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个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会不会发生改变呢?(结合板书说)

  2、你从影视节目里或生活中知道哪些英雄?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回归主问题,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形成英雄基本条件不会因时代、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而改变,从而丰富自己对英雄的认识理解。)

  四、寻找英雄

  1、启发:是啊,踏遍青山人不老,只把英雄找。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逐英雄、谈论英雄的话题,那么到底一个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正英雄是什么呢?(学生进行讨论)

  2、教师化用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句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这里的“风流人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英雄。那么,到底今天的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他们共有的特征是什么呢?

第六单元教案7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1、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2、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3、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5、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第2课时:确定位置(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

  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

  1、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2、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交流讨

  学生自己演示,逐步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理解到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案8

  教材分析:

  本单元《爱护》有两篇课文和语文天地。课文《特别的作业》和《珍贵的纪念》描写的都是爱护大自然、爱护周围事物的,语言文字简单优美,要在读懂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天地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认识30个生字,学会写15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文明的,培养学生爱护公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4、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注意句与句联系与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朗读、默读等各种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并使学生受到各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特别的作业》

  学生学习过程:

  一、

  导课:

  同学们,春天来了,你能说说春天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吗?(学生说)

  小丽的老师看到这美丽的景色,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作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1、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说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

  2、请同学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小组讨论,并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3、检查朗读。正音:布置、桑叶、代表、爱护、奇怪。

  4、出示投影仪:

  读一读、找一找老师布置的特殊作业是什么?读

  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都完成了吗?他们是怎样完成的?读二、三、

  四自然段。(请同学读)

  5、请同学读课文,小组讨论说一说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

  6、请同学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小结:学习课文以后,你觉得春天的景色美吗?你应该怎样爱护这些美丽的景色?

  作业设计:

  把美丽的春天带回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8个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做游戏读生字:

  作业

  课桌

  爱护

  奇怪

  代表

  昨天

  一幅

  院子

  指指

  带来

  (全班读)

  二、学习生字表里的8个生字

  1、出示生字:昨、作业、桌、画、玉、兰、让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字,看看哪些字你会写,把会写的字在桌上练写,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小组讨论。

  3、请同学上黑板上来写,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怎样记住的,同学点评,教师小结。

  4、教师教学剩下的字。说说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你是怎样记住的,并用书上的词语组词。(书空)

  5、比较词语:昨------作

  请同学说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组词。

  6、请同学反复读字词。(全班读、男、女生读、小组读)

  作业设计:

  在作业本上每个生字写2个,组一个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珍贵的纪念》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小动物的故事,你们喜欢听吗?(喜欢)教师讲故事。

  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给小亭子留下了什么样的纪念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珍贵的纪念》。

  二、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让同学说说课文里有哪些小动物?

  2、学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小组讨论并读课文。

  2、

  检查朗读。

  正音:珍贵、纪念、亭子、应该、刻下、留下、

  刺猬、蜜蜂、周围、甜甜、台阶、名字、鲜花。

  3、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说说谁为小亭子留下的纪念最珍贵。

  4、出示投影片,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请同学带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学生点评。

  6、小组讨论说说为什么“这才是最珍贵的纪念”?

  板书设计:

  珍贵的纪念

  刻――写――留

  种花――最珍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七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做游戏读词语:

  珍贵、纪念、蜜蜂、名字、应该、台阶、

  刺猬、留下、刻下、亭子、旁边。

  二、学习生字:

  1、学生在小组讨论,看看哪些生字你认为简单,容易写,把会写的生字,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2、学生上黑板上写,其他学生点评,教师小结范写。

  3、

  教师教写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阶--刻--该--名。

  4、

  让同学认读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并认识新部首耳刀旁。

  5、请学生读生字,然后同位互相检查认读情况。

  6、全班同学读生字,并书空说说这个字在田字格所占的位置。

  7、比较字:该-----刻

  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8、同位之间做认字游戏,检查所学的生字。

  9、书写生字2个。

  板书设计:

  阶

  石

  该

  刻

  名

  字

  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的练习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做游戏读生字:该、阶、石、刻、名、字、台。

  二、新授:

  1、描一描,写一写。

  (该---刻---留---画)让学生说说这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点什么?

  2、学生描写,教师巡视。

  3、拼一拼,抄一抄。

  这一部分有五组音节,注意整体认读音节的拼读,在抄写时注意各音节在拼音格中所占的位置。

  4、照样子说句子。

  高兴===快乐

  温暖===

  美丽===

  珍贵===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同意词练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出意思相近的词。

  5、填一填。

  --------------的桃花

  ---------------的桑叶

  --------------的小草

  ---------------的纪念

  -----------——的柳枝

  ---------------的作业

  做这部分的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填写。

  6、比一比。

  刻-----该

  作------昨

  摘----滴

  让学生说说这六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道题由于平时上课有过这样的练习,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

  教师讲评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的练习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公园吗?你们都见过哪些小动物或植物?请同学说说。

  二、看图请同学说说图上都画有什么?

  1、分组讨论,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公园里的动植物?

  2、分组讨论,根据图上的画面,请同学说说我们应该在木板上写句什么话?

  3、教师点评。

  4、放录音听故事《大皮鞋的故事》。

  作业设计:

  把故事《大皮鞋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鸟》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背诵学过或会背的古诗。

  二、出示投影仪看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大意。

  1、听古诗《鸟》的录音。

  2、看书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小组讨论。

  正音:群、性命、一般、劝、莫、巢中。

  3、做游戏:用字拼古诗,看哪一个小组拼的快。

  4、全班读古诗,注意有感情朗读。分组读,男、女生分读。

  5、请同学背诵古诗。

  6、出示投影片:他(搬)来一块石头。让学生猜猜这个字读什么?小组讨论。

  7、教师讲评。

第六单元教案9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学习目标

  ①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难点:

  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

  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应有尽有、一应惧全、举世闻名、光彩夺目 “东方之珠” 璀璨无比

第六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 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 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 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 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 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 治家。

第六单元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教后记:能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第六单元教案12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

  1.作疏通性的圈点旁批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长者”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2.作思考性的圈点评注

  学习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习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习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政治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政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3.作评论性的评注旁批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第六单元教案13

  1、学习本课"鼎、铸、铭、湛、冒、熔、构"等7个生字。

  2、能结合课文理解"铭文、古朴、精湛、宝鼎、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我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宝鼎的意义。

  4、学习本课介绍宝鼎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想像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和中国人民赠送宝鼎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第三自然段语句的理解。

  解决办法

  采取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老师介绍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解决疑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青铜器的投影片、世纪宝鼎的投影片。

  2.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板书课题23、世纪宝鼎),齐读。思考:读了

  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步感知(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宝鼎样子,宝鼎的寓意。)

  3、质疑。自己有什么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梳理问题)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读一、二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两段,你知道了什么?你对世纪宝

  鼎的印象如何?

  2、检查自读情况。

  (宝鼎是巨型青铜器;高度、重量都有象征意义;鼎有商周纹饰、浮雕兽

  面;鼎内外刻有文字。)

  知道什么是"纹饰",什么是"浮雕"和"铭文"吗?

  (纹饰--花纹装饰。浮雕--在鼎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铭文--器

  物及石碑上铸的或刻的文字。)

  对宝鼎的印象?(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出示世纪宝鼎投影片,学生观察领略宝鼎的造型和工艺。

  3、指导感情朗读

  学到这儿,你想用什么词句来形容一下世纪宝鼎?让我们怀着喜爱宝鼎

  的心情,来读这两个自然段。(试读,指读。)

  4、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鼎是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平、发

  展和昌盛;它融合了古代技艺和现代科技,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

  烂文化。)

  ①"钟鸣鼎食"、"一言九鼎"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钟鸣鼎食--敲着钟,排列着鼎吃饭。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一言九鼎:比喻说出话来至高无尚。)

  ②为什么说"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

  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学生讨论。结合上文谈。)

  3、学到这儿,你对世纪宝鼎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心中会激起怎样的

  感情?(自豪)

  4、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学生试读;范读;练读。带着赞美、自豪之感

  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体会到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美好新

  世纪的愿望。)

  你了解"联合国"的情况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

  在纽约,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我国是联合国的一员。)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民族自豪感和欣喜之情。)

  (四)总结、扩展

  1、作者介绍世纪宝鼎,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数字说明法、引用成语说明法等。

  好处:使读者能很清楚地想到宝鼎的样子和寓意。)

  2、能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把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说明一下

  吗?(学生讨论、交流。)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鼎"的笔顺及笔画数。(12笔"湛"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六)布置作业写自己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说明文,用上学到的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世纪宝鼎

  样子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象征团结和平发展昌盛

  (美好祝愿)

  24清明上河图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

  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教学准备

  1、《清明上河图》投影片(或挂图):

  2、重点句子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

  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

  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

  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

  招"等)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出示投影: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

  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1)理解生字词意。

  (2)画了什么: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

  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

  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

  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

  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

  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

  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习巨;

  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

  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

  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

  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板书设计

  24清明上河图

  郊外田野清新优美非凡才能

  汴河两岸繁忙喧闹高超技艺

  街道市井繁荣昌盛(赞美)

  25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课时2课时。

  写有重点句子的投影片,绘有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二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二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

  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盾""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

  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

  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

  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

  (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

  "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有人说"。"何''是"为什么"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

  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板书设计矛与盾郑人置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自度其足

  取度而反死板、顽固

  信度不信足

  己之矛险己盾(自相矛盾)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

  26关尹子教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课文里的故事。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悟文中讲的道理:学习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明白要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关尹子教射》,就能帮助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这篇古文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试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把课文读通顺。

  1、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在过去学过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先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的再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老师巡视指导。

  2、基本弄懂句子意思以后,练习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情况。

  (1)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老师点拨。

  (2)指名朗读课文,评读,研究读好每一句话。

  三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对照译文,看自己讲的对不对,有与译文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译文那样说好在哪里。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帮助解决。

  3、指名讲故事,老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

  四交谈从课文中悟出的道理。

  1、小组交谈。

  2、全班交谈,老师引导,点拨,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五练习熟读、背诵。

  积累、运用

  六、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读一读古代名言,背下来。

  2、读懂短文内容.正确回答文后问题。

  能力调终点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博学慎思"、"锲而不舍钻研学问"的教育。

  教学重点:"读一读、背一背"、"阅读""评议作文选"、"作文"均卞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读一读、背一背"内容的理解、学生评议作文选是唯点-

  教学课时:2课时。

  读一读、背一背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和学生一起读一读,背一背。

  2、组织学生阅读、交流,评议

  3、指导学生写作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背下来。

  2、在自读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阅读题。

  3、自己组织观摩、评议作文选。

  4、观察选材,说写结合,下笔成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I

  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运用六"。

  (二)读一读,霄一霄

  1、自读自悟,理解词、句意思。

  2、指读古文名言。讨论、交流,师生共议句意。

  3、背诵。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三)阅读

  1、出示阅读要求(投影片)

  (1)自读短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文后思考题,准备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

  (1)指读短文。(本文讲小仲马不依靠父亲的威望去发表作品,他坚持自己的创作,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2)"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的理解。(小仲马是要以真实的水平征得编辑的认可,而不是靠父亲的名望取悦对方。)

  读了短文想说什么?(学生说,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本学期,我们都自编了作文选。现在我们来展览一下,以求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

  (二)小组合作

  评出组内最优秀的准备班上展览。

  (三)全班讨论

  展出各组优秀作文选,评议:各有什么特点?

  (四)交流

  这次编作文选的收获和体会,说一说如何把编作文选的工作坚持下去,养成习惯:

  1、小组交流:

  2、全斑交流:

  3、总结:编作文选对我们提高作文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坚持下去,养成习惯。

第六单元教案14

  教学目标:

  1、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间作一些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结果。

  2、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调查报告的写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二、示范调查

  1、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想作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2、统计小结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四、各自整理汇报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

  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5、相互补充,发表建议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标,这样会更生动。

  第二课时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适时评点后,学生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同学们的调查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调查早餐情况的,有调查阅读情况的,有调查上网情况的等等。但其中一些同学的调查过于简单,或者直接出示了百分比,或者所作调查与感受不相干,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真正进行了调查,起到了调查的实际意义。

第六单元教案15

  在三年级上、下两册教材里,先后教学了由2个、3个或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学生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上再摆一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新摆成的物体的某个视图与原来保持不变;第二段是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正方体,这组正方体摆成并列的、不相连的两部分。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摆一摆、看一看是本单元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切不能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画来代替观察实物。

  1在摆正方体的活动中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第52页例题里已经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了一个物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物体的三视图,教材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这个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也是他们乐意接受的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线索是:接受并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把各种摆法分类整理,找到规律。

  在接受问题时要理解从正面看形状不变的意思,通过观察并记住原来物体的正视图是横着排成一排的3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在猜一猜、估一估时要考虑添上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放在哪里,如果放在原来物体的上边,正视图会不会变化?如果放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呢?放在左边或右边呢?在经过比较周密、充分思考之后,确定添的一个正方体应摆的位置。要摆一摆、看一看,证实虽然添了一个正方体,正视图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确认自己的答案。在交流中不但要展示自己的摆法,还要关心别人的摆法,体会摆法是多样的。最后通过对全班同学的各种摆法进行分类整理,明白添上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试一试要求添上一个正方体后,上视图不变或侧视图不变,让学生再次经历与例题相同的学习过程。

  想想做做第3题把5个同样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这里有三个小题,第(1)题和第(2)题的答案是开放的,第(3)题的答案是惟一的。教材希望这些灵活的练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像,发展空间观念。第4题里有四个物体,每个物体都是许多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各个物体所用正方体的个数都不同。这题要求学生先数出各个物体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再照样子把这些物体摆出来。在数的时候,既要数在实物图上能看到的正方体,也要数图上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这些被遮住、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有些在物体的'后面、有些在下面,想到它们的客观存在是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数过以后再摆一摆,让学生验证数的结果,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观察并列的一组正方体,用视图表示这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54页例题先让学生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这5个正方体应摆成两堆(右边2个左边3个或右边3个左边2个),这两堆是并排的,它们的底面沿着同一条直线,而且左右两堆不连在一起。教学活动分两层进行,第一层先分别指出图中男孩和女孩摆出的物体的三视图,即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第二层分别比较两种摆法的正视图、侧视图、上视图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差别。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体会三视图既能表达物体的形状,还能表达位置关系。

  学生已经能够用视图表示物体的形状,用视图表示位置关系是第一次学习。分别说出例题里男孩摆法的正视图和上视图并不困难,在学生说出这两个视图后,要引导他们注意每个视图里都有两点内容:一是物体的形状,二是相互的位置关系。两排长方形表示了形状,之间空开的距离表示了位置。侧视图是教学难点。要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从侧面看,左边的两个正方体被遮住了,只能看到右边的三个正方体,所以画出三个正方形上下排成一排的图形。类似地在说出例题里女孩摆法的侧视图时,也要在观察中体会两部分间有被遮住的关系,弄清楚视图中最上面的一个正方形和下面两个正方形分别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教学这道例题时,也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促进认知迁移。先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下面的样子,分别指出三视图。

  再把两个物体的左右两边平移拉开一些距离,让学生分别说说三视图。

  比较男孩、女孩摆法的视图,要把力量放在正视图和侧视图上。要比出正视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视图表示物体形状。侧视图虽然相同,但图中的三个正方形所对应的正方体不完全相同,它反映了物体两部分被遮住的情况不同。在相同的结果里找出不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正确思考。

  试一试为学生创设了摆法多样的空间,先是保持上视图不变,可以左边摆4个、右边摆1个或者左边摆1个,右边摆4个。要提醒学生,必须把左、右两部分沿着一条直线摆,它们的上视图才是左、右并排着的两个正方形。再是保持侧视图不变,可能略有难度。要让学生在摆摆、看看的活动中自己解决,不要过早提示。

【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通用18篇)11-2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2-1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精选15篇)10-28

第六颗钻石教案08-26

《统计》单元教案11-09

数学单元复习教案12-19

第四单元教案01-26

《单元练习课》教案02-25

第一单元教案11-08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通用10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