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路上——读《生活即教育》有感

时间:2024-02-20 08:44:00 生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在路上——读《生活即教育》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在路上——读《生活即教育》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在路上——读《生活即教育》有感

  今天读陶先生的“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实践篇,深感先生理念精进。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动力来自哪里?是“为学而学”,还是“为教而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教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当然,学习未必是为了他人,核心还是为了自己,求得自我超越。所以,教师要“为教而学”。怎样把这些知识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和总结,才会越来越清楚明白。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教人者教己”。

  教师还要“以生为师”,学生身上往往蕴含着巨大能量,“以生为师”不仅促进“为师”的学生本人进步,还可以发挥同伴互助、优秀引领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浪费”一点时间,让学生来谈谈学习体会、分享学习过程、展示思维过程,而不要为了抢进度、增容量而“一讲到底”、“包办代替”。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是我们在教会学生道理、陪伴他们成长,其实成长是相互的,他们也在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过青春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真挚的友情、淳朴的笑容,所以教育是一个师生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提高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还要“以生定教”,强调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内容如何定夺、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绝不是教师独断而为。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能接收、是否有所发展,才是教学实施前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又要保障在40分钟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先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因材施教。这也是陶先生提出的“教人者教己”,先研究自己的“学”和“做”,做到以“设身处地”来决定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