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3-02-17 13:09:1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

《大学》读后感1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於戏!前王不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时赞颂先王并诫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说先王建立如此显赫之伟业,吾等后人不能忘记这样的`伟业传承。具体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贤圣人之德行,见贤思齐,见圣渴仰;而小人也乐得借用先贤之名来以此获得自利。

  在东方另一个国家印度文明传承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瑜伽这样结合、联通、合一和相应来表述。与内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与天上神灵合一,如阿凡达;与古贤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绎到无比殊盛而繁复,君子探求无限,小人用其无限。可见正信和迷信混杂一起,难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龙珠,直揭精辟,仅此一句,使真意灵魂大白与世,简单平实,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学》总在不断引用先人智慧说当下实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也无修饰,更是中立直接,真实华族智慧之精要,深读其乐无穷。也由此成全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生活中,我们总在道理中纠缠不清,与其说道理无非就是自我认知的一面之词,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能有多少客观。一切道理皆废话,不中立,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贤其贤而亲其亲”,其贤其亲变成自然之道,用在社会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开,与天地合一。

《大学》读后感2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大学》读后感3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4

  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都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历练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两种含义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记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实现理想。

《大学》读后感5

  《大学》为四书之首,短短两千多字,引发了我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如何做一个内心清明以德润身的人,浮躁的社会中如何静心,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我感受最深或引发思考的有两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解读王先生明的讲座中,的“阳明格竹”,当时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真实的意义已经失传。这次读到了它的出处——《大学》中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其内涵依然没有释义。王先生明“格竹”,是对格物致知的一种误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绝对不是只盯着一个东西看,我个人的理解,格物或许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世间万物在认识、探索、了解的基础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进而逐渐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好比当老师,所读书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是多,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给别人知识。现如今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都喜欢读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自认为这是属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其实这种没有体系的阅读,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任何的体系,反而会令人失去自我。

《大学》读后感6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高尔基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尔基的在童年,在社会上,在大学里的故事。高尔基是在这 “ 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 ” 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当他到社会上的时候,他才 11 岁。他为了生存,做过许多的工作,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16 岁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所发生的故事。 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终于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高尔基是一个有着顽强的精神的人,他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着。高尔基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为了生存,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为了进大学去努力学习。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 “ 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 ” 读了这些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热爱学习。

  高尔基对学习的态度让我联想到我的学习,我对学习总是不认真,测验很考试成绩总是不好。我应该向高尔基学习,高尔基对学习总是那么认真,总是那么努力。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懂得了人要努力为生存,为自己的梦想而去奋斗。

《大学》读后感7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非常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可以自给自足,靠着自己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可以偶尔吃肉,甚至可以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应该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爱情纯纯的。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后来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直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留下空白,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却也让故事更加精彩。

《大学》读后感8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说的话,每当我想起这句话时,总要翻开高尔基的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回顾高尔基传奇的一生。

  现在,让我们一起到书中遨游吧!高尔基在童年时就父母双亡,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生活、复杂的社会经历使高尔基亲身体验到俄国劳苦大众饱受沙皇黑暗统治下的痛苦生活。他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他坚定的`斗志和决心。

  书中的阿辽沙就是高尔基的形象,他小时候父母双亡,于是,在外祖父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虽然有善良的外祖母疼爱他,但是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对他很严格,经常为一些小事而打他。于是小小的阿辽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匆匆读了两年小学,渐渐长大了。外祖父的破产,把少年的阿辽沙赶向社会,他在漂泊流浪的日子里当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洗碗工。但是,不论在多么恶劣情况下,始终不会放下他的书本。他曾因为在工作的时候读书入了迷而不小心烧坏了女主人的茶炊,被毒打一顿,背上血淋淋地插满了柴刺,他却没有因此控告主人,只是让主人允许他在工作之余看书,读到这里,我被他那‘读书狂’的精神所感动。可见阿辽沙多么喜欢看书啊!书籍为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青年时期,他也曾怀抱着上大学的理想来到喀山,但他这个大学梦很快就因为经济的窘迫而破灭了,只好又继续了他的工作生涯。

  高尔基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更体会到了他在社会上漂泊流浪的悲惨,正是他那不肯放下的书本,给他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最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这本书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希望大家都来读读。

《大学》读后感9

  这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名叫《我的大学》。

  这部里有《来到喀山》《杂货铺老板》《当面包师傅》《到乡下去》这几篇文章。主要讲了在阿廖沙十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怀着一点上学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不能实现。希望破灭后,阿廖沙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里,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面包房的时候,听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阿廖沙上了一只拖船,离开了喀山,来到了里海地区……

  读完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在当时的苏联、俄罗斯有多少像阿廖沙这样的青年,历经重重困难,却没有上到大学,还经历了可怕的事实: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消息,多无法让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是最关心阿廖沙的,是本书里最光辉的人物之一,可她却去世了,为什么好人死得快,坏人活命长呢?

  还有,我还喜欢阿廖沙坚强的品质,他做事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性质、性格,反正,和坏没有关系,只和好有关系。而且,他并没有放弃那一丝的希望,经过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后,来到了里海地区,这一段经历,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伟大的、最让人受益的大学了。

《大学》读后感10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度读,终于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读完后觉得好轻松 ,但却让我受益匪浅 ,也使我明白什么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的含义了。

  自从读了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后,我有了许多感触 ,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而保尔的那种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 ,他那坚强的意志也激励着我 ,使我更加勇敢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个在俄国革命的风暴中,成长起来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保尔在幼年期间就饱受了人间的辛酸,目睹了腐朽的`社会生活,他被严酷的瓦里神甫赶出学校后,迫于生活的压力来到车站的食堂里打工 ,在那里 ,也真正目睹了人们丑恶的嘴脸 ,腐朽的社会是如此的黑暗,这才使他萌发了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愿望 。

  保尔在病魔的折磨下 ,依旧积极努力工作 ,在身体瘫痪后 ,依然顽强学习 ,每每想到他 ,我的脑海里就浮现了一句话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他曾经说过 “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 ,都献给了全世界最伟大的事业 ——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

  我虽然不能也不需要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做斗争, 但是我能够好好学习 ,像保尔一样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 保尔,我们永远敬佩你 !

《大学》读后感11

  度过了繁忙的上个月,春雨的蒙蒙,低沉又烦闷的空气让积压了一个月的负能量上升到了地平表面那接近30度的燥热里,趁着中午时间,我踩着单车,跑到附近一家大学对面的书屋,点了一杯奶茶,找了一本书,坐在靠窗的吧台,耳机传来天赋异禀的主题曲。

  本是随手拿起的一本书,因为他的书名比较吸引我叫《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大致浏览一下书是记叙体夹杂着现实的毒鸡汤,看书先看序,发现作者(李尚龙)很有趣,他的序言没有那种让人疲倦无聊难懂的字眼,更没有刻意去修饰每个词语,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带我们回顾生活,上半个月看的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缺乏对时代背景和国家的认知,让我读起来很吃力,再加上里面的故事让我觉得很压抑,决定弃读。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节”忙起来才好,因为闲下来更累”,故事讲作者去西藏看望一个好友,从魔都的紧张逃到安逸悠闲的西藏,他只待了两天就待不下去了,好友便对他说“你只待了两天,而我在这待了无数个夜晚”,每天一样的生活,毫无波动的情绪,读后感没有新事物的冲击,也没有出现危机,这就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一直闲,会让你不舒服,但也没办法改变,只有经历了一天的争分夺秒,回到家,躺下来的.舒服才是有意义的。我这个星期的焦虑在开篇就找到了答案。

  今晚有个朋友问我,你是怎么看书的,我说,喜欢的书多看几遍,不喜欢的不看,当然不包括考证的,不喜欢也要嚼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只花了两个钟,书不薄,排版明朗,让我没有想要停下的动作,里面还有很多很多非常棒的文章,自己细细品读。

  到了结尾,看到可以关注微信或微博留言,编辑了一大段文字发送给上面的微信号,他只给我回了买这本书的链接……

《大学》读后感12

  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

  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中有一段话说人用自己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人是一种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产品,但走到现实中,我们却把这种重塑生命的机会交给了所谓的现实社会。

《大学》读后感13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回顾,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讲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十一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败,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

  在十六岁那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学生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的是差得太远了,我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也不主动,小阿廖沙把学习当成乐趣,而我却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负担。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可是文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逐渐走向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轻松,那么我就更应该向阿廖沙一样去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书像明灯,像丰碑,闪烁心头;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大学》读后感14

  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

《大学》读后感15

  读完《大学时期要做的50件事》以后,我深有感触。刹那间觉得自己大一的一年过得好不完整,浪费了好多时间。我觉得我应该把握要做想做的事情写下来,应该把握以后要做应该做也值得我去做的事情写下来,并且从现在开始,做好规划,付诸行动。

  我总结了一下,我至今没做或者还没有做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事情有:

  (1) 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2) 许下一个愿望,毕业时检验是否实现

  (3) 与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交往

  (4) 和一位教授结下忘年之交

  (5) 做一次青年志愿者

  (6) 学好一门外语

  (7) 培养一项业余爱好

  (8) 做一件充满挑战的事

  (9) 至少有一次成为众人的焦点

  (10) 假期留校打一份工,锻炼生存能力

  (11) 准备一两个笔记本,记录你无法诉说的心里话

  (12) 用贫困生的标准生活十天

  (13) 尝试做一次小生意,检验自己的财商

  (14) 做一份和专业相关的兼职

  (15) 做一次家教,锻炼与生人接触的`能力

  (16) 担任一次大型活动的组织者

  (17) 到名山大川或海滨湖畔游历

  (18) 骑车在所上学的城市到处游历

  还有好多事情,都是我需要做的,我已经做的事情简直太少了,不值一提。因此,我希望在我仅剩的不到两年的大学生活里,能够抓紧一切时间,多做一些有意的事情,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不让自己在离开大学以后惭愧不已。

  人的一生没有多少时光可以被我们浪费,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一切,把握好时机,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让自己不要有悔恨。

  朋友们,行动吧!规划、珍惜你的美好人生!

【《大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学读后感03-28

《大学》 读后感01-01

大学的读后感02-05

大学读后感04-10

《大学》读后感06-12

我的大学读后感07-29

我的大学读后感07-31

我的大学读后感09-10

我的大学》读后感02-23

礼记大学读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