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24-02-20 17:34: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后来有很多人读过他的词,却没有感受过他那艰辛的过往;后来有很多人知道他的事迹,却没有走过他那漫长的旅途;后来有很多人研究他的思想,却没有学会他那旷达的胸襟……时光匆匆流逝,从一处又一处的历史残影前走过,苏东坡的身影,总是能够让人得到一些安慰。无论是江水边的文赤壁,浙江杭州西湖旁的苏堤,抑或是海南的五公祠,九州之上,到处都是苏东坡的足迹。在那个交通闭塞的时代,苏东坡一直在路上。

  路上总是苦的。远在他乡,在古人看来是最苦的。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东坡年少时便富有才名。学而优则仕,苏东坡一身才气,自然也想在朝堂之上大展抱负。但天不遂人愿,年轻的苏东坡刚刚步入朝堂,就碰上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王安石变法。因为反对变法,苏东坡的恩师欧阳修已经被外放出京,而同样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处境也十分尴尬。

  年轻的苏东坡不是个成熟的政客,却是一个耿直的文人。他因诗文名动京城,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掉了脑袋,最后狼狈离开这个他曾经向往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他离开了那个诡谲复杂的名利场,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才没有辜负祖国的万里河山以及他的才华。

  在黄州(现湖北黄冈)的四年里,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要说苏东坡完全没有怨怼之情自然是不可能的,这些反而激发他心中更广阔的情绪与更丰富的才思——与天地相比,自己的困苦实在不值一提。后来,仕途不顺显然不是他最重要的烦心事,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困苦至此,苏东坡却始终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

  黄州不是苏东坡的终点,而是他的起点,后来苏东坡又先后去往了多地,一条千山万水的长路,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词文巨著。这条路苏东坡越走越淡然,越走越旷达。

  等到浙江杭州的时候,苏东坡已经是第二次被贬出京。在杭州,苏东坡自然不会像在黄州那样抑郁,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做更多的事情。他一边写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传世名句;一边动员农夫兴修水利,修筑苏堤,造福后人。直到今日,西湖十景里还有一景为“苏堤春晓”。

  等苏东坡到海南儋州的时候已经62岁了,北宋的江山苏东坡已经用自己的一双脚丈量过,再也没有比这天南海北更远的地方了。人上了年纪,总是会更容易抑郁伤感。苏东坡却不作这样凄苦哀怨的诗,反倒越活越精神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在儋州,苏东坡与当地居民一起搞建设。儋州至今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回看苏东坡的一生,不可谓不艰辛,他虽境遇艰难却鲜少自怨自艾,经漂泊却无凄凉惆怅之感。他在困苦飘零的人生道路上,偏偏要大吟豪放诗词,而豪放,说到底也是乐观旷达。漂泊一生、辗转千里、远离家乡,最后还能淡然地说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也只有一个苏东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