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2 10:28:14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必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

  2、能根据不同的动物找到各自爱吃的食物。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小动物的头饰若干以及对应的食物图片若干、教学课件、幼儿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平时最喜欢吃什么呢?那有谁知道小动物们都喜欢吃什么呢?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2、播放课件图片。

  请小朋友们观看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及各自喜欢吃的食物,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并能简单了解不同动物的食物材料。

  教师小结:有的动物喜欢食肉,有的动物喜欢食草,有的则喜欢吃水果、坚果,有的喜食杂粮……这些都与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3、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食物》。

  请小朋友们从拿自己椅子下面拿出小动物图片,认清自己代表那个小动物,然后帮小动物们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4、幼儿操作活动。

  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19页,把小动物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用线连接起来,并请部分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给小动物们分配食物的。

  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他们眼中的动物是他们的好朋友。所以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小动物吃什么这一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小朋友喜欢的头饰,让他们在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后,让他们自己扮演小动物参与游戏,加深巩固知识。由于所学小动物较多,情节有点重复,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利用电脑,将小动物吃什么设制了动画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 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

  --《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

  --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辩论赛: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鱼是鱼吗?幼儿举牌回答,笑脸表示肯定,哭脸表示否定。

  --请幼儿分成左右两队坐,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直至说服对方,得出正确的结果。

  --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提出新的问题:墨鱼是鱼吗?再次辩论,结束后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

  四、《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认知目标:

  了解潜水艇下沉,上浮的原因,乐于探究其中的奥秘。

  技能目标:

  1、通过潜水艇的制作过程,锻炼幼儿的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通过活动锻炼幼儿动脑思考的能力

  3、通过反复的实验了解潜水艇上沉与下浮的过程以及简单的原理。

  采用的科学方法:

  提问法、探索发现法、动手实践法、比较法。

  准备材料:

  (一)幼儿材料:塑料瓶、医用注射器、胶皮管、重量铁杆

  (二)教师材料:潜水艇图片

  (三)实验步骤

  1、将瓶盖拧下

  2、用胶皮管连接瓶盖

  3、用胶皮管连接注射器

  4、将重量铁杆放入瓶中

  5、将瓶盖拧紧

  6、备水

  7、将注射器活塞拔出,使瓶内注满水,两孔冲下

  8、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出示潜水艇图片。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潜水艇)

  2、谁知道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浮在海上,还可以潜入海底)

  3、让幼儿想像一下鱼在水中沉浮时的样子,他们是利用什么来完成浮与沉的?(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鱼鳔并让幼儿了解鱼鳔的用处:鱼是因为有了鱼鳔就能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是鱼鳔控制着小鱼的沉与浮,当鱼鳔里充满空气时,鱼就能上浮;小鱼想下沉时就将鱼鳔里的空气排出来。看,小鱼就像小潜水艇一样,在水中自由上下,简直就是“活的潜水艇”。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1)首先请幼儿探索材料的名称和特征(即材料的.名字、材质、形状、颜色等,并请幼儿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里可以见到)

  (2)接着请幼儿探索材料的关系和作用:潜水艇模型是做什么用的?医用注射器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实验中是做什么做的呢?塑胶管是安装在哪里的?铁杆有什么作用?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1)将重量铁杆放入潜水艇模型中

  (2)将罐子沉入水中将潜水艇模型中的气体排出

  (3)塑胶管一头接上注射器,另一头插入瓶盖上的孔中

  (4)注意:注射器一定要处于拉开的状态,为了把空气打进去。

  3、总结:在实验中,潜水艇中注满水时,潜入水下,当拉动注射器时,水被排出,重量减小,所以潜水艇上浮。

  (三)互动课堂

  小朋友们,下面有两个水盆,第一个水盆里放浮在水面上的物品,第二个盆里放沉在水底的物品,将物品序号写在水盆里。

  浮:A小盘 C 纸花D铅笔 G乒乓球 沉:B铁钉 E橡皮泥F曲别针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在实验中,潜水艇中注满水时,潜入水下,当拉动注射器时,水被排出,重量减小,所以潜水艇上浮。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谁的潜水艇可以自由的上下?

  (五)总结延伸

  回家后,自己寻找材料,自己重新制作一个潜水艇。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教师巧妙的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喜欢探索,因此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手电筒的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对光的兴趣,通过游戏来发现问题,在实践操作、探索中初步了解光的穿透现象,尝试边操作边记录实验结果。头一天在班上我出示了手电筒,告诉了孩子们我们可以和手电筒做好多的游戏,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第二天已经有一部分孩子带来了手电筒,在收集手电筒阶段就印证了我的猜想,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催着我,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和手电筒交朋友呀?”,由于手电筒收集了几天,第四天,在孩子的再次催促下,活动开始了。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游戏:踩光、追光,老师变魔术

  一会儿老师用书把光遮住了,小朋友找不到光,就问:(“光怎么不见了啊?”“老师你把光关掉了吗?”)

  师:“没有啊,你们看光不是还亮着吗?”

  (那我们怎么看不见光了呢?,书把光遮住了,光照不过来了。)书能把光遮住,那这个塑封纸也能把光遮住吗?

  (一开始,孩子们都很兴奋、很高兴,注意点都集中在老师的手电筒上,所以我创设出游戏的环节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通过游戏,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咦,真奇怪,怎么有的东西手电筒的光穿不过去,而有的东西手电筒的光却能穿过去啊?)

大班的科学教案:手电筒的光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1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