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时间:2024-02-20 08:12: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晨读,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

  这是一本她的教育随笔,记录了她在教学中的一些小事,一些思考。也是我读的关于她的第二本书。嗯,关于阅读,我喜欢把感兴趣的作者的作品都买来,让自己一段时间里沉浸在一个人的思想里。如此,仿佛在跟作者深入对话,对她的想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我有一种想跟周春梅老师握手拥抱,把酒言欢,促膝长谈的冲动。是的,当自己的内心所想都被周春梅老师用以文字,付诸笔端的时候,知音之感便萦绕心头,常觉兴奋,也觉感动。

  她长期在高中任教,却没有被分数流裹挟,还有着纯粹的教育梦想,这很难得,也必然需要她坚定的内心和独立的思考。做教师很累,没有梦,会更累。

  在读到《单位名称在哪里》这一篇时,我实在是想动笔说点什么了。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原来开朗活泼,这两年渐渐变得沉默忧郁,每天回家常愁作业做不完,动作慢,一直到深夜都未写完。孩子半夜在梦中突然惊醒:“妈妈,来不及!来不及!”……一份份作业,一张张试卷,成了孩子童年的梦魇。周春梅老师无奈地发出疑问:“真的有必要布置那么多作业吗?”

  这也让我想到最近有个朋友向我求助,关于要不要上课后服务。不上吧,怕落后其他同学,上吧,孩子回家以后还是要写作业,之后洗头洗澡收拾,每晚要十点半左右才能上床,十一点才能睡着。朋友的孩子,才一年级。问其作业,每天都是机械重复的抄写生字和词语,一遍又一遍。

  朋友说,这个老师还是她入校之前专门“挑选”过的,说她教得好。呵呵,大致世人认为的“教得好”就等于“考试好”吧。我还是问了她自己的时间能否安排得过来,如果自己有时间,又何必在课后服务去消耗孩子的精力,早点回家,写好作业,读读课外书,说不定还能去楼下锻炼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吧,我觉得用“教得好”就是“考得好”,“考得好”就是“好老师”的标准去看待一个老师,我认为是挺愚蠢的。也有人把“认真负责”等同于“不放过任何一个差生”,我认为也是徒劳的。甚至,会更加损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尽管,看起来可能有效。这让我想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大概意思是,越是差生,越需要阅读。根本不是大量刷题去“拯救”他,我们所谓的差生,缺乏的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的快乐。

  孩子的眼睛是最澄澈的,我一直不敢忘记。督导考核中,检查组有抽问我们班孩子作业多不多,他们说不多。问他们每天的作业,说是预习一下明天学习的课文,读读课外书就可以了。别人又问:“那你们生字不写吗?”孩子异口同声回答:“在学校就写完了呀。”他们回答得云淡风轻,真心真诚,因为,他们所讲,即是事实。

  成绩,我是看重的,可我也没那么看重。即使我们班分数考好了,我也没有特别喜悦的心情。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和周春梅老师有了一样的想法:一个孩子做那么多作业,他还有时间了解自己、他人与世界吗?这方面的能力一旦缺失,成年后想补也补不回来。基础教育,是为孩子们打底的。灰黑的底色一旦打下,人生就很难明亮起来。

  大环境当然无法改变,普通家庭,普通孩子,依然得通过高考的大门。可是,面对孩子们澄澈的眼睛,我固执地不想让他们变得目光呆滞,精神麻木,除了学习,只会学习。我只能在我有限的空间里,在我这间不算辽阔的教室里,能做一点是一点。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学会欣赏别人的氛围,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比如让每个孩子在班级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明白“我很重要”;比如用好课文,上好每一节家常课,让学生品味到语文之美;比如每月一次读书会,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将好书请到孩子的面前。比如建议家长周末带孩子去感受自然,感受亲情;比如和他们一起培育菜地里的黄瓜和番茄,感受植物的生命……

  当然,还有我自己,周春梅老师说,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应当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离真正的读书人的距离当然很遥远,但我再不敢懈怠。

  小小的教室里有大大的世界。我想,当教师有了自己的精神园地,连接着这间小小的教室的,是一个大世界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