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进行提问

时间:2022-06-03 15:23:4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进行提问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十个随意的提问,如果想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课文的认识,同时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就必须妥善设计编排课堂提问,其基本原则包括:问题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浅、宜少不宜滥等。只有妥善地设置提问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进行提问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进行提问

  一、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始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教师的提问有创造性,营造出的问题情境才更加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才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并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颖的提问方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一位老师讲《项链》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因为丢了一条项链。老师紧接着又提问:“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同学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他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发现有六处细节可说明丢失项链是必然的。由于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就够着了果子,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有效与高效的提问应该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问:“菲利甫夫妇对同于勒的相见由‘盼’到‘怕’,由于把于勒看成全家的‘希望’到把他看成全家的‘恐怖’,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他们之间说到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样抓住影响其它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发问,目的是启发学生读书时抓住关键问题、关键词句,去抓住内容的重点进行思考。这类提问有益于学生思路集中而又能触类旁通,能使课堂思维围绕中心开展活动,又由于思维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强而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性最优越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意义。

  三、低起点,逐深入,高要求

  如教《回忆我的母亲》不能一下子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的漫无边际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提:找出课文描写母亲的句子,用“母亲是第一个起床的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这样提问指向性明确就不空泛了。

  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在精心设计的导语时,我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同样在教《故乡》时,老师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又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德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比常规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有效得多。

  四、抓契机,富艺术,巧提问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老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习。她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老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没有自己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文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提出“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藉较深的内容。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质疑问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追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进行提问】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问12-08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怎么提问12-01

幼儿园教师如何有效提问03-18

如何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03-17

如何与员工进行沟通12-09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03-11

面试官如何提问范文12-20

教师如何进行情绪管理03-04

如何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03-30

如何对音响进行音质测试04-26